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隐田园”不像表演的那么美好,更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应该是古人对归隐田园的生活与心态最形象的写照,在古代那种本已非常低效率慢节奏的社会环境下,已有很多的人厌倦了繁华喧嚣的大都市,对清净悠闲的乡野气息充满了向往,甚至还有很多人真的抛弃了别人求之不得的高官厚禄锦衣玉食,选择回归简朴纯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但这只是世人愿意看到的理想化的表面,而一旦身临其境还能不能坚守这份凄清冷落中的“美好”呢?

“归隐田园”不像表演的那么美好,更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古代选择归隐田园的生活,与纷争激烈关系复杂的都市生活官场生活比起来,其中的环境落差其实并不太明显,至少还处在心理比较容易接受的范围之内。有些时候乡野生活可能真的比那时的都市生活要轻松惬意很多。这是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生产力水平都比较落后,山村与都市的差别可能也就车马人口多点少点,房子大点小点的问题。辞去公干归隐田园之后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如果再有三两志同道合的好友每日谈玄论道饮酒下棋,人生如此岂不快哉?

“归隐田园”不像表演的那么美好,更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美好的幻象到这里可以打住,见识过繁华之后返璞归真的才叫做归隐,拥有归隐之后生活必备的生存资源,才能体会到田园风光的清闲惬意。你说你什么都没有?这样虽然不影响归隐,但很影响清闲惬意的。古人诗中感叹道“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如今七事都变更,茶米油盐酱醋茶”。这简单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就能让大多数“田园人”一辈子忙忙碌碌,勉强挣个够用。想摆脱与外界繁华社会的交流,能够于世外桃源长期正常的生存下去,所需要的可远非日常七件事这么简单。

“归隐田园”不像表演的那么美好,更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以前遇到有人问过类似的问题“怎样才能远离世俗隐居下去”。首先“世俗”的定义应该是大多数人生活的空间,不仅大都市,小乡村也算,除非是那种人迹罕至的险山恶水,大多数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都已经被“世俗”包围。所以你要隐居首先要找到一块常人难以发现的“净土”,哪里去找呢?我的想法是某个孤岛最合适,岛上最好能有可以做食物的植物,适合建造房屋的树木,不要有凶恶的动物。

“归隐田园”不像表演的那么美好,更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这样的条件至少能让隐居者生存下去。更高的物质条件就别想了,曾经有人说电器,通信,交通这些怎么解决?你还要电器通信,是不是手机电脑都得办一套,没事在岛上玩玩手机电脑,开着车兜兜风啊?如果想象中的隐居生活是这样的话,这不叫隐居,这叫度假。离不开“凡俗社会”下诞生的那些物质条件,也就不具备隐居的资格。

“归隐田园”不像表演的那么美好,更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即使不追求隐居,而是采取比较折中的选择——“回归田园”。同样要面临类似的问题,是真的“回归”田园,还是只想“回到”田园里享受安逸。只是想“回到”田园的话,带上财产资源,回到自己农村老家,没有农村老家的就找个村庄买块地,置办好房屋家电,之后就是吃喝玩乐,只要有充足的财产,这样的日子就天长地久。

“归隐田园”不像表演的那么美好,更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话说真能在“田园”里这么天长地久的快活的话,不在田园也同样能这么快活。但很显然内心萌生“归田园居”想法的,一般应该是在“繁华都市”中活得不快活的人,这种情况回归田园所要面对的问题又回到最初,你放得下“繁华世界”中的种种便利吗?离开“繁华世界”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不是就心安理得了呢?

“归隐田园”不像表演的那么美好,更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如果以为回到田园之后,可以像某某宣扬的那样衣着光鲜缓带轻裘,抚琴谈诗采花饮酒,耕田采茶都带着诗情画意。在田园可以达到这种格调的,在都市里至少能享受小资情调的水平。事实上当今社会的大多数田园早已和“繁华世俗”接轨,即使回到田园也无法摆脱世俗中该有的烦恼。能够摆脱被“繁华世俗”影响的真正田园生活,恐怕只要土生土长的“田园人”都会刻骨铭心不堪回首。

“归隐田园”不像表演的那么美好,更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如今某些摆拍的“精致田园人”,也许有人觉得是对“田园”的赞美,但从真正的“田园人”角度来看,这简直是“不敬”。从明白人的眼光来看,这是和其他功利目的一样纯粹的“哗众取宠”,而且是披着“淡雅清幽”表皮,利用大众对“纯朴无华”的田园梦想的神往,虚伪造作的“哗众取宠”。田园风光确实非常美好,但请不要无耻“消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