馬思純將抑鬱症演成精神病:是演技炸裂還是演技失衡


馬思純將抑鬱症演成精神病:是演技炸裂還是演技失衡

馬思純在《救》裡飾演了一名抑鬱症患者,因為又哭又笑的表演方式,被很多人詬病,也因此,又將“抑鬱症”三個字推到了大眾面前。

01

大二時,我們班有個女生退學回家,理由是患有嚴重的抑鬱症,需要在家治療。

不記得那段時間她有什麼反常了,只記得某一天上課的時候,她突然站起來瘋狂的撕扯我們班學委的衣服,大喊大叫,狀若瘋魔。

因為我當時是學院的女生部長,所以老師希望我去做她的思想工作(當時並不知道她有抑鬱症)。

可能因為相貌和體型原因,她在我們班幾乎沒有朋友,常常獨來獨往的一個人,是那種肉眼可見的孤獨。

雖然我們並不熟悉,但是她看到我的時候還是露出了笑臉,我陪她談了很久,什麼都談,只是不敢提及她那天在課堂上的瘋狂,後來路過一幅畫的時候,她突然停下,愣愣的看了一會兒,緊接著瘋狂大笑,那副面容之癲狂,我至今都忘不了。

我忍不住問她“好笑嗎?”

她笑了一會反問我“你不覺得它很搞笑嗎?”

我又看了一眼那副畫,那是一幅很陽光的風景圖,看到它只會感覺心曠神怡,何來什麼好笑之談。

心裡有些隱憂,駭的我一時說不出話。

很快到了她宿舍門口,她笑得眼淚都快出來了,我不敢再久留,告訴她有什麼需要可以找我,轉身便要離開。

她停住了笑,突然非常認真的看著我的眼睛,鄭重的說了句:“謝謝你”。

那是她在我腦海裡最後的樣子,因為我從此再也沒有見過她。

第二天她就辦理了退學手續,沒有告訴任何人。

後來當我得知她患有抑鬱症的時候,才開始後悔自己當時的軟弱和退縮,因為我至今也忘不了她認真的看著我說“謝謝你”的樣子。

我覺得我愧對那聲“謝謝”。

02

當年看郭敬明的小說,眼淚流到崩潰。

《悲傷逆流成河》裡的易遙,17歲時因為愛上不良少年後懷孕,所以一直遭受著同學們的暴力和嘲笑,疏遠和謾罵。

家庭的破碎,同學的疏離,像一塊巨石般壓垮了她,故事的最後,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她帶著巨大的悲傷和痛苦跳下教學樓,以生命的代價向這個世界表達她的絕望和恨。

馬思純將抑鬱症演成精神病:是演技炸裂還是演技失衡

小說裡的易遙放棄了生命,然而現實中的易遙們呢?

他們遭人嘲笑,受人白眼,沒人願意靠近他們,孤獨與寂寞的種子在身體裡紮了根,發出了抑鬱的芽。

就像我的同學,因為肥胖和長相的缺陷,受人疏遠,不被喜歡,被世界傷透了心,所以才會在這種原本應該快樂幸福的年紀,患上這種名為抑鬱的心理疾病。

沒有人能夠拯救他們,因為世人大多數都不理解他們。

甚至很多人並不認為這是一種疾病,覺得這不過是他們情緒太脆弱,心理太敏感。

故事裡的易遙有顧森西的支持和陪伴,所以她也曾經差點就從深淵裡脫身逃出,然而生活中的他們,大部分都得不到理解,所以往往只能在暗夜裡抱緊自己的肩膀。

馬思純將抑鬱症演成精神病:是演技炸裂還是演技失衡

因為得不到救贖,所以對世界絕望。

03

馬思純詮釋的精神病人,又笑又哭,展現出一種極致的病態,同抑鬱症的普通表現相比,反而更像是一個

精神病患者。

馬思純將抑鬱症演成精神病:是演技炸裂還是演技失衡

所以許多人指責,許多人不認可。

但是,我們都從未在那種地獄裡生活過,有什麼標準評判,又有什麼資格評判。

雪莉自殺以後人們翻看她以前的動態,發現她從前的許多舉止都曾被人們冠以“瘋子”“精神病”等字眼。

馬思純將抑鬱症演成精神病:是演技炸裂還是演技失衡

不是因為她真的瘋了,而是因為抑鬱症本身就是一種心理精神科疾病,大多數人只看得見它的單薄表面,看不到它背後深藏的禍患。

這個時代的人,面臨著工作壓力、家庭糾紛、金錢匱乏各種因素的衝擊,心理和精神雙重打壓,心理負擔越來越重,就像是溺水的駱駝,也許下一秒會出現那一根輕飄飄的稻草,將他拖入抑鬱症的無底深淵

尤其是那些被網絡暴力的槍口對準的群體,那種心臟被剝皮撕扯的羞恥和疼痛,往往就是抑鬱症的爆發點。

他們中,也許有不到十歲的孩子,青春豆蔻的少年男女,壓力山大的中年人,他們日夜經受著常人看不見的痛楚與折磨,人們只看到他們撐開微笑的皮囊,卻看不見他們隱藏在皮囊下苦苦掙扎的靈魂。

馬思純將抑鬱症演成精神病:是演技炸裂還是演技失衡

沒人真正懂得他們的痛苦。

因為這個世上往往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我們自以為是的鼓勵和安慰,於他們而言,也許只是曇花一現的溫情與慈悲。

04

世界上有3.22億抑鬱症患者,患病率高達4.4%,它是世界第四大疾病,沒有人能夠無視它。

它一直都是壓在人類心口上的一柄利刃,或許在我們談笑之間就能即刻摧毀一個人。

所以無論何時何地,請多給身邊的人一些疼愛和陪伴,嘴下留德,手下留情,就是對他們最好的關愛。

我是情感作者李阿斗,期待你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