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貫穿整個東漢王朝的羌人起義

建武元年(公元25年),漢高祖劉邦九世孫劉秀於河北鄗城登基為帝,是為東漢,經過十二年的統一戰爭後,克定天下,結束王莽政權以來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建立大一統王朝——東漢王朝(25年-220年)。東漢王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前期雖有光武帝的

“光武中興”,漢明帝和漢章帝的“明章之治”,漢和帝的“永元之隆”,將東漢國力推向全盛,但是這幾位皇帝之後,也就是東漢王朝的中後期,大都是是幼主即位,皇帝年幼自然會伴隨著外戚干政、後宮聽政、宦官亂政等亂象,這些現象的出現是東漢走向衰弱的原因。

但是通過對東漢王朝歷史的研究,貫穿整個東漢王朝的羌人叛亂亦是其滅亡的一大原因,為什麼這麼說,東漢王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羌人爆發的叛亂多達數十次,幾乎“陪伴”了整個東漢王朝,在羌人長達百餘年的武裝叛亂下,沉重的打擊了東漢王朝,使東漢王朝走向了滅亡。讓我們來一起探尋這長達數百年的羌人武裝暴動吧。

東漢羌人的來源

羌族是中國西部極為古老的民族。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在《詩經·商頌》記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

羌族在商朝時期,就建立了類似於周國那樣的“方國”,臣服於殷商,並且在周國滅商的過程中,還參與了滅商戰爭。

表明其在歷史發展中,是與漢族相結合共同發展的民族,是區別與匈奴這樣的入侵外族。隨後,羌族在發展中不斷與漢族融合,學習了漢族先進的文化,甚至在春秋戰國時期建立的義渠國(領域包括今甘肅東部、陝西北部、寧夏及河套以南地區)。

從周秦到到漢武帝時期,羌族的生活在中國的西北地區,以河湟流域為中心包括今天的甘肅、四川北部等廣大地區,到了漢武帝時期,大量羌人被漢武帝遷往涼州金城郡,從此羌人陸續遷居塞內,與當地漢人雜居,以畜牧業為主,種植業為輔,這便是東漢時期涼州羌人的來源。

東漢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貫穿整個東漢王朝的羌人起義

羌人世代居住在河湟流域

羌人在東漢時期爆發持續叛亂的原因

統治者暴力的遷徙政策威脅了羌人的生存

周秦到武帝時期,羌人的活動範圍都在河湟流域的水草地上,而漢武帝時期,為了打通往西域的大道和隔絕羌胡(避免羌族與匈奴等勢力聯合),公元前111年,武帝派十萬大軍將羌人殘暴的逐出湟中,把大量漢人遷徙到湟中居住,同時設置護羌校尉來管理羌人。

東漢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貫穿整個東漢王朝的羌人起義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

而到了漢宣帝時期,陸續有塞外的羌人遷徙到湟中地區,還有原來被漢武帝逐出湟中的羌人也陸續回到湟中,漢宣帝立刻派大軍六萬,再次將殘存在湟中地區的羌人逐出,並把羌人開墾的土地田畝改為屯田,收為朝廷管理,遷徙漢人到那裡居住。

今虜亡其美地薦草,愁子寄託遠遁,骨肉心離,人有畔志,……又因排折羌虜,令不得歸肥饒之地,貧破其眾,以成羌虜相畔之漸。——《前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

王莽政權末年到東漢初年,大被逐出湟中的羌人,又陸續回到了湟中地區,東漢初期有大臣建議放棄湟中,將其歸還羌人,但是統治者為了利益,劉秀並沒有接受,反而派大軍搶奪羌人的谷糧畜產,並將十萬戶羌人再次逐出湟中,將其再度遷往涼州。

東漢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貫穿整個東漢王朝的羌人起義

護羌校尉,持節領護西羌,始設時有臨時差遣的性質

湟中地區是羌人世代居住的地方,羌人以畜牧業為主,而湟中地區肥美的水草地亦是其賴以生存的根本,涼州地區並不適合羌族人民的生存,而兩漢時期統治者不顧羌族人民的死活,以絕其根本的滅絕遷徙政策,多次將羌族人民逐出湟中地區,放縱兵士掠奪其土地財產,兩漢政府這種滅卻政策將羌族一步步往絕路上逼,面對兩漢政府的步步緊逼,東漢初期擁有一百五十多個部落,人口多達一百多萬的羌族奮起反抗東漢政府。

東漢時期的對羌族的民族壓迫政策

羌族是參與了漢族的歷史發展進程,而到兩漢時期,漢族成為正統,並沒有實行合理的民族團結政策,反而將羌族這“化內之族”視為化外之人。而遍觀兩漢時期成書的史書,對羌人的稱呼是“狼人”、“禽獸、“醜虜”、“羌虜”等。這就是兩漢時期的統治者對羌人採取民族壓迫政策的佐證,這就說明了統治者在意識形態裡就認為羌人是下等民族,是該遭受壓迫與奴役的。

所以說,在兩漢時期羌人比普通的漢族人民,遭受的壓迫與剝削更為嚴重。

是時,光祿大夫義渠安國使行諸羌,先零豪言願時渡湟水北,逐民所不田處畜牧。——《前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

羌人被強制遷往涼州,涼州地區因土地貧瘠不適合畜牧業的發展,所以羌人請求官吏讓他們在湟水北岸水草豐沛時,渡河前往湟水北岸找尋漢人不耕種的土地放牧,就這樣低聲下氣的請求,還被政府所拒絕,所以,兩漢時期的對羌人民族壓迫政策是相當殘酷的。

東漢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貫穿整個東漢王朝的羌人起義

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公元前6年臘月初六-公元57年二月初五),字文叔

王政修則賓服,德教失則寇亂。天子朝政清明,四夷就臣服;天子失去德政和教化,四夷就入侵作亂。不以德政來教化羌人,對羌人實行平和的招撫政策是不會永遠平息羌人的叛亂,而東漢政府似乎鐵了心要滅絕羌人,到了漢桓帝時期,東漢王朝已經日薄西山,面對規模更加龐大的羌人叛亂,朝中大臣張奐、皇甫規就曾建議朝廷對羌人採取招撫政策,但是沒有得到朝廷的認可。甚至護羌校尉皇甫規想招撫羌人,以“貨略群羌”政策安撫羌人情緒,結果被朝廷以賄賂羌人的罪名抓捕入獄,可見,就算被羌人叛亂耗盡了元氣的東漢王朝依然不改變政策,依然對羌人實行壓迫政策。東漢王朝一直對羌人實行壓迫政策,羌人則在整個東漢王朝時期都在叛亂。

東漢將領的貪婪

而到了東漢時期,政府甚至公然支持軍隊搶劫羌人財物,殺害羌人

,這樣對待擁有一百多萬人口的羌族是非常危險的,要知道在東漢初年全國總人口才兩千多萬。政府的這種壓迫政策也助長了官吏對其的橫徵暴斂。

起初,東漢初期對羌族的壓迫,激起羌族的反叛,而面對羌族的反叛,東漢政府就是實行殘忍的鎮壓,並不從自身考慮問題的嚴重性,從而導致國家的高官將吏一昧的攻殺羌族來為自己博取功名,甚至對一些已然歸附的羌人,這些將吏都要將其慢慢逼反,從而達到以征剿羌人作為自己建功立業的籌碼的目的,在整個東漢中,許多將領的升官發財之路都是有羌族人民的屍骨堆砌而成。

這些將領中,以鄧騭(《東觀漢記》作鄧陟 ,?—121年,字昭伯。)、段潁等為代表,這二位就是從與羌人打交道的官職上,一步步從征剿羌人的過程中,掠奪其羌人財富使自己大富大貴,建立功業使自己官職一步步得到升。

東漢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貫穿整個東漢王朝的羌人起義

鄧騭( ?-121年),字昭伯。

假人增賦,借奉侯王,引金城縑採之珍,徵糧粟鹽鐵之積。——《後漢書.西羌傳》

這便是是對這些將領掠奪羌人最直接的證據,這僅僅是掠奪財富,對羌族的人民也是實行殘忍的屠殺,就單單拿段潁這個例子來看看整個東漢王朝是如何對待羌人叛亂的。

延熹二年(159),段潁遷護羌校尉,大破燒當諸羌,斬首二千級,俘獲萬餘人。,延熹六年,段潁再為護羌校尉,率兵進討諸羌,輾轉山谷,無日不戰。永康元年(167),終於將西羌平定。共斬首二萬三千級,俘獲人口數萬,得牛馬羊等牲畜八百萬頭,以功封都鄉侯,食邑五百戶。建寧二年(169年),又平定東羌,共經一百八十餘戰,斬首三萬八千六百,獲牛馬牲畜四十二萬七千五百餘頭,開銷軍費四十四億,拜破羌將軍,封新豐縣,食邑萬戶。

從段潁平羌亂的過程就可以看出,幾乎沒有對羌族人民進行招撫,全是對羌族人民進行殘殺,將領的這種殘殺方針,恰恰是東漢王朝國家意志的體現。

東漢王朝對羌人實行“絕其根本,不能使殖”的種族滅絕政策,而這“絕其根本,不能使殖”的理論就是出自段潁之口,這樣的政策反而更加堅定了羌族人民反抗意識,激發了羌族人民的連續起義,使羌族反抗東漢的鬥爭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激烈。

這種錯誤的民族政策,使將領錯誤的追隨,而應對羌人叛亂實行羌人叛亂,不僅沒有從根本上遏制住羌人連續不斷的叛亂,反而造成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形勢,導致東漢王朝國力的衰弱。甚至宋代的司馬光都評價東漢對待羌族叛亂所採取的殘殺政策是錯誤的,以專以多殺為快的政策是御之不得道的。

東漢豪強和官吏對羌人的奴役

當年光武帝劉秀將河湟流域的羌人強制遷往涼州地區,從而就出現了羌人與漢人雜居的現象,當地的官吏與豪強在奴役當地的漢族人民時,也欺壓著內遷而來的羌族人民。

諸降羌布在郡縣,皆為吏人豪右所徭役,積以愁怨。——《後漢書 西羌傳》

這些歸降東漢王朝的羌人,需要負擔沉重的徭役和賦稅,這就不免當地官員對羌人的沉重剝削,畢竟東漢王朝的意識形態就是將羌族劃為下等民族。而且東漢王朝也經常徵發這些羌人執行戍邊和作戰等任務。

比如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東漢王朝決定撤回西域都護和西域戍邊田卒,漢安帝派遣騎都尉王弘強迫徵發金城、隴西、漢陽三郡的羌人前去掩護。但是當地的羌人不願意遠征,但畏懼東漢軍隊,無奈出征,大軍到達酒泉時,羌人趁大軍不備大肆逃散,各郡縣居然立刻做出反應,相繼派軍隊搗毀羌人的居所,導致原本互相攻伐羌人部落迅速組織軍隊聯合對抗東漢朝廷。從這裡就可看出,東漢王朝奴役羌人是違背羌人的民族意志的,所以說,羌人飽受東漢豪強官吏的奴役,也是其反叛的一大原因。

東漢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貫穿整個東漢王朝的羌人起義

羌人起義特點,時間長,規模大

朝規失綏御之和,戎師騫然諾之信。其內屬者,或倥傯之豪右之手,或屈折於奴僕之勤。塞候時清,則憤怒而思禍;桴革暫動,則屬鞬以鳥驚。故永初之間,群種蜂起。——《後漢書 西羌傳》

後漢書的作者范曄也評論羌人叛亂時,就曾說東漢豪強對羌人的壓迫,也是導致羌人反叛的原因。羌人一旦起來反抗,就是當地豪強也就是當地武裝自發組織起來,殘忍鎮壓,將羌族婦孺老幼都沒入為奴。所以當地豪強對羌族的奴役與壓迫也是激發這一民族矛盾的根因。

羌人起義的過程

羌人起義的特點就是持續時間長,起義次數多。從東漢建國開始到東漢亡國,都可以發現羌人叛亂的蹤跡,可以說如影隨形陪伴了整個東漢王朝。接下來就來看看東漢歷史上有些規模的羌人起義。

東漢初年的時候,北方赤眉大起義,羌人紛紛起義,到了建武九年(公元33年),金城郡的羌人再次起義,此時班彪向光武帝劉秀建議,

說出羌人叛亂是因為涼州地區的豪強官吏對羌人欺壓與奴役,造成羌人不滿,應立即恢復以前對羌人的管理制度,對其安撫。光武帝立即任命牛邯為護羌校尉,持天子符節保護羌人。

東漢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貫穿整個東漢王朝的羌人起義

綠林赤眉起義是西漢末年王莽篡權時發生的農民起義

但是這種欺壓羌人的狀況還是沒有改變,建武十年,先零的酋豪與其他部族的羌人相勾結,再次入侵金城、隴西,朝廷派中郎將

來歙等人攻打來犯的羌人。十一年,先零羌又入侵臨洮,隴西太守馬援(馬超先祖)擊敗先零種,使他們投降。這次戰役,東漢朝廷以武力驅趕羌人到天水、隴西、扶風三郡。第二年,武都的參狼羌反叛,馬援又打敗了參狼羌,使其投降。在光武帝執政時期,也就是東漢王朝發展期,期間就爆發四次羌人起義,尤其是在建武十一年的那場起義,規模之大使朝廷震動,當時就有朝臣提出放棄破羌以西的廣大地區,讓羌人得以生存。

而到了中元元年(公元56年),武都的參狼羌反叛,殺害和掠奪官吏百姓,進攻武都,武都太守大敗,後隴西太守劉盱派從事辛都、監軍掾李苞率領五千人趕到武都,與羌人作戰,屠殺千餘羌人。

中元二年(公元57年),燒當羌步騎五千襲擊隴西,太守劉盱率部截擊,結果被羌人大敗,官兵死傷五百餘人, 朝廷派使者張鴻

統領各郡的軍隊攻打羌人,結果在允吾、唐谷交戰,結果戰敗,張鴻和隴西長史田颯都犧牲了。負責戍邊的羌人紛紛反叛,響應燒當羌,此戰使東漢朝廷深患之,當即派遣馬武、王豐、竇固等人率四萬大軍前去征剿,終因勢力懸殊,羌人戰敗,馬武因為官軍死傷慘重,惱羞成怒,屠殺羌人四千餘人,此戰使羌人遠遁。

東漢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貫穿整個東漢王朝的羌人起義

馬武(?~61年) ,字子張,南陽郡湖陽縣(今河南唐河縣)人。

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安夷縣吏搶奪羌人婦女,勒姐和吾良兩個部族當即出兵進犯邊界,第二年,燒當羌首領迷吾聚集人馬,率諸種羌起義,響應安夷附近羌人起義,金城太守郝崇在荔谷與迷吾交戰,郝崇的部隊大敗,郝崇隻身騎馬得以逃脫,死者達兩千多。之後迷吾率羌人部隊五萬餘人進攻隴西、漢陽,最後被車騎將軍馬防、長水校尉耿恭率三萬餘官軍打敗,五千多羌人遭受屠殺,迷吾也率殘餘軍隊退守歸義城。

章和元年(公元87年),護羌校尉傅育欲攻殺欲攻殺以投降羌人,但是苦無藉口,於是想挑撥羌人內亂,然後趁亂攻殺,結果羌人識破傅育的計謀,反出塞外與迷吾部會合,傅育率部追擊,被迷吾設伏大敗,傅育本人也戰死。

朝廷立即任命張紆

為護羌校尉,張紆到任後準備招降羌人,與八百多羌人頭目會晤於臨羌縣,結果被張紆用酒灌醉,全部殺害。結果此舉立刻激起羌人更大的叛亂,迷吾之子迷唐聯合其他羌人部落進佔大小榆谷,公元89年到公元101年,迷唐率部與官軍多次交戰,英勇頑強,迭獲勝利,最後在官軍的重重圍剿下,迷唐的三萬餘軍隊被殺得不到兩千,最後迷唐率部遠逃西藏高原,依靠當地的發羌,繼續抗爭,公元110年,迷唐死,起義軍也被瓦解。迷吾、迷唐父子二人的這場起義歷時三十三年,要知道東漢享國才195年。

東漢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貫穿整個東漢王朝的羌人起義

迷唐,燒當羌首領。羌王迷吾的兒子。

公元107年,漢安帝撤回西域都護和西域田卒,徵發金城、隴西、漢陽三郡的羌人前去掩護,羌人不願意遠征,但是迫於東漢軍事壓力,還是一同前往,結果到了酒泉,羌人部隊趁漢人軍隊不備,四散奔逃,各郡縣發兵截擊逃跑羌人,並搗毀他們的住所,在羌人部落進行屠殺,結果三郡羌人紛紛起義,東漢政府派車騎將軍鄧騭前去征剿,但是羌人對漢朝軍隊十分仇恨,雖然武器裝備不好,還是打敗了官軍,使朝廷不能制。

當時先零羌首領滇零聯合武都參狼羌、上郡、西河等地的羌人,切斷隴道,進擊三輔地區,公元111年,羌人起義軍攻至河東、河內地區,威脅首都洛陽。東漢王朝驚恐萬分,為了隔絕羌人,居然強制將離羌人佔領區近的漢人遷往內地,漢人安土重遷的思想使其不願意遠離自己的故土,東漢政府居然派軍隊焚燬他們的房屋,割掉他們的作物,結果數萬漢族人民在軍隊的驅趕下遠離故土,沿途餓死者不計其數,結果,

漢人杜琦、杜季貢、王信等率領漢族人民聯合羌族人民奮起反抗。

東漢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貫穿整個東漢王朝的羌人起義

涼州是羌人起義的重災區

公元115年,漢羌聯合軍隊大敗護羌校尉龐參的隊伍,二十餘萬官軍始終無法剿滅這支漢羌聯合軍隊,人民的怒火已然無法撲滅,最後,東漢政府不得不收買刺客來刺殺起義軍首領,

杜琦、杜季貢、呂叔都等首領相繼被刺殺後,東漢政府當即征伐南匈奴的騎兵與漢軍聯合作戰,最後,公元118年,這場歷時十餘年的漢羌大起義被絞殺。

順帝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東漢政府派遣來機為幷州刺史,劉秉為涼州刺史,這二人天性虐刻,到任後對羌族人民實行更加殘暴的奴役,再次激起羌人規模更大的起義。永和五年,且凍、傅難等種羌聯合進攻金城,並迅速與湟中諸種羌合兵進攻三輔、武都。東漢政府征伐各地軍隊共十萬多前去征剿,以徵西將軍馬賢為首領,結果官軍大敗,全軍覆沒,就連馬賢的兩個兒子也相繼戰死。起義軍燒燬皇陵,再次驚動京師,政權岌岌可危,最後到了衝帝永嘉元年(公元145年)才將這場起義鎮壓下去,這場起義是東漢王朝元氣大傷。

夷狄叛逆,賦役重數,內外怨曠,惟咎嘆息。——漢順帝

漢桓帝時期,公元159年,東漢政府屢教不改,再次激起羌人叛亂,派

段潁為護羌校尉鎮壓起義,段潁的殘殺手段使羌人叛亂更加堅決和劇烈。羌人合力進攻涼州、三輔、幷州,東漢政府見羌人起義不能平息,派皇甫規前去監軍,免去段潁的職務,皇甫規到任後,先後誅殺和流放盤剝羌人官吏四百餘人,招撫了羌人,使東羌叛亂平息,歸降漢朝的羌人達二十餘萬人。當時,西羌叛亂不能平息,佔據整個河西走廊,朝廷再次啟用段潁這個劊子手,段潁花了五年時間將西羌叛亂鎮壓,但是段潁在西羌殘忍屠殺,肆意掠奪,種種暴行再次激起東羌的反抗,段潁又花了兩年時間將西羌叛亂鎮壓。

東漢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貫穿整個東漢王朝的羌人起義

漢桓帝(146年-168年1月25日在位),字意

公元170年,這場歷時十一年的大起義被鎮壓,在這期間,羌人與官軍自春至秋,無日不戰,這次戰役耗費軍費四十四億,至此,東漢王朝經過這些羌人起義後,漢祚亦衰焉

最後黃巾大起義時,羌人再度起義反抗。

羌人起義的對東漢的危害

羌人起義對東漢的危害表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羌人的起義持續時間長,規模大。

羌人起義幾乎貫穿整個東漢王朝,使東漢王朝“自春至秋、無日不戰”,戰爭帶來的人員傷亡不說,更大是龐大的軍費開支就已然讓東漢王朝捉襟見肘,特別是東漢後期的羌人起義規模更大,讓本來就遭受農民起義的東漢雪上加霜。就以東漢後期幾次大起義為例,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年)的漢羌大起義,東漢王朝耗費軍費二百四十餘億;永和元年(公元136年的)那場羌人起義,東漢王朝就耗費八十多億;延熹二年(公元159年),耗費軍費四十四億。

東漢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貫穿整個東漢王朝的羌人起義

涼州處於少數民族的包圍之中

自羌叛十餘年間,兵連師老,不暫寧息。軍旅之費,轉運委輸,用二百四十餘億,府帑空竭。延及內郡,邊民死者不可勝數,並、涼二州,遂至虛耗。

還有許多沒有列舉出來的小型羌人起義,可以說,東漢王朝深陷羌人戰爭泥潭,活活被羌人戰爭給拖死,最後東漢王朝在內地農民起義和涼州地區羌人起義的共同作用下逐漸走向滅亡。

而羌人本就是遊牧民族,這種運動作戰十分適合羌人,這就造成了羌人起義不能完全清剿,所以羌人時而投降,時而叛亂,讓東漢政府十分苦惱;而羌人到後期的起義規模越拉越大,一方面是涼州地區的漢族人民也加入,另一方面得益於羌人的婚俗傳統,父親死了,兒子可以娶後母,兄長死了,弟弟可以娶嫂子,所以羌人部落幾乎沒有鰥夫寡婦,這就保證了羌人人口數量的增長,持續增長的人口,讓羌人能夠持續反叛。

而另一方面的危害表現在,以平羌為由來扶植涼州地方豪強,造成地方割據,其中以董卓為代表。

唐朝中後期的藩鎮割據不可遏制,皇帝便實行扶植新藩鎮來遏制舊藩鎮,這種政策無異於飲鴆止渴,新藩鎮勢力過大,加速了唐朝的滅亡。

東漢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貫穿整個東漢王朝的羌人起義

東漢也實行了這種飲鴆止渴的政策,到後期時,朝廷已經無力遏制羌人起義,就開始扶植涼州地區的地主豪強,讓他們平定羌人起義,畢竟他們與羌人打交道更多,作戰經驗豐富。這時候,作為平羌專家董卓就開始慢慢嶄露頭角,最後官居涼州刺史,董卓在平叛過程中收編漢羌起義部隊,就是後來的西涼軍,朝廷也遏制不了董卓勢力,最後董卓進京,給予東漢王朝最後一擊,將東漢王朝連根拔起,化為枯木。

浮人語

羌族人民的起義雖然有一部分是由羌人頭領煽動民族反動仇恨,對漢族人民造成傷害,破壞了社會經濟發展,但是大部分是是反抗東漢王朝的壓迫而進行的革命戰爭,是東漢時期人民反抗王朝壓迫的革命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羌持續數百年的起義,時間很長,鬥爭十分劇烈,雖然最後都被殘忍鎮壓,但也大大削減了東漢統治力量,而在這數百年裡漢人和羌人一起反抗了東漢後期的黑暗統治。東漢王朝為了維護其將要崩潰的統治,加重了對人民的剝削。在羌人長達百餘年的反抗鬥爭下,鼓舞了內地漢族人民反抗東漢王朝的鬥爭,加速了東漢王朝的崩潰。


參考文獻:

《後漢書 . 西羌傳》、 《後漢書 . 段潁傳》 、《後漢書 .馬援傳》 、《後漢書 . 光武帝紀》 、《後漢書 . 馬武傳》、 《後漢書 . 肅宗孝章帝紀》、 《後漢書 . 孝安帝紀》、 《後漢書 .孝順孝衝孝質帝紀》 、《後漢書 .皇甫規傳 》 、《後漢書. 龐參傳》、 《後漢書 . 馬防傳》、 《後漢書 .鄧訓傳》 、《後漢書 .張奐傳》、《後漢書. 孝桓帝紀》、《後漢書 .朱暉傳》、《後漢書 .梁統傳》《後漢書. 郡國志》 、 《後漢書 . 仲長統傳》、《漢書 .地理志 》、《後漢書 .董卓傳》、《漢書 .趙充國傳》、《晉書 .江統志》 、《資治通鑑. 卷五二》、《資治通鑑 .卷五六》、《通鑑紀事本末 .諸羌叛服》、《華陽國志 .蜀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