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是在线医疗的“东风”吗?且慢,这三道坎绕不开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见证了某些地方官员的无能渎职,社会公共治理体系的亟待改革和完善,以及这个民族的韧性和向心力,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医疗体系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迫在眉睫!

一句话,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对于我们每个人和每个组织来说,都是一场需要深刻反思的修行!

在我的印象里春节本该是一年中阖家团圆,走亲访友的美好时光,但今年因为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春节变味了。对于那些不幸感染的患者和其家庭,我们虽然无法完全感同身受,但也能从网络上的图片和留言里看到他们的无助与悲伤,让人忍不住发问: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依然有无数的患者无法及时得到救治?他们的生命也许根本不该在2020年的伊始走向尽头。

是疫情太凶猛还是我们太无知?

比想象中更匮乏的医生资源

我想同大家分享一个事实: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 2017年世界上有一半的地区仍然缺乏最基本的卫生服务。而CIA(美国中情局)数据库的统计,全球197个国家中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量,所有国家的平均数是1.77,排名前20的国家的平均数是4.93。我们国家排名第90位,1.79人,也就是说每1000名中国人仅拥有1.79名医生。

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到,医生资源远比我们想象的匮乏和稀有,尤其是在人口较多的发展中国家。而当下老年化加重,人力成本逐渐上涨则进一步加深了这一矛盾。

新冠肺炎疫情是在线医疗的“东风”吗?且慢,这三道坎绕不开

新冠肺炎疫情是在线医疗的“东风”吗?且慢,这三道坎绕不开

医生资源的匮乏直接导致医疗服务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关于这一问题其实早已不是新鲜事,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医疗服务的两大特点就是“贵”和“等”。比如在美国,没有医疗保险的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去看医生的,更不会轻易走进医院。因为美国的医疗费用十分昂贵,而政府只会为老弱病残的人(“病”特指个别疾病,比如渐冻症等)提供部分公立医疗保险,而大多数人需要购买私立医疗保险。据统计,一个四口之家和其雇主每年需要支付约28000美元购买私人医疗保险(Milliman Medical Index,2018),这个费用对大多数美国家庭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患者有了医疗保险并不代表可以轻易看到医生(只是赋予了患者敢看医生的胆量),预约和漫长等待才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除非患者马上就要不行了才可以去医院急诊)。据调查,2017年在美国患者平均需要等待约29天才能看到家庭医生(根据Merritt Hawkins对美国15个大都市地区的调查)。

在看医生这件事上,相比其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又幸运很多。在平常,虽然看病是一件麻烦事,但还是可及的。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只要愿意排队一上午,或者花几百元找黄牛买个号,总能看上专家主任级别的医生,也因此出现了各种令人惋惜的“伤医事件”。但是,这并非因为我国的医生资源格外丰富,而是我国是公立医疗为主的制度,“让老百姓看得到医生,看得起医生”这是我们所享有的社会福利。而在此次大范围的传染病疫情爆发的环境下,尽管在主观上我们看到大量的医生超负荷工作,更有其他地区医生自愿支援,但在客观上,整体医疗资源匮乏还是疫区最棘手的问题。惠民政策无法改变的是:医生是有限的,床位是有限的,设备也是有限的。

医疗资源的扩大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人员投入和社会支持。我们可以在十几天建好一家医院,而培养一个优秀的医生却要10年以上。


我们需要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反思此次疫情,除了医疗资源匮乏外,我们国民的健康卫生意识难道不缺乏吗?我们对公共卫生新闻不敏感,我们无法辩证接收网络信息,才出现了早期无人关注,后期哄抢口罩、双黄连口服液的状况,手忙脚乱的的背后是因为我们欠缺基本医学知识。

提高个人的基本医学知识,除了通过自主学习以外,其实我们每一次看诊都应算是一种被动学习的过程。但遗憾的是,我们过往的就医体验总是匆匆,虽然见到了三甲医院的大医生,但交谈时间可能不足3分钟,患者知道吃什么药,却不知道自己为何生病。而我父母一辈更是家中常备抗生素,哪里不舒服,先吃一颗阿莫西林。换一句话说,我们牺牲了看诊的质量,换来了看诊的人次。

在美国却是相反的情况,我个人的经历是虽然看病等很久,但是医生看诊十分详细,我可以和医生充分交流自己的病情,医生也会详细地分析可能的致病因素,并为我打印关于疾病的医学知识文件。我相信每一个患者都希望能同医生多交流几分钟,解决自己的焦虑和疑惑。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是否也可以逐渐提升自我的卫生健康意识,在传染病到来时做好自我防疫,减少感染概率呢。


被束缚的优质医疗资源

我们的医生并非是因为不负责任才不愿同患者多讲,而是我们的医生一天需要看诊的病人太多了,公立三级医院一个医生一天的看诊量应该在50~100人次,多数医生也是无可奈何。患者多,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人口基数大,另一方面是我们习惯大病小病都去大医院。2017年国家卫计委披露的数据:三级医院接收了全国近一半的诊疗人次,而其中慢性病和常见病占据了大量的医疗资源。从资源分配的角度讲,这是低效的,现在国家也因此极力推广分层诊疗,让三级医院的大专家教授专注重症、疑难杂症,让基层的普通医生处理常见病和慢性病。

新冠肺炎疫情是在线医疗的“东风”吗?且慢,这三道坎绕不开


但事实上,除非国家直接关闭三级医院门诊,老百姓是很难主动走向基层医疗机构的,核心原因有两点:第一就是我国执业医生的医学水平差距较大,患者缺乏信任。同样是执业医师,不同医学院毕业的,三级医院执业的和县医院执业的,统统都不一样;第二,医生出于学术要求,职称晋升的角度,优秀的医生很难自发走向基层。

近些年来,一些退休或者多年在三级医院无法得到晋升的医生走向了民营诊所。民营诊所的问题则更加明显,诊所需要通过高昂的收费才能覆盖其庞大的成本。为了留住医生,诊所支付医生较高的工资。另外,诊所还面临另一个更大的开销——门面租金,尤其是在一线城市。而对于患者而言,多数民营诊所是不能使用医保的。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民营诊所大额融资的新闻,却少有听说哪家民营诊所真正实现了盈利。而此次疫情,为了控制疫情蔓延,减少交叉感机会,全国多地多市关闭了医院门诊和个体诊所。民营诊所一边承受着租金和员工工资的成本压力,一边也只能通过线上义诊,微信公众号的积极推送来维护客户关系。


疫情是线上医疗的“东风”吗?

由于医院门诊和民营诊所的关闭,很多患者把目光投向了线上医疗。根据新闻报道,阿里健康的在线义诊服务4天内有超过160万人访问,而平安好医生在疫情期APP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微医累计提供医疗咨询92.24万次。与线上医疗相关的股票也在资本市场上受到了投资人的追捧,其中平安好医生在疫情期间上涨超过40%,市值创历史新高(超过800亿港币),而阿里健康则上涨超过50%,市值逼近1700亿港币。

新冠肺炎疫情是在线医疗的“东风”吗?且慢,这三道坎绕不开

新冠肺炎疫情是在线医疗的“东风”吗?且慢,这三道坎绕不开

虽然这次疫情让线上医疗平台发挥了其价值,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激增的用户和线上问诊大部分来自湖北地区(当地医院人员爆满),我们并不清楚在疫情过去后平台能够留下多少用户,因为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几个主要的线上医疗平台盈利模式尚未跑通

线上医疗在我们国家是从2010年后开始兴起的,伴随着互联网的浪潮,诞生了像平安好医生(2014年成立)、阿里健康(2014年借壳成立)、企鹅杏仁(2014年)、微医(2010年成立)、春雨医生(2011年成立)和妙手医生(2015年成立)等公司。已经上市的平安好医生和阿里健康至今未实现盈利,平安好医生在过去5年累计营业收入超过111亿元,但是累计亏损也超过了37亿元,2019年净亏损7.34亿元。

新冠肺炎疫情是在线医疗的“东风”吗?且慢,这三道坎绕不开

虽然平安好医生的收入增长迅速,但是我们细看其收入构成可以发现其中在线医疗业务在公司整体的收入占比中不足2成,其中占比超过50%的健康商城业务则是以销售药品和医疗器械为主。


新冠肺炎疫情是在线医疗的“东风”吗?且慢,这三道坎绕不开


而阿里系旗下的阿里健康虽然只是微亏状态(2019年亏损约8200万元),但是其收入的83%来自医药自营业务(阿里健康大药房等),在线医疗几乎没有创收。阿里健康与其说是一家互联网医疗公司,不如定义为一家互联网卖药公司。

新冠肺炎疫情是在线医疗的“东风”吗?且慢,这三道坎绕不开

新冠肺炎疫情是在线医疗的“东风”吗?且慢,这三道坎绕不开

其他没有上市的平台则是在一轮又一轮的融资中寻找盈利的出口。那么为什么被大家一致看好的在线医疗发展如此艰难呢?我认为有三大原因:

第一,在线医疗同时具备了互联网企业烧钱和医疗服务行业长周期的特征。互联网企业在早期往往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用于品牌推广和导流,而在医疗行业,客户(患者)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建立对平台的信任。因此当互联网结合了医疗行业,就意味着“钱和时间”缺一不可。

目前无论是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还是企鹅杏仁,背后都有互联网巨头、险资巨头在背后烧钱以获取医生和客户。而在海外,2002年成立的在线医疗公司Teladoc目前已经可以算作美国最大的线上医疗平台,成立13年后才登陆纳斯达克(2015年),而至今依然还在亏损中。

第二,优质医生资源获取难度太大。医生是在线医疗行业中最重要的竞争资源,谁拥有优质医生,谁就能获得患者。医生不像是滴滴司机,给了补贴就会来。医生选择线上执业总要面临一些困难和牺牲,对于兼职医生,虽然医生多点执业在政策上受到支持,但是医生还需要考虑医院、学会的态度。而对于全职医生,一方面平台需要支付较高的工资留下医生,另一方面医生还是放弃了自己在学术和职称上的进步。医生在线上是比较难看到疑难杂症的,医学能力的进步有限。以平安好医生对外宣传的“名医私家医生”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没有一个主任级别的医师。“名医私家医生”团队尚且如此,那么在线上解答的医生又是什么水平呢?名医看重的是钱吗?

新冠肺炎疫情是在线医疗的“东风”吗?且慢,这三道坎绕不开

第三,医保支付的差异。2019年9月,医保局出台关于互联网医疗医保支付的指导意见,在《意见》中我们看到医保局鼓励线下医疗机构,“将线下已有医疗服务通过线上开展、延伸。”同时明确了目前在线医疗平台常见的服务不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原文如下:


“明确不作为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情形: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查房、医学咨询、教育培训、科研随访、数据处理、医学鉴定、健康咨询、健康管理、便民服务等。”

简单来说,国家虽然鼓励线上医疗,但似乎是更利好线下医疗机构走向线上,而医保支付上的限制意味着普通患者选择在线医疗近乎等同于选择自费。


何时才是在线医疗的春天?

虽然从目前来看在线医疗还存在诸多问题,但解决方案是存在的,简单来说不就是给医生解开手脚吗,让优质的医生可以没有顾虑地走向线上,更好地服务更多患者,同时健全线上医疗的医保支付体系。

在线医疗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产物,不仅能够提高人民对医疗资源的可及性,还能够让患者和医生看病更方便、更灵活、让医患交流更充分、更和谐。

这一次肺炎疫情牵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已经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生命财产损失,是天灾,也是人祸,我们看到了在疫情环境下我们医疗生态的脆弱,也看到了彼此因为无知和顾虑而错失良机,正确的选择往往最是艰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