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语“儿大避母,女大避父”,并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传承了上千年。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儿子长大了,要减少对母亲的依恋;女儿长大了要减少对父亲依恋”。随着现代幼儿教育与心理研究的深入,这句传承了几千年的俗语,已经被时代所抛弃。为了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儿大避母,女大避父”已经改为了“儿大避母,女大不用避父”,也就是说当女儿长大时并不需要刻意地与父亲保持距离。这句话可是蕴含着很大的科学道理,且听帮妈一一说来。
首先我们要肯定“儿大避母”
“儿大避母”不仅仅是生理方面回避母亲,更重要的则是男孩心理上与母亲的远离,这样男孩才会更早的独立。当男孩到了一定的年龄仍然同母亲过度依恋,很容易使男孩变成社会上没主见、没思想的妈宝男。最近帮妈的朋友一直在吐槽着她的男朋友:“无论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征求他妈妈的同意,他妈妈不让做的事情坚决不做。
有次陪他去买T恤,他妈妈视频里说灰色的好看,我觉得灰色的显老,和他说蓝色的好看,他二话不说买下了灰色,还说相信他妈妈的眼光。每次我们出去玩三个小时,两个小时都在给他妈妈打电话。有次去他家,他在屋里换衣服,他妈妈门也不敲直接进去了,而且他们俩都是习以为常的样子。”没想到这位戴着眼镜,看似斯文,帅气的男生,会是一个缺乏主见,过度依赖母亲的性格。所以说要想将男孩培养为一个有主见、有思想的男子汉,家长们就要树立“儿大避母”的意识。
其次,为什么“女大不用避父”呢?
这句话是从父亲与女儿的心理依恋角度出发。父亲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父亲的角色影响着女儿今后的择偶观,婚恋观。女孩在生活中往往会觉得没有安全感,而父亲是世界上第一个向她们传输安全感的男性。我们会发现父亲对女儿宠爱、亲近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女孩乐观、勇敢、阳光且善良;
而当父亲对女儿的态度表现为冷漠,不关心,这样的女孩往往胆小、懦弱、害羞、不敢与男生交流。所以女儿对爸爸的印象,将会直接导致她将来对待生活的态度,择偶的标准等。但是为了树立孩子的性别意识,在生理上我们依然要遵循“女大避父”。
最后我们所说的“男大”“女大”究竟是多大呢?
心理研究指出,孩子在三岁左右就有了性别意识,当性别意识萌发于孩子心间,他们开始辨别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开始观察自己的爸爸妈妈,从中发现性别相关的典型特征、行为方式。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小女孩喜欢穿妈妈的高跟鞋,小男孩喜欢玩坦克、大炮等玩具。这就说明孩子形成了性别意识,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树立正确的榜样,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
男孩和女孩的社会分工不同,性格秉性不同,所需的教养方式自然不能同一而语。但无论是“儿大避母”还是“女大不用避父”都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树立孩子正确的性别意识,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
閱讀更多 育兒慢慢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