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降薪、倒閉…風暴中的中小企業如何利用科技自救?

裁員、降薪、倒閉…風暴中的中小企業如何利用科技自救?

出品 | 搜狐科技

作者 | 馬文玥

停工、待崗、裁員、降薪、倒閉……疫情黑天鵝給中國企業帶來巨大沖擊,而對於風暴之中的中小企業,這無疑成了一場生死攸關的大考。

2月初,疫情下的復工復產就已經開啟。但據工信部截止3月5日的數據顯示,佔我國企業總數99%以上,為國家貢獻了50%的稅收,提供了80%以上就業崗位的中小企業,開工率卻仍只有50%。

而根據日前清華、北大聯合調研的數據顯示,34%的中小企業賬上餘額只能維持1個月,33.1%的企業可以維持2個月,17.91%的企業可以維持3個月。中小企業迫切需要恢復經營生產、轉危為安。

此時,在AI、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日趨成熟的背景下壯大起來的科技企業,讓中小企業在艱難自救之外,看到了共同跨越難關的新樣板——

雲復工:走!上雲去

作為產出過《流浪地球》、《一出好戲》、《悟空傳》等作品的國內一線的電影視效公司,MORE VFX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煩。

和其他可以遠程辦公的工作不一樣,視效行業對於對設備、網絡、數據安全都有極高要求。春節假期剛至,整個行業的生產進度問題就暴露了出來——部分員工家裡的網絡不是特別好,還有的家裡的設備條件根本不支持——如果進度趕不上,最壞的結果就是承擔電影無法如期上映,被迫調檔。

為了追趕進度,一些在本地的同事甚至冒著疫情的風險返回單位辦公。大學時就經歷過非典的陳向正對此格外敏感,身為IT主管的他大年初四就急著跑回了北京——本身整個19年影視行業就處在寒冬,再經不起任何的雪上加霜。

去年,MORE VFX曾同阿里雲合作,將算力需求最大的渲染環節率先上雲,原來需要渲染一週的素材縮短至了一天。拿著這個經驗,陳向正和同事們大年初六就跑去找阿里雲,利用現有通往阿里雲的專線,把去年測試過的阿里雲遠程產品,重新實地內部再驗證一遍。

據MORE VFX的CEO徐建介紹,上雲方案只用2天時間進行籌備,第一天配置、第二天驗證、第三天就已經全面在家生產。

陳向正告訴搜狐科技,如果IT基礎環境準備完善,對於員工而言在雲上工作也沒有任何門檻,“就是員工在個人電腦安裝阿里雲客戶端,輸入遠程登錄的用戶名密碼,登陸成功後,單位工作站桌面會通過網絡遠程傳送到員工個人電腦顯示器,彷彿人瞬間回到公司工位電腦屏幕前。”

裁員、降薪、倒閉…風暴中的中小企業如何利用科技自救?

遠程工作的MORE VFX 員工

目前,經過測試驗證,各個部門基本上能達到以前70%-90%的工作進度,。通過調整排產時間,把適合在雲上的工作提前,把不適合雲上生產的工作後延,“現在的工作效率已經快接近線下了”。

“在行業來講,(我們)損失相對要少一些,”,陳向正稱。據他了解到的行業情況,截至2月底,一些公司甚至還沒能開工。“像(藝術創作類的)行業,網絡如果網絡帶寬不夠,抖動等,這會影響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及靈感。線上辦公不僅是對能力的考驗,更是對心態一種考驗。”

這一套復工方案被驗證成功後,MORE VFX的CEO徐健將這一辦法分享給行業內的其他20多家公司,希望能共渡難關。

而在陳向正看來,上雲不僅僅是一個疫情下的短期應急的方案,更是一個可以讓整個行業良性運轉的長效機制。“目前困擾整個行業的問題長期來看還是成本高。例如高峰期需增加更多工作站、服務器、網絡設備、租擴建機房、維護人員等方面的投入,低峰期機器空餘、閒置、機器折舊的成本”對於中小企業扎堆的視效行業而言,大多難以承受這樣巨大的投入。“而現在上雲的話,你用的時候就花錢,不用的時候不花錢,其實對企業也更可控,運營的壓力也就更小。”

轉產記——服裝企業轉產防護服

2月初,疫情進入爆發高峰期。防疫物資頻頻告急,為響應淄博市應急保障組的號召,傳統牛仔加工企業海思堡決定轉產防護服。

海思堡集團負責人馬學強開始發愁:“企業打算復工轉產防護服等防疫物資,一是沒有相關生產資質,二是無法採購到設備和原材料”。

就在束手無策之際,馬學強想到了此前合作過的海爾卡奧斯COSMOPlat工業互聯網平臺。馬學強表示,海思堡集團曾在信息化和自動化道路上處處碰壁,後來在卡奧斯幫助下,海思堡已經實現了從大規模製造向大規模定製的轉型,實現了生產效率提升和庫存降低。

海爾卡奧斯在海爾30年製造積累的數字化、產品化經驗的基礎上,幫助機械、服裝、家電等15個傳統行業進行由大規模製造向大規模定製的轉型。疫情期間,在中小企業紛紛向COSMOPlat發出疫情物資供需匹配的需求後,海爾在此前的基礎上增設了疫情供需對接的 “復工增產服務平臺”,將這些需求全部錄入到該平臺之上。

裁員、降薪、倒閉…風暴中的中小企業如何利用科技自救?

COSMOPlat“復工增產服務平臺”

在COSMOPlat“復工增產服務平臺”的海量信息中,海思堡集團很快尋找到了防護服和口罩等原材料等供應商,從轉產備案到第一批產品下線,僅僅用了三天時間。

在2月12日馬學強寫給海爾的感謝信中,他透露,2月10日,海思堡就連夜趕製了首批1000件普通防護服發往淄博市慈善總會。2月12日,海思堡的防護服產能達到一天一萬件,口罩已完成2萬隻。

在各地的新聞報道中,紡織服裝行業緊急轉產醫療物資似乎成為了一股全國範圍的浪潮。一位資深服裝行業從業者告訴搜狐科技,“今年(服裝行業)內需明顯受挫,尤其對春裝訂單帶來很大的不利影響,不過現在很多企業包括政府採購對防護服、口罩的需求急劇增加。”服裝企業產線轉移的背後,是風險轉移的自救行為。

除了服裝企業,更多不同類型的企業向COSMOPlat發出了求救信號——目前,該平臺上防護物資及其生產要素的供應和需求量均達到千萬件級別。

通過COSMOPlat“戰疫平臺”的搭建,海爾COSMOPlat COO嚴鵬飛發現了中小企業普遍面臨的短期和長期痛點——著眼當下疫情來看,“第一、各區域不同程度採取了“封城”、封路、封村的措施限制人員流動,時至今日,仍有不少企業的員工不能及時回到工作崗位,是企業面臨的首要問題。第二是復工後防疫工作。企業在環境消毒殺菌、人員的健康數據實時監控也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第三、疫情期間,全國範圍內的“自我隔離”導致市場活動停止、同時,大範圍的企業停工停產勢必會導致上下游供應鏈的阻塞。第四,中小企業員工工資、廠房租金、貸款利息甚至是合同違約帶來的各項支出,讓企業面臨現金流斷裂的問題。”

從長期來看,實際上是中小生產效率不高,精細化管理缺乏的內在問題被一次性、集中地在這次疫情中暴露出來。

抗風險能力弱的各種問題,開始倒逼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在政策扶持之外,中小企業主還將目光投向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的外部推力。

疫情下的“大同”經濟思維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這其中傳達的儒家“大同”思想的精神內核,早已在中國企業界踐行,大型公司與中小企業的協同也有了新突破。

疫情下,除了雲計算和工業互聯網之外,運用科技力量幫扶中小企業復產復工已成為商業新樣板。

在全面復工前,最先引爆的是遠程辦公市場。2月3日復工伊始,釘釘就表示,全國上千萬家企業、近兩億人在家辦公。

與此同時,遠程辦公讓各大巨頭紛紛嗅到了移動辦公的廣闊商機,騰訊會議、字節跳動飛書和華為雲WeLink紛紛加碼,截至發稿,蘋果應用商店免費App排行榜內前十名中有四款為遠程辦公或遠程課堂應用。

而全面復工之後,中小企業如何打造一個“讓政府放心、讓員工放心”的安全工作環境成為了復產復工的第二道難關。

由於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近日印發《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措施指南》提出,指紋考勤機的單位應暫時停用。百度、京東數科、騰訊、商湯等多家長於人工智能技術的互聯網公司都推出了口罩情境下的“刷臉”打卡的解決方案。無接觸交互控制設備的訂單也開始攀升,包括雲知聲、科大訊飛等AI企業都推出了無接觸式的語音控制電梯解決方案。

此外,面對中小企業普遍面對的最關鍵也是最為致命的資金難題,互聯網金融與大型企業一道迅速補位——阿里巴巴在1月末由旗下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宣佈了減免佣金、年費緩交等5項扶持中小企業措施。2月10日又推出國內電商平臺第一個免費“0賬期”服務——對符合資質的平臺商家,如有對應的訂單以及發貨,就可以申請立刻回收對應的回款。而網商銀行將在此期間為此墊付500-1000億的資金借貸規模。

此外,政府也主動尋求與各大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平臺合作,通過大數據技術分析和統計種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並推出精準的資金補償、貼息等政策。尚處在應用早期的區塊鏈技術,由於其可追溯、難以篡改、共享賬本的技術特性,也被用於把控中小企業的信用及風險,解決融資難題。

在大型互聯網公司運用技術“硬核”支持抗疫之外,他們也通過新穎的互聯網思維和迅速落地的執行力來援助受困的中小企業——例如“共享員工”新模式的提出:包括盒馬、聯想、海信、京東等企業均推出了“共享員工”計劃、讓特殊時期像餐飲這樣的人員溢出行業能夠彈性輸送到生活必需、製造這類人員短缺行業,同時緩解了中小企業的人員成本。

剖析“大同”經濟的內層,“給錢給資源”的大型企業推出各種幫扶政策的背後,是協同發展的理念進一步的升級——對於強調搶奪入口和用戶的大企業而言,這是一個拓展生態的良機,成為一個擁有更強資源整合能力、更寬闊業務邊界的企業,也意味著持續的引領能力和競爭力;對於中小企業而言,疫情固然是一次重大打擊,也更是一次洗禮。能擁抱新變化的企業,通過藉助科技之力,節約成本、提高效率、開拓商機,在數字經濟時代加速走上革新之路。

疫情圍困下,科技不僅是支持防疫抗疫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強企業自身“免疫力”的重要手段。

寒冬過後,總有春暖花開之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