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民間工藝——烙畫葫蘆

葫蘆是“福祿”的諧音,寄予吉祥、賜福、祝壽、鎮宅的含義。烙畫葫蘆,是流傳於文水縣南莊鎮吳村一帶的民間工藝,技術以葫蘆為載體,以烙刻為手段,輔以是針刻、彩繪、鏤空、浮雕等工藝,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突出“以鐵為筆,以火為墨”的藝術特徵。應運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可以烙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能保持中國傳統繪畫的民族風格,達到藝術和自然生物的完美結合,有“綠色工藝”之稱。

文水民间工艺——烙画葫芦

在藝術傳承者——文水藝人劉石安先生憑藉純樸的感情和直覺創作下,它形成了葫蘆工藝品渾厚、單純、簡潔、明快的特殊風格,給人以古樸典雅、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 為了保護傳統的手工技藝,劉石安先生從1997年起率先在吳村開始種植葫蘆,學習研究葫蘆工藝品加工技術,並創辦山西文水石安葫蘆工藝品廠,平時有職工40人,年生產葫蘆工藝品1萬餘件,是一個依託農戶葫蘆農產品進行藝術精加工的小型工藝品生產企業。

文水民间工艺——烙画葫芦

主要以針刻、烙畫、彩繪、鏤空、浮雕、推光漆等為工藝技術,在葫蘆上盡顯民間喜愛的八仙、菩薩、八俊、五牛、山水風光等吉祥藝術圖案,製作各類葫蘆工藝品兼營葫蘆種植技術指導、原材料的銷售。產品有的雕成嬰兒,玲瓏剔透,惟妙惟肖;有的刻上書法,典雅別緻;有的頸繫念珠,如佛再現,憨態可掬;有的雕成玩具,活靈活現;有的雕成羅漢,裙衫飄逸,神情逼真。作為旅遊產品,遠銷北京、遼寧、天津、山東、甘肅、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地區,還漂洋過海遠銷美國、新加坡等國家,特別受到外地客商歡迎。

文水民间工艺——烙画葫芦

2009年劉石安在吳村成立了文水縣樂龍葫蘆基地培訓學校,共收學員200餘名。他帶領學員實踐種植,親臨指導種植技術,傳受經驗。近四年來培養出種植能手500餘名。劉石安研究出一套葫蘆種植經驗和技術,從種植時間,幼苗管理,開花受粉,施肥用藥,採摘時間和工藝處理,給種植戶創出了一條寶貴的經驗。平時指導農戶精心細緻,有問必答,田間實際指導,使學員和農戶學到了實際的種植技術。

幾年來,文水縣則天故里樂龍葫蘆工藝廠,培養了一批烙畫、鏤空、雕刻、彩繪、浮雕、推光漆等工藝人才。讓南莊鎮吳村烙畫葫蘆這項民間工藝的傳統技法傳承下去。 2011年,吳村烙畫葫蘆工藝成功列入呂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行列,2017年入選山西省級非遺名錄。

文水民间工艺——烙画葫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