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澡更有助降低血糖,科學泡澡注意6點~

泡澡更有助降低血糖

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洗熱水澡很有效。

英國拉夫伯勒大學的史蒂夫·福克納博士進行了相關調查,他發現,浸泡在浴缸中比騎單車鍛鍊一小時更能降低血糖峰值,發現患者在泡澡後的平均血糖峰值比鍛鍊後的峰值要低10%。

泡澡之所以能降低血糖,是因為熱水澡或可促進熱激蛋白的釋放,改善胰島素控制的葡萄糖攝取,從而降低血糖水平。然而,儘管這些發現耐人尋味,但我們還是提倡人們多進行體育活動和鍛鍊,畢竟這才是保持健康的最佳方式。

參加試驗的10名身體有恙的男性均在40℃的熱水中泡了澡。研究對象所佩戴的葡萄糖持續檢測儀將在隨後24小時內記錄他們的血糖變化。

泡澡的能量消耗雖遠不及鍛鍊,但它也將能量消耗提高80%,每小時可燃燒掉126卡路里,約相當於走路25~30分鐘所消耗的熱量。

科學泡澡注意6點

但是,第二炮兵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李全民說,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有些人可以泡澡,有些人是不能泡澡的。歸納起來,要注意以下6點。

1、糖尿病患者,有皮膚破損的患者不應當泡澡,否則有加重局部感染的風險。伴隨心臟病等心腦血管疾病者,應選擇適合的溫度及空氣通暢的空間泡澡,以避免在過高溫度,空氣不流通的情況下,由於缺氧引起心梗等心血管意外的發生。

2、由於糖尿病患者多數併發有神經病變,末梢神經對溫度及疼痛的感覺減退,不能準確的判斷是否水溫合適,不慎燙傷時又不能及時感知到疼痛,如若不慎就有可能因為一次泡澡而引起較為嚴重的糖尿病足或其他不可預知的燙傷及感染。因此,40℃以下的水溫才適合糖尿病患者。如有條件,最好能準備溫度計測量。

3、泡澡時由於消耗大,發生低血糖的風險明顯升高,若空腹泡澡,處理不及時則可能出現致命的風險。因此,建議糖尿病患者要確保在進餐後泡澡,保證血糖相對穩定。同時,泡澡時間不宜過長,建議每15分鐘休息一下。

4、泡澡過程中如出現頭暈,心慌,多汗,甚至暈厥等,多數情況下是由於低血糖所致。故在泡澡之前儘量準備隨手可拿到的食物或糖塊。發生上述症狀時應及時進食糖塊,同時最好能檢測血糖、血壓。因為泡澡過程中不僅可引起低血糖的發生,同時由於血管擴張,也可引起腦供血不足。因此,不可將泡澡過程中或之後出現的頭暈僅當作低血糖發生處理,監測血壓也同樣重要。

5、儘量避免使用香皂、沐浴露等洗浴用品,避免過度的搓擦。因洗浴用品多為鹼性,過度使用可導致皮脂腺破壞,加重糖尿病患者皮膚乾燥的狀況。其次,過度的搓擦可能會導致不必要的破損,增加了發生感染的風險。

6、泡澡之後如有飢餓感,最好能少量進食。此外,應當仔細檢查身體各部位有無破損、燙傷,尤其下肢、足底等不宜察覺的部位。若發現燙傷或破損,及時到專科就診,避免感染加重。

李全民主任告訴大家,在確認沒有皮膚破潰,進餐後血糖、血壓較平穩的情況下,糖尿病患者可以選擇適合的溫度,泡一次時間不宜過長的澡,以1小時內為宜。

需要注意的是,北京軍區總醫院心肺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和渝斌教授提醒,在洗澡時如果自家浴室空間小,那麼含氧量就小,尤其是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老人,本身心血管功能差,供血不足導致攜氧能力低下,容易引發猝死事件。水溫最好設定在38℃~42℃之間(42℃以上是危險的),避免突然進入浴池或浸泡太久;脫衣服的地方或浴室內溫度先提高,避免溫度變化;從浴池中起身時,動作放慢;洗澡前後,要補充水分。家人洗澡時,適當與之對話,預防發生事件時還不知情延誤急救。

參考自文章:2016年8月31日健康時報網《泡澡更有助降低血糖》,2015年12月21日《糖友泡澡分病情》參考消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