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兵工程學院

裝甲兵是陸軍的主戰兵種,是現代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力量。它集裝甲防護、快速機動、火力打擊和通信指揮於一體,素有"陸戰之王"的美稱。

  我軍的裝甲兵誕生在硝煙瀰漫的解放戰爭時期,經歷了血與火的嚴峻考驗。半個多世紀的光榮之旅,已經成長為一支維護和平的中堅力量。

  在首都北京西南郊,風景秀麗的盧溝橋畔,座落著我軍裝甲兵的最高學府,"陸戰之王的搖籃"-----裝甲兵工程學院。她的前身是創建於1953年的軍事工程學院"裝甲兵工程系"。1961年以該係為基礎,在西安組建成立裝甲兵工程學院。1969年遷址北京。

  從北國冰城、關中古都,到盧溝橋畔,五十餘年的崢嶸歲月,半個多世紀的不懈奮鬥,學院創造了輝煌業績,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凝鍊了"秉承軍工傳統,服務陸軍建設,緊貼裝備育人"的辦學理念和"信念、求實、獻身"的嚴謹院風。現代化的教學設施、一流的師資隊伍和良好的育人環境,為培養我軍裝甲兵新型軍事人才提供了堅實平臺。

裝甲兵工程學院

 基本情況

  學院隸屬於總裝備部,是全國重點工科院校和"十一五"期間全軍重點建設院校,是"十一五"期間全軍首批教學優秀單位。

  學院承擔本科、研究生、繼續教育和留學生教育四類培訓任務,其中,"合訓分流"類初級指揮軍官本科學歷教育是培訓任務的主體。

  學院現有各培訓層次專業27個,其中本科專業16個,分佈在工學、管理學、軍事學和理學4個學科門類,面向全國招收普通中學應屆高中畢業生。

  師資隊伍

  學院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發展趨勢良好的師資隊伍,有博士生導師40餘名,碩士生導師160餘名。他們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獲得者、裝備再製造工程學科締造者徐濱士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電氣自動化專家、一等功臣臧克茂教授;還有"求是獎"獲得者,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一大批骨幹教師。學院還廣納賢士,聘請了多名"兩院"院士和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擔任兼職和客座教授。

裝甲兵工程學院

學科特色

  學院現有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0個二級學科博士點、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8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可在工學、管理學、軍事學、理學和哲學5個學科門類授予學位和培養研究生;"十一五"期間,有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專業領域5個。車輛工程、軍用材料工程、仿真工程、指揮自動化工程、軍用控制工程等主幹學科緊密跟蹤科技發展,形成了穩定的研究方向和鮮明的軍事應用特色,在所從事的領域內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有些項目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創新發展的裝備再製造工程"成為學院的優勢學科特色。

  辦學條件

  學院佔地近7千畝,總建築面積58萬平方米,28個基礎設施內的300餘間教室、多媒體專修室以及實驗室為學員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設施完備、狀況良好的軍體訓練中心、水上運動中心、燈光綜合球場、射擊場、戰術訓練場和裝甲車輛綜合訓練場等訓練場館保障學員完成各項訓練任務。學院建有以千兆以太網為技術支撐的園區網,積極推廣使用軍隊院校網絡教學應用系統,計算機中心可同時容納5千餘人同時上機。圖書館藏書豐富,各類信息資源總量達12.6TB。

  學院擁有1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4個軍隊級重點實驗室,設有全軍唯一的一所裝甲兵研究所。2003年以來,學院取得了500餘項科技成果獎,其中國家級以上獎項7項。裝備再製造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於2006年獲首屆全軍科技創新群體獎。

  學院是全軍對外開放單位之一,是我軍展示良好形象,擴大相互交流,增進國家、軍隊之間瞭解和友誼的重要窗口。

  人才培養

  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未來軍事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我軍軍事人才的培養面臨著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跨越的機遇和挑戰。

  學院在這場以信息化為核心的軍事變革中,瞄準軍隊現代化建設目標和未來高技術戰爭的需要,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作為教學改革的切入點。將"厚基礎、懂裝備、會管理、能創新的複合型人才"確定為初級指揮軍官的培養目標,將"工程基礎深厚、軍政素質良好、管理能力強的複合型人才"確定為工程技術軍官的培養目標。

  學院堅持創新教學內容體系,基礎課程積極選用軍地統編教材和獲獎教材,與地方重點高校同等標準;專業基礎課程注重滲透裝備技術背景,構建了機、電、信息和管理四大類基礎平臺;專業課程在體現工程技術訓練內容的基礎上,充實新裝備、新技術知識。

  學院還把環境育人和第二課堂活動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中,在尊重學員的個體需求、關注學員的全面發展、挖掘學員的內在潛能的基礎上,依託各種活動和文化團體,提高學員的科技素養和文化品位,鍛鍊學員自我參與、自我完善、自我創新的能力,在2007年度的各類競賽中,在校學員先後獲得國家級獎勵88項,省部級獎勵40項。

裝甲兵工程學院

學員學習生活

  青年學子們,當你經歷了苦讀的艱辛和坎坷,走進裝甲兵工程學院的大門,你會深刻地感受到:在那厚積著"哈軍工"傳統而薄發於現代教育理念的課堂上,"軍"和"工"這兩個字已經被有機地熔鑄在了教學生活的點滴之中。

  從你走進綠色方陣、戴上學員肩章,成為裝甲兵工程學院一員的那一刻起,就意味著你必須時刻牢記軍人身份,擔當軍人職責。學院會在打牢你的科學文化基礎的同時,把軍事政治素質的培養和軍人職業精神的塑造貫穿滲透於學習生活的全方位和全過程。入學強化訓練,打牢了你的軍政基礎,培養你的戰鬥精神和軍人意識;嚴格的日常養成,培養了你良好的軍人作風;軍事基礎野外綜合演練,考驗了你的軍事基本技能和野外生存能力。

  大學校園永遠是莘莘學子汲取營養、昇華思想的知識殿堂。在你四年的學習生活中,教學相長的學習氛圍和寬厚嚴謹的科研平臺,是你放飛心中理想的驛站和展示青春才華的舞臺。

  生活在裝甲兵工程學院的校園裡,悉數軍校生涯的點點滴滴,給你感受最深的,是那飽含著現代大學精神又富有軍事特色和兵種特點的文化氣息。也正是這種以"明確堅定的政治導向、文武相濟的價值取向、愛軍尚武的陽剛氣質、領先時代的創新意識"為主要特徵的校園文化,滋育涵養了一代又一代裝工院人。翻開歷史的畫卷,你看到的是一批批裝工院學子在戰車隆隆、鐵流滾滾下建功立業的足跡;一代代裝工院人在悉心鑽研、勇攀高峰時孜孜以求的身影。在這些足跡和身影中,凝聚了裝工院人特有的精神品質。

  滄桑砥礪,春華秋實。在你完成學業之後,你將奔赴我軍裝甲機械化部隊,擔任初級指揮軍官或工程技術軍官,部分同學還可以到科研院所和裝甲兵軍事代表系統任職,從事教學科研、產品驗收工作。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近半個世紀以來,天南海北志存高遠的3萬多名精英學子攜筆從戎,從"陸戰之王的搖籃"裡成長為我軍裝甲機械化部隊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裝甲兵的最高學府,熱忱歡迎向往軍旅生活的青年學子們,加入裝甲兵的行列,讓我們在同一面軍旗下,共鑄共和國的鋼鐵長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