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堂三十四年,三朝不倒,曾國藩為官的成功之處有哪些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是多少古代讀書人的嚮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被他們當作自己奮鬥的終極目標。誰知登上廟堂才發現,伴君如伴虎,風險時時有。尤其在晚清的官場,內憂、外患紛至沓來,置身於內就像在刀尖上起舞。

廟堂三十四年,三朝不倒,曾國藩為官的成功之處有哪些

曾國藩從1838年(道光十八年)中進士、點翰林踏入官場,到1872年(同治十一年)3月12日病逝於兩江總督任上,在三十四年裡,歷經道光、咸豐、同治三朝不倒,死後追贈太傅,諡號“文正”,這是給予文臣的最高諡號。明清讀書人對“生進太傅,死諡文正”追求,他又在身後不經意間地完成了。

曾國藩能做到這一點,到底有哪些原因呢?

一、受提拔,不站隊,兩次帝位移交不受影響

清朝後期,除了國力衰退,連繼承人的競爭也越來越不激烈。道光傳位給咸豐,還有個“鬼子六”奕爭一爭,可咸豐有個足智多謀的好老師杜受田,知道讓自己的學生藏拙,以仁孝贏得道光帝的青睞,繼承大統。到了咸豐傳位於同治,只有一個六歲的獨苗,沒得挑。

晚清皇位的繼承,早已沒有康熙朝九王奪嫡時皇子間的血雨腥風。但“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從先帝那裡繼承的是權力而不是臣子,每次改朝換代,都有權傾朝野的人物轟然倒下

咸豐繼位不久,就清算了穆彰阿、耆英、琦善等人,靠著阿諛媚上在道光年間風光榮寵二十餘載的軍機大臣穆彰阿,被咸豐帝以“保榮貪位,妨賢病國”之名革職、永不續用。而他是曾國藩的座師,經引薦拜入門下。


廟堂三十四年,三朝不倒,曾國藩為官的成功之處有哪些

從翰林院庶吉士到禮部右侍郎,曾國藩在京十年七遷,除了自己的學業過硬,在翰林院、詹事府各種大考小考中成績名列前茅,也離不開穆彰阿的賞識和舉薦。只是穆彰阿多次主持鄉試、會試、殿試、朝考等,門生故吏實在太多,曾國藩只是他養的冷棋之一,所任俱是閒職,沒有進入他的核心權力圈,自然既無實權也無太多瓜葛。

但七次遷移給了曾國藩實實在在的實惠,使他成為湘籍京官的領袖,掌管湘籍會館,既方便挪用款項(有借有還),還容易在同鄉中發展至交好友。

而且不斷晉升,但一直沒有負責具體事務,雖說少了掌控實權的榮耀,孤獨寂寞了些,但能專心研究學問,積累經驗,從旁觀者的角度對時事透徹分析。

廟堂三十四年,三朝不倒,曾國藩為官的成功之處有哪些

咸豐傳位於年幼的同治時,是輔政大臣肅順等和兩宮皇太后的爭權鬥法。肅順咸豐朝時頗受倚重,炙手可熱,但此時曾國藩已遠離京城,創立湘軍,與太平軍在前線交鋒。兩人最大的交集是依靠肅順的力薦,曾國藩才得以被咸豐帝委任為兩江總督。這些皇室貴胄爭鬥,曾國藩不參與就不會受到影響。

二、生而逢時,趕巧比趕早更重要

“經世致用”的思想並不是曾國藩提出的,龔自珍、魏源在這方面有非常明確的主張,但曾國藩是將這些思想在實際中應用,成為洋務運動的發起人。

究其原因還是生要逢時

像龔自珍(1792~1841),出身於世代官宦家庭,祖父官職內閣中書軍機處行走,父親官至江南蘇松太兵備道,家學淵源,官場還有助力,起點比曾國藩高出幾個層次。

廟堂三十四年,三朝不倒,曾國藩為官的成功之處有哪些

但他遇到的皇帝是優柔寡斷、因循守舊的道光,中進士時遇到的主考是“多磕頭、少說話”74歲的軍機大臣曹振鏞。他在殿試對策中直言針砭時政引起震驚,被曹振鏞排除在優等之外。此後也任京官十年,但一直都是在低級職務裡打轉轉,由於他屢屢揭露弊政,不斷遭到排擠,抑鬱十年後辭官歸鄉,兩年後去世,空留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絕響。

而曾國藩踏入官場時已是道光在位的最後十年,官場的黑暗也讓他感到苦悶、孤寂、厭倦,甚至已產生歸隱之心時,咸豐登基了。

新皇也燒三把火,要廣開言路,勵精圖治,除弊求治。曾國藩連上幾道奏疏直指現狀弊端,甚至仿照乾隆年間孫嘉淦所上的《三習一弊疏》,也上疏指出咸豐的缺失和改進之法。能起到多少作用暫且不說,至少沒因此受到責難和打壓。


廟堂三十四年,三朝不倒,曾國藩為官的成功之處有哪些

他被任命赴江西擔任鄉試正考官途中,又逢母親病逝回家丁憂。就沒有倒在太平軍第一波的攻勢中,此時太平天國的進攻勢如破竹,武漢巡撫常大淳,安徽巡撫蔣文慶,湖北巡撫陶恩培......一大批先於曾國藩獲得實權的清朝官員城破身亡,成為被收割的韭菜。

而太平軍的強悍攻勢讓咸豐帝無法控制,提出發展地方團練以遏制太平軍的想法,這才給了丁憂在家的曾國藩創立湘軍的機會。否則若不奪情,按正常程序他要守孝三年後等待補缺。而此後的十年間,是太平天國前赴後繼的英勇,才使湘軍一而再、再而三地顯示出中流砥柱的重要性,也讓曾國藩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展現。

三、深思熟慮、充分準備、抓住機會

書生練兵,能練出湘軍這樣強悍的軍隊,絕非偶然,也不是曾國藩腦袋靈光一現就能實現的。曾國藩在咸豐元年所上的《議汰兵疏》中曾提出,

“天下之大患,蓋有二端,一曰國用不足,一曰兵伍不精。”

針對國庫空虛,綠營兵的“空名坐糧”的現狀,提出裁軍的必要性和裁軍之法,同時還提出的訓練軍隊,提高戰鬥力的方法。後來又先後上《備陳民間疾苦疏》、《平銀價疏》等,都是對影響巨大的國計民生、軍事政務的問題指出弊端並提出改進之法。

廟堂三十四年,三朝不倒,曾國藩為官的成功之處有哪些

這些非常實用並有建設意義的意見雖然未被上位者執行到位或被擱置一邊,但都是曾國藩深思熟慮的結果,不再是理論或者概念,而是具有可執行性的策略。尤其是練兵之法在日後建立湘軍時有了用武之地,發揮出巨大作用。

說到底,無論何時,實力都是硬道理


雖說曾國藩常常通過修身札記檢討自己,克私慾、除雜念,但仍有些行事對人不起,到底都有誰呢,歡迎閱讀後續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