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战争打到最后,越军有多窘迫?七成军费用来维持最低生活

1990年,越南入侵柬埔寨的战争,以及同中国的边境局部战争,已经进入了第12个年头。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又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长期战争,还要维持一支总兵力超过100万人的庞大常备军,越南的国民经济恶化到了濒临崩溃的地步。不仅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军队的日子也难以为继,完全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1989年年末到1990年年初,越军后勤系统为了研究军队的保障问题,召开了一系列的会议。根据会议反映的大量情况来看,由于军费开支紧张、各类物资匮乏、管理混乱无序等诸多原因,致使越南军队的后勤工作问题层出不穷。用《人民军队报》总编辑陈公珉少将的话说,目前“部队的生活比抗法、抗美时期还要艰苦”。

中越战争打到最后,越军有多窘迫?七成军费用来维持最低生活

越军总后勤局称:部队伙食定量呈现下降趋势,士兵每天摄入的热量只有2700卡,比明文规定的摄入热量平均少17.8%。作战部队的口粮普遍存在质量差、杂质多等现象。据披露,在一次例行检查中发现,每17公斤军粮中便掺有2公斤的小石子、稻草等杂物,而且还不能保证供应,以至于“许多饥饿的士兵只好到老百姓家中偷盗大米、甘蔗”。北部边境地区有的部队甚至一日三餐都难以做到,不得不改为两餐。副食供应更差,蔬菜严重不足,每人每天只有约170克,不到4两。

越军所属军医院、治疗所、卫生队等设备陈旧,“连最低的标准都达不到”。由于缺医少药,再加上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士兵常年驻守在条件恶劣的地区,他们有病无法得到及时治疗,官兵身体素质严重下降。1989年,全军疟疾、浮肿、痢疾、肝炎、口疮、牙炎、贫血等各种疾病发病率均有增加。

中越战争打到最后,越军有多窘迫?七成军费用来维持最低生活

即使驻在城市的部队,贫血率最低的单位也达20%,最高的单位则达77%,口疮、牙炎在军队的发病率高达50-60%,特别是疟疾的发病率明显增多,在北部边境、柬埔寨战场和西原山区增加了近2倍。越军总后勤局军医局透露,“有的部队进入山区后仅6个月,就有数百人患恶性疟疾,数十人死亡,近1万人次入院(所)治疗”。

此外,军用品数量严重不足,管理混乱。由于地方各工厂、企业不按合同规定交货,给军队的军需供应工作带来极大困难。有的前线和海岛部队只能穿破旧军装。北部边境地区上一年入冬之后,还有一些部队没有按标准发放冬装,其他装备也严重不足,有的军区只好向地方征购,以解燃眉之急。

中越战争打到最后,越军有多窘迫?七成军费用来维持最低生活

更为严重的是,军需用品监守自盗现象屡屡发生。由于燃料紧张,1989年越军油料配给量普遍减少了30-40%,许多部队的生活用车大部分停驶,一些部队只得用非机动车代替机动车。同时浪费、偷盗油料现象又层出不穷,有的官兵还与地方不法分子勾结,倒卖战备油料和器材装备。

造成各方面供应严重不足的直接原因是军费紧张。1989年越军实际军费仅占国防预算的67%,由于物价上涨等原因,军费中的70%以上不得不用于维持部队最低生活标准开支,而用于部队训练、装备和建设等方面的费用所剩无几,许多工作因此无法开展。

中越战争打到最后,越军有多窘迫?七成军费用来维持最低生活

比如,营区、仓库、工厂、码头建设由于经费不足而难以进行,许多新建单位和变更驻地的部队没有营房,只能临时搭棚居住。部分作战指挥所和重要军事设施也达不到施工要求。由于缺乏资金,200多家军工企业大部分面临停产、倒闭、产品滞销等严重局面。绝大多数工厂开工率只有45-50%,机器使用率仅为35%左右。

待遇不合理则是军内反映强烈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总后勤局副主任兼书记陈卓少将指出:中下级军官的工资仅够维持自己的生活,根本无力照顾家庭。而普通士兵一个月的津贴只能在市面上买4碗米粉,其清苦由此可见一斑。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农村里生活最困难的家庭几乎都是军属。这种残酷现实直接导致部队士气低落,军心不稳。首都军区司令卢江中将指出:“当兵的对后方不安心,怎么能完成军队的任务呢!”

中越战争打到最后,越军有多窘迫?七成军费用来维持最低生活

正是凭借苏联每年10亿美元的援助,越南才能勉强支撑南(柬埔寨)北(中国)两线同时作战的沉重负担。随着苏联的自顾不暇,不能继续得到“输血”越南也就失去了接着打下去的底气,不得不改弦更张。1989年9月27日,越南宣布从柬埔寨全部撤军;1990年9月22日,武元甲大将出现在北京工人体育场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的主席台上。

实力撑不起野心,最后的结果,一定不会好。

作者为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专注中越战争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