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在书店里,人永远都不会孤独

1970年,美国作家海莲·汉芙出版了书信集《查令十字街84号》,立即受到了读者们的追捧。汉芙一生穷困潦倒,直到《查令十字街84号》的出版,令她名声大噪,生活才略有起色。第二年,在英国出版商邀请下,汉芙终于飞往了伦敦。不过此时故人已逝,“马克斯与科恩”书店也早已停业。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汉芙在扉页上写的那句,“若你们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理解了她所说的“亏欠”。


《查令十字街84号》:在书店里,人永远都不会孤独


《查令十字街84号》中的故事很简单:住在纽约的穷困剧作家汉芙热爱阅读,尤其是英国文学。但是此时纽约市场上的书都是些枯燥无味的作品,汉芙决定写信向大洋彼岸、英国的马克斯与科恩店订书。

大约20天后,汉芙收到了回信,书店老板弗兰克认真地回了她信,并告诉她有一些书因为稀缺得花些时间找找。自此,汉芙与弗兰克便开始了长达20年的书信往来。

一开始,他们还互相尊称对方“先生”“小姐”——在汉芙眼里,弗兰克应该是一位严肃古板的绅士形象。不过随着两人通信增加,他们偶尔也说点书以外的事情。渐渐地,他们变得熟络起来。弗兰克在英国各地奔波找书;汉芙则时不时给物资匮乏的书店寄去一些火腿、鸡蛋。

20年间,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汉芙也曾想去英国看望,但因为牙齿问题没能成行。谁承想,他们这一生再没有见面的机会。

弗兰克去世后,他的妻子曾给汉芙去过一封信,信中她写道,“不瞒您说,我过去一直对您新村妒忌,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读您的来信,而你们俩似乎有许多共通点”。正因如此,有很多人热衷于讨论汉芙与弗兰克之间是不是爱情,包括知名出版人“老六”张立宪就在后记中写,爱情的另一种译法,名叫怀恋。


《查令十字街84号》:在书店里,人永远都不会孤独


但在我看来,“爱情”过于个人化,格局也太小,而且汉芙与弗兰克之间的感情远远不仅于此。在他们的故事中,我看到的是人性的温度:在那个战后年代,两个远隔重洋的普通人,仅仅因为对书籍的热爱,便也毫不吝啬给予对方关怀。20年间,孑然一身的汉芙正是因为书籍才不孤单;而弗兰克,也在她的鼓励下,不辞辛苦地在为这家书店服务。

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书店都发挥着自身的独特作用。而这本《查令十字街84号》也成了读书人心目中的《圣经》。

1. 书店:汉芙与弗兰克的精神乐园

汉芙与弗兰克的通信时间大约是在20世纪中后期,也就是二战刚刚结束之后。

彼时的英国,经济受到重创,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物资也比较匮乏;于此同时的美国,却恰恰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不过,两国人民也有共同诉求:要追求更好的生活。

不过,汉芙与弗兰克显然不在这些人之列。

汉芙的丈夫在战争中牺牲,此后的岁月,她便一个人生活在美国的曼哈顿岛上。汉芙的本职工作是自由剧作家兼作家,做得不好不坏,勉强够生活。二战后的美国,女性参加工作已经极为普遍,而汉芙依然选择将写作作为毕生事业。

她热爱文学,嗜书如命,看不上市面上肤浅的畅销书。在看到《星期六文学评论》上刊登的广告后,她大胆地向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写信求购一些古老的绝版书。这显示了她不凡的读书品味,也透露出她极高的精神追求。


《查令十字街84号》:在书店里,人永远都不会孤独

作者海莲·汉芙


一位女性,独自生活,做着一份不需要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果按照这个节奏,汉芙今后大概会这样平淡无奇地度过一生,她或许依然潦倒,也依然孤独,但好在还有书籍相伴。

但是这封寄往伦敦的信却改变了她的生活。汉芙不仅因此拥有了很多绝版好书,还就此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从与弗兰克及书店其他人的交流中,了解了战后英国的社会情况,这比看书来得更加直观。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她收获了与弗兰克这位精神上的知己。

《查令十字街84号》虽然是书信集,但作为读者,我们自然对作者汉芙的情况更为了解。而弗兰克,他的形象则需要借助他的书信、他的妻子以及孩子的评价来拼凑。

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弗兰克是一位温和、严谨,对书店事业非常热爱,对子女教育良好的英国人。

弗兰克去世后,书店秘书琼·托德给汉芙写了一封信,告知她弗兰克先生去世的消息,接着她写道,“德尔先生在本书店服务已经超过四十年……”。他俨然成了除书店老板马克斯与科恩先生外,待在这家书店时间最长的人。

之后,他的妻子希拉写给汉芙的信中,又提到了在他服务这家书店的四十年几年间,读者们对他的评价:

我原先只知道他(弗兰克)是一个处事严谨同时也很幽默的人;现在还了解了他在待人处事上更是一位谦冲的君子,我收到许许多多来自各地的信,都异口同声地赞扬他对古书业的贡献;许多人还说他是如何饱腹学识而又不吝于与他人分享……

由此可见,弗兰克对汉芙并没有特殊待遇,他对每位读者都是如此。如果不是对这份事业的挚爱,又怎会如此精益求精?

希拉接着写道:

弗兰克和我却是两个极端不同的人,他总是温和有耐心;而因为我的爱尔兰出身,我的脾气总是又倔又拗。生命就是这么爱捉弄人,他从前总是试图教导我书中的知识……

从这里大概可以窥见,在弗兰克的生命中,除了偶尔来信的读者,能跟他聊书籍、文学的就是家人了。然而妻子又实在对书不感兴趣,这在弗兰克看来,难免会有些遗憾。


《查令十字街84号》:在书店里,人永远都不会孤独


汉芙的来信,弥补了弗兰克的遗憾。更难得的是,汉芙也是位嗜书如命的人。她喜爱英国文学和古书,这让弗兰克看到了自己事业的价值,他乐意在工作间隙,不辞劳苦帮客户找到散落在城市各个书店的古书;同时,汉芙是位并不肤浅的作家,这意味着他们精神上的交流是畅通无阻的。有人懂自己,这在任何时代都是稀缺的。

对于汉芙和弗兰克来说,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就是他们精神的乐园。他们因这家书店相识,又在这里汲取了诸多精神上的营养。虽然汉芙与弗兰克还没来得及见上一面,不免令人觉得有些遗憾,但是在那个没有互联网与霓虹灯、生活节奏比较慢的时代,人与人的感情是如此简单、纯粹,又令人无比向往。

2. 书店:社会变迁的见证者,一代人的精神地标

《查令十字街84号》出版后,不少人慕名前往伦敦,想要一睹书店风采,然而去过的人都免不了失望而归。因为那家书店早已改头换面,经营着其他行当。不过,这并不会动摇这家书店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查令十字街84号”俨然成了一个文化符号。


《查令十字街84号》:在书店里,人永远都不会孤独


其实在中外很多文学作品中,书店都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例如海明威《流动的盛宴》中,就对莎士比亚书店赞赏有加,“在那条寒风凛冽的街道上,书店可是个温暖舒适的去处,冬天生起一个大火炉,屋子摆着桌子、书架……”。在这里,他结实了一帮文学同好:为诗集出版奔波的庞德、还未出名的乔伊斯,而海明威自己,也还是初出茅庐的文学界新人。书店创始人“西尔维亚待人和蔼可亲,性格非常开朗,她说我们想借几本书就借几本书,可以等有钱的时候再交保证金”,这对于这几位贫穷却有野心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帮助。后来大家都知道,几位年轻人都成了世界文坛上的巨星。而这家书店,则成了见证他们文学生涯的关键地标。

最初的莎士比亚书店是由西尔维亚·毕奇于一战前创办,但在二战时期却因纳粹侵扰最终关闭。后来1951年,一位来自美国的中年人乔治·惠特曼在巴黎圣母院对面那条街又开了一家书店。书店一开始并不叫莎士比亚,却也为文人们提供了便利:书店二层被他开辟出来用作文人聚会的地方,这里有大量藏书,甚至还有供人休息得床铺,也许偶尔有一些穷困潦倒或者无家可归的文人住宿在这里。这家名不见经传的书店,就此成了文化名流们的思想聚集地。

直到60年代,这家书店才被西尔维亚·毕奇授权更名为“莎士比亚书店”。今天,它依然是巴黎有名的精神地标,延续着“为一些人提供温暖的庇护”的古老传统。


《查令十字街84号》:在书店里,人永远都不会孤独

西尔维亚·毕奇


百年来,莎士比亚书店作为文人的栖息地,他们在这里思考历史与现实,并写出无数震惊世人的作品。同时,书店也是他们的避难所,有了这个后盾,他们便有了勇气同一切黑暗与不公对抗。一百年来,世界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书店则亲眼见证了这一切。如今,那些年轻人早已故去,但他们的作品和精神却永远保留在了书店。

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店也一直发挥着重大作用,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发展。

19世纪末,康有为等维新派在京师成立强学书局,发行维新读物,传播新思想;20世纪初,孙中山等民主革命派人士创立了国学社、镜今书局等,成了反清的文化阵地。今天,在全国各地都能见到的新华书店,最初则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区建立。书店与书籍,在历史的进程中,始终处于不可替代的先锋地位。

也是在这一时期,西南联大南迁到了昆明。这座贫穷与希望、战火与知识、毁灭与重建并存的学府,孕育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也走出了沈从文、汪曾祺、闻一多等文坛大家。

而见证这段历史的书店,正是创办于1926年的“东方书店”。书店的创始人是曾于北大就读的王嗣顺先生,在新思潮的影响下创办了这家书店。战前,书店的供货主要是来自上海,战争爆发后,这条渠道虽然断了,但西南联大的南迁却让书店焕发了生机。

西南联大条件艰苦,师生们常常饿着肚子上课,饶是如此,他们依然买书。不过,有些看过的旧书,他们也会拿去东方书店出售,以换取微薄收入,用以果腹。

汪曾祺就曾在文章中写道,“我们和这几家旧书店的关系,不是去买书,倒是去卖书,然后在文明街上吃一顿破酥包子或两碗焖鸡米线,还可以喝二两酒”。

这样一来二去,书店有出有进,加上联大文化氛围浓厚,昆明一时间也成了书店云集之地。


《查令十字街84号》:在书店里,人永远都不会孤独

西南联大师生合影


不过,也有学子实在买不起书,像闻一多、李公朴,那时便常常站在书店门口,如饥似渴地翻阅店理新收来的二手书。

王嗣顺先生看到后非常不忍,为了这些学子在夜晚也能看清文字,他特意在书店门前挂了一盏灯……

书店在任何时代都不仅仅是一个书籍的流通地,它将先辈们的精神也一路传承了下来。

近百年来,东方书店遭遇风吹雨打,甚至一度遭到毁坏,如今却依然屹立在昆明,成了当地的精神地标。而书店如今的主人也延续了王嗣顺先生当年的精神,会专为买不起书的人开辟一块二手书专区,也可以以书换书。

3.书店:在这里,人永远都不会孤独

美国《城市快报》评论《查令十字街84号》时写道,“等她(汉芙)终于到达心中的那块圣地时,书店却因为经营不善而面临着拍卖。这本书给出的结局是遗憾的,淡淡的愁绪连绵不绝”。

其实岂止书中的结局充满“淡淡的愁绪”呢?现实中的书店,普遍都弥漫着这样的情绪。在当下,电商行业大力冲击着本就奋力挣扎生存的实体书店,一个不小心,就会因经营不善而倒闭。

例如曾位于北师大校内的墨香书店,就因为经营问题不得不关门,店主王洲在公告牌上写,“坚持了多年,本店还是不得不和大家说再见了”,言语间满是不舍与无奈。有学生在微博上发布这一消息后,瞬间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大波读者纷纷聚集到墨香书店淘书,《汉书》《资治通鉴》,这些大部头一时也成大家竞相购买的香饽饽。


《查令十字街84号》:在书店里,人永远都不会孤独


墨香书店的关门,也意味着北师大校内再无一家实体店。“尤其是在大学里,如果大家都去网上买书,我觉得还是缺了点什么”。书店的文化氛围对人的熏陶,是单纯阅读无法替代的。

近几年,随着“网红”文化在各个领域的蔓延,不少装潢精致的书店也被列入了“网红书店”的名单。很多人慕名前来对着店门活着某个角落拍照,然后通过自己的账号发布出去。这样的“打卡”行为引起了很不多的反感,因为书店的文化作用被功利性地滥用了;但在我看来,这实际上也是好事,让知识走红,才能引起更多人对文化的关注。而这些“打卡”,也帮助原本低调的书店们,打开了知名度。

十几年前就曾有人断言,实体书店正在消失,可是直到今天,越来越多的新书店正在崛起。而这些书店的功能也在慢慢发生转变,由原来单纯的线下卖书平台,转变成集沙龙、咖啡馆、文创售卖、文化讲座等功能为一体的活动场所。可以说,在新的时代下,书店进一步蜕变成了适合当下人的文化聚集地。

究其原因,随着互联网的急速发展,人们日常节奏过快,个人生活的公域、私域界限逐渐模糊,属于个人的空间越来越少。精神生活的贫瘠,导致人们对接触新东西、学习新技能失去兴趣。而书店,一方面则唤起了人们心中学生时代的单纯与美好;另一方面,这里能让人忘记压力与烦恼,单纯享受与书中故事、人物相处的时光。然后通过这些事物汲取精神能量。

即便时代日新月异,书店的功能也在不断变化,但与莎士比亚书店、东方书店时代秉持的精神一脉相承,现在也有很多书店,会为读者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服务。


《查令十字街84号》:在书店里,人永远都不会孤独


例如位于台湾敦南的诚品书店,就是全球第一家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这让很多夜猫子型创意人、刚刚结束通告的艺人,以及纯粹无处可去或者不想回家的人,即使深夜,也有地方可去。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地标,也是人们汲取精神养分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往往只会感叹这世界上竟会有这么多书,书中世界居然这么有趣。在这里,热闹反而成了一种多余,一个人静静选书、看书而不被打扰,就是幸福,哪有机会感受孤独?

《查令十字街84号》最近几年似乎也成了国内文学青年必读书目之一,但如果只把它当作故事书或者爱情小说看,就太遗憾了。这本书能够走红,主要还与当代年轻人对文化、精神的追求有关。

在我们国家,目前还未形成全民阅读的文化风潮。然而,经济愈是发达,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会愈加强烈,书店的作用也会愈加凸显。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以及书店经营模式的转型,书店行业一定不会消失,汉芙对查令十字街84号那样的亏欠也定会越来越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