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難道諸葛亮那麼怕郭嘉嗎?

默說西遊


這句順口溜是“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的翻版嗎?

▲郭嘉劇照

此話想必是來自《三國演義》的忠實讀者,假設郭嘉未死而出現在赤壁戰場,那麼諸葛亮周瑜的苦肉計和連環計想必會被識破,曹操大軍於赤壁大勝孫劉聯軍進而定鼎天下,如此諸葛亮是否出場的確就並不重要了。

▲諸葛亮

貌似無可反駁,但曹操的一眾謀士肯定不答應,何況諸葛亮呢?演義中的諸葛亮出山可不是因為郭嘉的去世,而是劉皇叔三顧茅廬的得到的蓋世奇才。郭嘉雖然不在,但荀彧叔侄、程昱和賈詡一干謀士畢竟在場,照樣被耍的團團轉。況且郭嘉能夠識破連環計本來就只是一個假設,想把諸葛亮嚇得不出山怕是做不到吧。

郭嘉的確很厲害

郭嘉作為曹操前期的頭號謀士,具備極佳的戰略眼光和謀劃能力,在統一北方的征戰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沒那麼牛。

筆者認為表現最好的一次就是建議曹操偽徵劉表,使袁譚、袁尚發生內訌。

“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鬥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徵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 --《三國志.魏傳》

▲一臉懵逼的袁譚

曹操假裝南下攻打劉表,進軍至汝南郡西平縣,這時袁譚和袁尚果然打了起來,袁譚不敵袁尚,遣使向曹操求救。曹操回軍冀州,分別擊破袁尚、袁譚,遂平定冀州。

第二次在於建議輕騎兵突襲烏桓。

袁紹在世時極力籠絡烏桓,與烏桓人感情頗深。袁紹死後,烏桓仍全力支持袁尚與曹操對抗,袁尚被曹操打敗後,投奔烏桓單于蹋頓,企圖引烏桓兵捲土重來。曹操打算追擊袁尚,討伐烏桓,但諸將都擔心孤軍深入烏桓後,劉表會襲擊許都。

然而,郭嘉卻認為,劉表不過是“坐談客耳”,行動力不行,也不敢重用劉備,沒有什麼可怕的。曹操於是決意遠征烏桓。軍至易縣,郭嘉又進一步建議曹操放棄輜重,輕兵急行,趁蹋頓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密出盧龍塞、直指單于庭,出其不意打一場閃電戰。

▲陣斬烏桓單于的主力--虎豹騎

果然,烏桓倉促應戰,蹋頓陣亡,袁尚敗走遼東。

其他時候就未見得都是郭嘉的功勞了,比如官渡之戰的“十勝十敗”之說,充其量只是一番拍馬屁和激勵士氣的言論罷了,雙方的實力差距擺在那裡,如果不是許攸投降、張郃臨陣反水的話,鹿死誰手尚不可知。

至於準確預言孫策將死於刺客之手則更加是事後諸葛亮的套路,載於正史想必是出自史家的附會,而曹操也不敢真拿預言當事實。刺殺發生和成功的概率都微乎其微,如果這都能預測,諸葛亮確實不用出山了。一句話,湊巧而已。

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悅焉。奕為太子文學,早薨。--《三國志.郭嘉傳》

國家並非完人,曹操的器重自然不用說,甚至以正直聞名的陳群數次檢舉,他依然“意自若”,絲毫不放在眼裡。看來他眼中只有領導,與同僚關係不過一般,人品也不過如此。

郭嘉被曹操推崇的原因


這一點很大程度上跟他的風格和與曹操的私交好有關係。曹操每次誇他“唯奉孝為能知孤意”、“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可以說,郭嘉的建議往往是曹操的本意,作為參謀既能揣摩領導心思,也能提出合理的實施方案,這自然是領導最為器重的人。比如官渡的“十勝十敗”之說,曹操聽得那叫一個心花怒放,都有點不好意思了 :“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對比之下,荀氏叔侄一直把自己當做漢室忠臣、程昱心思太狠,賈詡則總是把明哲保身放在第一位,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的忠誠和順手比郭嘉差太多了,而揣摩領導心思的功夫也跟著落下一籌。

最有意思的橋段來自曹操在赤壁吃敗仗後的一句話:

後太祖徵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三國志.郭嘉傳》

似乎如果郭嘉如果還活著,他就不會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了。

▲赤壁之戰

但這樣的話眾謀士是不會服氣的,哪怕是在小說裡,曹操也有“十敗”而非僅僅失敗與連環計和東南風之下,比如荊州降將的軍心不穩、天氣、不熟悉水戰等。

況且一干足智多謀的謀士團隊如賈詡、劉曄、荀氏叔侄和程昱都在軍中,他們在赤壁之戰前也預見到了曹操的弱點,但曹操根本聽不進去。程昱提醒曹操孫權很可能真的會與劉備聯盟,要採取外交措施阻止這一聯盟,然而曹操並未採納。又如賈詡認為孫權在江東的統治相當穩固,形勢與荊州不同,平定江東要從長計議,沒必要逼得太緊。

但此時的曹操在近在咫尺的統一面前已經膨脹,完全聽不進不同意見。謀士不過是參謀,你採納便採納,不用就算了,想必沒人犯得著來一場“尸諫”的大戲吧。哪怕郭嘉在世,曹操能否聽得進他的忠言,也很難說。

曹操之所以這樣對郭嘉表示悼念和惋惜,除了真心的哀思以外還有兩個目的:

一是推卸責任。曹操的思路是不肯承認戰敗的原因是自己不聽忠言,而認為是其他謀士比不上郭嘉,把責任推給下屬(這是曹操慣用伎倆,殺糧官以安眾心,就是把責任推給下屬的典型事例)。

二是激勵其他謀士。 中國曆來的英雄模範,大多都是死後才得到的榮譽,因為死人不會再犯錯誤,就可以成為完美的人。

曹操高調追悼郭嘉, 是一種略帶誇張的政治作秀 ,目的是要把郭嘉塑造成英雄模範、先進典型、當代雷鋒,以激勵其他謀士向郭嘉同志學習,不斷爭先創優、取得更大成績。因此在《三國演義》中眾謀士“皆有愧色”。

諸葛亮更是牛人

諸葛亮顯然比郭嘉要全面多了。

“多智而近妖”諸葛亮是演義中的表現,如果各路謀士是學霸,那他就是學神,智商的對拼絕非是數據疊加的結果,除了司馬懿能夠添點麻煩之外其他都被表示毫無壓力。

當然,我們還是從正史上來看吧。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作為戰略家的作品典範,初出茅廬的諸葛亮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在分析了天下形勢之後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憑藉這一篇文章,諸葛亮在戰略規劃上就在郭嘉之上。

再說參謀能力,這一點不好說,畢竟西川、漢中和荊州都不是諸葛亮的奇謀打下來的,龐統和法正的參謀能力的確不在孔明之下。但應該也不差,自劉備死後諸葛亮及軍政大權於一身,南征北戰幾乎沒有吃過大虧,說他作為參謀的腦子不合格是不可取的的。

劉備入川之時將荊州託付給諸葛亮,這是劉備當時的大本營,其重要性其實比能夠全取西川還要重要,足見劉備的信任和底氣。

而剩下的兩項技能諸葛亮完全可以完爆郭嘉了。

首先是內政能力,諸葛亮治蜀的傳說至今流傳在西南地區,其擔任蜀國丞相十餘年,既能夠保證民生和經濟發展,讓南方蠻族心悅誠服,同時還能籌集糧草、訓練軍隊,在近十年的時間裡保持對於曹魏的軍事壓制,就這份能耐就可以跟古之蕭何媲美了。

另一個是統帥能力。當然,蜀漢集團當時具備獨自帶兵打仗能力的唯有他和姜維了,而且諸葛亮也是一個攬權的人,至少姜維在他手底下自由發揮的機會不多。

▲六出祁山

諸葛亮行軍打仗絕對是個行家。司馬懿也算是戰陣高手吧,但諸葛亮六出祁山就沒見過司馬懿幾次正面迎戰過,一打就是慘敗。坐擁數倍的軍力、無數精銳騎兵和十倍的國力尚且難以招架,每次都疲於防守,這哪裡是一般的高手呢?

當然諸葛亮也不是如同白起或韓信這樣精通奇兵作戰的類型,這也是他最終功敗垂成的主要原因--耗不起。這不是能力,而是風格的差異,諸葛亮是一個不喜歡弄險的人,用兵打仗小心謹慎、步步為營,哪怕是白起和韓信再世,怕也很難在實力對等的情況下討得了好。

綜合對比

如果說郭嘉是一個優秀的參謀的話,諸葛亮則是一個可遇而不可求的全才了。

在書本中謀士的地位會被放大,因為他們在出謀劃策中往往語出驚人,但能否成功並不絕對,一旦失敗就有可能能為萬世笑柄。況且出謀劃策是否能執行還在於“主公”是否採納,不開口是說不過去的,哪怕支錯了招也只需承擔小部分責任。

如果孫策未死,那曹操集團就死的不能再死了,一言斷定刺客行刺且一擊必中,這難道不是口出狂言的豪賭嗎?不過是在曹操沒有退路的前提下拿來穩定軍心的話罷了。

▲可憐功虧一簣

而諸葛亮的地位不需要《三國演義》的吹捧,雖然沒有小說裡那麼無所不能,但也是一位千古難尋的人才。《隆中對》的字字珠璣,《出師表》的聞之泣血,五丈原的冷冷秋風,諸葛亮在才能和人品上都無可挑剔,不愧“臥龍”的美譽。

而三國時代之所以精彩,既在於將星和謀臣的英雄輩出且勢均力敵,天下三分的背後其實是人才的三分,諸葛亮幾乎憑藉一己之力獨自支撐弱小的蜀漢如此長的時間,這似乎也說明了什麼吧。


涼州七里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能力確實有被加強,被吹捧得太過。但是除掉那些無中生有,神乎其神的東東,諸葛亮仍然不失為超一流人才。

眾所周知,郭嘉是位非常傑出的謀士。難道諸葛亮會因此而怕他?當然是不存在的。諸葛亮身長八尺,郭嘉身高不清楚,不過我相信沒諸葛亮偉岸。因此郭嘉怎麼能單挑贏人高馬大的諸葛亮呢?當然,這純屬扯蛋。



事實上,在奇謀妙計方面,郭嘉只是可能略勝諸葛亮一籌,並不是百分百勝過諸葛亮。個人認為,諸葛亮很可能是一位被忽視了的奇謀之士。剛出道時,諸葛亮的某些計策,劉備沒有采納。因此,很難知道諸葛亮的真實水平,就無法與郭嘉好好比比。

在這裡就暫且承認郭嘉在這一方面勝過諸葛亮吧。除此之外,郭嘉可就沒什麼比得過諸葛亮的了。人品咱們暫且不論,畢竟在亂世人品不是很重要。



至於其他任何一方面,郭嘉絕對要被諸葛亮甩幾條街。比如軍事上,郭嘉能帶兵打仗,能擺八卦陣嗎?顯然不能。再比如治國上,郭嘉能像諸葛亮那樣令劉備足食足兵嗎?反正沒聽說過。

有人說如果郭嘉活著就不會有三國鼎立了,這不是胡扯嗎。其實,曹操那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不是說郭嘉在就一定能穩操勝券,滅掉孫劉聯軍,而是說郭嘉在就算敗也不會敗得那麼慘。和諸葛亮嘆法正是一個道理。


神遊五千年


什麼“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等,都是後人美化,甚至是神話自己心中的偶像,或者增添喜劇效果才編出來的。“死諸葛嚇走生仲達”還有些許的歷史出處,畢竟諸葛亮和司馬懿交過手。“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又何來的根據呢?難道郭嘉與諸葛亮交過手嗎?

建安十二年,曹操遠征烏恆,大勝!在回來的路上,氣候惡劣,加之水土不服,連日的急行操勞,導致郭嘉身患重病去世。

同年,在荊州新野,劉備三顧茅廬,臥龍諸葛亮出山。

從時間上來說,諸葛亮和郭嘉沒有過招的機會,兩個人都沒有交過手,何來的誰怕誰一說呢?

諸葛亮、郭嘉二人的專業方向不同,各有優勢,平分秋色

史書上稱郭嘉為“才策謀略,世之奇士”,他輔佐曹操的時候,接連為曹操出奇謀,斷局勢,揣人心,在曹操低谷的時候,提出《十勝十敗》的理論,鼓勵曹操、激勵曹操、振奮曹軍士氣,為官渡之戰奠定了勝利的基礎,也為曹操稱霸天下打下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郭嘉最大的優勢,是其驚人的洞察力。通過對時局的分析,敵我雙方的情況掌控,加之人心的揣度,三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巧妙精準的判斷未來局勢的走向,並提供相應的戰略建議。

諸葛亮的最大優勢,是其超強的政治敏感度和政治頭腦。曹操揮兵南下時,諸葛亮精準道破孫權“唇亡齒寒”,曹操一家獨大的擔憂,在劉備沒有任何優勢、任何資源的情況下,促成了孫劉兩家的聯盟,共同對抗曹操。在劉備入主益州、建立蜀漢政權後,諸葛亮更是完全承擔起了蜀漢朝政的重任,從協調荊州派、益州派、東洲派等勢力之間的平衡,到立法典,興屯田、修水利,做為一個外來勢力,在毫無根基的情況下,將益州治理的井井有條。

兩個人郭嘉擅長的是軍謀大略,諸葛亮擅長的是治政治國,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是佼佼者,雙方都有強於對方的優勢和劣於對方的弱勢。

所以,說諸葛亮害怕郭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是沒有根據的。自始至終,二人都沒有可一較高下或拿來比較的地方。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為了神話諸葛亮,把許多其他人身上的軍事事件,一些莫須有的事件,都安插在了諸葛亮的頭上。導致大家誤認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很強。


始終先生


如果要問三國流行語,除了“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說出吾名,嚇汝一跳”等等之外,“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也一定榜上有名,資深的三國迷一定會知道這句話,甚至有的還會津津樂道於對郭嘉和諸葛亮進行諸多比較。然而事實上先不說此話為何會突然流行開來,也不提郭嘉和諸葛亮誰技高一籌,只從歷史角度來看,這句話其實是錯了,因為即便郭嘉不死,他的主要對手也不是諸葛亮而是另有其人,也就是說郭嘉和諸葛亮其實真正交手的機會並不多,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分析一下(此文是假設郭嘉不死的前提下)。

郭嘉大概死於公元207年10月份左右,諸葛亮出山是在207年12月,沒幾個月曹操就率大軍南下荊州,諸葛亮隨同劉備一同南撤至夏口,《三國志》記載“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諸葛亮在赤壁之戰的最大功勞是過江面見孫權,替孫權分析了形勢促成了孫劉聯盟,隨後就和劉備一同在後方並沒有和周瑜等人在前線抗擊曹操。

赤壁之戰在前線作戰的主要是周瑜的東吳大軍,演義裡所謂的諸葛亮草船借箭和借東風其實都是虛構的,諸葛亮在江東露個面就閃人了。即便是郭嘉未死隨同曹操一同南下,他的對手也是周瑜和魯肅而不是諸葛亮,兩人壓根沒有機會在一起較量。

赤壁之戰後,曹操北返留下曹仁守南郡,作為曹操的心腹謀士郭嘉肯定也一同北返,此時諸葛亮同關羽張飛趙雲等駐守荊州,劉備龐統黃忠魏延等人前往西川,這段時間郭嘉和諸葛亮也沒機會碰在一起;隨後曹操這邊包括曹仁樂進等人和關羽爆發了一些規模不大的交戰,諸葛亮這時候也在荊州但是郭嘉不在。

龐統死後諸葛亮率同張飛趙雲前往西川,之後就一直主要在成都負責後方留守,這個時候劉備身邊隨軍參謀軍略的是另外一位謀士法正。可以這麼說,劉備這邊,諸葛亮的作用和地位相當於曹操身邊的荀彧,兩人都是內政性大才,留守後方主持大局是他們二人的主要工作;隨同作戰參謀軍略的劉備這邊是法正,曹操那邊是郭嘉(本文的前提是假設郭嘉不死),也就是郭嘉真正的對手是法正而不是諸葛亮。

漢中之戰劉備取得大勝的一個關鍵和重要人物是法正,無論是勸說劉備及時出兵漢中,還是黃忠斬殺夏侯淵都是主要出自於法正的謀略,諸葛亮並沒有直接參與漢中之戰,他的主要職責一是穩定後方,二是保證漢中前線物資供給,郭嘉和諸葛亮兩人同樣沒有機會碰面同臺較量。

所以,所謂的“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其實一開始就是錯了,縱觀兩人在曹操和劉備身邊的作用和地位來看,兩人能夠湊在一起成為對手的機會實在是少之又少,更不用說什麼兩人見招拆招的巔峰對決了,郭嘉的真正對手不是諸葛亮,而是周瑜,魯肅,法正等人。

流雲天下


中國人最講究“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其實這也要看君是否賢君。“君不賢,則臣投別國”,這無可厚非。要成就一番事業,就要為自己尋找一個平臺,這也是棄暗投明。
“君不賢,則臣投別國”,這與封建的“愚忠”思想很不相符。其實,在今天看來,這無可厚非。懷揣大智慧者,想要成就一番大業,必須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平臺,這也是一種棄暗投明。

郭嘉,字奉孝,潁川陰翟人。

在東漢群雄逐鹿中原的時候,身懷奇才的郭嘉想為當世所用,以建立自己的功業。因此在27歲時,他投靠了袁紹,住了十幾日後。他對袁紹謀士辛評、郭圖說:“聰明人想成就大事,必須選擇自己的主人啊。袁公模仿周公的禮賢下士,而不懂用人的玄機,頭緒多,要領少,喜歡謀劃而不作決斷,想與他成就大事業難啊。我將另外選擇自己的主人了,你們和我一起去嗎?”二人卻說:“袁氏對天下有恩德,人多歸之,況且現在袁公勢力最強,為什麼離去啊?”郭嘉知二人還沒發現袁紹的短處,不再多說,毅然離開袁紹。

當時,潁川的一位名士戲志才是曹操身邊的謀士,曹操對他非常器重。無奈戲志才早逝,曹操便寫信給謀士荀彧,希望他能舉薦胸懷韜略的人才荀彧見信後,向曹操推薦了郭嘉。曹操於是召見郭嘉,與其共論天下大事,聽過郭嘉的一番言論之後,曹操高興地說:“幫我成就大事的人必定是你啊!郭嘉也覺得自己遇到了值得追隨的主子,賓主盡歡。曹操遂任郭嘉為司空軍祭酒。
後來,呂布率兵攻打劉備,劉備無奈歸降曹操,尋求保護。有人對曹操說:“劉備有英雄之志,現在不早作打算,今後必定會成為隱患。”曹操問郭嘉該當如何,郭嘉說:“大家所言不虛。然而您起兵為百姓除暴,是靠誠信來招納天下俊傑的。現在劉備有英雄名氣,因沒辦法才歸降您,害死他,就是害賢能的人,會帶來不敬賢的名聲啊。如此下去,賢能之士會懷疑您,他們就會投奔他人,如此一來,還有誰會幫您平定天下呢?在現在這種情況下,要多加考慮啊。”曹操笑著說:“你真明白我的心意!”

後來,在著名的官渡之戰中,郭嘉隨曹操大敗袁紹。

建安七年五月,袁紹因軍敗嘔血而亡,少子袁尚繼大將軍,長子袁譚率少數兵力防守黎陽。九月,曹軍渡黃河攻黎陽,袁譚請弟弟增兵。袁尚恐袁譚兵多後奪其權,於是親自率軍來援,與曹軍相持於黎陽。曹操本擬重新組織攻城,郭嘉則認為袁紹的兩個兒子內部爭鬥,又有郭圖、逢紀做他們的謀臣,必起內亂。急攻他們就使他們凝聚起來了,應該緩攻他們,離間他們,待起內亂後再進攻也不遲。曹操聽取了郭嘉的意見。後來,果如郭嘉所說,建安九年,袁尚、袁譚起內訌,袁譚為袁尚所敗,派辛毗向曹操乞降。曹操於是以支援袁譚為名,攻打鄴城,袁尚勢力最後為曹操所消滅。

在郭嘉輔佐曹操的政治生涯中,郭嘉幫助曹操逐袁術、敗張繡、滅呂布、破袁紹、擊劉備,又北征烏桓,中國北方只剩荊州劉氏。曹操能在北方穩固自己的地位,其在關鍵時刻的重要謀略都與郭嘉有關。因此,曹操後來封郭嘉為洧陽亭侯。

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途中,郭嘉染病,回師不久逝世,年僅38歲。

後來,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慨嘆道:“郭奉孝在,不會使我到這地步啊。”確實,後人曾說,如果郭嘉活得時間長一些,也許三國鼎立的局面就不一定會出現。當然這只是一說,只作為說明郭嘉之才的佐證。

郭嘉擇主而伺,不失為智者。在人才競爭激烈的時代,不僅僅是君主選擇人才,同時人才也選擇君主。郭嘉看出袁紹好謀無決,難成大事,毅然棄袁投曹而獲成功,可謂慧眼識明主。確實,在選擇自己的人生平臺以成就自己的事業時,要具備智慧的眼光以及靈活變通的處世態度。

天天開心歷史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是後世文人的渲染,其實二人從來沒有任何交集。郭嘉突然病逝,不久後諸葛亮出山,雙方實力開始此消彼長,這才讓後世覺得兩者之間存在著聯繫。但是,這兩位都是少年英才,不存在一方懼怕另一方。

建安十二年發生了兩件事情,一件是曹操最信任的謀士郭嘉病逝,另一件就是諸葛亮走出隆中,出山輔佐劉備。

從這一年開始,有了諸葛亮的劉備力量迅速壯大,逐漸開始走向了成功之路,最終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反觀曹操後期在軍事上逐漸走下坡路,除了收拾馬騰、韓遂兩個地方勢力外,面對孫劉敗多勝少,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可能性。

諸葛亮作為劉備最倚仗的智囊,為劉備集團效力了28年,所獲得的權利和職位遠非郭嘉可比。反觀郭嘉早期跟隨曹操職位不高,只是參謀,時間只有11年,導致名氣沒有諸葛亮那麼大。

那麼郭嘉和諸葛亮在各自陣營中的地位有可比性嗎?答案是肯定的,這兩個人分別是曹操和劉備最看重的謀士,雙方同等分量。

我們先看一下曹操和劉備分別獲得這兩人後的評價:

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三國志》—郭嘉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三國志》—諸葛亮

由此可見,曹操和劉備對於郭嘉和諸葛亮都是極為看重的,因為他們都是少年天才,是上天賜給他們的幫手。這兩個少年天才又有著各自的特點:

郭嘉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史書記載這個人擅長軍事,做事敢於出奇制勝,敢出險招。

當曹操消滅袁紹,準備北征烏丸時,很多人擔心劉表回來偷襲許都,大家舉棋不定時,郭嘉說大家不用擔心。

郭嘉說劉表“坐談客耳”,只可以做下來聊聊天,不會打仗。雖然劉備在他身邊,但是劉表不信任他,不會委以重任,所以郭嘉跟各位說,劉表肯定不會偷襲我們的大本營。

結果跟郭嘉說的一樣,雖然劉備極力勸說劉表趁現在許都空虛,偷襲許都,奪回漢獻帝,但是劉表最終還是沒有聽從,白白浪費一次機會。

當袁紹的兩個兒子逃往幽州時,眾將都說要過去追殺,郭嘉卻說道,只要我們按兵不動,幽州公孫康反而會乖乖把他們的人頭獻上,如果貿然過去追殺,只會讓他們攜起手來與我們對抗,結果也跟郭嘉所料一樣。

這就是料事如神,因為郭嘉把人看透了,才敢出險招。自從郭嘉來到曹操身邊後,幫助曹操逐漸消滅了袁術、呂布、袁紹、烏丸,成功地統一了中國北方,也讓曹操成為了當時最大的軍閥。

而當曹操赤壁失利回到南郡後,嚎啕大哭,眾臣不解,曹操說“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這也說明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如果郭嘉還在的話,赤壁之戰便不會遭到如此慘敗了。

諸葛亮是什麼樣的人呢?史書上說諸葛亮“治戎所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也就是說治軍養卒是諸葛亮的強項,但謀略不足。治國理政的方面的才能比帶兵打仗方面強。諸葛亮用兵謹慎,在軍事上的成就不算突出,等到諸葛亮後期獨自帶隊出征時,則是負多勝少。

諸葛亮最大的功績就是提出《隆中對》,幫助劉備規劃了清晰的發展戰略,並且在曹操南下的過程中,促成了孫劉聯盟,從而佔據荊州,有了根據地,最後建立蜀漢王朝。

所以說,這兩個人都是當時的俊傑,也都是可以託付後事的,劉備白帝城託付諸葛亮,郭嘉因為早逝並沒有這個待遇,但是曹操在郭嘉死後,對眾謀士說“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曹操也計劃將後事託付給郭嘉,只是天命難測,郭嘉沒有等到那一天。


詫寂說史


諸葛亮會怕郭嘉,你以為諸葛亮是嚇大的嗎?

公元207年,郭嘉北征烏桓途中病逝,年僅28歲,英年早逝。恰恰在同一年,諸葛亮初出茅廬,年僅27歲。

同一年,一個天才離去,一個天才出山,所以後世有了“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之說。


這個說法剛一出來,就引來譁然一片,貌似諸葛亮怕郭嘉似的,故意躲著不敢出來,等到郭嘉死了之後,他才悄悄地出山。

事實真的如此嗎?

肯定不是的。

郭嘉有郭嘉的厲害,諸葛亮有諸葛亮的本事,假如郭嘉不死,諸葛亮與郭嘉勢必有數場好鬥,鹿死誰手,殊不可知呢!

這些年郭嘉被捧上了神壇,受到眾多粉絲熱捧,大有壓倒諸葛亮之勢。

郭嘉和諸葛亮到底哪個更厲害呢?這裡不妨比較一番。

先比戰略。


郭嘉有“十勝十敗之說”,諸葛亮有《隆中對》。曹操攻打袁紹之時,屬下思想極不統一,有主張打的,有認為不能打的,還有準備“棄暗投明”的。

曹操問郭嘉的意見,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堅定了曹操的信心,統一了全體思想。

其實,“十勝十敗”之說,更像是郭嘉揣摩了曹操的本意,故意往曹操心坎上說的,曹操聽了之後心花怒放,因為“正合孤意”。

就算沒有“十勝十敗”之說,曹操照樣要打袁紹的,因為一個山頭有兩隻老虎,惡戰根本無法避免,不打也得打。

由此可見,“十勝十敗”之說並不十分高明,像是給曹魏打了一劑強心針,相比來說,諸葛亮《隆中對》滿滿的誠意,字裡行間閃爍著智慧之光。

如果說《隆中對》是無價之寶,那麼“十勝十敗”之說就是地攤貨。


再比謀略。

郭嘉謀略過人。官渡之戰大勝之後,大家一致建議追擊袁紹的兩個兒子,但郭嘉卻極力阻止:“袁紹兩個兒子各懷異心,咱們要是窮追,他們必定聯合在一起,咱們要是不追,他們一定會窩裡鬥。”

果不其然,後來袁紹兩個兒子搞內訌了,曹操毫不費力地除掉了他們。

再來看諸葛亮,《三國演義》的諸葛亮“多智近乎妖”,被過於神話了,這裡咱們不談演義,只談正史。

劉備帶著攻打西川之時,副軍師龐統不幸中箭身亡,諸葛亮及時頂了上去,出奇謀擒了嚴顏,最終迫使劉璋投降。

漢中之戰,諸葛亮幫助劉備擊敗了曹操,一舉取得了漢中之地,實現了《隆中對》中“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標。

後面六出祁山更不用說了,雖然大多功敗垂成,但那是兩國經濟實力決定,與諸葛亮智謀無關。


最後比統帥能力。

這個就更不用說了,郭嘉只是個小小軍師祭酒,平時出謀劃策,耍耍嘴皮子而已,根本不會統兵打仗,而諸葛亮乃一國丞相,統管三軍,六出祁山之時,諸葛亮是軍事總指揮,次次親臨戰場指揮作戰。

綜合以上三點,郭嘉根本比不上諸葛亮,就算郭嘉不死,諸葛亮照樣會出山,說不定會暴揍郭嘉一頓。


一半秋色


其實並不是怕。這句話只是說,他們有一個先後的順序,郭嘉和諸葛亮都是三國時期智慧絕倫的大謀士。郭嘉207年去世,207年到208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就像牛頓和愛因斯坦一樣。牛頓力學統治了一段時期,愛因斯坦和的相對論也進一步推動了科技進步和人們的認知。他們基本上沒有高下之分,只是一個時期和另一個時期的區別。


郭嘉由荀彧推薦給曹操,幫助曹操打敗了呂布。在官渡之戰中,輔佐曹操以少勝多,取得了官渡之戰最後的勝利。207年,更是將袁尚殘餘勢力滅掉,為曹操一統北方做出了巨大貢獻。可惜正值巔峰之年的郭嘉,卻在207年夭折了。後世對郭嘉評價很高,偉大領袖毛澤東都盛讚郭嘉足智多謀。

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對之後出山。諸葛亮幫助劉備聯吳抗曹,赤壁之戰,以少勝多之後,基本定下了三分天下之勢。劉備白帝城託孤死後,諸葛亮兢兢業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輔佐劉禪。“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在古人和今人的心中都佔有很重的份量。




紅雨說歷史


中國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他的事蹟相信大家都有所瞭解,無論是通過演義還是正史都對諸葛亮有所認識,下面就對諸葛亮其他方面,進一步認識諸葛亮。

第一,諸葛亮是中華歷史上綜合才能最高者,諸葛亮是我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外交家、書法家、思想家、戰略家、發明家等,除此之外諸葛亮還精通兵法、陣法、治國、建築學、物理學、水利工程學、數學、音樂、哲學、奇門遁甲等,涉及領域極廣。

第二,諸葛亮是中國 “智聖” ,中國智慧的代表,在中國歷史上很難找到一個能與諸葛亮智慧相媲美的人物,諸葛亮的智慧影響中國近兩千年,歷朝歷代都傑出人物,常常把自己比作諸葛亮或者,把其他聰明的比作諸葛亮,以顯示某個人出色的才華。

第三,中國忠誠的代表人物,諸葛亮的品質堪稱完美,他在三國蜀漢深得民心,在昏庸無能的劉禪面前,諸葛亮忠心不二,一心為國為民幹,死後沒有為子孫後代留下家業。這樣高尚的品質,在中國歷史上很少出現,使得諸葛亮在中國歷史中一直是歷朝歷代忠誠人物的代表,中國第一賢相。

第四,中國同時入選文武廟者,諸葛亮不但是中國武廟十哲之一的人物,同時還是文廟大儒之一的人物,在中國歷史上能同時入選文武廟者,一共只有兩人,而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另一人是晉朝杜預。

對於諸葛亮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只能引用偉人的兩句話:

一是,兩漢無雙仕,三代而後第一人。

二是,一諸葛,足以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汐水柔情


這兩位都是天縱奇才,但是奇才之中也是有等級之分的,很顯然,諸葛亮的等級要遠遠在郭嘉的登基之上,一個屬於一時俊傑,另一個千古留名:"萬古雲霄一羽毛"。

為什麼會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呢?怪就怪在劉備不早點兒去三顧諸葛亮的茅廬,偏偏等到郭嘉病死才去,諸葛亮在家中閒的沒事,做了一份“三分天下”的策劃案——《隆中對》,已經把出山後劉備的發展路線做了規劃。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這才動身出山,準備大展鴻圖一番,要是劉備早點去,諸葛亮可能早點出山,這跟郭嘉死不死有什麼關係?



再看兩人的成就。

郭嘉在曹操那裡是一等一的謀士,但是絕對不是最好的,他前面起碼還得有三位:荀彧、荀攸、賈詡,比如在官渡之戰的記載裡,這三位大牛都獻出了重要的計策,但是郭嘉只有四個字:從破袁紹,意思就是跟著協助打敗了袁紹。著作方面主要就是一部《十勝十敗論》,提出了曹操的十個勝點: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但是這麼理論的東西就跟喊口號一樣,喊得曹操都好意思了,還得謙虛著說:“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諸葛亮的第一部著作《隆中對》當時就把劉備震住了,本來想在亂世中佔個地盤,沒想到還有發展壯大平分天下的機會,那個時候的劉備空有皇叔的稱呼,但是誰都能踢幾腳。《隆中對》中詳細分析了當今天下的局勢,曹操勢力太大,還挾持了皇帝,標榜自己是天子之師,而東吳的孫權勢力相對弱小,面對曹操的威脅可以聯合孫權,於是有了後來的赤壁之戰。



諸葛亮出山後,硬是靠著自身的硬實力帶著一群萌新號闖關刷副本,終於打下了西蜀的一片天地,輔佐劉備稱帝,政治、經濟、軍事都有很高的建樹,這是郭嘉所不能比擬的。

再看正史對兩人的記載,《三國志》單獨列傳的臣子只有兩位:一個是陸遜,一個是諸葛亮,郭嘉在《三國志•程郭董劉蔣劉傳》裡,跟好幾個人一個傳記。

所以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不知道是哪個民間野史中記載的,完全不可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