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的三大陷阱

本文節選自北大金李教授新作《與財富同行》

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三大陷阱

只關注銷售佣金而不考慮客戶的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不僅後患無窮,而且終將被市場淘汰。未來,傳統的產品銷售模式已經難以為繼,第三方財富管理業務的轉型迫在眉睫。

目前,我國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的最大弊病之一是准入門檻過低。那些手握一定客戶資源的傳統金融機構的銷售人員,只要花100萬元就可以在工商部門註冊一個公司,正式進入這個行業。這樣一來,就導致相當一部分從業人員受利益驅動、抱著賺快錢的心態開展業務。他們在向財富客戶推薦產品時,不會主動、詳細地披露產品風險,取而代之的是以高收益為誘餌引導客戶購買產品。作為個人投資者,我們一定要時刻保持警惕,有意識地繞開陷阱。

整體而言,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的陷阱主要包括以下3種。

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三大陷阱

第一大陷阱:承諾高收益,實則是龐氏騙局

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三大陷阱

號稱管理著數百億資產的上海某財富管理公司,在2018年1月出現了兌付困難,個人投資者的本金少則20萬元多則200萬元,最終都血本無歸。一些投資者回憶,當初這家公司通過各種手段向他們展現企業的資本實力,比如時常組織聚餐、旅遊等,再加上年收益率高達16%的誘惑和保本保息的承諾,他們就心動了。

以後遇到類似的引誘,大家不妨先冷靜下來想一想過去幾年有多少大類資產的收益率可以高達16%,並且保本保息?答案是風毛麟角,大多數都不可能。高收益的背後一定是高風險。

第二大陷阱:渠道為王,銷售為王

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三大陷阱

以銷售為導向的業務模式,使得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的決策依據變成佣金收益最大化,而非投資人的利益最大化。在財富管理市場中,流傳著一個行業內公開的秘密,那就是“沒有賣不出去的產品,只有付不起的佣金”,也就是說,只要你出得起佣金,不管多爛的產品都能賣出去。長期以來,大多數財富管理機構的“動力”都是藉著市場大潮撈一筆“中介費”。

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三大陷阱

財富管理機構的第三大陷阱是什麼?

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三大陷阱

未來財富管理知識

更新財富觀念

找準理財姿勢

金李老師讓你不再為錢所困

一鍵直達財富管理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