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退位時仍有百萬軍隊,為何袁世凱僅有二十萬新軍便可逼宮?

isly_0925


且不說溥儀退位之前還有沒有百萬軍隊,也不說袁世凱的北洋軍有多少,就拋去這些數字看本質。

溥儀的軍隊

溥儀是擁有軍隊,但溥儀有的軍隊之中難道就不包括聽命於袁世凱的北洋軍嗎?當初辛亥革命,十多個省立即呼應,試問這些省的軍隊還會聽命於溥儀嗎?那麼這溥儀實際擁有的軍隊又得減少多少呢?若是拋去了十多個省的軍隊,清廷還有百萬軍隊,那麼清廷的財政牛B啊!

要說力挺滿清的軍隊,也就八旗了。但是英國人鴉片的迫害,清軍中受毒害最深的就是八旗軍。到了溥儀這個時候,清朝的八旗軍隊基本上就是名存實亡的了。所以就當時形勢而言,當初有誰會死挺清廷?只會越來越少。


以為清朝各個后妃是慈禧嗎?

當時的溥儀還是一個娃娃,就算有一支大軍死挺溥儀到底,溥儀會指揮嗎?慈禧、光緒死後,溥儀即位。當初一開始操控清朝政事的是隆裕太后還有溥儀他血緣關係的爹載灃,辛亥革命之後,載灃控制不了局勢,沒辦法就讓袁世凱回來,故載灃因此失了權。

隆裕太后雖然還握著大權,能和慈禧相比嗎?慈禧對朝廷的把握是有一手的,但是隆裕太后她和慈禧的能力是天差地別,她根本就無法穩住朝廷,不然也不會請袁世凱回來了。故即使有再多的大軍,隆裕太后也指揮不來。



總之當初清朝瓦解的大勢已成,清皇室自己也好,或是死忠於清廷的大臣也罷,都沒有一個強勢之人能掌大局好拼死一搏一下。更何況那只有幾歲的溥儀,所以即使溥儀有再多的軍隊,這裡面倒戈的只會越來越多,就算沒有倒戈的亦指揮不了,這種情況還逼宮不了?那麼袁世凱就不是袁世凱了。


淡看天上月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因為所謂百萬軍隊只是紙面數字。

辛亥革命時期,清軍大概有這麼一些部隊。

第一,八旗兵。

八旗兵直到滿清滅亡,仍然保留著編制,但早已腐朽不堪,根本不能作戰。

自從僧格林沁在1865年被捻軍的1個小孩子揮刀砍死,八旗最後一個能打仗的權貴將領也死了。

隨後的八旗兵根本沒有戰鬥力,八旗的編制更像今天的一種扶貧機構,只是給與八旗子弟一筆國家薪金而已。

八國聯軍侵華時,大軍殺到北京城下,所謂的八旗兵基本一鬨而散。

老舍他爸就是八旗兵,一輩子沒和人打過仗,唯一的經驗就是養養小鳥。見到八國聯軍攻城,老舍他爸奮力用火銃開了一槍。結果從沒打過敵人的火銃自行爆炸,將老舍他爸炸死。

即便如此,八旗兵仍然駐紮京城和全國的主要城市,總數大概有20多萬。其中京城約有10萬,地方有10多萬。不過即便在地方,八旗兵和他們家屬也不和漢人混住,住在自己的所謂滿城。

辛亥革命時,八旗兵卻反抗比較激烈,打過不少戰鬥。

為啥?當時謠傳漢人革命要把旗人斬盡殺絕,八旗兵只能拼了,後來發現根本沒有屠殺,於是迅速投降,畢竟他們也沒有作戰的能力。

第二,綠營兵。

綠營兵曾經有六七十萬規模,是滿清的國防軍。

但綠營兵腐敗也很迅速,主要是他們的薪資微薄,僅僅夠戶口,是社會底層的工作。

因生活窮困,兵無鬥志,綠營兵早在嘉慶年代就沒有什麼戰鬥力,鴉片戰爭時期更是聽到洋人大炮就逃走。

因綠營兵沒有戰鬥力,滿清被迫利用了地方武裝湘軍、淮軍。

到了滿清滅亡的時候,綠營兵經過反覆裁撤已經不剩多少,也不能作戰,形同地方保安部隊或者警察。

第三,36鎮新軍


到了滿清滅亡的時候,湘軍在太平天國滅亡以後被卸磨殺驢,基本瓦解。

淮軍遭受甲午戰爭的重創,也所剩無幾。

滿清在甲午後編練的5支武衛軍,又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被打掉了4支。

剩下的武衛右軍,是袁世凱的嫡系。

因袁世凱狡詐,抗拒朝廷命令,在山東按兵不動,得以保存了這支部隊。

以武衛右軍為基礎,袁世凱在庚子事變後,編組了北洋6鎮,也就是6個師的部隊。1906 年11月6日,清政府將成立不到三年的練兵處和六部之一的兵部合併,合稱為陸軍部。之後在1907年的8月27日,公佈了以北洋新軍為榜樣, 編練陸軍三十六鎮( 師)的計劃。

其中6個鎮由中央政府提供資金,其餘30個鎮由各省負責。

但當時滿清已經窮途末路,財政陷入絕境,連龐大的庚子賠款都支付不起。

於是,到了辛亥革命爆發,36鎮最終只訓練了14鎮、18混成協(旅)、四標(團)的遍練。遍練成的新軍人數總計131800。

表面上有14個鎮,其實缺員嚴重,很多鎮的實際兵力和武器還不到1個旅。

只有袁世凱的6鎮兵力最強,高達74500,佔一半還多。其中除了1個鎮為八旗子弟以外,其餘5個鎮的軍官都是袁世凱嫡系,這就是北洋軍閥集團的基礎。


說了這麼多,逼宮的袁世凱其實掌握了滿清主要的軍事力量,也就是北洋6鎮。

更倒黴的是,剩下的6萬多新軍,大部分被革命黨滲透。當時滿清國內缺少軍事人才,飢不擇食的使用了很多留學回國的學生,這些人中很多都是革命黨。

同時,新軍士兵的素質也較高,是全國精選的年輕人,比較容易接受新思想。

所以,袁世凱拉走了滿清一半部隊,對滿清逼供。

剩下的一半很多已經參加辛亥革命,調轉槍口打滿清。

那麼,滿清也就只能退位了,


薩沙


1911年8月19日,革命黨在武昌發動起義,一時間華北以及西部數省開始響應,辛亥革命的風暴一時間席捲大半個中國,但是清軍手握百萬重兵,卻遭到袁世凱逼宮,最終走向共和,這是為何呢?

先說怎樣的百萬重兵?

風雨飄零的清朝經過西方列強的不斷蹂躪、太平天國的打擊和自身的無能,已經搖搖欲墜了,可以說這時清朝的百萬重兵是指的八旗、綠營還有新式禁衛軍(簡稱新軍)。

第一組成:八旗兵

在清朝滅亡時候,大致的八旗兵有盡20萬人,而這些八旗兵在入關以來,八旗子弟就開始享受生活,八旗制度也變的逐漸腐朽,只知拿俸祿不知訓練,而且清朝末年八旗兵基本上連洋槍都不會使,只知道起早遛鳥,然後拿著大煙杆子吸食鴉片,在天平天國戰爭之後基本上沒有多少八旗兵能真正的上戰場。

第二組成:綠營兵

在康熙時期,八旗兵就已經沒有了往日的風采了,於是開始仰仗綠營兵,清朝中期綠營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綠營的士兵是世兵制,父死子繼,但是在清朝中後期,隨著營務廢弛,日趨腐敗,最終在嘉慶期間的川楚白蓮教起義中開始顯現出戰鬥力不足,到咸豐時期的太平軍時期,更是屢戰屢敗,而此時的綠營軍更是高達近七十萬部隊,於是在同治到光緒年間開始改革裁軍,逐漸變成了巡防營,最終在清朝滅亡時,已經失去了常備軍作用。

第三組成:新式陸軍

新軍的成立也是因為在中英鴉片戰爭、太平天國之亂、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中清政府深感軍事上的無能而組建的,學習西方章制,組建新式陸軍,在清政府末年新軍總計14鎮18個混合成協,另外還編練新式禁衛軍若干,當時的新軍全國共計有20萬人,可以說總兵數量上已經超過八旗兵,成為了當時清政府的主力軍。

再說為什麼袁世凱能逼宮呢?

就是清政府花錢砸出來的新軍,卻沒有成為清政府的救命草,而是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新軍的最高統帥袁世凱所指揮的北洋六鎮是最早的新軍,也是裝備和訓練最好的一支軍隊,清政府曾經為了限制袁世凱,讓他卸任回家了,但是辛亥革命的爆發,清政府卻發現新軍指揮不動,所以不得不請袁世凱出山。

堅持不出山的袁世凱,逼得讓攝政王載灃和隆裕太后不得不接受袁世凱提出的全部要求,得到滿足的袁世凱,出山首戰便告捷,打下漢口,這時的袁世凱又開始耍起心機,按兵不動,並同時與湖北軍政府的革命軍進行和談,最終在兩面都得到利益的袁世凱,開始倒戈推翻了清政府。

最終在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宣統皇帝的名義宣佈溥儀退位,第二天,袁世凱公開通電聲明贊成共和,而孫中山也實行和談條件,向南京臨時政府遞交辭呈,15日袁世凱接替孫中山,成為了中華民國的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歷史文武君


晚清雖然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人口,但因為政治體制落後,經濟不發達,其軍隊規模實際上並不比同時代的歐洲強國多。鴉片戰爭前清軍總共八十萬,包括八旗軍20萬和綠營軍60萬。這些裝備落後的軍隊,在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戰爭中被打得稀里嘩啦。之後清軍的主力換成了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和左宗棠的楚軍等。湘軍一度號稱30萬,但曾國藩為了避嫌,主動對其進行了裁剪,且作為三大軍中最早的湘軍,後期也早已腐朽不堪戰。李鴻章的淮軍最多的時候達到20萬,但在甲午戰爭中被日軍打敗後,也是一蹶不振。左宗棠的楚軍相對戰鬥力最強,但因為左宗棠本人的政治鬥爭能力最差,因此楚軍受到淮軍排擠,雖然對外收復了新疆,對內卻成不了大氣候。

八國聯軍戰爭後,湘軍、淮軍等逐漸淡出歷史舞臺,清朝主力換成了按照西方編練的近代化陸軍,即新軍。新軍以“鎮”(師)為單位,每個鎮1萬多人。原計劃編練36鎮,約50多萬人。後來只來得及編成了19鎮+18混成協(加強旅),總兵力番號上約40萬人,實際上因為缺額眾多,不到20萬。而在辛亥革命時,大批新軍參加到了革命黨一邊,掀起反清起義。這時候,袁世凱手握的北洋六鎮十萬大軍,已經是清王朝最後的主力了。

題主說溥儀退位時候還有百萬軍隊,不知道是怎麼算的。若論近代化陸軍,很顯然,溥儀別說沒有百萬,連五萬都沒有,袁世凱就是他最後的大腿。如果把那些已經被閒置、裁汰的綠營軍、八旗軍等等全部算上,數量上勉強湊出百萬,這百萬也完全沒有任何價值。打起仗來,新軍一個鎮擊潰這樣的所謂百萬是沒有一點問題的。何況綠營軍這些也不可能為了挽救清王朝的命運去和裝備精良的新軍死磕(八旗軍倒是在辛亥革命時候進行了一些頑抗,因為他們以為革命後要殺盡滿人)

所以,袁世凱逼宮就是憑本事奪的權。


巴山夜雨涮鍋


溥儀退位的時候,雖然清朝名義上有百萬軍隊,但實際上清朝能夠調動的軍隊基本已經沒了。而清朝的滅亡,一般認為是武昌起義導致的,但實際上是由於武昌起義發動,引起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而這些連鎖反應其實是清朝本身就存在的巨大問題的一個總爆發,導致當時的清政府無力招架,最終只能宣佈退位。

導火索,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爆發於1911年10月10日,是由當時駐紮在武昌的新軍第八鎮發動的一次旨在推翻清王朝統治,建立共和國的起義。這次起義中,革命軍由於找不到一個有威望的帶頭人,就逼著黎元洪當了革命軍的領頭人,雖然黎元洪一開始是拒絕的,還打死了幾個革命黨人,但是最後在眾人的武力“逼迫”下不得不當了這個頭。一般我們認為黎元洪在辛亥革命中沒有起到什麼作用,但實際上他起的作用很大,如果沒有他,後來也就不會有十四省獨立。

▲武昌起義後,迅速就有十四個省脫離了清廷獨立

實際上,當時武昌城內有一大筆的清廷稅銀,都是從南方多省收集上來,準備運送到北京去的,黎元洪就正好利用了這些資金。他聯繫了各省領導人,表示只要獨立就給他們錢,在黎元洪的活動下,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福建、江西、浙江、安徽、江蘇、陝西、山西等省迅速脫離清政府獨立,清朝在關內只剩下了河南、山東、直隸、甘肅等四省。當然,除了策動多省獨立,黎元洪還策動了清廷當中許多舉足輕重的人物起義,就包括了他的老師,清朝海軍提督薩鎮冰。

而十八省獨立的直接後果就是,清朝有一半的軍隊不受清廷控制了。

清廷無奈只能請出袁世凱

當時大清國的軍隊系統中,新軍有19個鎮和18個協,1鎮相當於1個師,1協相當於1個旅,1個鎮有2個協。就當時的情況來說,處於清廷控制區的新軍只有北京及直隸附近的6個鎮、河南的1個鎮、吉林地區的2個鎮,以及東北的2個協、河南的1個協、新疆地區的2個協、甘肅的1個協,總共9個鎮和6個協,他們要對戰“反叛”的10個鎮和12個協,這就非常吃力了。如果一個省一個省的打,時間會打的很長,而且在他們攻打一些省份的時候,其他省份也會發展軍事,再加上大量的經濟區,尤其是江南經濟區已經不在清廷手上,如果長期打下去,清廷基本也是凶多吉少的事情。

▲對於袁世凱來說這種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他豈會錯過?

新軍當中最能打的是袁世凱的“北洋六鎮”,也就是新軍第一鎮到第六鎮這六個鎮,是所有新軍中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但是這六鎮只聽袁世凱的調遣,清廷的調遣他們完全不鳥。沒辦法,清廷就只能請閒賦在家的袁世凱出山了。

袁世凱的謀劃

對於袁世凱來說,如果沒有這次武昌起義,那麼他可能就一直閒賦在家直到老死了。好不容易抓住了機會,袁世凱自然是不會放過的,他出山的條件是內閣總理大臣,不給這個職務,他就不出來。當時火燒眉毛的清廷不得不同意了袁世凱的要求,請他出任內閣總理大臣。

他當了內閣總理大臣,得了好處就自然是要表現一下的,於是他以馮國璋為前軍總指揮,出兵進攻武昌革命軍。北洋六鎮確實是新軍中戰鬥力最強的部隊,武昌的新軍第八鎮確實抵擋不住北洋六鎮的進攻,很快就丟了漢口和漢陽。但是就在這個時候,袁世凱命令馮國璋停止對革命軍的繼續進攻,要再拿下武昌,革命軍很可能就滅了。馮國璋不太聽從袁世凱的命令,執意想拿下武昌,袁世凱便讓“聽話“的段祺瑞替代了馮國璋的前線總指揮。

袁世凱這樣做其實也是為了自己的權力。如果他當時真的滅了革命軍,那麼對於清廷來說他就等於沒用了,之後就繼續閒賦在家了,聰明過人的袁世凱是不可能會做出這樣的選擇的。

其實他要做的也很好理解,就是儘可能地掌握更大的權力,然後牢牢地控制住這個權力。此時他最好的策略就是保留革命軍勢力,在革命軍和清廷之間周旋,來回吃差價。經過與革命黨人的交涉,他最終得到了當時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只要清帝退位,他便可以當民國大總統”的許諾,這是革命黨那邊開出的加碼。

▲回國後的孫中山成立了中華民國

剛開始袁世凱並不太相信,後來仔細想了後他發現其實這個價格是真實的,他完全可以接受。為什麼呢?因為大總統就意味著最高權力,這個價碼在清廷這邊他是絕對要不到的,難道清帝會禪讓皇位給他?不可能的。如果他始終效忠清廷這邊,那麼最好的結果和曾國藩差不多,最終還是要放棄權力回家養老,並且不能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而一旦他成為了大總統,就有了最高的權力,有了最高權力就是最安全的,因為沒人能動的了他。

因此袁世凱接受了這個價格!接下來便是行動了。

袁世凱逼宮

袁世凱之後就不斷地製造南北議和的輿論氛圍,甚至公開表示已經和南方政府開始和談了。在清廷那邊,他不斷地表示很多歐洲君主被人民趕下臺後的悲慘命運,不斷地暗示清廷退位。

一開始,清廷是拒絕退位的,但此時清廷已經沒了脾氣,因為他們手上沒兵了。十多個省獨立後,清廷名義上控制的新軍只有9鎮6協,其中如果去掉了袁世凱控制的五個鎮(第一鎮都是滿人,還是會效忠清廷),只剩下了4鎮6協,就是這4鎮6協,有2個協在新疆,1個協在甘肅,路途遙遠根本不可能趕到北京“勤王”。剩下的4鎮3協,中,東北有2鎮2協,要進京“勤王”也有一定的路途,能不能來不好說。

▲袁世凱不斷地向清廷解釋退位的好處

當時袁世凱還只是口頭威脅,如果一直不同意,那麼就不排除武力逼宮的可能了。一旦真的打起來,就算這4鎮6協(1鎮相當於2協),算起來相當於7個鎮的兵力,對戰袁世凱最強的五個鎮,其實是沒有勝算的,要是革命黨軍隊再來助攻袁世凱,那完全就是一邊倒了。

當然,這還不算,見清廷遲遲不做出回應,袁世凱就命令前線的段祺瑞帶兵來到了紫禁城,直接要求清廷接受共和。這意味著什麼呢?段祺瑞是清軍前線總指揮,他來逼宮就意味著前線的清軍不會和革命黨打了。段祺瑞也說了,如果清廷不同意,他們就直接推翻清廷,如果同意了不執行,他們就放革命黨人過來,反正就是你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

▲此時的清廷,就真的成了“孤兒寡母”了

當時的清廷手上確實沒有力量能夠抗衡袁世凱和革命黨的聯合勢力了,因為沒有兵了,所以最終接受了退位的要求。在當時清廷還有一定資本的情況下退位,確實也得到了不少的好處,一年400萬銀元的贍養費,如果一直不同意退位,最後被袁世凱武力逼宮,那麼恐怕就什麼都撈不著了。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當時溥儀,也就是清廷手上其實已經沒兵可用了,在失去了軍隊的情況下,不退位還能怎麼做呢?


老威觀史


這兩個數字都是錯誤的,首先,溥儀退伍的時候,清朝早就沒有了所謂的百萬軍隊。

從同治時期,就開始對綠營裁員,到1908年,雲南,河南等省綠營兵已經全部裁軍。到了宣統時期,直隸,陝西,湖南,廣東,廣西,湖北,四川等省規定在宣統三年全部裁軍完成。

八旗軍也從光緒開始進行裁軍,裁減人員或者當巡警,或者發給遣散費去工廠。到了宣統三年八旗綠營總兵力已經只有十幾萬人。另外,還保留了20多萬巡防營部隊。其他都是清朝編練的新軍。

清朝是準備用新軍,全部替換掉所有舊軍。清朝大量裁撤綠營並沒有鬧出什麼事兒,這在歷代的裁軍史上也是比較少見的。

清朝一共編練了20萬新軍,戰鬥力最強的是北洋2,3,4,6鎮,戰鬥力第2檔次的,北洋第1鎮和第5鎮,也都在袁世凱手裡。另外,第2檔次的還有,袁世凱指揮的武衛左軍,北洋新編練的第20鎮,還有北洋出人訓練的禁衛軍。

第3檔次的,江蘇第9鎮,湖北第8鎮,雲南第19鎮,甘肅混成協,河南第29混成協。其他新軍實際上都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戰鬥力。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在河南的武衛左軍趙倜一個反擊就拿下了豫西和潼關。在山西,薑桂題指揮的武衛左軍和北洋第3鎮也輕鬆打敗山西新軍。

陝西的新軍遭到甘肅混成協和甘肅舊軍攻擊,根本佔不到優勢。雲南新軍比較好是清朝重視西南邊陲給了不少優待。湖北新軍是張之洞一手操辦,還守著一個大軍工廠,江蘇新軍是有錢。其他新軍,都沒有什麼真實力。

等於袁世凱掌握了清軍8成的戰鬥力,其他2成還基本都參加了辛亥革命。那溥儀還有什麼可以反抗的呢?


深度軍事


溥儀退位時候清朝雖然號稱有百萬大軍,但已經沒有任何戰鬥力了。

清末的軍隊主要有以下幾部分構成:

1、八旗兵。

八旗兵原本是滿清安身立命的根本,這些“以弓馬定天下”的八旗子弟的唯一職業就是當兵,不能從事其它職業,領取國家俸祿。他們分駐在全國各地的滿城之中,和普通百姓是隔絕開來的。

不過隨著戰爭的減少和人員的膨脹,這些八旗子弟的戰鬥力每況愈下,由於不能從事其他職業,他們每天只能逗鳥玩蛐蛐,“八旗”漸漸成了純粹的社會福利機構。

太平天國時期,八旗兵被起義軍打得落花流水,清政府不得不啟用地方團練來鎮壓太平天國。眼看他們和廢物一樣,此後八旗軍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而戊戌變法時,光緒皇帝竟然同意了康有為提出的“廢除旗人特權”改革要求,可見清政府早已對他們失去了信心,把他們視作包袱。

2、綠營兵

除八旗外,還有以漢人建立的綠營兵,他們是八旗兵的重要輔助力量,幫助清政府控制全國,不過待遇要比八旗低很多。太平天國時,這些綠營兵同八旗一樣潰敗,後來就被裁汰拋棄了,只留著一個空殼子。

3、練軍和防軍

練軍是整頓裁汰綠營的產物,綠營中較為優秀的人員被編為練軍,這些人一度成為清末的主力部隊。在抗擊八國聯軍時,練軍展現出了一定的戰鬥力。

防軍則是整頓團練武裝的產物,太平天國後,湘軍、淮軍等部人員被抽調整頓為防軍,駐守各地險要,守備各省,光緒年間尚有20多萬人,後來被改編成巡防隊。

4、新軍

甲午戰爭慘敗後,清政府鑑於現有部隊無法滿足國防需求,決定仿照西方制度編練新建陸軍,簡稱“新軍”。新軍完全採用西方先進的武器裝備,其戰鬥力是全國最強的,遠遠高出以上八旗、綠營、練軍和防軍。

新軍以鎮為基本單位,將全國劃為36鎮,因武昌起義爆發,只建成了26鎮,官兵編制共計18萬左右。不過真正完成編制的只有16鎮和16個混成協,人數大概在13萬左右。而袁世凱控制的北洋六鎮則是最早完成編練的,裝備精良,糧餉充足,是精銳中的精銳。

現在袁世凱帶著清朝一手培養起來的槍桿子逼宮,溥儀還能有其他選擇麼?

一來,沒有時間調集軍隊勤王,二來就算他們趕來也打不過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啊。

而武昌新軍則帶頭髮動了辛亥革命,你說溥儀還能有啥辦法?

所以溥儀只能退位了。不過他根本做不了決定,因為他當時只有6歲而已。負責批准退位詔書則是光緒的老婆隆裕皇太后。


石頭說歷史


這個題目本身有些胡編亂造,1.辛亥革命時,清王朝沒有100萬兵馬。2.袁世凱沒有20萬人槍。

在太平天國和鴉片戰爭中八旗和綠營軍不堪一擊。清朝開始裁撤軍隊,編練新軍,4路新軍除了袁世凱的部隊都在八國聯軍打擊下全軍覆沒。

事後全國按照袁世凱的部隊標準組建新軍,全國設置36鎮(師),差不多一個省一鎮新軍。

但到1911年武昌起義為止, 新軍實際上只編成了十四鎮(師)十八混成協(旅)、四標(團)的遍練。總人數131800。而袁世凱北洋就佔了滿編六鎮,合計74500人槍。

溥儀皇帝直接掌握的只有禁衛軍鎮2萬人槍,這個鎮基本都是滿人組成,忠心耿耿,但禁衛軍鎮的首領卻是漢人馮國璋。

辛亥起義,基本就是各省新軍起義,等於袁世凱這6鎮7萬人和全國的其它6萬新軍打。其它地方部隊都是土雞瓦狗牆頭草。

袁世凱不願意打,馮國璋和稀泥,袁世凱以北洋六鎮作為資本談判,改朝換代,袁世凱落了個大總統。可以說上下5000年,辛亥革命改朝換代國家成本最低,傷亡人數可以忽略不計,國曆受損最少,袁世凱功不可沒。



睜眼看西安


清朝末期,中國已經病入膏肓,面對內憂外患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終於在1912年,最後一任皇帝溥儀退位讓賢,袁世凱稱帝。至此清朝結束了輝煌而又悲劇的一生。

溥儀退位時,尚有百萬軍隊效忠朝廷,而袁世凱僅有二十萬新軍可供指揮。

但是,袁世凱竟然仍敢逼宮造反。為何袁世凱二十萬之眾便可逼宮呢?有書君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溥儀百萬兵力衰弱,導致沒有能力與袁世凱的兵力抗衡。

溥儀在位時,清朝軍隊人馬總數其實也就百十來萬,分散全國各地。

而且因各地訓練方式等因素的影響,隊伍質量也是參差不齊的。其中實力最強的當屬袁世凱領導的北洋軍隊。

北洋軍隊士兵幾乎個個驍勇善戰,一個頂十,不在話下。其整體水平幾乎囊括了全國軍隊實力的十之八九,令全國其他省份的軍隊望塵莫及。

辛亥革命時期,北洋軍隊一個鎮的兵力不費吹灰之力,就將山西新軍輕鬆打敗。由此可見北洋軍隊的實力不容小覷。

因為北洋軍隊有雄厚實力,儘管數量上與溥儀軍隊天差地別,但是搞定這幫烏合之眾,還是綽綽有餘的。所以袁世凱才敢氣焰囂張,與溥儀叫板。

二、晚清病入膏肓,導致人心渙散,沒有心思打仗。

整個清朝先前在慈禧太后昏庸無道的掌權下已經千瘡百孔,滿目蒼痍。傅儀繼承大統時,清朝不過是個爛攤子,要人沒人,要錢沒錢。

西方列強屢屢侵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戰爭連連失利,我國無奈做出割地賠款的讓步來暫時平息炮火之聲。

僅是《馬關條約》,我國就被迫賠償兩億兩白銀。這對於當時國庫空虛的清朝來說,是一筆不菲的錢財。

本來就入不敷出的慘絕人寰情境下,一系列連哄帶騙的不平等條約更是令財政連年赤字的清朝雪上加霜。

沒有雄厚財力的支撐,國家沒有用來犒賞三軍的資金,有書君想可能軍餉都不能按時發放了,至於其他福利待遇,那是想都不要想了。

沒有資金,軍隊自然覺得沒有盼頭,哪還會為清朝賣命,都恨不得一個個做縮頭烏龜,不要上戰場去。

清朝人心渙散至此,有書君想即使有千萬人馬,也不過是虛張聲勢罷了,哪有心去跟袁世凱的二十萬軍隊抗衡呢?

三、溥儀繼續抗衡袁世凱不如退位,能按時領取鉅額補貼。

溥儀之所以在有更多兵馬的條件下沒有與袁世凱正面交鋒,其實也有自己的個人原因在裡面。

戰爭必然會有死傷,戰爭持續時間很長,艱辛異常。而且還令溥儀擔驚受怕,生怕一個不小心因戰爭而命喪黃泉,小小年紀就去慈禧太后那報道了。

並且溥儀又沒有十足把握能夠擒獲袁世凱。就算取勝,清朝也只是延續了先前的頹廢之氣,甚至可能還因戰爭的原因使得清朝更加命懸一線。

所以溥儀並非願意這場戰爭的發生。

而退位的結果卻能讓溥儀從此高枕無憂,因為溥儀退位的待遇是,一如既往地有先前稱帝時同樣數量的丫鬟奴才伺候。

每年還有四百萬兩鉅額生活費用發放。不僅如此,他還能繼續居住紫禁城。

這樣的結果,自然令年幼的溥儀“樂不思蜀”,他不僅從此不再為國事操勞,還能繼續享受以前的生活,又怎麼會繼續沒有去打沒把握的仗呢?

因溥儀退位待遇優厚,所以即使有百萬軍隊也沒有必要去與袁世凱抗衡。

人不在多,在於精。兵力是一國之根本,兵力強,則國強。

溥儀在位時沒有加強兵力訓練,結果被袁世凱鑽了空子,奪了龍位,從而導致清朝覆滅。不知他在九泉之下,如何面見大清江山的列祖列宗!


有書博物館


首先,要認識到,威權與權力來之哪裡?

來之下面,來之部下的支持,不是來之看著很厲害的職位,皇帝這個職位也不行;不是來之道德高位,忠君愛國大義也不行。

大清皇室失去下面的支持,不能有效控制軍隊從打太平天國就開始了,為了打太平天國練團練,讓曾國藩們自籌錢糧,自組軍隊,自用軍官,甚至文職軍官們也憑曾國藩們定奪。

皇室只有在曾國藩們的奏章上畫圈同意的權力,就算皇室不畫圈不同意了,那麼還是曾國藩們再換一個人再上一個奏章而已。你要是在軍隊裡面工作,為了生活,為了升遷,為了自己的人頭安全,你聽誰的?

八旗兵更是笑話了,上面說了大清皇室窮的很,這個窮是沒有財政能力,還不是沒錢,只是錢怎麼花他掌控不住。你在一個又大又有錢的單位上班,工資不到兩萬元其實只有兩千五百元,但是沒辦法也要高興的穿的鞋連鞋底也沒有的岳雲鵬式保安,領導讓你去單挑李逵你去不去?

二十萬新軍很多了,一萬也夠,畢竟溥儀沒有群眾基礎的一個匹夫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