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型肺炎,有哪些可以自我評估是否應該就醫的辦法嗎?

Gviwin


先說結論:針對新冠肺炎的自我評估,通過與我省新冠肺炎救治專家組的成員的交流並結合實際經歷,我們一致覺得這次的疫情並不是很適合患者完成病情的自我評估。但也並非只有去醫院一個辦法:可以適當求助網絡問診平臺,或排除一些明顯不是新冠肺炎的其他情況。

專家:本次疫情不適合自我評估

1.關於旅居史和接觸史 目前在診療過程中最重要的依據依舊是疫區相關的旅居史,但這個標準已經不是絕對標準了。在前幾版《診療方案》中,由於彼時全國尚未出現大量病例,新冠肺炎發病主要集中在湖北省,且發病前多有武漢等地旅居史,因此疫區的旅居史和感染者的接觸史是確定疑似病例的重要原則。

但在第五版中,《診療方案》關於疑似病例特別強調了兩點:湖北省以外的省份如果出現臨床表現高度符合,但沒有相關旅居史和接觸史的也需要納入疑似病例排查。而湖北省內的居民,無論是否有感染者的接觸史,只要有發熱和/或呼吸系統症狀,加上血常規的改變,就可以被算作疑似病例。

這次關於疑似病例診斷標準的更改,使得旅居史和接觸史的排除作用相對下降了,對病情的判斷難度顯著提高。

關於疑似患者的界定更加細化

2.關於新冠肺炎的臨床症狀 新冠病毒肺炎以發熱、乏力、乾咳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瀉等症狀。重症患者多在發病一週後岀現呼吸困難和低氧血癥。對於自我評估來說,重症不用說了,無論是不是新冠肺炎,都需要送醫院治療。而對於輕症,則要注意,發熱指的是37.3~38.5℃,甚至更高。但包括乏力、乾咳等其他症狀都不算特異性表現,無論是感冒還是流感,都會有類似的症狀。來自發熱門診和抗疫一線的醫生們反映,通過臨床症狀區別是否是新冠肺炎難度極大。


3.關於診斷標準 目前的診斷標準中在臨床表現上一共提到三點,症狀、影像學檢查和實驗室檢查。除了症狀以外,影像學檢查(CT)和實驗室檢查(血常規、肝功等)都需要去醫院完成,因此自我評估也幾乎沒了意義(都已經去醫院檢查了)。


據統計光是引起社區獲得性肺炎的病原就多達100餘種,其中病毒約佔30%,這些病原感染人體後表現出來的症狀幾乎沒有明顯差異(少數疾病在痰液等細節有差異),而普通的感冒和流感症狀也與本次的新冠肺炎症狀類似。就連《診療方案》都表示,單從臨床表現、胸部影像學難以鑑別,需依靠病原學檢測來區分。

綜合以上論述,再考慮到還有潛伏期患者、病毒攜帶者和無症狀感染者,想在家自我評估、鑑別,似乎等於天方夜譚。


只要不舒服就去醫院,這麼說來也似乎武斷了。雖然上面說到自我評估幾乎不可行,但有一些明顯的不符合診斷標準的表現我們還是可以排除的。給大家舉一個真實的例子:

就在前些天,群裡的一個大姐向我詢問她的病情:武漢人,無發熱,近期身體痠痛,尤其是胸部和腹部,乏力。乍一聽可能跟新冠肺炎有點關係,但是經過詢問之後發現,她是因為武漢公共交通停運,戴口罩騎了兩個小時自行車,疲勞所致。戴口罩騎車,呼吸相對困難,加之長時間騎行,造成呼吸肌和腹肌等相關肌肉過勞,乳酸堆積引起痠痛。讓大家虛驚一場。

再舉個例子,在第五版中專家們也把腹瀉寫進了早期症狀中,又引起了一部分人的恐慌。但其實當我們面對拉肚子時先想想最近是不是吃壞了肚子,是不是心理壓力比較大,是不是在家呆久了沒注意運動,往往這些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也會引起一過性的腹瀉。因此並不是所有的,可以對號入座的表象都需要我們小題大做的跑一趟醫院。


吳醫生給你支一招

綜上所述,吳醫生和其他的專家一樣,並不建議疑似發病的患者在家自行評估,但可以按照以下的建議來做:

當體溫沒有達到37℃,沒有氣短、憋喘等症狀(先排除自己是孕婦和胖子…),我們可以先保持情緒的舒緩,多飲水,注意保暖,家裡勤通風並做好自我和家人的個人防護。

如果有疑似新冠病毒肺炎的表現,我們可以通過各大醫療平臺或醫院提供的網絡、電話問診,再決定是否去醫院就診。

最後,《診療方案》中提到了從目前收治的病例情況來看,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少數才會病情危重,而且病情危重者絕大多數為老年人或有慢性基礎疾病的患者。因此年輕力壯的人應該稍微放鬆一下心情,而對於家裡的老人則要格外地關注。

希望大家都能夠經受住這次新冠病毒給我們的考驗,攜手同進,取得最終抗擊新冠病毒的全面勝利!


五號醫生吳昊


首先,我們先要預判下是不是新冠病毒肺炎。

第一條,就是流行病學史,最近半個月你去過哪裡,接觸過誰非常重要。國家的頒佈的標準裡湖北省和其他省市的診斷標準不一樣。鑑於某些地區發病人數多,比如天津的寶坻,我們可以放在一起。就是:發病前14天內有疫區的旅行史或居住史;或接觸過確診病例社區的發熱或有呼吸道症狀的患者;或者是聚集性發病;或者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有接觸史。

第二條,就是臨床表現。包括:(1)發熱和/或呼吸道症狀;(2)具有上述肺炎影像學特徵;

(3)發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細胞計數減少。有流行病學史中的任何一條,符合臨床表現中任意2條。即可懷疑感染新冠肺炎。

好多人因為去過外地,不知道接觸的人是否是病毒攜帶者,加上有人有輕微的呼吸道症狀,會產生恐懼心理。臨床症狀如何判斷呢?一般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包括下面幾種:

1、 普通感冒,多有咽乾咽癢,可能會有打噴嚏流鼻子。一般沒有發熱或者僅為低熱,可以伴有輕微的頭痛。大概5~7天自愈。

2、 病毒性的咽喉炎。一般會有聲音嘶啞、咳嗽,咳嗽時候疼痛,可以伴有發熱。有時候有局部的淋巴結腫大。

3、 細菌性的扁桃體炎。可以出現明顯的發熱,體溫高達39度以上,扁桃體腫大,可以出現淋巴結的疼痛,咽痛。

如果是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持續時間不長,感冒大概一週左右自愈。如果新冠病毒,症狀一般會逐漸加重,咳嗽不止,伴有呼吸困難等。新冠肺炎輕型患者僅表現為低熱、輕微乏力等,無肺炎如咳嗽、乾咳症狀。重症患者多在發病一週後出現呼吸困難和/或低氧血癥,除了以上症狀,還有可能出現以食慾不振、乏力、精神差、噁心嘔吐、腹瀉消化系統症狀為主要表現;以神經系統頭痛為首發症狀;以結膜充血、眼部分泌物增多眼科症狀為首發表現;或僅有輕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痠痛等。鍾南山等人對1099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臨床特徵進行分析發現,發熱(87.9%)和咳嗽(67.7%)是最常見的症狀,但就診時有發熱症狀的患者不足一半(43.8%)。

第二,如果患者體溫超過38.5,伴有其他呼吸道症狀,如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自行服用解熱鎮痛藥沒有好轉,那就要去醫院就診。

第三,不管哪種情況,都在家要居家隔離,防止交叉感染。


趙偉大夫


面對新型肺炎,有哪些可以自我評估是否應該就醫的辦法呢?


新型冠狀病毒目前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如咳嗽、打噴嚏等飛沫傳播,但也可通過近距離密切接觸傳播。如果不留意,不僅自己可能病情加重,還可能傳給家人。如果出現發熱、咳嗽、咽痛等症狀,建議按照以下流程先自我評估,決定是否再去醫院。


評估病情


1.體溫不超過38℃,並且沒有明顯的氣短、憋喘等症狀;

2.年齡在60歲以下或5歲以上;

3.不屬於孕婦、慢性病患者或肥胖患者。


如果屬於以上情況,建議先在家休息和觀察。在家期間,請多喝水,可以服用一些減輕症狀的感冒藥。同時,採取戴口罩、勤洗手、房間勤通風等措施,做好個人和家人的防護。




如果有以下情況,建議及時就診:


1.在家觀察休息後1—2天病情無好轉;

2.近期近距離接觸過有發熱、咳嗽症狀的患者,或去過有人群密集的場所,如農貿市場、有野生動物接觸史;

3.老年人,孕婦,肥胖以及有慢性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肝、腎臟等基礎性疾病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員。


前往醫院途中,應佩戴口罩,注意咳嗽禮儀和呼吸衛生,咳嗽、打噴嚏不要用手捂住口鼻,要用紙巾或肘部遮擋。


提醒:正確的咳嗽、打噴嚏方式


咳嗽、打噴嚏要用胳膊肘遮擋,千萬不要用手捂。



用手捂的話,看起來很有禮貌,實際上用手捂的背後隱藏了很大的危險。因為罹患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時,咳嗽、打噴嚏這個動作,是釋放大量病毒,病毒數量常以萬計。病毒汙染手之後,人們往往不能及時洗手,然後手接觸的地方也會被病毒汙染,如門把手、電梯按鈕等物體表面。此時,如果另一個人的手接觸這些部位,如果不洗手,揉眼睛、摳鼻子,病毒便通過汙染的手傳播開來。


而用胳膊肘遮擋,病毒噴在衣服上,不會汙染其他物體表面。因此,特別強調,要注意咳嗽禮儀,同時,不洗手不能接觸自己的身體,尤其是口、鼻等黏膜部位。



執業藥師yang


新型肺炎正在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包括去醫院看病。尤其是出現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狀的情況下,到底該不該去醫院就醫呢?

在不方便去醫院的情況下,可以先自我評估一下,做到既不恐慌,又不延誤病情。

首先了解新型肺炎的主要表現:發熱、乾咳、乏力、逐漸加重的呼吸障礙。

記住了新型肺炎的主要症狀後,該不該去醫院,自己評估主要是通過以下兩點:身份和症狀。

第一,確定自己的身份。

1.確定自己不是疫區人員並且絕對沒有接觸疫區來的人員,也沒有症狀,應該是絕對安全的;即使有症狀,一般也是安全的。

2.如果不是絕對確定以上的條件,比如接觸過行蹤不清楚的人員,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則需要做好就醫的準備。

第二,觀察自己的症狀。

也就是身體發出的信號,主要包括髮熱、乏力、咳嗽、氣喘等呼吸障礙等。

需要注意的是:觀察是一個動態過程。如果症狀很快好轉,也一般問題不大,不需要馬上就醫;反之,持續不好轉甚至加重,則需要儘早就醫。

有一點可能幫助你更容易地自我判斷:感覺本次症狀與以往的感冒不同,雖然說不出來哪兒不一樣,但總能覺得不太一樣。

最後,無論是否需要就醫,也要做到自我科學隔離,響應國家號召,為戰勝疫情做出應有的犧牲和貢獻。

另外,如果是出現了其他系統疾病,只要是急症,及早就醫,否則可以密切觀察。



開心的聽診器


#戰疫必勝#

#關注新型肺炎#

#把健康帶回家#

春返大潮的序幕已經啟動,畢竟我們除了抗疫,還要抓經濟,一個都不能少。旅途勞頓,以及辦公室空調的關閉,對我們的健康都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春季,感冒和流感也是高發季節。最近諮詢的患者明顯增多,畢竟大家的健康素養和意識提高很多,多掌握一些健康知識,恐慌就會少一點。

1.體溫:是否大於38°。不是所有的發熱都是新冠病毒引起的,就像不是所有的感冒都是細菌引起的,

這其中還有大約一半的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有些細菌和病毒就存在我們的鼻腔咽喉部位。

2.有沒有呼吸困難?如果發熱還伴有呼吸困難,這個要高度注意,仔細回憶自己是否參加聚餐、聚會,或者是有武漢旅遊史?如果有呼吸困難,可能影響了肺功能,所以一定不要隱瞞旅遊史和接觸式。根據鍾南山院士的研究成果,新冠病毒潛伏期最長可達24天。

3.自己是否有基礎病,比如長期、嚴重慢性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壓,高尿酸,腎病等。高齡、孕婦、產婦?如果身體狀況欠佳,還伴有發熱,務必及時就醫。

4.仔細回憶是否有武漢旅行史,接觸史,參加過大型聚餐、聚會、逛商場等。這一點很重要,一定要關注當地新聞,對發病患者軌跡的報道。

5.跟你有同樣經歷的朋友或者群體,他們是否也發病?

假如上述情況都不存在,那麼可以居家觀察,監測體溫,不必去醫院,但是最好能夠與醫生聯繫,網絡諮詢,因為不能輕易排除那種檢測陰性的情況。

還有一種情況,比如咳嗽,頭痛,嗓子痛,鼻幹,沒有鼻涕甚至沒有痰或者咯不出,這個有可能是流感,一般體溫也會高,超過或達到38°,一般不會有呼吸困難,如果有基礎病,比如肝病、腎病等,則需要格外重視。這種情況也要積極治療。中醫治療流感,效果不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