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跨江大桥,至今仍巍然屹立,坚固如初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句伟人的诗词人人都会背诵,写的是武汉长江大桥,这座桥建成开通的时间是1957年,已正常使用了62年,根据检测,再用一百年没问题。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建筑杰作,不愧于“万里长江第一桥”的称号。

位于桥头的纪念碑记录了当年建造大桥的过程,武汉长江大桥之所以被称“万里长江第一桥”,是因为这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跨江大桥,具有里程碑意义,因此伟人在兴奋之余写下豪迈诗篇纪念这一伟大工程。

大桥纪念碑建在观景平台上,和武汉长江大桥同时竣工,这里是旅客观赏长江、欣赏武汉长江大桥的最佳位置之一,纪念碑全部用石材雕琢而成,庄严大气,高6米,重20吨。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后中国人民邮政局还曾三次将大桥雄姿印在邮票上予以纪念,分别是在1957年和1959年的国庆节和1976年7月16日的纪念邮票。1962年4月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中贰角纸币上印上了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也是中国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当年建成之后,长江这道难以跨越的天堑成为历史,大桥成为连接我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武汉长江大桥主体由水上主桥、桥墩、上层桥面板、下层铁路双线轨道、四座桥头堡以及各立交匝道组成,主桥路段呈西北至东南方走向。连接汉阳区与武昌区,两边分别是龟山和蛇山。

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1日开工建设,1957年7月1日完成主桥合龙工程,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运营。横跨长江水道,全长1670米,江面以上主桥全长1156米。上层桥面为双向四车道公路主干道,下层为复线铁轨,当年的总投资额达到1.38亿人民币,五十年代的一个多亿,绝对是巨款啊!

其实,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在民国初期就已经提上日程,1913年,我国近代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就曾到武汉对长江大桥桥址进行初步勘测,虽然那次规划未获得实行,但其选址被历史证明是最合适的,与此后几次规划选址基本相同。

此后几十年由于战争等诸多因素,武汉长江大桥一直未能变成现实,直到建国后,桥梁专家李文骥和茅以升等人向中央人民政府递交了《筹建武汉纪念桥建议书》,建议建造武汉长江大桥,后经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讨论,通过了建造武汉长江大桥的议案。


就这样,一座伟大的建筑诞生了,长江是主要水道,大桥共设计了9孔,8座桥墩,每孔计算跨度为128米,可以保证万吨巨轮畅通无阻。不过,突发事件不可避免,六十多年时间里,桥墩被轮船撞击过近八十次,但大桥未受任何损伤,而大桥的数万颗螺丝也没有一颗松动的,可见其坚固程度。

武汉长江大桥两头各有两座桥头堡,每座桥头堡都是7层,桥头堡总高35米,平面规格为15x32米。桥面上层公路两边都设有人行道,宽2.25米,便于人们通行,也可以在桥上欣赏奔流的长江和美丽的武汉。

从武汉黄鹤楼上看武汉长江大桥,它凝聚着设计者的智慧和建设者们的精湛技艺。大桥历经了62年风雨仍然坚固如初,傲然静卧。它不仅是长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一座历史丰碑,在武汉人民的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