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灭亡时,场景有多惨烈?

文史砖家


唐朝灭亡时,皇帝拿着菜刀跟人对砍。

我在头条有一个专栏,叫《五代十国的枭雄》,把这一段的历史放上来。

唐昭宗天佑元年(904)秋天,有一人来到了洛阳,他是汴州师爷李振,自从当年算到刘季述必败之后,地位一直扶摇直上,已经成为敬翔之下的汴州第二谋士。

李振千里而来,召集洛阳的同志氏叔琮、朱友恭和蒋玄晖,传达了领导的密令:杀李晔!

杀龙大计很快就定下来了,搞刺杀这种事情跟房地产一样,第一是位置,第二是时机。地点不用在别处,就在皇宫大内,图个人烟稀少,时间选在入夜,讲究夜深人静。连人选都安排了,由氏叔琮,朱友恭从自己的禁军中挑选不怕死的,再由熟悉宫中地形的蒋玄晖带领,赚开宫门,弑杀李晔。

烛光下,四人相视而笑,灿烂而不阳光,氏叔琮那张刻满风霜的脸透着憨厚,朱友恭一脸潮红,作为朱温的义子,能参与如此重大的行动,显然干爹是器重他的。

而蒋玄晖显然有些紧张,他将是行动的直接指挥者。

只有李振眯着眼,微笑。

这一次,我们一定能成功。

第二天,禁军中就传开了不和谐的声音,据说那一年的秋风比往常时候要更冷一些,离中秋还有不少天,大兵们就嚷着要发冬衣御寒了。

一时之间,洛阳军情不稳,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了铺垫,直到约定杀龙大会的时间。

八月十一的夜晚时分,蒋玄晖领着一百多壮汉从军营里杀出,直奔皇宫内门。

杀了李晔,自己老板就是新皇帝,到时,天下是老板的,也就是自己的。

兴奋的蒋玄晖冲到了宫门,寂静的夜里很快响起了叩门声。

何人敲门?里面有人喊道。

蒋玄晖拿出早就商议好的说词:禁军动乱,有紧急情况报告。

内门打开了,蒋玄晖充分发挥对皇宫大内的了解,迅速分派人手把守各出口,蒋刺客自刘季述事件就在李晔身边混日子,对这位皇帝喜欢到处跑的特征是深有体会。

布置妥当,他们冲向了李晔所在的大殿:椒殿(皇后居住的大殿)。

开椒殿院门的妃子伸头问了一句:有什么事干嘛派兵来上报?

可见这位女同志不了解宫廷斗争,大兵入宫,当然不是为了报告这么简单。

从后面冲过来一位猛人,直接一刀做了回答。

冲进去,李晔就在里面!

突然一声暴喝响起:你们要造反吗!

怒喝者,正是李晔。

蒋玄晖们冲进来时,李晔正喝得酩酊大醉,趴在床上睡觉呢。这些天,李晔醉得时候比清醒的时候要多得多。

等外面的喧哗把他吵醒,他睁眼一看,正看到蒋玄晖手拿一把剑,冲在前面,后面是一帮凶神恶煞的大兵,其中一位刀尖还滴着鲜血。

李晔立刻明白了,这是来取自己性命的,满腔怒火直冲头顶,忍不住跳将起来,愤然斥责。

当日,李晔的皇家威望震慑住不少人,包括朱温,可是皇帝碰到兵有理说不清,当大兵的刀见血之后,就已经不是威严已经压制了,很快大刀就砍了过来。

李晔转身就跑,那时,他穿着睡衣,脸上写满愤怒与慌乱,其身形消瘦,动作狼狈,绕着柱子转了起来,仿若当年秦王碰荆轲。秦王还能背负长剑而抽之,李晔同学手无寸铁,连双脱下来挡剑的鞋拔子都没有。

但李晔终究是李晔,皇帝当中,他被追的次数不算少,有着丰富有的反抓捕经验,趁着对方一不注意,他竟然冲出了椒殿。

可这次,他注定冲不出去了,蒋玄晖已经把守了所有的内宫大门。

李晔左右冲了一阵,他知道跑不掉,反而转身跑向一个地方,这个地方让紧追的蒋玄晖们大为不解。

难道皇上知道自己要死了,所以要当个饱鬼?

李晔冲向的是御厨。

等大兵们追至,他们没有看到大啃鸡腿的李晔,却看到李晔披头散发,手持两把菜刀,面对大门,双眼血红。

李晔是到这里拿兵器的,贺龙将军两把菜刀闹革命,李晔要用这两把菜刀寻找自己最后的尊严。

拼了!

怒吼着,李晔冲向了大刀,论武功,李晔不是这精挑细选出来的任何一名大兵的对手,但这些人何曾见过皇帝耍菜刀,一时不备,威武的禁后成为了李晔的土豆黄瓜,竟被砍翻了几个。

然,业余的毕竟打不过专业的,偶尔练练的打不过天天练的,渐渐的,李晔力有不支,被砍倒在血泊里。

乱刀齐下,李晔死了。

唐朝第二十位皇帝,人称神气雄俊的李晔死了。这一年,他三十八岁,离当日走上历史舞台,当上大唐皇帝已经过去了十六年。十六年前,他英俊潇洒,豪气冲天。十六年间,他歇尽所能,屡败屡试。

这一刻,他仰天倒下,奋斗的一生不屈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翻到史书这一段,内心竟莫名悲伤,乱世里,我们见多了樯橹灰飞烟灭,佳人香消玉殒,王仙芝、黄巢、唐僖宗、李存孝、王重荣等等,他们的死于我们仿若浮云被风吹散。

唯有李晔让人唏嘘不已。

也许,让我们莫名悲伤的原因是李晔身上也有我们的影子。

我们像李晔一样,初始豪情万丈,以为万事可为,到最后,才肯接受不是每份努力都能得到相等回报的事实。

我们像李晔一样屡屡碰壁,从小到大都或多或少会遭遇偏心老师、恶霸同学、无良老板、腹黑同事、负心恋人、冷面酷吏、伸手贪官员等。

无计可施,无可奈何,只有像李晔一样,报以愤怒。

李晔高高在上,他是位皇帝,李晔怒发冲冠,双面如烛,他是位愤青,他跟我们不一样,他跟我们一样。

杀完李晔,蒋玄晖引兵退走,半路还遇到了何皇后,那时,他禁不住何皇后苦苦哀求,放了她一马。

一个刺客开始心软了,那离死也就近了。

洛阳宫殿血溅三尺时,朱温正在陕西,他是率兵对付凤翔李茂贞与蜀地王建去了。

据报西边这两位昔日禁军同事尽弃前嫌缔结联盟,由王建同志出钱出马出武器,李茂贞同志出人,经常骚扰一下长安地界。

听到朱温又亲来时,李茂贞有些受兵若惊,自己已经被打残,汴州又已经派出了长子朱友裕,以及新收的大将刘鄩,怎么汴州BOSS还来了。

现在,李茂贞该明白了,朱温不辞辛劳,亲力亲为。只不过给自己找一个不在现场的证据罢了。

听到李晔的死讯时,朱温惊讶莫名,失声大哭,最后竟然哭瘫在地上。我们已经见过许多朱温的精彩演出,平心而论,这一次最卖力最入戏最精彩。

朱温一惊二哭三倒地,有人自然就麻烦了。因为李晔同学不是普通百姓,杀了就杀了的,堂堂的大唐皇帝,被弑于宫内,怎么着都得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从地上爬起来的朱温擦干眼泪,引军奔向洛阳,到了后,他扶着李晔的棺材又表演了哭技,最后他向新任小皇帝表示:一定缉拿凶手,给天下一个交代。

网络名言:陪领导干一百次好事,不如陪领导干一次坏事。始传这话的人要么是没读多少历史,要么是成心误人子弟,历史已经无数次告诉我们:帮领导干坏事的到最后,不会有太好的下场。

现在策划者李振,实施者蒋玄晖,帮凶氏叔琮、朱友恭。这四位总得有人站出来为领导背黑锅。

李振谋士出身,头脑自然比跟帮出身的蒋玄晖和朱友恭以及职业军人氏叔琮要灵活一些,老板一到洛阳,他自动献计:当年司马昭用武士成济弑魏帝,事成后杀之。朱公应该杀朱友恭以堵天下人嘴。

李振没事了。

蒋玄晖也不会有事,因为他已经为李晔之死给出了解释,据他描述,李晔是夜晚跟妃子吵架,然后打架斗殴死的。解释之所叫解释而不叫证据,是因为解释是不需要也不用验证的,反正李晔死了,妃子也死了。

最终解释权在我们手上,你们爱信不信。

蒋玄晖充分展示了办事才能,这个人得留着,虽然李晔死了,革命却没成功,改朝换代的工作还任重而道远。

倒霉的只有氏叔琮和朱友恭。

在朱温到达洛阳后,这两位完全没有料到大刀举到了自己的头上,反而洋洋得意,准备接受老板的表扬,高兴之下,竟然先行支取了奖金。那一年粮食歉收,洛阳米贵,这两位统率下的龙武禁军里就有些士兵上街抢了一些大米。

这事要放以前,抢就抢了,可现在叫特殊时期,换句话说,叫严打,没事还要找你们麻烦呢。

这两位负有领导责任的人被抓了起来,判了一个治军不严的罪,然后发配到边远山区,不等上路,两位就接到了朱温的毒酒。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脑洞历史观》,继续阅读这段历史。


脑洞历史观


唐朝灭亡时,到底有多惨?四个字足够了,“人间地狱”!

唐宣宗时期,迎来了唐朝末年的一个短暂复兴,史称“大中之治”。但是,此时的唐朝,因为皇帝宠幸宦官,朝内牛李党争,再加上藩镇割据,曾经的一代盛唐内部早已是腐朽不堪。

宣宗驾崩,其后的唐懿宗、唐僖宗,又是史上著名的昏庸无道之君,唐朝国势开始一路下滑。唐朝廷为了控制藩镇,不断兴兵讨伐;藩镇之间也是连年征战。为了维持战争,只能不断的向百姓增加赋税、徭役,一些贪官污吏、佞臣阉宦也趁机欺压百姓,横征暴敛,抢占百姓的土地,让众多底层百姓彻底沦为了赤贫。哪里有压迫,哪里自然就会有反抗,农民起义如烽火燎原一般在大唐各地爆发。

难道有了农民起义军,普通百姓就幸福了?如果真是如此,那唐末的大起义也就值了。可惜,并非如此。当时因为战乱,粮食生产骤减,征战的大军吃什么?吃普通百姓呗。据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黄巢起义军曾以人肉为粮,开设了人肉作坊,建造了数百巨锤,同时开工,将当地的百姓,无论男女老幼,悉数杀死,将肉放入巨舂之中,做成肉饼,名曰“舂磨寨”。而食人恶魔秦宗权,更是让人收集百姓杀死,还有战死士兵的尸体,用盐巴腌制之后,放到大车上随军而行,当做军粮。

唐朝灭亡时,百姓很惨,那唐朝皇帝,及其宗室、大臣呢?他们毕竟是社会的较高阶级,相比被当做粮食给吃掉的百姓而言,稍微好一点,不过,也够惨了。这就不能不提到唐末的一个名人,朱温。

朱温,又名朱全忠,原本是黄巢部下,后来投降了唐朝。朱温被唐僖宗重用,授予了宣武节度使之职,率军击败了当时盛世浩大的黄巢起义大军。昭宗年间,朱温斩杀了黄巢余部秦宗权,受封东平王。此时的昭宗,实际上已经完全成了傀儡,代表唐朝的是各地实力较强的节度使,诸如宣武朱温、河东李克用、凤翔李茂贞、卢龙刘仁恭等等。《旧唐书》载:“郡将自擅,常赋殆绝,籓侯废置,不自朝廷,王业于是荡然”,唐朝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皇帝发一个诏令,如果没有提前得到节度使的支持,那就是“号令不出国门”,什么用都没有。

朱温当时基本上是各节度使中势力最大的,他以讨伐专权的宦官,救驾为由,率军进入长安。这完全就是三国时期,董卓进洛阳的复刻版呀,只是,朱温要比董卓聪明。朱温入京后,趁机大肆屠杀宦官,完全控制了皇室。之后,朱温强迫昭宗迁都洛阳,并派人拆毁了长安内的宫殿、房屋,将长安百姓也全部迁往关东。

昭宗迁都洛阳之后,朱温指使手下杀死了昭宗,另立昭宗之弟李柷为帝,史称“唐哀帝”。前面我们说过了,朱温曾在长安大肆屠杀宦官,这次开始大肆屠杀唐朝大臣。他在自己的亲信李振的撺掇之下,在白马驿屠杀宰相裴枢等大臣三十余人。李振因为屡试不第,非常羡慕嫉妒恨那些科举出身的朝廷大员,就对朱温说:“此等自谓清流,宜投诸诃,永为浊流。”朱温笑了笑同意了,史称“白马驿之祸”。其他的一些反对朱温的大臣,也先后被朱温除去。

宦官、大臣遭殃,李唐宗室照样不能幸免。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朱温邀请昭宗的诸子,在九曲池饮宴。待到饮酒尽兴之后,朱温指使自己的手下蒋玄晖将昭宗九子悉数勒死,投入九曲池中。李唐嫡系宗室,尽丧。

907年,朱温迫使唐哀帝禅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建立了后梁,开启了五代十国的大幕。朱温废年仅17岁的唐哀帝为济阴王,迁往曹州济阴囚禁。统治了中国290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唐朝正式灭亡。第二年,朱温就派人秘密毒死了李柷。

话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华大地从此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代,直到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重新得到了名义上的统一为止。


奕天读历史


唐朝的灭亡,其实是从黄巢起义开始的。在围剿黄巢的过程中,各路节度使纷纷趁机做大,并将其所辖地区的军政财权都收为己有,成为传说中的军阀。等到黄巢起义被平定后,唐朝政府其实就成为一个空架子,名存实亡。

当时,在这众多的军阀中,有两个人实力最强,一个叫做朱温,占据河南,被封为梁王;另一个叫做李克用,占据山西,被封为晋王。

其中,朱温原本是黄巢手下的大将,后归顺唐朝,反过来镇压黄巢起义,因军功卓著不断升迁,最终成为天下第一大实力派。

不过,朱温并不甘心只做个军阀,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天下的主宰,所以他决定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问题是,大唐的皇帝远在陕西长安,而朱温的地盘则在河南,没有皇帝的诏令,朱温根本没有办法擅自率军前往长安。

恰恰这个时候,大唐中央政府发生了一场内乱,宰相崔胤和宦官韩全诲在长安城斗得你死我活,韩全诲甚至还劫持大唐皇帝唐昭宗到凤翔。

在这种背景下,崔胤便矫诏令朱温带兵赴京师,协助诛杀宦官。于是,朱温便抓住这个机会,一举控制长安,并将唐昭宗变成傀儡。



不过,因为朱温的大本营毕竟在河南,这样长时间呆在长安,会让他的后方军心不稳。于是,朱温决定将首都迁到洛阳。在这个过程中,他担心会遭到大臣反对,便下令将诛丞相崔胤、京兆尹郑元规等数十位重臣全部杀死,再上奏表坚决请求唐昭宗到洛阳,昭宗只能听从。

等到达洛阳后,唐昭宗身边的亲信侍卫只有两百多人,但朱温对此还是不放心,他命人将他们灌醉后全部坑杀。

然后换上年貌、身高相当的二百人顶替,唐昭宗初不能辨,后来才有所察觉,但为时已晚,他已经彻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

此时的朱温,已经越来越像曹操,其他的军阀们,自然开始坐不住,因为这样下去,他们很有可能会被朱温个个击破。

于是,各路军阀开始频繁联络,打算借着解救唐昭宗的名号一起讨伐朱温。但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朱温为了让各路诸侯没有出兵的理由,竟然直接派部将冲入皇宫,将唐昭宗给砍死,享年38岁。



朱温弑君后,又把唐昭宗的第九个儿子、年仅13岁的李柷立为新皇帝,即唐哀宗,他也是唐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但朱温对此还放心,为防止有其他军阀拥立唐昭宗的其他儿子和他作对,朱温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将唐昭宗的另外九个儿子全部杀死,唐哀宗面对这一幕,除了流泪却没有任何办法。

接着,朱温又将朝廷里忠于唐王室的三十多名大臣全部抓到白马驿,这些人都是唐王朝的股肱之臣,也都是忠贞之士。结果就在那个凄风苦雨的晚上,这三十多名大臣以及他们的家人一夜之间全部被杀,之后他们的尸体都被投入黄河,一时间黄河水都被染红。

这场祸乱在史书上又被称之为“白马驿之祸”。自此,唐王朝除了还剩下一个唐哀帝之外,实际上已经等同于亡国。随后,朱温又自封为魏王、相国、九锡,天下兵马元帅、并获得“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加九锡”的特权。

一个月后,朱温又将唐哀帝的母亲何太后诛杀,然后逼迫唐哀帝禅位,朱温则正式登基为皇帝,改元开平,国号大梁,升汴州为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建为东都,以唐东都洛阳为西都。至于唐哀帝,则被降为济阴王,迁往曹州囚禁,不久后就被朱温毒死,唐朝也就此灭亡。


我是赵帅锅


首先,是作为皇帝的唐昭宗,被朱温派心腹蒋玄晖杀死。当时,蒋玄晖派了上百卫士把宫门包围住,以有军情急事为由,夜里叩开宫门,唐昭宗夫人裴贞一一开宫门,就被杀死,唐昭宗的昭仪李渐荣请求蒋玄晖杀了自己,不要伤害唐昭宗,结果被一起杀害。当时唐昭宗刚喝醉,穿着一件单衣绕柱想要逃跑,但是被蒋玄晖的部将史太抓住杀害。后来,史太还要杀害唐昭宗皇后何皇后,何皇后向蒋玄晖求饶,而朱温只命杀昭宗,蒋玄晖才免其一死。

杀害唐昭宗之后,朱温改立十二岁的李祚为傀儡皇帝,四年后,十六岁的李祚被毒杀,成为唐朝末代皇帝,是为唐哀帝。

唐昭宗的诸多子女,在唐昭宗死后没多久,也都尽皆遇难。当时朱温派遣蒋玄晖邀请昭宗诸子:德王李裕、棣王李祤、虔王李禊、沂王李禋、遂王李祎、景王李祕、祁王李祺、雅王李禛、琼王李祥,在九曲池旁举行酒宴,等大家都喝得差不多了,全部勒死,将尸体投入九曲池中。

唐昭宗的大臣们,则很多都被投入黄河。当时,裴枢、独孤损、崔远、陆扆、王溥、赵崇、王赞等30多位唐朝旧臣,都被朱温派人赶到滑州白马驿杀死,他们的尸体都被投入黄河。因为裴枢这些大臣平日里自诩“清流”,所以才被投尸到浊浪滔滔的黄河里。

史称:白马驿之祸。


文士野


汉唐灭亡的相似与不同

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两个王朝,莫过于汉和唐。因此有“强汉”和“盛唐”的称呼。强汉和盛唐在灭亡的过程中,也存在较为相似的局面。

东汉末年,受到农民起义冲击的东汉朝廷被迫放权给地方,导致地方诸侯势力强大,最终葬送东汉朝廷。而唐朝末年,也是因为农民起义的冲击,唐朝皇帝被迫放权给藩镇,导致本已十分强大的藩镇更加强大,最终灭亡唐朝。


而这其中,又有着不同之处:那就是,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逐渐形成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军阀集团,这三个集团先后建立各自的政权,很快恢复了生产秩序。而唐朝末年则不同,唐朝灭亡后,控制中原的军阀集团并无完善的治国理政能力,最终导致中原局势依旧处于混乱状态,军阀混战局面持续了长达五十余年,才被后来的北宋政权逐步平息。

而唐朝的灭亡,不论对于百姓来说,还是对于皇家,其场面都堪称惨烈。

唐天子失败的救亡

唐朝灭亡之前,大唐已经有了长达百余年军阀混战的传统。唐朝代宗皇帝在位期间,安史之乱得到彻底平息,但是,河北藩镇依旧处于割据状态。虽然代宗朝廷有心武力消除河北藩镇的割据局面,但始终处于力不从心的状态,并且,宦官集团也在这时候,开始形成了干预朝政的势力。

之后的唐朝天子,或者对于唐朝藩镇割据、宦官掌权局面表示无奈,或者也积极做过一些努力——比如唐宪宗、唐宣宗等君王,就为此做过努力,但是,这些努力随着新天子上位,而都付之东流。甚至偶尔上台个昏庸天子,反而会恶化唐朝的朝政局面。



唐朝唐僖宗在位期间,黄巢起义爆发,唐僖宗一度丢失长安。黄巢之乱平定后,藩镇时常攻打长安,唐朝天子也时常东躲西藏——可以说此时唐天子的尊严,远不敌当年的东周天子。

唐朝天子尚且颠沛流离,百姓处境可想而知。唐僖宗死后,唐昭宗继位。唐昭宗上台不久,就得罪了宦官集团,并一度遭到宦官集团的幽禁。在唐昭宗和宦官斗争过程中,军阀朱温逐步带兵干涉朝廷的斗争,并控制了昭宗朝廷。

朱温控制昭宗朝廷后,先是铲除了宦官集团,紧接着,又对唐宗室大行杀戮——唐朝皇帝百余年没解决的宦官专权问题,在朱温手里解决了,只是这种解决充满了黑色幽默。

之后,朱温又将朝廷里面重要的大臣系数处死,而后将尸体丢到了黄河中。之后不久,唐昭宗被迫让位给唐哀帝。

唐哀帝登基没多久,唐昭宗就被朱温杀害,紧接着,朱温废黜唐哀帝,自己做了皇帝,唐朝灭亡。

唐哀帝被废不到一年时间,也遭到了朱温的杀害——可以说,唐朝的覆灭,上到天子,下到重要大臣、宦官,都被朱温集团一网打尽,这种场景,在中国历史上极为少见。


藤树先生


每个朝代灭亡之时,场景都是非常惨烈,即便是表面禅让的戏份做足,下面的血腥依然让人掩鼻,唐朝也不例外,在唐朝灭亡之时,虽然走的是禅让路子,但场景之惨烈,令时人不禁掩涕。

而随着唐朝一起灭亡的还有内宫和外官,没有一个朝代像唐朝这样,毁灭的这么完全,不禁皇帝、皇族被杀,连宫廷的宦官、外臣的文臣,也都被屠杀得七零八落。

在宰相崔胤的召唤之下,朱全忠挥兵直上,进入长安,借着宦官劫持皇帝西行的罪名,将阖宫上下,所有宦官,不分良莠,悉数斩杀殆尽,这个最贴近皇族、依附皇室的群体,最终走到了唐朝灭亡的前头,而宦官的灭亡,也使得朝廷彻底没有了牵制外臣的力量。

而外臣呢,此刻杀完宦官们才发现,自己也是形单影只,在有军权的强大藩镇节度使的面前,这些文臣们,如同蝼蚁一般,毫无反抗之力,以至于,最后崔胤自己都骂自己说,卖国臣子,死得其所也!将藩镇召入朝堂,最终成为了灭亡唐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这些文臣们最终在朱温改朝换代之时,大多被聚集在一起,投入了黄河之中,成为了大唐王朝的殉葬之人。

除了臣子,唐朝灭亡时期,都城被摧残的场景也是令人感慨不已。

千年都城长安被彻底摧毁,立足关中近千年的古都长安,其首都的功能最终在唐代末年被终结,自此再也没有成为都城的可能,朱温为了将其摧毁得彻底一些,将整个宫殿内的木梁都拆卸下来,那些拆不走的就焚之一矩,变为白地,千年古都,毁于一旦。

当然,每次改朝换代,最难以逃脱的,自然是帝王和皇族,本着斩草除根的念头,一代代新登基的帝王,都会将屠刀砍向之前的君主、皇族,大唐的皇族被屠得也很彻底。

帝后殒命、皇族被屠,当唐昭宗被进入洛阳的那一刻,他便成为了一只等待朱温屠宰的羔羊,而最终唐昭宗被杀、其皇后虽然当晚侥幸逃得一命,最终还是被朱温下令赐死,而跟随皇帝来到洛阳的皇族们在一顿饱餐痛饮之后,全部被沉杀于九曲池中,龙子龙孙尸体,一时拥塞池子。

大唐,这个带给后人无限荣光的朝代,最终灭亡时,也是分外惨烈,让人每每读之,不禁掩卷长叹。


青史如烟


安史之乱以后,盛唐由盛而衰,一蹶不振。到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大唐已经名存实亡。 而唐朝灭亡之前的最后一个标志性事件,被称为是“白马之祸”。


唐末最大的节度使非朱温莫属,他击败了李克用等人,抢到了唐昭宗,并逼迫其迁都洛阳。而后,朱温将唐昭宗杀死,改立唐哀帝,进一步把持朝政。

为了彻底消灭李唐宗室,朱温指使蒋玄晖邀请唐昭宗9个儿子在九曲池饮酒,并在席间将他们全都勒死,尸体扔进了池中。

这个时候,还有一部分忠于大唐的臣子,他们被称为是“衣冠清流”,是大唐最后的希望。

公元905年,朱温在自己的亲信李振的怂恿下,在滑州的白马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滑县境内,将忠诚于唐朝的静海军节度使独孤损、右仆射崔远等30多人杀害,并将他们投尸于河中,史称为“白马之祸”。



此后,唐朝廷内所有敢于反对朱温的势力都被清除。朱温的恐怖手段,甚至让当时的人不敢做官。2年以后,朱温废掉唐哀帝,自立为帝,唐朝灭亡。唐哀帝也于次年被杀,年仅16岁。

即使是强盛一时的唐朝,最终以这种悲惨的方式终结,终究没有逃过“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规律。

如您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留言、转发,记得点击右上角【关注】一下哦!


深夜聊斋


那是相当惨烈。历史上哪个王朝灭亡之时,不是一阵腥风血雨。新的上位者为了巩固政权,自然就要对那些前朝余孽除恶务尽。

作为辉煌一时的大唐王朝,也逃不出这个“诅咒”。其灭亡之时的场景,在现在看来,也堪称悲惨至极!

作为大唐帝国倒数第二位皇帝(其实也算是上亡国皇帝了)唐昭宗李晔,他的命运的确是挺悲惨的。即位之初,这个所谓的大唐朝廷已经名存实亡,尤其是经历过黄巢起义后,各地藩镇基本上已经不把这个所谓的“大唐皇帝”放在眼里了。

这不,在苦心经营数年之后,依然还是逃不出这些藩镇的手心。公元903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在一番争夺下,最终控制了唐昭宗,就像东汉末年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朱温过之而犹之及。

他比曹操还恨,在控制唐昭宗之后,他就命令他的宣武军将宫中的宦官屠杀殆尽,随之又解散宦官们赖以干政的军事力量——神策军。刀在别人朱温手里,这些人只得引颈就戮。不过这倒是解决中唐以后一百多年来宦官专权的现象。可是俗话说得好,刚逃了虎口,又进了狼窝。这宦官虽然专权,但毕竟这大唐还是姓李的,可是这朱温却是要你李家的天下!

很快,在公元904年,他就将唐昭宗劫持到洛阳,美名其曰迁都。可即使如此,他依然对唐昭宗不放心,为了彻底控制皇帝,朱温将自己的亲信安排在皇帝身边。可就算这样,朱温依然对这个皇帝不放心,怕他联络李克用等人讨伐他,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就派他手下将唐昭宗给处死了,对外宣称是病亡。

皇帝死了,自然需要新帝登基。于是朱温立唐昭宗九子为帝,是为唐哀宗。这时的朱棣自封魏王、相国、诸道兵马元帅,离九五之尊仅一步之遥。不过为了更好地让自己上位,他必须要除掉还忠于李唐王室的皇室和公卿。

在公元905年二月的某一天晚上,朱温设宴将唐昭宗诸子以及其他李唐宗室尽皆缢杀。随后将忠于李唐的公卿全部罢免,并且一股脑地将他们杀死在白马驿,还将其尸首投入黄河中。由此朱温篡位一事再也无人阻挡。


公元907年,这个窃国大盗正式逼迫唐哀宗禅位,大唐王朝灭亡。


青史回声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中国古代几千年都逃不掉的规律。在中国的历代王朝中,唐朝可谓是最负盛名的强盛王朝,造就了万邦来朝的强悍地位,被后人誉为唐朝盛世,至今唐朝在国际上都具着极大的影响力,许多华人都被称之为唐人。像这样的王朝也避免不了被人给颠覆。唐朝在被颠覆之时,皇子们死伤殆尽,三十多名大臣他们及其家人一夜被杀,遗体全部投入黄河,一夜间黄河之水被染成鲜红色。

这些惨无人道的事是谁做的,答案是 朱温!!

有的朋友不知道朱温早朱温是谁,不知道到可以翻看我的回答”朱温的哪些行为不如禽兽?“,回答里面有介绍。

回归题目,这唐朝灭亡场景有多惨。

一代帝王唐昭宗穿着单衣绕柱而逃,哀求不断,结果还是被砍死。

唐昭宗的嫔妃也无一幸免。

唐朝皇子全部被杀害,

朱温邀请所有皇子一起吃饭,做出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酒酣耳热之际,随着朱温的酒杯落地,一批伏兵冲了出来,把所有皇子诛杀殆尽,并投尸于九曲池,彻底的断其后患。而十七岁的唐哀宗眼睁睁看着这一幕,只能咬紧牙关,泪流涕下!

朝廷里忠于唐王室的三十多名股肱之臣被带到白马驿,三十多名大臣及其妻儿父母全部坑杀,遗体全部投入黄河,一夜间黄河一片血红。


鸭梨山大


可以说唐朝是我们心目中最接近理想的王朝之一了,从唐以后,几乎没有哪个朝代的人不向往唐朝的繁荣,那时真是世界的巅峰。可是哪怕是强盛如唐朝也终究有走向衰败的一天,唐朝自唐玄宗攀上盛世的最高峰以后就一路衰败,直到最终走向灭亡。问唐朝灭亡时的惨烈场景,其实哪个王朝覆灭都挺惨烈的,只是唐朝灭亡时皇亲国戚尤为惨烈。

天佑元年,唐昭宗在朱温的胁迫下迁都洛阳,这朱温是唐朝当时最大的割据诸侯,对皇位虎视眈眈。河东李克用、梁太祖朱温、凤翔李茂贞、西川王建、襄阳赵匡凝等地方实力派就以3复李唐的名义讨伐朱温。朱温这时需要带兵镇压,又担心唐昭宗在背后搞鬼,干脆派人将唐昭宗杀了,另立了唐昭宗十三岁的儿子李柷为帝,也就是唐朝的亡国之君唐哀宗。

等到了第二年,朱温再一次向皇室伸出黑手,他派枢密史蒋玄晖邀请唐哀宗的几个兄弟德王李育、棣王李羽、虔王李锲、琼王李祥、沂王李湮、遂王李玮、景王李秘、祁王李祺、雅王李缜等九王,到洛苑九曲池赴宴。宴会上,突然冲进来一群士兵,手持粗绳利刃,将九王活活勒死,尸首直接投到九曲池中。而面对这一切,早已是傀儡的唐哀宗根本无力阻拦,就连放声痛哭都不敢,只能在深夜偷偷落泪。

在杀了皇室后,朱温又认为朝廷中还有很多忠于皇室的大臣,于是在谋士李振的建议下,一股脑的将三十多名大臣全部抓到白马驿,将这三十多位大臣及其家人屠杀干净。李振意犹未尽,就对朱温说:“此辈常自称是清流,应当投入黄河,使之变为浊流!”朱温于是下令将这些大臣投入了黄河。史称这场事变为“白马驿之祸”,从此之后,唐王朝真的就是名存实亡了。

在扫清了障碍后,朱温终于开启了最后一段人生巅峰。公元907年,唐哀宗在朱温的逼迫下正式禅让皇位,就此立国289年的大唐王朝就此灭亡,朱温建大梁,称梁太祖。而可怜的傀儡唐哀宗也没有逃过去,在第二年就被朱温杀害。

朱温当了皇帝后,虽然已经55岁了,但是朱温表示老骥伏枥、志在“美色”,不仅大选秀女,就连自己的儿媳妇也不放过。他将儿子都派出去,然后儿媳妇留下来伺候他。结果仅仅四年后,朱温就病重,对于他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赶紧立继承人,当时在他的病榻前有两个儿媳妇,一个是朱友文老婆王氏,一个朱友珪老婆张氏,朱温就让王氏赶紧让朱友文赶回来,结果张氏把这事告诉了朱友珪。于是朱友珪赶忙发动叛乱,将老爹朱温乱刀砍死。

说王朝灭亡惨烈,其实最惨的还是老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古代王朝专制下,不论王朝兴衰,最苦的永远都是老百姓。在朱温覆灭唐朝,建立大梁时,百姓不是哭大唐王朝,而是拍手相庆,因为饱受晚唐苦难的百姓以为,新王朝的建立就会是一次新生,但事实上黑暗才刚刚开始,安定将遥遥无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