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嘉峪关的火车上,吃了一嘴的灰(旅行系列)

从敦煌到嘉峪关,铁路363公里,大约是上海-南京的距离。

在敦煌-嘉峪关的火车上,吃了一嘴的灰(旅行系列)

D字头动车约需2小时,K字头火车约需4-5个小时,但唯有一列7537次普通列车却需要6个多小时,下午15:20出发,晚上21:35才抵达,而这么远的距离,票价竟只要22.5元,孩子半价甚至只要11.5元,这跟不要钱有什么区别。

在敦煌-嘉峪关的火车上,吃了一嘴的灰(旅行系列)

很难相信这年头还能有这么便宜的车,抱着好奇也抱着省钱的心态,反正不赶时间,我们决定就坐这最慢的一趟车试试,一窥传说中的绿皮车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敦煌-嘉峪关的火车上,吃了一嘴的灰(旅行系列)

下午两点从莫高窟出来,一家人直奔火车站。至于莫高窟,实在没给我们什么深刻的印象,唯一深刻的就是排队了,以后再说。

我们不是没坐过硬座火车,在我的想象里,中国火车的下限就是K字头硬座车了,全封闭的车厢,聊胜于无的空调、没处放脚的空间、以及老虎凳一样90°垂直的硬座靠背,只要坐过一次就再也不想坐了。

在敦煌-嘉峪关的火车上,吃了一嘴的灰(旅行系列)

在我的想象里,既然时刻表上写着只要6小时15分,那肯定是只要6小时15分就能走完全程了,再慢也就这样了,于是我还联系了嘉峪关晚上下榻的酒店,我们10点就能到了。

可当我们真的踏上了这列火车,一切的想象都真的只成了想象,下限被不断地突破,时间也被无限的延长,当火车在戈壁中无止尽地停下时,我真有种一辈子都要被耗在这里的错觉。

走进车厢的那一刻我就呆住了,这可是八月,一年中最热的季节,而且是在甘肃绵延千里的沙漠里,车厢里竟然没有空调,只有几只仿佛是从上个世纪末穿越来的老旧电风扇在头顶悬挂着,而且其中一半都没有开启,看它们锈迹斑斑的样子明显是年久失修坏了。

在敦煌-嘉峪关的火车上,吃了一嘴的灰(旅行系列)

再看这座椅,更不能忍受啊,要是像硬座那样倒还能接受,可这连硬座也不如啊,一节车厢走过去,竟没有几张坐垫皮是不破的,有的破一小块,有的破一大块,连里面的海绵都掉出来了,有的看上去是好的,一屁股坐下去竟然是松动的,那坐垫竟然能徒手举起来,这是在开玩笑吗?

在敦煌-嘉峪关的火车上,吃了一嘴的灰(旅行系列)

但破也就算了,总还有几张不破的位子是能坐人的,但随处落满的灰尘实在不能忍,不管是墙上、坐垫上、靠背上都是灰尘,仿佛这车厢是用灰尘洗过一遍似的。

我当时就很疑惑呀,就算这列车是在沙漠里通行的,也不至于车厢里都是灰啊,不应该啊,直到,我眼睁睁地看着前面一个乘客竟然徒手打开了车窗,我当时惊了!仿佛是没见过世面的小屁孩,啥?火车车窗还能打开的吗?这是什么神奇的操作。

在敦煌-嘉峪关的火车上,吃了一嘴的灰(旅行系列)

我知道在很久远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火车车窗是能打开的,但在21世纪我是真没见过能开窗的火车呀,所以渐渐的我意识里就形成了一种常识,默认火车是不能开窗的。但真没想到在2017年的夏天,我竟亲眼见识了能开窗的火车。

当下我就懊悔不跌,我就不该贪便宜坐这一趟车的,至于说好奇心驱使更是扯淡,如果早知道数字开头的列车是这样的,哪怕好奇心再膨胀我都不会让它战胜理智。

可眼下总不能下车走人啊,今晚的酒店住宿也订好了,下一班车要晚上6:00才出发,夜里11点半才抵达嘉峪关,实在太晚了,再破再脏再热也只能忍着了,只要能按时到达目的地,忍这6个小时也不至于死,起码也是一次新奇的体验呢,我如此安慰自己。

但事实证明,我又too navie了……

尽管已经是下午三点半,但敦煌这里的三点半,太阳就跟家乡中午12点一样高,八月中旬的甘肃,没有空调的列车蠕行在绵延无尽的戈壁沙漠里,车厢简直就像一只巨型烤炉,把车厢里每一个人都蒸烤的满头是汗,身上黏糊糊的,又热又潮。

在敦煌-嘉峪关的火车上,吃了一嘴的灰(旅行系列)

一座座风力发电机就像巨人族,挺立在荒芜的戈壁滩上,默默注视着烤箱里被烘烤的蚂蚁们。

在敦煌-嘉峪关的火车上,吃了一嘴的灰(旅行系列)

也不知为什么,列车一开动,那些打开的车窗又都关上了,整个车厢再一次密不透风,头顶的电风扇三个坏两个,仅有的一个吹着苟延残喘有气无力的风,像是一个快断气的人。我如坐针毡地坐在那里,又不敢挪动位子又不敢倚靠墙壁,因为到处都是灰。

我被热得头昏脑胀,实在受不了了,好歹开窗透个气啊,于是我起身开窗。这窗四处生锈,想要打开也甚是艰难,弱鸡的我费了半天劲愣是连一条缝都没打开,老婆也上前一起帮忙。一番憋气之后,在俩人的合力之下,伴随着“咔咔咔”铁锈摩擦的刺耳巨响,我们终于推开了车窗。

但接下来……

热风混合着黄沙、碎石犹如龙卷风一般席卷进车厢里来,肆无忌惮地迎面扑向我们,惊得嘴都合不拢的我瞬间吃了一嘴的沙子,眼睛都睁不开了,转身躲都来不及。而且你能想象吗,脸上黏糊糊的汗液混合着干燥温热的黄沙,简直就像被糊了一脸的水泥,整个人都快石化了。

但我们已来不及体会这糟糕的感受,狂风混合着黄沙源源不断地从窗户里涌进来,弥漫在狭窄的车厢内,不多会,车厢里已是沙尘遮目,才几十米长的车厢愣是能见度都下降了一个等级,仿佛是车厢里刮起了沙尘暴。

这是什么场面,我和老婆仿佛是两个不经世事的罪人,在全车厢人的嘈杂声中想要弥补我们的过错,我们总算是知道为什么即使这么热也得关窗前行了,可问题是现在我们关不上呀,那窗紧得就像是焊死在了窗框上,任凭我们怎么使劲往下拽都无济于事,最后还得列车员出马,一彪悍大姐,一边斥责着我们乱开窗干嘛,一边箭步冲上来,在电光火石间又是“咔咔咔”一阵响,窗户被关上了,车厢内的沙尘暴瞬间平息,只不过座位、墙壁、人身上又多了一尘灰。

经过了这一番折腾后,我们再不敢乱动,拘谨地就像是到陌生人家里串门的孩子,此刻我唯一企盼的就是尽快结束这六个小时的旅程。

可老天“哼”一声笑,你以为这趟车真的只有六个小时吗?年轻人啊,你想得太简单了。

7537次是整条线路上最慢的车,最慢的车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要给其他所有车让道,所以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只要一有其他车经过,我们这列车就要停靠让行,哐哐哐开了半小时,有车来了,停靠让行半小时;哐哐哐再开半小时,又有车来了,再停靠让行半小时;如此循环往复,绵绵无期……

这会儿已经是晚上9点了,是预计我们到达嘉峪关的时间,太阳也已在河西走廊广袤的地平线上落下,我看着手机上的定位点,才刚刚走过敦煌-嘉峪关中间的位置,我的心态都要崩了。这也太慢太慢了吧,慢得令人发指,慢到令人抓狂,仿佛时间在这列火车上停止了,时间被无限制地拉长,一秒钟变成了十秒,一分钟变成了十分,一小时变成了十小时,而整趟旅途变成了永无止境的行驶,我忽然觉得这一辈子都要被囚禁在这趟列车上了。

摸一把脖颈上的汗水,黏糊糊的,黑漆漆的;吞一口唾沫,吞下去的不是唾沫,是一嘴的沙子。我绝望地看着旁边呼啸而过的快车,此刻多么希望时间能够倒回到开车前,我会毫不犹豫地下车,带着老婆孩子坐下一班车,哪怕今晚睡火车站也比耗在这漫漫无尽的旅途上要好。

煎熬,只剩下了煎熬,比煎熬更难熬的,是你对此毫无办法,无力改变现状的绝望。

夜里近12点,300多公里的距离,在历经了8个多小时的漫长煎熬后,我们终于双脚踏在了嘉峪关的土地上,幸好酒店给我们留了房间,让我们不至于夜宿车站。

虽然已经精疲力竭精力焦脆,但不洗澡是不可能睡得下的,洗澡的时候莲蓬头的水从头顶冲下来,到了脚底水竟然是黑的,闭上眼睛回想在火车上折腾的这一天,真像是做了一场梦一般。

第二天,老婆儿子果然是累得爬不起来了,但好不容易来到了嘉峪关,哪怕累得腰酸背痛,我也绝不会把时间浪费在睡觉上,于是一个人整装出发。

嘉峪关——我的旅行清单上必去之一,天下第一雄关,仰慕已久。

在敦煌-嘉峪关的火车上,吃了一嘴的灰(旅行系列)

在敦煌-嘉峪关的火车上,吃了一嘴的灰(旅行系列)

但到了现场一看,似乎离想象中的雄伟气势差距甚远,以这高度来说,也就我们小县城五六层楼的高程,哪里谈得上气势恢宏呢?后来一想有所了然,在没有大型机械助力,单纯依靠人力建造的古代,在河西走廊的漫天黄沙中,傲然耸立的嘉峪关如何不是天下第一雄关呢,但在到处是钢筋水泥摩天大楼的今天,我们看惯了现代技术加持下的钢铁巨兽,嘉峪关与之一比就谈不上高大雄伟了。

在敦煌-嘉峪关的火车上,吃了一嘴的灰(旅行系列)

在敦煌-嘉峪关的火车上,吃了一嘴的灰(旅行系列)

所以看嘉峪关,不能以现代人的视角看,要把视野跨过600年的时间长河,在600多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间,为了遏制吐鲁番部族的强势进犯,大明王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来到此地,这里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山脉、南临祁连山脉,乃河西走廊之咽喉,兵家必争之要地,于是一座嘉峪关在苍茫戈壁中拔地而起,它的两道臂膀(城墙)分别延伸至地平线尽头的黑山和祁连山脚下,犹如一个巨人据守河西之咽喉,如此一看,天下第一雄关的气势跃然眼前,不禁让人心神激荡。

在敦煌-嘉峪关的火车上,吃了一嘴的灰(旅行系列)

在敦煌-嘉峪关的火车上,吃了一嘴的灰(旅行系列)

想当年,戍边的将士们就是站在这样的城墙上,随时警戒着外族来犯,落俗地想到一首《凉州词》,虽然写的是玉门关,但套在嘉峪关同样适用,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最后还是要说一下7537次火车,如果你当时问我后悔坐这趟车吗,我会说后悔死了,并且打死也不再坐了,但如果你现在问我后悔吗,我会说,这何尝不是一段记忆深刻的经历,而我们的人生,正是由这些记忆深刻的经历来丰富的,这不是空话,而是真实的感受,这段经历就跟可可苏里相机落水、喀纳斯喝圣水拉肚子、九寨沟住宿被抓一样,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片段,一起构成了人生的一部分,也是的一部分。


关注王子超人,“旅行系列”会更新更多旅行逸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