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夜 王羲之《平安三帖》

“平安三帖”为东晋王羲之书写尺牍作品。因《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合裱于一卷而称“平安三帖”。现存墨本为唐代双钩摹搨,硬黄纸本(即以透明或半透明的纸覆於原作上,先双钩字的轮廓,再逐笔填墨摹写在硬黄纸上)。整部作品纵24.7厘米,横46.8厘米。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平安夜  王羲之《平安三帖》

《平安帖》《何如帖》《奉橘贴》三帖合一卷

平安夜  王羲之《平安三帖》

徽宗赵佶瘦金体题款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首宋徽宗题款“晋王羲之奉橘帖”。米芾书史谓“又有唐右军帖,双鉤蜡摹,末后一帖,是‘奉橘三百颗(帖作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奉橘帖》在唐代就很有名,诗人韦应物有诗句说:“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更待满林霜。”用的就是这件书迹典故。开皇十八年(598)三月二十七日参军学士诸葛颖,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果跋其尾。

从六世纪南朝时期以来,歷代帝王都喜好收藏王羲之等名家的信札,当时将零散的书迹裱背成一定长度的手卷,后来辗转流传,遭割裂重装,已不复原貌。第一则《平安帖》行书兼草书,信中提到的“脩载”,是王羲之堂兄弟,此信是向亲友报平安,表达思念之情。第二则《何如帖》行书,问候对方并告知近况。其中“复”字三次出现,加上平安帖中一“复”字,四字写法各不相同,灵动鲜活。第三则《奉橘帖》,行书,是赠送友人橘子的便签,轻描淡写却又饱满深情。

平安夜  王羲之《平安三帖》

四个“复”字

平安夜  王羲之《平安三帖》

王羲之《平安》帖

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 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 当复悉来无由同 增慨

平安夜  王羲之《平安三帖》

王羲之《何如》

释文: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 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 赖寻复白羲之白

平安夜  王羲之《平安三帖》

王羲之《奉橘》帖

平安夜  王羲之《平安三帖》


平安夜  王羲之《平安三帖》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