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將至 清潔供熱轉型方向何在?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順利起航的奠基之年,作為傳統的能源行業,清潔供熱承前啟後的方向何在,如何適應並迎接“十四五”期間可能的變化與機遇?

1 單一供熱轉型冷熱電氣智慧綜合能源

當下,國家電網公司正在大力發展綜合能源服務業務,2020年計劃實現綜合能源服務業務收入200億元,2025年實現800億元營收。

可以預見,在未來發展中,清潔供熱將作為綜合能源服務的重要分支,能源供應由單一的供熱向冷熱電氣的智慧綜合能源服務轉變將是主要趨勢之一。

“十四五”能源規劃編制在即,日前,國家能源局圍繞“十四五”能源規劃重點問題組織對能源領域權威專家進行書面調研,華北電力大學能源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曾鳴作為受邀的主要專家之一,在解答相關問題時指出,“十四五”期間,能源體制改革要想突破,必須依靠市場,能夠逐步形成熱力市場、電力市場、天然氣市場等多種能源市場融合為一體的綜合能源市場。

“十四五”将至 清洁供热转型方向何在?

在回答智慧能源系統建設的方向及“十四五”的著力點問題時,曾鳴給出三個重點,第一,智慧能源系統建設方向,重點是在需求側,在用能側。第二,就是要以信息技術作為支撐,包括雲大物移智、區塊鏈等,來支撐智慧能源系統建設。第三,智慧能源系統一定是綜合能源的,不是單一能源的,也就是電熱水冷氣都要包括的系統。另外,建設這個系統首先需要考慮規劃,不只是重視運行和調度。

在曾鳴看來,“十四五”期間,在能源供應方面,要實現多能互補,應是系統整體優化、多種能源互補的供應;在能源消費領域,要以提高能效為中心,以市場化、多元化、智能化、定製化的手段,讓用戶得到更多的低成本能源,並減少各種用能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而針對清潔供熱的“智慧化”發展,住建部供熱標準化委員會顧問委員許文發在提出“供熱行業2025”的願景時也曾呼籲,供熱行業從業者應該更好地學習大數據等創新技術,為行業創新發展出力。

眼下,34億元“新基建”概念火熱 ,5G、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物聯網等領域將開啟加速模式,在“互聯網+”、“智能+”的時代背景下,技術支撐不斷完善,應用領域不斷擴展,實現清潔供熱行業的智慧綜合能源發展更是勢在必行。

2 發展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補供熱

可再生能源非電利用主要即指可再生能源熱利用,包括太陽能供熱、生物質供熱等,在去年12月24日舉行的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丁仲禮的報告指出,可再生能源非電利用存在短板。

丁仲禮指出,可再生能源非電應用(主要指可再生能源供熱)支持政策存在短板,法律第16、17條明確國家鼓勵發展生物質燃氣和熱力、太陽能熱利用等。實際工作中,各類型可再生能源之間發展不平衡,可再生能源非電應用明顯滯後於發電類項目,太陽能熱利用、地熱利用以及生物質燃料的發展都較為緩慢。

事實上,2017年12月,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等十部委聯合印發《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對北方重點地區冬季清潔供暖工作作出安排,其中就包含可再生能源供熱任務安排,但近年來也有相關調研報告指出,以太陽能供熱、地熱能供熱為主的可再生能源供熱發展滯後,距離目標實現還存在一定差距。

“十四五”将至 清洁供热转型方向何在?

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概況及總體發展目標

而據各方消息判斷,“十四五”期間,可再生能源非電利用將加速。

今年1月,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院長鄭聲安在2020年中國水電發展論壇暨水力發電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透露,“十四五”期間,將推動可再生能源從補貼推動轉向動力內生,實現可再生能源和電力系統的雙向友好性,推動多能互補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設,研究可再生能源非電利用和綜合利用、可再生能源發展長效機制。

以生物質能源為例,在可再生能源發展去補貼情勢下,關於生物質發電行業轉型供熱和熱電聯產的聲音已經時有出現。

針對地熱能源,中國科學院院士汪集暘認為,地熱不能一味用以發電,應該合理按照資源稟賦,在高溫地熱豐富的西部地區優先發展地熱發電,反之則優先發展地熱供暖。

此外,汪集暘認為,“十四五”期間,必須加強地熱能開發的頂層設計,地熱只是可再生能源大家庭中的一員,必須放在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大局中去規劃。他所強調的“地熱+”思想,就是把地熱和風電、水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結合利用。

而不論以哪類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發展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補利用的思想將普遍適應。正如曾鳴認為,在對於中國的國情下,能源轉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突變,在整個轉型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多種能源之間的互補。

在“十四五”期間,堅持多能互補,綜合能源觀念發展,光熱、生物質、地熱等可再生能源非電利用將獲得利好。

3 配套儲熱 加強需求側響應

從上文的能源發展角度來看,電力、熱力能源體系聯繫將更加緊密,可再生能源利用也將增加,為保障能源安全平穩輸出,需要配套具有峰谷調節能力的儲能系統。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表示,我國北方採暖區域內目前已有熱電廠裝機超過6億千瓦,冬季按照熱電聯產方式運行的火電和核電必須同時承擔電網的快速峰谷調節任務,而不能按照傳統的“以熱定電”模式運行,需要在電廠設置大容量的蓄熱裝置和電動熱泵輔助運行。

今年1月6日,國家能源局在京召開“十四五”電力規劃工作啟動會議,要求推進電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調動需求側響應資源即是重點之一。

而在清潔供熱領域,要適應這種變化,需要加強用戶側響應,配套蓄熱等技術響應電網對於能源的綜合調度。能夠在新能源上網的高峰期消納電能,在低谷期為新能源上網騰出空間。

為統籌“十四五”能源轉型變化,曾鳴認為,要把需求側各種不同類型的用戶,哪些用戶能用多少綠電,加裝各類儲能技術之後,如何能夠按照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的負荷曲線來用電,以及對應的潛力有多大等關鍵問題搞清楚。找出這類潛力,才能夠使能源轉型一步一步地按照這種路徑落到實處。

此外,曾鳴認為,市場的體系要完整,必須考慮到各種各樣的輔助服務市場。對電力本身,要考慮各種各樣的輔助服務市場與電能量市場配套,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市場。

對清潔供熱企業而言,提前佈局蓄熱市場,配合需求側響應將符合“十四五”能源發展趨勢,為進入政策更加完善的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奠定基礎,以獲得調峰補助等其他補償收益。

原標題:“十四五”將至 清潔供熱轉型方向何在?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