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薦”雖有短暫的輝煌,但其結局卻是悲哀的,死得很冤

毛遂,春秋戰國時期平原君門下的食客,就是混飯吃的客人,如果才華被主人所賞識,那就會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否則也就混個有飯吃的地兒。

毛遂在平原君這裡混飯吃,一混就是三年,在這期間,平原君連正眼都沒瞧過他一眼。

“毛遂自薦”雖有短暫的輝煌,但其結局卻是悲哀的,死得很冤

後來秦國開始圍攻趙國的都城,平原居想從這些食客中挑選出二十個文武雙全的主,帶到楚國去遊說求助,可挑來挑去最終都只挑出了十九個人,還差一個。毛遂就是在這個時候自告奮勇地站出來的,說自己絕對能夠勝任這最後一個人選。

平原君一開始是不相信的,後來估計是強迫症犯了,心想就湊個整數得了,於是就帶上了毛遂。

可不曾想人家還真的是不辱使命,就在平原君磕磕巴巴,不得要領地向楚王陳述形勢時,毛遂實在看不想去了,按劍上前,嘚吧嘚吧一陣說,讓楚王的腦洞瞬間大開,佩服得那叫一個五體投地,於是就誠心跟趙國結盟了,共同抵抗秦國。

這就是“毛遂自薦”的故事了,很是輝煌,不過這輝煌的時間並不長。

因為他自薦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死了,而且還死得還非常冤。

咋回事兒呢?跟燕國又扯上了關係。

“毛遂自薦”雖有短暫的輝煌,但其結局卻是悲哀的,死得很冤

當時燕國趁著趙國剛大戰停歇,還不等其有喘息之機就攻打了過來。在這緊急關頭,派誰掛帥出征抵禦強敵呢?思前想後一番,趙王想到了敢於自薦的毛遂。

毛遂聽到這個消息後大吃一驚,趕忙跑到趙王面前推辭,說:我不怕死,只是我確實沒有能力掛帥,深怕誤國,讓我當個馬前卒都可以。

趙王心想,這傢伙咋了這是,當年那個意氣風發的毛遂去哪裡了?於是就問毛遂:“當年你自薦,意氣風發;此時自辭,何其乃爾?同是一人,為何轉眼就判若兩人呢?當年自薦,才情高邁,真偉丈夫;如今已脫穎而出,正逢建功立業的好機會,為何又如小女子一般忸怩呢?”

毛遂說:“寸有所長,尺有所短,要說三寸不爛之舌,我當仁不讓,可讓我執三尺長劍,卻並非我所長。豈敢以國家的安危來試我的短處,以我不才置國,置民於水火!”

按理說,毛遂這話一點毛病都沒有,可趙王為了顯示自己求才若渴,而且也想著,但凡是人才,那肯定都是萬能的,所以根本就不聽毛遂的辯解,最後還是趕鴨子上架,強派其掛帥出征了。

“毛遂自薦”雖有短暫的輝煌,但其結局卻是悲哀的,死得很冤

一個耍嘴皮子的,怎可能是人家動刀動槍的對手呢?雖說毛遂在戰鬥中身先士卒,衝鋒陷陣,但終究還是落了個一敗塗地的結果。曾被趙國樹立起來的“人才典範”的光輝形象,瞬間就崩塌了。

此時的毛遂心想,除了以死謝罪,怕是再也沒有其他方式來面對江東父老了,於是避開眾人,跑到一片小樹林裡,拔劍自刎,悲劇且無奈地倒在了“毛遂自薦”的神話裡。

毛遂的死,誰的責任?趙王嗎?說是也不是,他其實是死在了世人的誤解中。

“毛遂自薦”雖有短暫的輝煌,但其結局卻是悲哀的,死得很冤

世人多認為,但凡是能人,定是全能的,豈不知,所謂的人才,其實只是在他們所擅長的領域裡馳騁而已,並非是所有的領域都能夠任意恣肆。

在考試成績佔了絕對比重的這個年代,我不曾想到毛遂最終會是這樣一個結局。

正如韓寒在《零下一度》中寫道:如果現在這個時代能出全才,那便是應試教育的幸運和這個時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沒有,所以我們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給拿掉。時代需要的只是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