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房时患者沉默寡言、气氛不对劲……这位医生消除患者“沉默的风险”

查房时患者沉默寡言、气氛不对劲……这位医生消除患者“沉默的风险”

长江日报-长江网3月6日讯 武汉市第三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田霞被患者亲切称为“治心医生”,从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转成定点医院开始,她就用自己的细心,去消除患者身上“沉默的风险”。

细心发现“轻症”新冠肺炎患者沉默的风险

田霞主任接手病房的时候,疫情严重,病号多,患者转成重症和危重症类型也多。

病房当中46岁的孙女士是第一批被该院收治的病号,在院外已经经历了近十天的病程,她心思细腻、情感敏感,逐日变化的病情,让她处于抑郁封闭的状态当中。

起初,出现症状时,孙女士默默忍受。可随着病情发展,她逐渐出现了呼吸窘迫急促,胸闷以及活动能力明显下降的症状,病情与日加重。可每次医生查房,她总是沉默寡言,没有更多向医生诉说病情。

田霞一日例行查房时,留意到这位沉默寡言的女病人急促的呼吸和委顿的精神,她知道事情并没那么简单。于是,她停下脚步,在患者床边仔细地询问。

了解情况后,田霞当即给患者进行了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及CT复查等相关检查来。经评估,孙女士被转入危重症病房。

经治疗,孙女士改变了抑郁的状态,病情也逐日好转起来,经过半月的治疗,孙女士已经完全脱离了危重状态,转入到普通病房治疗。目前,孙女士只等着身体恢复到最佳状态,以及核酸完全转阴就可出院,久违的笑容也出现在了她的脸上。

查房时患者沉默寡言、气氛不对劲……这位医生消除患者“沉默的风险”

耐心抚慰缓解重症患者抑郁和焦虑

56岁的患者龚某一入院病情就极为危重,有明显的呼吸窘迫以及血氧饱和度低下症状,甚至出现呼吸衰竭的情况。随着身体机体的衰竭,龚某精神上也处于非常焦躁的状态。

“我们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细致地安排每一次治疗,尤其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一个疾病,可能治疗的措施和用药都是一样的,但对每个人心理状态的治疗却不一样。”田主任认为,不仅要从躯体上进行治疗,还要从心理上进行抚慰,而这恰恰是药物无法替代的。

经过近一个月的治疗,龚某的肺部情况逐渐稳定下来,血氧饱和度稳定在98%以上。但是因为危急重症的肺部渗出,导致患者肺纤维化改变,所以病人在稍活动后,会集中性胸闷和气喘。这让病人的心情又焦虑起来,而且长时间隔离病房的生活和治疗让患者的心境更为糟糕。

田霞每次查房,专门预留了一个时段,和龚某谈心,解释他病情的变化和鼓励病人,叮嘱病房查房的每一班次的医生,都要重点关注他心理状态的变化。

经过一个月的相处,龚某对田霞产生了毫无保留的信赖:“谢谢你们的治疗,我现在心里有底了。”

查房时患者沉默寡言、气氛不对劲……这位医生消除患者“沉默的风险”

(图为田霞的防护服背后写着“加油” 通讯员供图)

用悲天悯人的心态对待每一个病人

“不幸被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往往会处于比较惊慌、无助的状态。病人处在陌生未知的状态下,心理感受是最难受的,这样的恐慌心态往往会在病房中蔓延,特别是同处一个病室的病友相互谈论病情的时候,会加重病人的心理恐慌。”

田霞在摸底查房时,发现有一个病房的气氛特别不对劲。病房里住着三位年过花甲的奶奶,其中一位奶奶的状态特别让人担心,她除了有一般新冠肺炎病人的发热咳嗽症状以外,还有很明显的恶心想吐、不想吃东西以及大便溏稀的表现,她已接近两天没有进食,仅喝了少量白开水。

田霞仔细翻阅复习了患者的病史病历,每一条治疗医嘱,同时对患者从入院以来的检查结果一项项逐项做了仔细的分析。田霞发现患者的客观病情并不会导致如此重的临床症状,患者的每一项检查结果都显示只是一个普通型的肺炎。

田霞驻足在患者床前,仔细地跟患者拉起了家常。她发现患者已接近三天没睡觉了,自从收治入院后,这位奶奶和同室的病友谈论起相互的病情以及道听途说的见闻,奶奶越听越害怕,心中焦虑不已。对于前景的未知还有对病情的不理解,让她已经接近精神崩溃的边缘,她惊吓得几乎不敢上厕所,晚上不能入睡,也完全吃不下东西。

“患者的症状不仅来自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消化道症状。而更多的是来自于心理因素。这样的病情不但需要药物治疗躯体,还需要语言和关爱去治心。”田霞跟患者谈起了家庭子女,分析患者起病情况,逐条批驳市面上流传的不实信息,一次次聊天,让患者惊醒:自己的病情是可以控制并治愈的。

几天后,这位奶奶开始配合医生和护士的治疗,生活上更是努力让自己正常起来,病情得到明显改观。(记者伍伟 通讯员江泓颖 陈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