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直奉戰爭,張作霖大敗,2萬傷亡另有5萬人被俘

第一次直奉戰爭,張作霖大敗,2萬傷亡另有5萬人被俘

袁世凱小站練兵,雖然沒有挽回清朝滅亡的結局,卻孵化了一支在民國時期具有極大影響力的北洋新軍。

袁世凱去世之後,北洋新軍內部開始出現分裂,幾個主要將領帶領自己的軍隊,在各個省份佔據地盤,發展自己的勢力。表面上,北洋新軍的所有勢力仍然服從於北京的調遣。這段時期,北洋軍閥主要被分為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個主流派系。

第一次直奉戰爭,張作霖大敗,2萬傷亡另有5萬人被俘

1920年,三方勢力不斷髮展,並趨向於平衡,三者之間的關係也更加分明。同年7月14日,三方軍閥為了爭奪北洋的領導權,發生了一系列的軍事衝突。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和直係軍閥首領吳佩孚在北部的天津北京附近,進行了激烈的爭鬥。

直皖戰爭發生的三個月前,直系和奉系剛剛達成聯盟。吳佩孚準備十分周全,在戰爭爆發前兩個月,他就已經將軍隊主力從衡陽地區調遣到河北保定。雖然段祺瑞也提前將徐樹錚的西北軍隊調遣到北京附近,但西北軍隊戰鬥力低下,並且段祺瑞指揮不力,未能夠起到未雨綢繆的效果。

7月14日,戰爭在河北高碑店、琉璃河、涿州地區爆發,雙方軍隊沿著京津鐵路和京漢鐵路互相對峙。僅僅5天時間,以段祺瑞為領導的皖系軍閥便迅速潰敗。潰敗之後,他便直接無緣掌控北京的北洋機構。雖然這場爭鬥歷時只有5天,但它決定了北洋機構的走向,對後期各方軍閥局勢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第一次直奉戰爭,張作霖大敗,2萬傷亡另有5萬人被俘

直系奉系成功將北京收入囊中,但在權力的分配上卻又互相爭鬥。張作霖作為奉系軍閥的將領,他主動推薦和日本有密切往來的梁士詒擔任“內閣總理”,但直系不同意,二者出現了矛盾。

直系和奉系的矛盾激化之後,直系的將領吳佩孚認為,張作霖的一系列行為是叛國、賣主求榮,所以,吳佩孚公開與張作霖翻臉。張作霖毫不示弱,在1922年4月份發動了直奉戰爭。

1、奉系的第一次敗北

戰爭初期,雙方軍隊在長辛店、固安、馬廠都有不同規模的遭遇戰,張作霖和吳佩孚也都分別到達各自戰爭的最前沿瞭解情況、親臨指揮。吳佩孚將自己的主力部隊調遣到奉系軍隊的側後方,借炮兵的長距離大殺傷性優勢掩護主力部隊向奉系軍閥的側後方不斷運動,然後出其不意,在側後方發動攻擊。這樣的軍事行動使得張作霖猝不及防,受到前後夾擊的奉軍無力還擊。在5月4日,奉系軍隊的第16師慘敗而歸、主動投降,奉系暫編1師從豐臺地區向後撤退。這直接導致奉軍在西線的進攻處於完敗的局面。

第一次直奉戰爭,張作霖大敗,2萬傷亡另有5萬人被俘

2、吳佩孚誘敵深入,奉軍再度失利

吳佩孚獲得了初期的勝利之後,趁熱打鐵,積極採取軍事行動。老謀深算的他指揮前線的部隊不斷向後撤退,這也是他誘敵深入、放長線釣大魚的戰爭企圖。奉系軍隊正中吳佩孚的下懷,在直系軍隊不斷後退的過程中,奉系軍隊一路緊逼,最終誤入了吳佩孚的包圍圈。

吳佩孚在敵人進入包圍圈之後,命令部隊兩翼包抄將奉系的主力全部包圍,猛烈進攻。奉軍在前線又一次吃了敗仗,然後鎩羽而歸。

雖然兩次交手之後,雙方仍然呈現對峙狀態,沒有分出絕對的勝負,奉系也沒有投降。但奉系軍隊已經大勢已去,軍心動搖,將領和士兵士氣低下。雖然兩次失敗之後,奉系新上任的第二梯隊司令張學良浴血奮戰,但未能力挽狂瀾、反敗為勝。這恰恰也是張學良第1次在大規模戰鬥的前線做指揮,但卻以帶兵全線撤退而告終。

3、秦皇達簽訂停戰協定

這場戰鬥,使得奉系軍隊元氣大傷,最終能夠完整歸隊、順利撤退的有生力量也只有張學良和郭松齡所帶領的第二方主力。奉系的東西線主力傷亡超過萬人,有許多士兵臨陣倒戈,有近5萬人被直係軍閥所俘虜。

同年的6月18日,雙方軍閥代表在秦皇島地區簽訂了停火協定,將山海關作為軍閥勢力的分界線,規定奉系軍閥不得跨過山海關以南,這也成為第一次直系奉系戰爭的最終結果。

雖然,第1次直奉戰爭簽訂了停戰協定,劃分出了明確的界限,但這並不能夠確保雙方一直處於和平狀態,因為三方勢力都有共同的目的——不斷壯大吞併對方,所以第一次直奉戰爭所簽訂的停戰協定,只是使得局面得到了短暫的保持

兩年之後,第二次更大規模的直奉戰爭,才真正決定了整體北洋軍閥的命運走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