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雪花更無辜的是伏爾泰

如果一句名言,你實在不知道是誰說的,那你就說“是伏爾泰說的”。在漢語世界,這是“名言認名人”的常見套路。伏爾泰似乎總是能說出一些既具有迷人詩意,又不乏深邃思想的句子。

伊夫林·霍爾所說“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會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出自伊夫林·霍爾撰寫的《伏爾泰的朋友》一書),被掛在伏爾泰名下,即是一例。

另一個例子是這句話: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一片雪花無辜論”比“誓死捍衛不同意見說”,更符合文藝腔與思想性兼而有之的伏爾泰特性。因此在中文網絡裡,“沒有一片雪花無辜論”始終與“伏爾泰說過”捆綁在一起。儘管在這個句子被高頻引用時,就已經有人明確提出,其真正的言說者另有其人。

比雪花更无辜的是伏尔泰

伏爾泰

其實,“沒有一片雪花無辜論”及相關句式的流行,是21世紀之後尤其是2010年之後的傳播現象。梳理這個句子在中文網絡的流傳,可以發現一些有意思的東西。

2010年之前,這句話很少被提及,網絡上唯一能找到的痕跡是“大耳朵英語”網站於2008年10月20日發佈的一個知識帖——“最有意思的100條名言”。這100條名言的第21句就是“伏爾泰名言”: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會有負罪感(No snowflake in an avalanche ever feels responsible)。無法核實“最有意思的100條名言”是發佈者自己的整理還是轉載了他人的內容,但就收錄的句子來說,卻難稱嚴謹與準確。最典型的是,題為“100條名言”,實際編排的名言竟有101條。這個知識帖雖不靠譜,但其互聯網記憶的原點價值卻不容忽視。在沒有外部干預和糾偏的情況下,“伏爾泰說過”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後續的搜索。

當然,在“大耳朵英語”網站發佈了“最有意思的100條名言”後,所謂“伏爾泰名言”並沒有立刻熱起來,它一度沉寂了好幾年。其間,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插曲,導致“伏爾泰名言”被一不小心“撞了一下腰”。2011年11月21日,財新《新世紀》週刊第45期,刊發了學者劉瑜的專欄《惡之平庸》。這是一篇反思納粹魔頭阿道夫·艾克曼(文中如此,更常見的譯法為阿道夫·艾希曼)罪行的文章,文中,劉瑜寫道:“西諺雲:‘沒有一滴雨會認為自己造成了洪災。’當一個惡行的鏈條足夠長,長到看不到鏈條全貌時,每個環節的人都有理由覺得自己很無辜。”

誰都看得出劉瑜文中的西諺“滴雨成洪”,與“沒有一片雪花無辜論”在含義上的接近。劉瑜所闡述的“平庸之惡”的觀點,為此後漢語文本對“沒有一片雪花無辜論”的引用框定了論域。這句話一般被用於責任體系的辨析,以抨擊庸眾的盲目和網絡暴力的殘忍。

劉瑜的《惡之平庸》,後來被收入其專欄集《觀念的水位》(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版)。此書出版不久,即2013年4月,有一位叫“丹麥小鼠”的豆瓣網友寫了一篇題為《讀》的讀後感。值得注意的是,文中,“丹麥小鼠”在評論《惡之平庸》一文時如是說,“有這麼一句話: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錯。”雖然作者在引用這句話時沒有點出言說者,而是用了相對模糊的“有這麼一句話”。但這篇讀後感中的引用,無疑在互聯網上再次激活了“沒有一片雪花無辜論”。

2013年6月,有一則知乎問答的題目就是“當發生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覺得是自己的責任。生活中出現類似的問題,如何解決?”而一位贏得最多贊同的網友,在回答時引用了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的觀點來詮釋——群體從不承認他們的罪行,即使把事實擺在他們眼前也是一樣。

難以確認知乎的這則問答是否為“沒有一片雪花無辜論”病毒式傳播的起點,不過從網友的表述看,人們似乎對個人在群體性事件中所應肩負的責任,達成了情感共識。

此後,“沒有一片雪花無辜論”所衍生的近似句式,以越來越高的頻次,出現在各種體例、各種傳播介質的文章中。2015年之後,“沒有一片雪花無辜論”更是呈漫卷中文互聯網的態勢。這句話或被用來聲討網絡暴力對普通個體的傷害,或被用來評判幹部腐化過程中身邊人的責任,或被用來檢視重大事故中每一個細節的失誤……

可無論是什麼場合與背景的引用,“伏爾泰說過,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都佔了絕大多數。而關於這句名言出處的不同意見,淹沒於互聯網的汪洋大海里。

然而,這一次真理又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沒有一片雪花無辜論”真正的版權,屬於波蘭猶太裔詩人斯坦尼斯拉夫·萊克(Stanisław·Jerzy·Lec) ,這句話出自他的格言集《思緒紛亂》(More Unkempt Thoughts)。

比雪花更无辜的是伏尔泰

斯坦尼斯拉夫·萊克

斯坦尼斯拉夫·萊克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生於1909年,卒於1966年。他早年從事新聞工作。二次大戰爆發,德軍入侵波蘭。身為猶太人,斯坦尼斯拉夫被迫逃往羅馬尼亞。但在逃亡路途中他被德軍抓獲,關押在烏克蘭捷爾諾波爾集中營,不久被判處死刑。斯坦尼斯拉夫被帶到樹林裡,拿鐵鍬給自己挖墓穴。上天垂青,看管斯坦尼斯拉夫的衛兵們感到飢餓,去吃飯了,只留下一人陪著行將就戮者。於是,斯坦尼斯拉夫瞅準時機,用鐵鍬擊殺了愣神的衛兵。隨後,他穿上死去衛兵的軍裝,潛回華沙並找到了地下抵抗組織。他一直參與反抗納粹的鬥爭,直至二戰結束。

斯坦尼斯拉夫年輕時的作品主要是抒情詩,晚年他以創作格言和警句而聞名,被譽為現代最後一位諷刺藝術大師。《思緒紛亂》是他晚年系列格言集的收官之作,於作者去世當年(1966年)出版。在英文版《思緒紛亂》中,“沒有一片雪花無辜論”的原文表述是: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認為自己有責任(No Snowflake in an avalanche ever feels responsible)。

顯然,人們時下熟知的“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與斯坦尼斯拉夫最初的版本,句式有所調整,意思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最初版本的“認為自己有責任”是主觀認定,而網絡流行版的“無辜”是客觀評判。有趣的是,斯坦尼斯拉夫原版的英文句式,反而與那個“最有意思的100條名言”中的“伏爾泰名言”一模一樣。

事實上,自“沒有一片雪花無辜論”在中文網絡流行起,堅持“源自斯坦尼斯拉夫”者,就一直頑強地向認為“伏爾泰說過”者索要版權,互聯網上不難找到他們抗爭的印記。

譬如,2015年12月24日,網友BurningMo在回答知乎提問“‘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這句話的出處是哪裡?”時,就明確表示:出處不是伏爾泰,而是斯坦尼斯拉夫。

又如,2018年11月3日,網友曹哲在回答知乎提問“如何理解‘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這句話,有沒有道理?為什麼?”時,不但聲明瞭這是斯坦尼斯拉夫的名句,而且對這句話的意思進行了詳細解讀。

遺憾,“正確的人”沒能在互聯網的狂歡中成為主角,“伏爾泰說過”依然號令群雄。一句諷刺庸眾無腦和網絡無序的格言,在引用時卻被公眾一本正經地張冠李戴。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更可笑的是,早在“沒有一片雪花無辜論”盛行中文網絡之前,就已經有公開出版的文字材料為這句話驗明瞭正身。《外國名言引語金庫》(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版,劉憲之、唐克蠻、莊濤主編)的第581頁寫得很清楚:“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認為自己有責任”出自斯坦尼斯拉夫·萊克的《思緒紛亂》。

很多年前,就有人就在道旁立起了路標,但後來者仍沿著錯誤的方向越走越遠。“伏爾泰說過”,錯不在伏爾泰,他生活在兩個多世紀前,既不能為自己證明,也不能為自己證偽。錯的是互聯網上那些思緒紛亂的雪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