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雍正叫年羹尧为亮工?

两仟哥


在《雍正王朝》里,雍正没有直接称呼年羹尧的名字,而是称呼他的字“亮工”。说明自己把自己把姿态放得很低,和年羹尧处于平等的位置来对话。



因为平辈之间,通常称呼对方“字”或“号”;而作为他的上级,是完全可以直呼其名的。

当时雍正依仗年羹尧来为自己解决西北的危机,自己自己所处的困境。本来应该赏功之时。但是雍正又希望年羹尧考虑朝廷难处,减裁兵马、减少西北军饷供应、推行火耗归公。所以实际上算是“有求于”年羹尧。

所以称呼年羹尧为“亮工”,本质上就是希望年羹尧能够体谅自己难处,帮忙解决问题。但是年羹尧的反应比起张廷玉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一般长辈或者上级称呼晚辈或下级,通常是直接称名。那么皇帝称呼臣子,直接称呼名字也是比较正常的。

比如在剧中,康熙在很多场合就是直呼佟国维、张廷玉的。但是康熙在私下里曾经也称呼过张廷玉为“衡臣”。那就是八阿哥胤禩半夜送密折,捅破刑部冤狱背后主使就是胤礽的那一次。


康熙心事重重,睡不着,跑去找值班的张廷玉,因为康熙真的有难事求到张廷玉了。所以直接称呼张廷玉为“衡臣”,甚至关心他儿子的病情,最后从一个父亲的角度出发,希望张廷玉能体谅自己。结果张廷玉真的读懂了,把密折烧了。这事最终秘而不宣,解决了。

雍正比起康熙,更显得在称呼上就可以让人立刻体会到他对对方的态度。


八王逼宫失败后,雍正直接就给两个弟弟赐了诨名。一个叫“阿其那”、一个叫“塞斯黑”。骂自己的两个弟弟,一个猪,一个狗。可见雍正对八爷九爷心里有多恨。


而在潜邸的时候,胤禛称呼邬思道为邬先生。理论上邬思道只是世子弘时、弘历的老师,胤禛完全没有必要这么高规格的称呼。但是毕竟邬思道本质上是胤禛的军师,而且邬先生的水平,胤禛是服气的。

所以对雍正越有用越友好的人雍正就越敬重,称呼就越尊敬;而对自己越有敌意,自己越厌恶的,称呼也就越恶毒。

而年羹尧似乎从来没有注意过别人对他称呼变化的含义,得势后自己也不注意对别人的称呼。

江夏镇案前夕,年羹尧奉命去南京向康熙汇报工作。结果康熙让张廷玉接待他,在给张廷玉送礼的时候,张廷玉称呼年羹尧就是“亮工”,实际上这就是张廷玉向胤禛抛来橄榄枝的意思。


张廷玉本身为人谦逊、低调,而且对于朝廷内的各种关系一向避嫌,他是完全可以按照职场规矩,称呼年羹尧为年军门。

但是张廷玉不但叫了他为“亮工”,而且还说了句推心置腹的话。

希望你多一点人心,少一点戾气,这不单是百姓的福分,也是你自己的福分。

但是很可惜,年羹尧根本没有听进去。

年羹尧当了抚远大将军之后,仍然对副帅岳钟琪直呼其名,而从未称呼过“东美”。实际上在剧中,年羹尧并不比岳钟琪年长,只是级别比岳钟琪高,理论上年羹尧称呼岳钟琪为“东美”,可以显得更为贴切一点,也显得拿对方当兄弟、当心腹。


但是年羹尧直接称呼岳钟琪,实际上就把岳钟琪在他手下的真实状态表露无疑了。这也就难怪为什么年羹尧被剥夺军权的时候,岳钟琪直接就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炒米视角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是,年羹尧,字亮功(不是亮工哦 )~ 雍正为表示对下属的亲切,所以称呼年羹尧的表字。


《书·舜典》:“钦哉,惟时亮天功。”

亮工 既是辅佐天子以立天下之功。


可见年羹尧的父亲的确是饱读诗书之士,年羹尧出在这种家庭得进士是必然的

年羹尧是雍正还是王爷时的亲信


年羹尧(1679-1726),字亮功,号双峰,中国清朝军事人物。原籍怀远(今属安徽),后改隶汉军镶黄旗,同进士出身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

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雍正二年(1724)入京时,得到雍正帝特殊宠遇,真可谓位极人臣。但翌年(1725年)十二月,风云骤变,他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于雍正四年(1726年)赐自尽。


江水趣谈


雍正皇帝为什么称年羹尧为亮工呢?

年羹尧,字亮工。论身份,雍正完全可以对年羹尧直呼其名。继位之前,年羹尧为他的包衣家奴,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继位以后,年羹尧是他手下大将,是君臣关系。直呼其名才是恰如其分。

小编认为,年羹尧获罪被赐死,应该有二层原因。

其一,年羹尧是雍正手下心腹大将,但平定西北,已经功高震主。但是年羹尧凯旋之时,雍正皇帝就不能对他宠之过甚。圣旨中称呼年羹尧为“恩人”,老八允禩在迎接年羹尧凯旋时让“百官跪迎”,雍正也不阻止他,其实就是在“捧杀”他。自己的家奴,明知其性格,故意而为之,捧他就是为了杀他。

其二,年羹尧其实并无反心,在他心里,就是认为因功可以获宠,恃宠而骄是应该的。年羹尧本是胤禛包衣,难道不知道自己的主子易猜忌,刻薄寡恩,而且腹黑吗?

年羹尧所为,已经在挑战老四胤禛的底线,比如“百官跪迎”,为什么不下马跪下,表现出惶恐的样子?作秀一下也行!

插手官场,安排心腹,称为“年选”,与隆科多的“佟选”何异?吃一顿饭讲排场,谓“进膳”。宠幸妻妾,也要“翻牌子”。

其所作所为,嚣张跋扈,全在为言官提供“弹核”证据。

一个有意捧杀功臣,另一个嚣张跋扈,恃宠而骄,年羹尧之死,可以说毫无意外。

如果一个有规束之意,另一个低调,退让一些的话,则君圣而臣明,不会被后世所诟病了。

悲乎,小编最后以年党钱名世被大臣讽刺的诗句来结尾吧。“名世已获名世罪,亮工不异亮工奸。”(二个名世,即戴名世,钱名世,而且,钱名世,年羹尧皆字亮工。)



南雷霆峰


年羹尧,字亮工。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在互相称呼时,一般不直呼姓名,因为这会显得极其不礼貌,而比较礼貌的敬称是字。那么,姓名是供谁称呼的呢?是供上级和长辈。



所以我们就明白,雍正称呼年羹尧为亮工,就是在称呼他的字。但于公,雍正是皇帝,是年羹尧的上级,可以直呼其名;于私,雍正是主子,年羹尧是奴才,亦可以直呼其名。为什么雍正却选择如此尊敬礼貌的称谓呢?

因为年羹尧替雍正解决了西北的大麻烦,雍正愿意自降身价,以平等的地位礼遇和尊重年羹尧。这也正如他在诏书里说的,要和年羹尧做一对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样给天下人看看。同时这也是一种态度,以表明自己对该大臣有更亲密的关系和更强的信任度。



比如,还是在《雍正王朝》中,雍正也曾称呼李绂为“巨来”,康熙、雍正两代君主都曾称呼张廷玉为“衡臣”。

当然,雍正对年羹尧的这种礼遇一般的称谓同时也是一种试探,试探年羹尧是否倚仗着军功就忘记了君臣之间的本分。雍正对年羹尧一直既用且防,此番年羹尧在西北立下大功,这令雍正在兴奋之余同样也很紧张,惧怕他功高盖主,忘乎所以,做出有违君臣本分的事来。



但是年羹尧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仅欣然接受了雍正给他的极大荣宠,还在朝会上上演了一出“卸甲”的好戏,甚至拒绝了雍正关于在西北的减兵减饷的请求。回到西北后他更加耀武扬威,专横跋扈,忍无可忍的雍正最后只好将其赐死。


达摩说


在古代,人并不是只有一个名字,伴随着这个人的还有他的字跟号,在对于在乎朋友之间的称呼,古人通常用字来相称,一是表示自己与朋友的亲切,另外是表达自己的尊重,因为在古代称字是一种礼仪。

雍熙雍正两朝的功臣年羹尧,字亮工。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第一次出现是在还是四皇子的胤禛去江南救济灾民的时候。

在年羹尧与胤禛胤祥两皇子相遇时,胤禛竟然喊了年羹尧的字!

那么为什么作为皇子又是钦差大臣又是年羹尧主子的雍正,会喊年羹尧的字呢?丫丫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年羹尧在康熙时期,就已有军功再身,喊字号是雍正对他的一种尊重

年羹尧自康熙三十九年中进士,授职翰林院检讨,此后在他的努力下,康熙四十八年由内阁大学士升任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再四川巡抚期间提出了很多兴利除弊的措施。让康熙大为看好。

后来在康熙远征葛尔丹击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的战争中,年羹尧尽职尽守的保障了清军的后勤供给,再次显示出卓越才干,在康熙六十年,当时已成为川陕总督的年羹尧治下的青海郭罗克地方叛乱,他在领兵平叛的同时,又巧妙的利用当地部落土司之间的矛盾,辅之以“以番攻番”之策,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

康熙六十一年,又被受命与管理抚远大将军印务的延信共同执掌军务。

这样的功绩,不得不让雍正皇帝尊重他。

雍正与年羹尧不仅是君臣,更是家属

康熙五十年,康熙赐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为雍正的侧福晋,雍正继位后年氏被封为贵妃,在这期间,雍正皇帝与年羹尧的妹妹年氏一直很恩爱,年氏很受宠,这时,雍正与年羹尧的关系不仅仅是君臣更是亲戚,雍正是年羹尧的妹夫,肯定会表现的很尊重。

所以,在我看来,雍正称呼年羹尧的字号,即是表现了一种亲切之情,因为雍正是年羹尧的妹夫,更是变现了对年羹尧的尊重与器重之情。



丫丫说史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古代人与人之间相互称呼的礼仪。

古时候人们所说的“名字”,实际上“名”和“字”是分开的。

《礼记·檀弓上》中,关于“名”和“字”就已经有了这样的记载:

“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

唐代孔颖达在为《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作注时,将其示意为:

“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而在《仪礼·士冠礼》上,也有着类似的观点,即:

“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总结起来,我们就可以得出,在中国古代,人在出生之后会现有一个“名”,这个“名”是父母、长辈、君主等对其的称呼;而人在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直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

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也可用来自称,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与人之间相互来称呼的。


雍正皇帝称年羹尧为“亮工”,是因为年羹尧本来就是字“亮工”。

年羹尧,姓年,名羹尧,字亮工,号双峰,雍正皇帝的藩邸旧人。

所以在雍正皇帝面前,年羹尧都是自称为“奴才年羹尧”,以示谦逊以及对于雍正的敬重。

雍正称年羹尧是可以直呼其名的,毕竟雍正是君主,但是他称年羹尧为“亮工”,是将自己放在和年羹尧相同的辈分与位置上,是对于年羹尧的尊重、器重,所以才会称其为“亮工”。

而作为年羹尧手下的副将岳钟琪,以及李卫等人,则因为职务、品阶还有身份上限制,只能称其为“年大人”或者“年大将军”,而不能直呼其“亮工”,否则就是太不礼貌了。

综上所述,雍正称年羹尧为“亮工”,一方面是年羹尧本来就是字“亮工”,另一方面这是对于年羹尧的尊重,同样的,雍正称张廷玉为“衡臣”,称李绂为“巨来”,也是同样的原因。


雍亲王府


中国古人是很讲究的,姓氏名字号均要有,例如姓孔名丘字仲尼。姓年名羹尧,字亮工,号双峰。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姓李名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姓名是长辈、师长和上级叫的,也自称,字与号则是平辈、平级叫的,不直呼其名称字或号带有尊重意思,也表示亲密亲近,如仲达、亮工、衡臣。也有尊称其职务的,比如年羹尧为大将军就直接尊称大将军。诸葛亮为丞相就尊称丞相。刘备是豫州牧,世人称使君。胤祥封为怡亲王爵,大家都称爵怡亲王。中国古代讲礼法,如何称呼名号是大规矩,不能乱。


老叟蜀山散人


年羹尧,姓:年,名:羹尧,字:亮工,号:双峰。

古代的人一般都是这样起名的,尤其出身在官宦之家皆是如此。他是四爷(雍正)门下,所以不足为怪。

亮工,既是辅佐天子以立天下之功。


过了九零后的男人


亮工是年羹尧的字,雍正喊年羹尧亮工,表示亲切,亲近,意在表示对年羹尧的器重。


司隶督尉


年羹尧(1679年—1726年1月13日),字亮工,号双峰,安徽凤阳府怀远(今安徽省怀远县)人,后改隶汉军镶黄旗,清朝名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