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应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困境,谈谈清代官吏中的“笔帖式”

清宫戏《如懿传》中,在凌云彻被授予二等侍卫(正四品武官)后,乾隆皇帝宣布给他赐婚,以示恩赏,但是乾隆皇帝给凌云彻挑选的却是一个笔帖式的女儿进行赐婚。


灵活应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困境,谈谈清代官吏中的“笔帖式”

《如懿传》二等侍卫凌云彻


笔帖式在清代官职中处于低级文官,除了个别高级笔帖式属于七品八品九品文官,大量的这种官职属于不入流的吏,他们在国家机构中是比较基层的人员。那么皇帝这种身在高层,为什么会注意一个低级官员乃至无品级人员家中的事?这和笔帖式本身在清代国家管理体制中的特殊角色有关。

对于清代这种少数民族建立起的多民族国家而言,他面对挑战非常大。作为落后的奴隶社会的满洲,他要接受汉地的先进的封建社会思想;但是作为国家中的少数民族,他又要时刻提防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因此,在国家管理的顶层设计中,他设计了笔帖式这样一个官职用来应对少数民族国家的复杂性。

笔帖式的职务:少数民族统治的象征

笔帖式:意为办理文件,文书的人

由笔帖式的意义可以知道,笔帖式在清代国家管理体制中的主要工作类似于现在的秘书,档案管理员的文职机要工作。

但是他们的存在感要比普通的文职官吏要明显得多。除了他们广泛存在于清代中央机构和地方政府。还主要和他们的特殊工作有很大的关系。

一,翻译

在京内务府八旗等衙门,发往外省督抚的文件都是清文,督抚接到必须译汉转行。

由此可以看到,作为一名笔帖式,他的主要工作是翻译文字,解释国家公文的意思。

在清代这种多民族的国家,有汉语占数量上的绝大多数,也有满语占主导地位的现实。这种情况下,清代早期由中央下发到各个地方的公文主要还是以满文为主,但是当地方汉族官员接到中央的公文时,可能并不能理解意思。


灵活应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困境,谈谈清代官吏中的“笔帖式”

包含大量满文的公文

其实,读到这儿,就有人好奇了,一个翻译,何必这么重视,选择几个聪明的汉人去培养或者南来北往的商人也非常方便。何必专门去寻找笔帖式作为翻译?

无论是寻常公文还是要急的军情密报,它都要求高度的保密,和需要专业化的翻译质量。因此,国家必须要设置一批专门的人员来专门对应处理这些重要的中央文件,以确保秘密不被泄露的情况下译意到位。为地方正确解释官方的命令,加快工作效率。
二,掌管文档
吏部文选司题稿房笔帖式科二处,专司满官挂选,往来文移多系清字,拣选谙练事务掌稿笔帖式各二人,掌管如所办档案。

在清代广泛使用满语的官方环境下,国家大量的文档案牍都是以满文书写而成。这种能直接接触到国家机密并拥有解释权的人,绝对不能由汉人担当,必须由八旗人担当,方能确保国家机密无虞。最大程度上保证国家法令不会被被统治的汉人所歪曲。

可是在这种环境下,汉族的文职官员也同样占绝大多数。他们并不熟悉满文,但是总不能让人沦为睁眼瞎吧。所以,在基层部署笔帖式属于客观的现实需要了。


三,处理机要

倘事关机密,难保必无泄漏钟错。

今酌议请派笔帖式十员……如此责成,既专传送,自速往来折奏报匣及一应公文,俱可无误于军务甚有裨益。

这是两条关于笔帖式在地方,军队里的重要写照。他们虽然不直接参与管理,但是他们所处的位置要求可靠的人。

这就体现了多民族国家的矛盾——必须依赖于汉族官僚来管理天下,但是又不愿意让汉族官员占据太大权力。

通过笔帖式的工作内容我们能够意识到,他实际是清代一种在利用满语进行文化控制下,但是满族又不占据国家有利位下,针对现实状况不得不进行补充的职务。由于这个笔帖式官职存在的必要性和广泛性,八旗人便可以堂而黄之的渗透入国家管理的方方面面,解释公文,管理档案。这不仅实际上八旗人管理了家,也成为满族在国家中的统治地位象征。


兆惠,字和甫,吴雅氏,满洲正黄旗人,以笔帖式直军机处。七迁至刑部侍郎、正黄旗
满洲副都统、镶红旗护军统领。
玉保,乌朗罕济勒门氏,蒙古镶白旗人。自理審院笔帖式三迁郎中。
唐嚷禄,他塔刺氏,蒙古正蓝旗人。自笔帖式再迁理藩院员外郎。

虽然笔帖式的官阶非常低,但是架不住笔帖式的升迁速度非常快。以上来自于八旗的高官均是由笔帖式直接提拔,而后累积升任高官,可谓速度非常之快。以笔帖式作为自己入仕途的一个最初的官职,那自然是让人非常乐意的事。


灵活应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困境,谈谈清代官吏中的“笔帖式”

八旗子弟

这里笔者必须再强调一下,虽然笔帖式官品小,但可以担任笔帖式的人只能是满洲八旗人、蒙古八旗人和汉军旗人。如果你是个汉人,不好意思,入仕只能依靠你参加科举考试,而且晋升速度绝对不及笔帖式。清朝笔帖式的设置遍及清朝各个衙门,并设有宗室缺、满洲缺、蒙古缺、汉军缺,其中以满洲缺笔帖式设置最多也最广,所以也把笔帖式称为清朝专门为旗人开设的官职,被称为“八旗出身之路”。


蒙古三品荫生,并子爵荫生,以部院七品笔帖式用,四品荫生并男爵荫生,以部院八品笔帖式用。

这里可以看到,即便是在中国古代广泛的贵族高官荫封制度下,高官子弟也只能补到八品七品的笔帖式。但是为什么这些王公贵族子弟愿意补这么小的官职,那只能说这个位置的前途无量。

笔帖式的设置让八旗子弟初入官场就获得了一个接触到实际工作的重要位置。在笔帖式这个位置上,他们可以接触到实际的国家公务,对他们在官场上的成长历练非常有用。而后这种经验让他们的能力足以配上更高的官位,与汉人官员分庭抗礼。以达到保障官僚体系中少数民族官僚的数量和质量。


在国家管理体制中设置这样一个十分容易晋升的官职,是由于如果按照科举考试选拔八旗子弟,可能他们很难竞争过饱读诗书的汉人。笔帖式的存在专为他们设计,也算是为八旗子弟的仕途大开方便之门。


笔帖式的选拔:以教育和考试强化少数民族

虽然笔帖式是为了八旗子弟专门而设计,但是这绝对不代表,你想去就一定可以担任这个官职。笔帖式本身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要求非常高,所以能担任笔帖式的很大一部分得是经过专门教育和考试的八旗子弟。


嗣后官学生,挑取十八岁以下者肄业,统以十年为率,习汉文者,不能进学,习翻译及清文者,不能考取中书、笔帖式、寧使。概令咨回本旗。

在八旗内部存在等级差别非常大的官学,这些官学就是专门挑选聪明的八旗子弟进行教学,教导他们满汉语言,骑射。


灵活应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困境,谈谈清代官吏中的“笔帖式”

骑射定天下,文化水平不够

这些官学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笔帖式等文职人员,而学校对于不能认真学习的八旗子弟采取的开除手段和地方汉人的官学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主要就是希望八旗子弟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以此才能在考试中通过。


满洲、蒙古恩、拔、副贡生,咨部以七品笔帖式用,例免考试。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能够免考,就能成为笔帖式。但是这一类人就是满洲八旗,蒙古八旗中在国子监学习的子弟,他们合格后,会被推荐授予笔帖式的官职。当然,这句话可能属于废话,毕竟,能够进入国子监,那么一定先经历了系统的学习,又在国子监接受了严格的培养和提高,参加考试,等于浪费时间。


灵活应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困境,谈谈清代官吏中的“笔帖式”

国子监

《钦定吏部则例中》:凡考试中书笔帖式等项,统在午门内外朝房考试。


考试是吏部负责的,作为人事部门,他对待这个考试的态度也是非常严格的。当然使用考试,是为了选择更加优秀的官员,同样也是激励八旗子弟们好好学习。

在特为八旗子弟设置的笔帖式选拔上非要考试,在大家看来有些多余。但是考试成为笔帖式确实就是八旗子弟最主要的途径。

在清代建立时,皇帝认识到了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严重低于汉人。为了选拔出高级的八旗官员,必须培养出受过系统教育的八旗子弟。

所以在设置笔帖式这个诱惑力极大的官职后,以教育和考试作为障碍隔离那些学艺不精的八旗子弟,倒逼他们学习。通过八旗子弟的成功案例,激发八旗学习的风尚,争取提升八旗的教育水平。

笔帖式原为清代入关前的“巴克什”,意为有学问的人。以此作为八旗子弟们担任的第一个官职名称,可见清代皇帝对于提升八旗文化水平,达到控制多民族国家的重视。

结语

清代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他得面临庞大的国家,非常警惕元代不足百年而灭。对于中原传统王朝和汉地文化,他们是一种敬而远之,想学习中原文化,但是害怕被汉人同化。
在管理国家中,他们大胆启用汉人官僚,但是也用八旗子弟担任的笔帖式制约汉官,同时也在学习汉人官僚的管理智慧,管理方法,希望培养出属于满洲八旗自己的政治精英。
笔帖式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者在面对多民族国家的困境下提出的矛盾选择。笔帖式这个职位显然并不太利于国家发展,但是他于少数民族王朝确实是一个制约,学习的道路。


《清史稿》《乾隆时期笔帖式任用及优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