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阿司匹林,糖友別輕易說“不”

楊大爺今年66歲,2型糖尿病病史長達12年,合併有視網膜病變、眼底出血。除了糖尿病,他還患有高血壓、血脂異常,醫生開了阿司匹林給他服用。可是細細查看藥物說明書後,他發現阿司匹林可能引起出血,便嚇出一身冷汗——自己的眼底已經出血,還能服用阿司匹林嗎?難道是醫生疏忽了?

對阿司匹林,糖友別輕易說“不”

糖友需謹防心腦血管病變風險

在初次發現糖尿病的人群中,約一半的患者存在心腦血管疾病,75%的糖尿病患者最終死亡原因為心腦血管疾病,較正常人群高2~4倍。為什麼會這樣呢?

糖尿病患者如果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血糖就會對血管內皮產生“毒性”,並損害其功能,使得容易形成血栓的物質如血小板等激活,在血管內皮 “安家”,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和發展,進而導致血管病變。血管病變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併發症,其中冠狀動脈、腦血管、下肢動脈等大血管均可受累,可能引起冠心病、腦梗塞、下肢動脈閉塞症等。而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在糖尿病的大血管併發症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所以在積極控制血糖的同時,進行合理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療,預防血栓形成,對糖尿病患者尤為重要。

對阿司匹林,糖友別輕易說“不”

阿司匹林,是把“雙刃劍”

若在眾多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中排輩,已有一百多年曆史的阿司匹林當之無愧地成為“一哥”,因為它是目前最安全有效、性價比最佳的藥物。阿司匹林通過抑制血小板合成血栓素,從而達到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除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外,阿司匹林還可抑制動脈粥樣硬化進展。阿司匹林被世界各國的醫學專家譽為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基石。對於已發生心腦血管病變的糖友,阿司匹林可用於預防疾病的復發,有心血管病變高風險的糖尿病人群,服用阿司匹林則能降低風險。

不過,阿司匹林抑制了具有止血作用的血小板的功能,因此可導致出血風險增加。可以說,它是一把“雙刃劍”。曾患過腦溢血或近期內做過眼科、內臟、顱內手術者,平時牙齦或皮膚經常出血者,患有易發生出血的疾病,如消化性潰瘍、肝硬化等,均不宜服用阿司匹林;糖尿病合併腎功能不全者,阿司匹林所致出血的風險進一步增加。輕中度腎功能不全可選用阿司匹林,嚴重腎功能不全者,需考慮其他藥物。另外,對阿司匹林過敏或有哮喘病史者也不宜應用該藥。

對阿司匹林,糖友別輕易說“不”

別輕易對阿司匹林說“不”

阿司匹林作為糖尿病患者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首選用藥,那麼該何時出手,阻擊疾病?

已有心腦血管疾病史(如心肌梗死、心絞痛、缺血性腦卒中等)以及下肢動脈疾病的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均應常規使用阿司匹林。而對於年齡>50歲的男性或>60歲的女性,合併下述1項或1項以上危險因素者應使用阿司匹林: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壓、吸菸、血脂異常或蛋白尿。

對阿司匹林,糖友別輕易說“不”

阿司匹林最主要的不良反應是引起或加重胃腸黏膜的出血。曾有胃腸出血史、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糖友,或者如病例中的楊大爺,合併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底出血,卻又需服用阿司匹林,遇到這樣的矛盾,要對阿司匹林說“不”嗎?


用藥前,醫生會根據患者年齡、病史、胃內幽門螺旋桿菌等情況,決定是否需要給予保護胃黏膜、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治療,經過評估後,使用阿司匹林是安全的;而且研究顯示,阿司匹林不增加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出血的風險。只要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引起的眼底出血並非活動性、新鮮出血,就不是阿司匹林的禁忌證。所以,包括楊大爺在內的糖尿病患者,不必輕易對阿司匹林說“不”。

過量阿司匹林可引起中毒,引起頭痛、耳鳴、聽力減退等,甚至危及生命,長期服用阿司匹林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必須是小劑量,為每天75~100毫克,並定期檢查凝血功能。即使劑量較小,長期服用也要警惕損傷胃腸道黏膜和身體各部位的出血。如出現食慾不振、上腹隱痛、黑便等消化系統症狀,或皮膚青紫、有出血點,以及牙齦出血、鼻出血,應當心阿司匹林引起出血可能,請儘快就醫。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的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到正規醫院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