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話聊齋之《田七郎》:偉大的母親,讓親兒子從容赴死

大家好,今天阿犬要給大家講的故事是《聊齋》中一個頗為著名的篇目,名叫《田七郎》。


夜話聊齋之《田七郎》:偉大的母親,讓親兒子從容赴死


故事是這樣的(情節有刪改):

說遼寧有一個叫武承休的富紳,生性爽朗,最愛結交天下豪傑,在他的酒桌上,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都是一些有頭有臉的著名人物。

有一天晚上,武承休做了一個夢。在夢裡,有個人告訴他說:“老武啊,你朋友雖然多,但都是酒肉朋友,而在你附近就有一個能和你共患難的人,你怎麼反而不去結交呢?”武承休聽完一頭霧水,連忙問道:


夜話聊齋之《田七郎》:偉大的母親,讓親兒子從容赴死

“那他是誰?”

那人說:“不就是田七郎嘛!”

就在這個時候,武承休的夢就剛好醒了。醒了之後,武承休回憶起夢境中的場景,只覺得歷歷在目,於是他很快就到處打聽,有沒有田七郎這個人。結果很意外,朋友告訴他,還真有,田七郎,正是家住東村的一個獵戶。武承休知道後有點訝異。這種鄉巴佬,跟他以前結交的那些非富即貴的朋友,完全就不是一個類型,真的靠譜?

但是疑惑歸疑惑,他還是很快就驅車來到東村田七郎家,一到那兒,敲了敲七郎家的門,結果不一會兒,門就開了,從門裡,出來了這麼一個人,書裡是這麼描寫的:


夜話聊齋之《田七郎》:偉大的母親,讓親兒子從容赴死
年二十餘,貙目蜂腰,著膩帢,衣皂犢鼻,多白補綴。

翻譯過來就是“年紀二十多歲,虎目蜂腰,戴著一頂滿是油汙的帽子,穿著黑色的犢鼻褲,上面有很多白補丁。”見這模樣,武承休心裡也發毛。只見這衣著素樸的男人拱手齊眉給武承休恭恭敬敬地行了個禮。雖然山野村夫貌,卻很懂禮數。這讓武承休心生好感,一問,果然,這就是那夢中人所說的田七郎。

武承休非常高興,他假借行路疲憊,請七郎給口水喝。七郎非常爽快熱情就把武承休迎進了家裡。武承休一看七郎的家,又吃了一驚。家裡破破爛爛,牆壁搖搖欲墜,得用木頭支撐著,家裡啥也沒有就一堆虎皮狼皮狐狸皮。連一張坐的凳子都沒有。只能鋪上獸皮席地而坐。

但是言談之間,武承休發現七郎的言辭就跟他的外表一樣樸實真誠。這一下,平日裡習慣了觥籌交錯的武承休非常感動也特別喜歡。當即就取出了一些銀子說想要贈送給七郎。


夜話聊齋之《田七郎》:偉大的母親,讓親兒子從容赴死

七郎見狀,完全不知所措。一個衣著華麗的人,怎麼就無緣無故給自己送錢?就因為自己給了個地方休息?拿不定主意的七郎拿著銀子跑到內堂去問自己的母親。

不一會兒,七郎出來了。

堅辭不受。

武承休很疑惑,你家裡這麼窮,我給你銀子你還不要?他還是推著讓七郎趕緊收下。就在兩人互相推讓的時候,從裡屋出來了一個老態龍鍾的婦人,那人正是田七郎的母親。

田母見到這樣的情形,非常厲聲地跟武承休說:

“老身止此兒,不欲令事貴客!”

說老婆子我就這一個兒子,我不想他去侍奉貴客!武承休聽完後非常沒有面子,灰頭土臉地就走了。


夜話聊齋之《田七郎》:偉大的母親,讓親兒子從容赴死


在路上,武承休百思不得其解。他那麼窮為什麼我送錢給他他還不要?

就在這時,武承休旁邊有個隨從發話了,隨從說,老爺剛才我在後頭,田七郎和他孃的對話我全聽到了。田七郎的母親說:“我看那公子印堂發黑,臉上帶有晦氣,想必要遭奇禍。老話說受人知遇要分人憂,受人恩情要急人難。富人報答人用財物就可以了,可窮人不同,窮人報答人得用義。我們無緣無故得到別人厚贈,恐怕是要讓你以死相報!”

聽了這話,武承休更害怕了,但也深感田母的賢惠。第二天,武承休一大早就設宴請七郎前往赴宴,七郎還是不肯來。武承休心想,那成,你若不來,我便去往。於是親自把大魚大肉打包送到了七郎家裡,然後自己也到了七郎家,就在那破屋子裡,兩人把酒言歡,非常投機,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武承休又想送七郎銀子了。

七郎還是堅辭不受。

武承休也沒辦法,那好,你不接受,那我就跟你買東西吧。於是他藉口買七郎的獸皮,七郎這才把銀子收下了。但七郎是個何其厚道的人,他很快就發現,自己那點獸皮根本不值武承休這些銀子。別人或許就算了,但七郎不是,他馬上就拿上弓箭到山裡去打獵。但無奈七郎點背,進山三天三夜,一無所獲。後來七郎的老婆病重他也無法再入山打獵了。不久後,七郎的老婆死去。


夜話聊齋之《田七郎》:偉大的母親,讓親兒子從容赴死


喪禮的時候,武承休親自前來弔唁。方方面面,安排特別周到。

又是送錢,又是弔唁。七郎覺得武承休對自己的恩情現在更重了,這可怎麼還呢?七郎想進山打幾隻老虎,用虎皮來饋贈武承休報答恩情,可是每每入山都是一無所獲。這讓他特別懊惱,武承休知道後樂了,但也非常感動。因為他現在真正看清了七郎的為人,這是一個把恩義看得極重的人,值得深交。

武承休很多次叫七郎到家裡來做客,七郎都以沒捉到老虎推辭不來。

直到有一天,在家的武承休忽然聽人說,七郎到了!武承休興奮不已。七郎果然來了,不僅如此,還帶來了一張大大的老虎皮,這是他帶乾糧進山奮戰了幾天幾夜的戰利品。武承休一看開心得不得了。立刻大擺筵席,並且邀請七郎在家裡住上三天。

七郎當然還是拒絕了。

但是武承休有辦法,他讓人把門給關上,不讓七郎回家。對七郎好酒好菜,照顧到無微不至。武承休家裡本來有很多門客,這些多是有頭有臉的人物,看到武承休對一個獵戶如此殷勤,又是不解又是憤怒。

但武承休才不管這些,他命人給七郎做了一身新衣裳,讓七郎換上,七郎不肯武承休就讓人趁他睡覺幫他把衣服換了。等七郎回家之後,田母立刻讓七郎把新衣裳給武承休送回去並且想要回自己的破衣裳。結果這武承休也真是壞,他跟七郎說:

“回去告訴你母親,你的舊衣服已經被拆開用作鞋墊啦!”自那之後,七郎經常隔三差五就會給武承休送來一些飛禽走獸老虎野豬之類的,但武承休留他住宿他是無論如何也不肯了。


夜話聊齋之《田七郎》:偉大的母親,讓親兒子從容赴死

有一次,武承休到家裡來找七郎,剛好七郎外出打獵只剩下田母一人,田母一見武承休倚著門就罵起來:

“你不要再來招引我的兒子了!大大不懷好意!”

七郎聽完非常愧疚,跟田母施了個禮之後就退了出去。從那以後,他就很久沒再跟七郎聯繫了。

但這人和人之間的緣分,有時候好像冥冥之中有定數。

半年多之後,武家的家丁突然來報,說七郎因為打架鬥毆打死了人已經被官府收押。武承休非常震驚,他馬上安排到牢獄中去看望七郎,那時七郎已經被戴上鐐銬收監,見了武承休,七郎沒有其他話,只說:

“以後麻煩您,多照顧我的老母親。”

武承休聽完後非常傷感。從牢裡出來後,他很快就上下打點,一方面找人給縣太爺送錢,一方面給死者家屬拿去了一百兩銀子。一個多月之後,事情終於擺平,七郎被釋放出來。

七郎回家之後,這一回,田母的態度變了,這回她跟七郎說:

“子髮膚受之武公子,非老身所得而愛惜者矣。但祝公子終百年無災患, 即兒福。”

意思就是兒子啊,現在你這條命已經是武公子的了,已經不是當孃的能留的了,只希望武公子百年沒有災禍那就是你的福分了。

七郎想去感謝武承休,田母又發話了,她說:

小恩可謝, 大恩不可謝。

恩情這回事,小恩可以言謝,大恩絕對不行!


夜話聊齋之《田七郎》:偉大的母親,讓親兒子從容赴死

從那之後,七郎經常到武承休家裡去,有時候一住就是好幾天,兩人之間的關係愈發親密無間。

時間過得很快,不久來到了武承休的生日。

這天武承休家裡來了很多人,夜裡,沒有床鋪的武承休和七郎一起在臥榻上休息,床下睡著三個僕人。半夜,七郎掛在牆上的佩刀突然從劍鞘裡飛出了好幾寸,發出錚錚的聲響和耀眼的寒光,一下子把武承休和七郎都給驚醒。

七郎一下子警惕起來,他問武承休,床下躺的是些什麼人,武承休達,都是僕人。只見七郎憤憤地說,其中一定有惡人。他告訴武承休,牆上的佩刀是從外邦帶來海內的,殺人不見血,田家三代佩戴它,已經用它斬首過上千人頭。此刀若是出鞘,必定是到了再次殺人的時候。

武承休聽完後將信將疑。

那麼床下睡的那三個又是誰呢?


夜話聊齋之《田七郎》:偉大的母親,讓親兒子從容赴死

第一個名叫林兒,是武承休的僕人,平日裡非常討武承休喜歡;

第二個是個僮僕,只有十二三歲;

第三個名叫李應,武承休最不喜歡他,因為他平日裡老師因為瑣事跟武承休急頭白臉。

聽了七郎的話,武承休第二天就找了個理由把李應給辭退了。因為他覺得,惡人最有可能就是李應。

而過了幾天,事情就來了。

這天武承休恰好出門,恰逢菊花盛開的季節,兒媳婦就到武承休家裡來採菊花。剛好被林兒看見了,沒想到,這林兒心術不正,完全不是正經人,他很快用輕浮言語挑逗武家媳婦,又跑上來輕薄她,武家媳婦喊得撕心裂肺,驚動了武承休的兒子,林兒這才罷手逃跑了。

武承休回家後聽到這件事兒氣不打一出來,連我武家媳婦也敢輕薄?莫不是把我的“”當成了賣燒餅的武大郎那個“武”?他馬上派人四處找林兒,結果探子來報,說林兒跑去了一個御史家裡當了家丁,這個御史在京城供職家裡的事情全權交給他弟弟負責。

這下子麻煩了,不過念在大家都是鄰居,武承休先是寫了一封書信給御史家,請他們交還林兒,結果御史家根本理都不理,武承休這下子更氣了,你當我是什麼人?於是一怒之下,他告到了縣令那裡去,縣令聽完後也不作為,因為那家人背後是京城御史,誰敢惹?

武承休回到家就把這個事兒告訴了七郎,七郎聽完後臉色一下就變了,一句話沒說就走了。

不久,武承休府上的人趁林兒晚上回御史府邸把林兒五花大綁抓了回來帶到武承休面前。武承休這下子高興了,小兔崽子終於落我手裡!馬上對林兒就是一頓嚴刑拷打。沒想到這林兒仗著有御史家給他撐腰,一點不怕武承休,讓武承休怒上加怒,想著氣死我了,要不直接把他打死算了。還好在這個時候,武承休身邊有個老人,是他的叔叔,名叫武恆。武恆及時叫停了武承休,他讓武承休把林兒送到衙門去。武承休照做了。


夜話聊齋之《田七郎》:偉大的母親,讓親兒子從容赴死

沒成想,前腳才送到,後腳御史家就來撈人了,一個帖子送到,縣官馬上就把林兒給放了。這下林兒更放肆了,你能拿我怎麼樣?不僅不認錯更說是武承休家兒媳婦和他私通,他兒媳婦就是和不要臉的騷浪蕩婦。聽到這些武承休又氣又無奈,只好跑到御史家門口叫罵。

結果過了一夜,忽然有人來報,說林兒讓人給做掉了,屍體被切成了碎塊扔到荒郊野外。可慘可慘。

武承休一聽又驚又喜。

但是很快就大事不妙了,御史家控告武承休夥同自己的叔叔武恆殺人。縣衙的人馬上就把叔侄二人抓了起來,縣令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對他們動仗刑,很快,一通亂棍打下來,武承休年邁的叔叔武恆就氣絕身亡。武承休號啕大哭。

回家後他想找七郎商量,結果到了七郎家,發現庭院深鎖,根本連個人影都沒有。武承休心裡就納悶了,他不是我的“夢中摯友”麼?我對他不薄他怎麼就突然人間蒸發了?當然武承休也懷疑做掉林兒的是七郎,但是轉念一想,七郎殺人哪能不跟自己商量?依然是一頭霧水。

過了幾天,縣衙門裡,御史的弟弟正在跟縣太爺交談。兩人談得正開心這會兒,剛好到了進柴水的時間,只見那打柴的人拿著柴火就到了內堂,很快便來到縣太爺和御史他弟的跟前,只見他放下柴火面露兇光不一會兒竟從柴堆裡抽出一把快刀,浮光掠影,鋒芒讓御史他弟瞬間睜不開眼睛。

打柴人的刀朝御史他弟砍去,御史弟弟本能地用手擋住,結果整個手腕被砍斷,疼得他嚎啕大叫,但沒叫多久,只見一道血光沖天,御史弟弟霎時身首異處,頭顱飛出去後還在地上打滾。整個過程一氣呵成,看傻了一旁的縣令,他拔腿就跑,四處喊人。

幾個差役馬上把砍柴人團團圍住,這個時候,只見這砍柴人也不跑,也不喊,也不嚷嚷也不害怕,他拿起手中地刀對著自己的脖子,狠狠就是一刀,剎那,血染脖頸,自刎身亡。

聽到外邊動靜小了之後,驚魂未定的縣太爺這才出來查看屍體,只見那人已倒在了血泊裡。身邊的衙役告訴他,這人就是田七郎。縣太爺還搞不清楚一個獵戶為什麼要對自己動殺心。


夜話聊齋之《田七郎》:偉大的母親,讓親兒子從容赴死

這時只見田七郎已經僵硬的身體突然從地上一躍而起,一刀砍下了縣令的頭。四周的衙役嚇得目瞪口呆,沒一人敢上前,直到七郎的身體再度倒下才有人敢去看。後來衙役找到七郎的家,被告知七郎的母親和孩子早在幾天之前就已經離開。

這件事情,震驚了世人。

武承休知道七郎死去後非常難過,他收殮了七郎的屍體,予以厚葬。很多人說是武承休指使七郎殺人,武承休百口莫辯,惟有散盡家財賄賂當權者,方才逃過一劫。

後來七郎的兒子到了異鄉改名換姓,長大後這孩子體格強健就當了兵,後來一路做到將軍。等到他衣錦還鄉的時候,武承休已經80多歲,他這才帶著七郎的兒子去看父親的墳墓。

阿犬評述: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蒲松齡對這個故事的評述:

異史氏曰:“一錢不輕受,正一飯不敢忘者也。賢哉母乎!七郎者,憤未盡雪,死猶伸之,抑何其神?使荊卿能爾, 則千載無遺恨矣。苟有其人,可以補天網之漏,世道茫茫,恨七郎少也。悲夫!”

說一文錢不能輕易接受,一餐飯不能輕易相忘,蒲松齡在這段評述裡,把七郎比喻成刺殺秦王的荊軻。風蕭蕭易水寒,答應了燕王的荊軻,就算明知天羅地網,也要一頭扎進去粉身碎骨再所不惜。


夜話聊齋之《田七郎》:偉大的母親,讓親兒子從容赴死

他讚揚的是七郎受人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美德,同時即使氣絕仍舊斬殺縣令,更有戰國刺客一樣的豪情和勇武。

田七郎是《聊齋》中知名度最廣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有多義薄雲天,有多重情重義,已然不必贅述。今天我想跟大家聊的是這篇文裡除去田七郎、武承休之外的第三號人物,那就是田七郎的母親。

在文章裡,除了蒲松齡自己說“賢哉母乎”,故事裡的武承休也大讚田母。

武聞之,深嘆母賢。

武承休聽到了田母的一套說辭之後,深深地讚歎這老媽媽的賢惠,那田母說了啥呢?

就是那段:

受人知者分人憂,受人恩者急人難。 富人報人以財,貧人報人以義。

賢在何處?

首先,老媽媽指明瞭受人知遇之恩就要為人分憂,受人的恩惠就要急人所難。這種“知恩圖報”在田母的教育裡必然是為人最重要的準則之一。能給自己的孩子傳遞這樣的觀點,說明這位母親是有格局、有視野的,絕不是那種普普通通的山野村婦。

這是其一。

第二,田母在一開始無論如何也不同意七郎接受武承休的饋贈。後來武承休來找七郎,她甚至把人家給碾了回去。

為什麼?

這是因為田母對人情世故非常練達。我們有句俗話叫做“大恩如大仇”,特別是在兩個人之間有明顯貧富差距的時候。記得曾經看過這樣一則故事:


夜話聊齋之《田七郎》:偉大的母親,讓親兒子從容赴死
說在一個森林裡,有兩個旅客因為迷路飢餓奄奄一息,這時候一隻大象和一隻兔子同時來到了他們身邊。大象和兔子都想救這兩個旅客,怎麼辦?他們於是約定好,各自負責一個人。大象馬上找來了水,找來了水果,找來了柴火,讓其中一個旅客喝水,取暖,那旅客很快就醒了過來。反觀兔子,能做的卻非常有限,思前想後,最終,兔子跳進了火堆裡,用自己的肉,救了另一個旅客。

對於富人而言,報恩很簡單,不過就是一點錢財,他們手握很多資源不會傷筋動骨。可窮人卻不是,他們想要達到和富人對等就必須做出極大的犧牲。像田母所說的,去用“義”去償還,沒準粉身碎骨,九死一生。

所以,田母一開始根本不想接受武承休的接濟,因為有恩就要還,可他實在不希望自己的親生骨肉去拋頭顱灑熱血地報恩。

田母對武承休的拒絕,既有對世情的洞悉,又有對兒子的慈愛。這完全可以囊括到“賢”的範疇裡。

可後來,田母對武承休的態度卻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因為武承休救了七郎的命,因此,田母決定不再一門心思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在“愛子情深”和“江湖道義”(有恩得報)之間,她毅然選擇了後者,深明大義。


夜話聊齋之《田七郎》:偉大的母親,讓親兒子從容赴死

她說的一句話,我認為是非常有意義的,就是那句:

小恩可謝, 大恩不可謝。

大恩不言謝,因為大恩得用行動去報答。田母鼓勵自己的兒子用實際行動去報答武承休的救命之恩,後來七郎殺人後,衙役到七郎家裡卻找不到人,田母早就帶著七郎的孩子遠走高飛。

我們其實可以想像得到,那就是田母知道自己的兒子要去奪人命了,殺的還是有頭有臉的御史、縣官,知道兒子極大可能一去不復返,但她卻沒有阻止兒子,反倒帶走孫子,讓七郎沒有了後顧之憂。

成全兒子去做一個有信義、知恩能報之人。

這是田母不同於其他母親的偉大之處。

蒲松齡在文章末尾說,天下茫茫可惜像七郎這樣的人,太少了。其實,天下間像田母這樣的賢母,也是掐指可數。

從某種程度說,有什麼樣的母親,就會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

共勉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