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銀行存款利率只有3.75%,而有的銀行卻能達到5.45%?

奇葩財經說


國內銀行的分類

目前我國境內銀行主要有四大類:

1.國有銀行。指我們熟知的中農工建四大國有銀行。

2.境外銀行。比如花旗銀行、匯豐銀行等。

3.股份制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等,還有各城市農商行也屬於股份制銀行。

4.民營銀行。浙商銀行、微眾銀行、蘇寧銀行、藍海銀行等近20家。


不同銀行之間,存款利率為什麼有懸殊?

1.銀行背景和安全性

作為我們普通老百姓儲戶,選擇哪家銀行存款第一考慮的肯定是安全性。如果一家銀行連你的本金安全都保障不了,又怎能吸引儲戶呢?作為具有國有背景的四大行,有國家信譽做後盾自然吸引了眾多儲戶,哪怕利率低一點,至少本金安全性極高。所以四大行吸引儲戶的不是高利率而是安全性。

2.存款用途不同

作為國有四大行,具有配合國家政策性投資的責任和義務。所以四大行的儲蓄存款很大一部分用於國家政策性投資,這部分業務的利潤很低,所以存款利率相對較低。

3.銀行成熟度不同

國有四大行經歷幾十年的發展,相對成熟,業務全面而又多樣化。而新興民營銀行近十年才嶄露頭角,業務單一、知名度低,所以靠高利率搶佔客戶群也是民營銀行擴張發展和提高知名度的手段。

4.運營成本不同

像微眾銀行、浙商銀行、蘇寧銀行等這些新興銀行,很少有網點,所有的業務都可以通過APP或者網頁辦理,這極大的降低了銀行運營成本,省下了大量的人員工資成本和網點租賃成本。


中年老劉聊財經


銀行存款利率3.75%和5.45%,二者差了1.7個百分點。

通過利息計算,1萬元一年的利息一個是375元,一個是545元,如果是你,選哪個?

先看各家銀行存款利率

3.75%的年利率,主要是大型銀行三年期或五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基準利率上浮比例不足40%;

5.45%的年利率,多以中小微及民營銀行五年期儲蓄存款利率為主,原本比較常見的比如億聯銀行、藍海銀行在三方金融平臺上銷售的5年期定期儲蓄存款,但如今也都有所下降。但在其官方手機銀行app上,仍然有5.45%的存款利率,不過也已經限購。

利率差距為何如此之大?

以國有銀行為例,其5年期存款利率多在3.75%左右,有的甚至無法達到這麼高。他們有底氣將存款利率定價低,主要還是因為他們作為老牌國有銀行,資產規模大,群眾基礎好,大眾信任度高,而且不需要太高的利率水平,因為其豐富的業務品種,足以吸引非常多的儲戶到自己銀行存款。再者說,他們本身內部經營成本較高,有著龐大員工群體,需要支出的各項費用也是不菲。因此,存款利率太高,對他們來說無利可圖,也就沒有提高太多的必要行。

相對的,對於中小微及民營銀行來說,本身他們網點覆蓋範圍較低,資產規模小,吸收存款再發放貸款他們帶來非常高的利潤。

為了提高攬儲優勢,增強百姓認可度,他們多會提高存款利率,來吸收更多的存款。並且因為他們網點少,經營成本和營銷成本也可以儘可能壓縮,讓銀行有足夠的資本充足率來提升存款利率,使其存貸款業務進入良性循環,並得以快速擴張發展。


奇葩財經說


有的銀行存款利率3.75%,有的銀行的利率5.45%,主要目的是為了吸儲。

我們一般能接觸到的銀行分為兩類:

國有商業銀行

例如: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由國家直接管控,有國家背景;另一方面,大眾的認知度比較高。例如:煤氣、燃氣、水電費、有線電視費、住房公積金等日常服務,使用的儲蓄卡基本上都是國有商業銀行的,覆蓋面廣、認知度高,所以根本不愁吸儲。相信大家每個人都辦理過中農工建交的銀行卡吧。

股份制商業銀行

例如:招商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華夏銀行、中國民生銀行、廣發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浙商銀行、恆豐銀行、渤海銀行

股份制商業銀行屬於股份制,有許多渠道的投資資金參與,簡單說,就是非國有資本參股的銀行。同時,大眾的認知度不是很高,所以只能靠提高存儲利率的差異化策略進行吸儲。現在很多股份制行業銀行逐漸開始多元化的業務。


如有疑問,歡迎交流。


處女座與十一月


如果你是個保守投資者,那麼並不建議存5.45%利率的銀行。

銀行利率能達到3.75%嗎?

同一條件下,存款期限越長存款利率越高。然而,三年以下期限銀行存款利率不能達到3.75%,只有三年及以上期限存款利率才可高達3.75%。

雖然目前銀行存款利率開始市場化,但是仍然受央行窗口指導和行業規範限制,即仍存在利率管制。而目前的存款利率水平最高可基於基準利率上浮55%左右(普通存款為50%,大額存單可達55%),即三年期存款最高可達2.75%*155%=4.2625%。

如果題文的存款利率3.75%是三年及以上期限,在4.2625%之下,那麼銀行存款利率自然可以達到3.75%。但是,如果是三年以下期限,那麼存款不可能高達3.75%。

銀行利率能達到5.45%嗎?

一般情況下,官網公佈的掛牌利率不可能高達5.45%,因為仍然受利率管制。但是,自2014年11月調整基準利率以後,央行不再提供5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即不存在參照標準,由商業銀行自主定價;或者遵循最後一次調整5年期基準利率4.75%,那麼利率達到5.45%也是在上浮比例之內。

因此,如果是5年期定期存款,那麼商業銀行存款利率是可以高達5.45%的,但那幾乎也是極限了,只有在小型商業銀行中出現,比如民營銀行、小型城商銀行和信用社等。

為什麼不建議存5年期5.45%利率的存款?

首先五年期期限較長,流動性風險較大;其次提供該產品的通常為小型商業銀行,例如民營銀行、小型城商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等,其註冊資本通常只有二三十億,信用風險較大;最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利率是不斷下行的,而利率一旦繼續下行,對提供高利率的商業銀行來說負擔較大(期限較長),存在較大的運營風險,特別是商業銀行需要上交一定比例的存款準備金,上交存款準備金的部分資金本身就為折損資金,增加運營風險,即存在較大的市場風險。

當然,如果資金控制在50萬以內,那麼即使是保守投資者也可適當存入該類銀行,畢竟《存款保險條例》中規定最高可賠付本息50萬。但是,到時賠付可能並不如人意,比如等待時間較長、手續複雜等情況。

最近銀行的風險屢屢暴露,比如日前包商銀行因為信用風險被央行和銀保監會接管,昨日濟南農商行員工舉報銀行資產損失30億等,小型商業銀行存款的安全性不言而喻。

如果你有買股票,類同康美藥業這樣的藍籌股都可瞬時間st,那麼還有什麼不可能的事呢?銀行也可能存在做假賬,特別是民營銀行,資本過度集中,相互牽制性較小。

注意智能存款!

智能存款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存款,存在較大的流動性風險,流動風險可能高於貨幣基金,畢竟收益高於貨幣基金。智能存款實際名稱為創新型現金管理類產品,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存款產品,這一點需要注意,有點類同於結構性存款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存款。

智能存款的運營模式是將用戶的資金存入三年或五年定期存款,而隨時支取的資金來源於該產品設置的資金池。如果發生過度擠兌,那麼用戶可能變現不了或利率跳水(該類產品利率不斷變化),給用戶帶來一定的損失。

本金不受損失並不代表無風險,對於智能存款很多人拿《存款保險條例》說事兒,其實這不關乎《存款保險條例》事兒。這就好如貨幣基金它的主要投資對象也為存款,人家拿《存款保險條例》說事兒了嗎?何況人家還主要持有信用風險更小的國債和央行票據等貨幣工具。

貨幣基金和智能存款的較大區別在於流動性的大小,畢竟貨幣基金投資標的平均期限在120天以內,而智能存款投資標的期限長達三年或五年,收益較高並不為過。


三人聚眾


5.45%的年利率只有民營銀行五年期存款才能達到的高利率。至於3.75%的存款利率,則是傳統銀行當下五年期存款利率水平。


央行三年期和五年期基準利率都是2.75%,大額存單最高上浮55%,年利率能夠達到4.2625%,但是普通定期存款往往只能上浮30%,往往只能達到3.6%左右,一些銀行5萬元以上的三年期大額存款年利率能達到4.125%。


之所以民營銀行存款利率較傳統銀行存款利率高,有如下原因:


1、民營銀行知名度低,攬儲困難,只能以高利率吸引存款

越是品牌認知度高的銀行越容易吸引到更多存款,相應的,這些銀行往往會給出更低的存款利率。從某個角度講,這也是給了其他銀行一條活路。畢竟如果國有大行都以高利率攬儲的話,其他銀行的生存空間就會被大幅壓縮,很難吸引到大量資金,發展都會成為問題,這並不利於金融市場穩定和發展。

民營銀行本身受到限制,只能一行一店,只有在總行所在地有一個營業部,其他省市沒有營業網點。僅從這一點來講,消費者就會對存款心存疑慮,因為存款只能通過互聯網操作,而每年都有那麼多存款丟失的新聞。萬一選擇了千里之外的異地民營銀行,存款有問題的話維權成本將會非常高,這大大增加了民營銀行的攬儲難度。

為了吸引到更多存款,民營銀行拿出明顯高於其他銀行的利率就順理成章了。


2、民營銀行沒有線下網點,運營成本較低

2019年的咖啡很火,很多創業者都選擇了銷售咖啡。以實體店的咖啡為例,店鋪租金成本就佔到了一杯咖啡的40%。房價上漲使得店鋪租金不斷上漲,這已經成為實體店的最大成本支出。

銀行也是同樣的道理,在不同的城市設立網點,需要租用空間,需要安排員工,各種設備及裝修下來,每個網點都要投入不小的資金才能運轉,這是傳統銀行不能避免的發展模式。

民營銀行通過網絡發展客戶,就沒有上面的顧慮,運營成本非常低,自然就有了更大的利率空間。


3、民營銀行業務構成有差別,平均貸款利率更高

傳統銀行房貸業務是重要組成,基準利率4.90%,上浮後往往也不會超過5.70%,如果存款給出過高的利率,銀行就會出現虧損。至於給一些大型國有企業貸款,利率更是低至4%左右。

民營銀行為了獲得利潤,會選擇利率較高的貸款業務,比如消費貸,比如中小企業貸款,利率遠高於基準利率。


財智成功


經常關注存款利率的朋友可能會發現,市場上不同銀行的存款利率是有很大差別的,有的銀行存款利率只有3.75%,而有的銀行卻可以達到5.45%,這是什麼原因呢?

3.75%的存款利率一般是銀行三年期或者五年期定期存款的,確實有不少銀行可以達到這個水平,比如說北京郵儲銀行的三年期存款利率是3.85%,上海郵儲銀行的三年期存款利率是4.13%,而存款利率要達到5.45%,能做到這麼高的銀行並不多,只有一些民營銀行能給到這種利率。

民營銀行的存款利率能達到這個水平主要是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民營銀行的經營時間比較短,規模比較小,比不上大型銀行,為了吸引客戶到自己這裡存款,就只能把存款利率定高一些,提高和大型銀行的競爭優勢,不然在同期利率相同的情況下,儲戶肯定都跑國有銀行去存款了。

另一方面是民營銀行的賺的利差比較大,大型銀行的貸款發放方向主要是住房按揭貸款和企業貸款,企業貸款的年利率基本上控制在12%以內,住房按揭貸款的利率就更低了3.5%~6%,而民營銀行幾乎不做住房按揭貸款業務,主要經營個人消費信貸業務,個人消費信貸的年利率15%~24%居多,賺的利差多,自然也就付得起比其它銀行稍高一些的存款利率。

如果你喜歡這個回答,歡迎轉發、點贊、評論,歡迎關注我,訂閱更多財經、理財、炒股知識和資訊!


投融資那些事兒


銀行定期存款利率

在我看來,3.75%的定期存款利率已經不算低了,畢竟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的五年定期存款利率只有2.75%,而且招商銀行、浦發銀行等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5年定期存款利率也同樣不到3%,也就是說5年定期存款利率能夠達到3.75%的可能是地方銀行或者農商銀行。


當然,雖然銀行定期存款利率普遍不高,但肯定也有一些銀行能夠達到5%以上。如上圖所示,藍海銀行和億聯銀行的5年定期存款利率就在5.45%,比國有銀行同期限存款利率高出了近一倍,差距不可謂不大!

不同銀行間定存利率相差較大

對於傳統型商業銀行來說,他們的定期存款利率很難達到5%以上,因為利潤空間確實被壓縮的太過厲害,甚至會出現利率倒掛以至於賠本的情況。



銀行每筆業務成本與收益的核算主要參考FTP定價,而FTP全稱為內部資金轉移定價,是商業銀行核算資金成本或收益最常見的內部經營管理模式。絕大多數銀行的FTP定價表中5年定期存款利率很少有能達到5%以上的,換句話說將定期存款利率定到5%以上基本是沒有利潤可圖甚至會虧損的買賣!


但是有一部分銀行不在這個範圍之內,那就是民營銀行。它們與傳統型商業銀行有所區別,沒有任何一家物理網點,可以節省大量的經營成本與營銷成本,讓其有更充裕的資金用於提升本行的存款利率,而本行的存款利率提升以後又會反過來吸引大量的客戶來辦理存貸款業務,讓本行能夠得到快速的發展壯大!


財富公元


存款利率不能只看表面的高低

有些銀行可能只是打著存款的旗號,但這個產品不一定是存款,可能是理財、是基金,含有隱藏的成分,傻傻分不清楚,因此大家要學會看產品說明書和風險揭示書。但隨著現在的管控越來越嚴格,很多至網點購買時需要錄音錄像簽字等,這等隱藏的成分會大大減少。

高利率高風險,低利率低風險

近兩年經濟有些低迷,環境、前景不是特別明朗,導致出現很多暴雷事件,也包括銀行的部分產品。那麼簡單來說,最穩的定期,利率肯定低,加上這兩年央行的不斷降準、降息,理財次之,當然也看理財的種類,是中低風險,還是中高風險,那基金就是中高風險,利率高風險同樣高,所以不能只看利率,要看是不是同款產品,不同的銀行存在不同的利率,而不是用存款去比較理財,用理財去比較基金。

目前我國銀行間都存在存款壓力和競爭關係

對於銀行來說,AUM最重要,AUM就意味著生存,意味著銀行的發展,員工的獎金,為了吸引更多的資金、存款,最常見的招數就是上浮更高的利率。當然每個銀行上浮的肯定不同,例如國有銀行,家大業大,口碑好,已經奠定一定基礎的,一般不用上浮更高的利率,就可以吸引客戶,因為客戶覺得放在大銀行,心裡踏實。而商業銀行,尤其是地方性的小銀行,網點少,口碑沒有大銀行好,想要吸引客戶就必須比大銀行上浮更高的利率,這樣才有可能搶得一杯羹。

部分城市商業銀行、農商行,自主性比較強

不像國有銀行或股份制銀行那樣規矩多,利率上浮不需要走那麼多流程,不需要向省行、總行等審批,也沒有協會的管治、人行的那麼多苛刻要求,顯得更為自由,所以同等產品,利率也更高。

部分城商行主要向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服務支持

尤其是農商行,面向三農服務多,而這些貸款也是近兩年最符合國家對小微企業、對三農扶持的政策的,因此就會或多或少享受國家政策上的優惠傾斜,甚至會在稅收等方面,得到優惠補助,那麼只要銀行肯讓利那麼一點,就會回饋客戶多一點,簡而言之就是利率高一點啦。


欣奇理財師


3.75%的存款利率與5.45%的存款利率相比,雖然只有1.7%的差距,如果存款的金額比較小,差距就看不出來,比如存款1萬塊錢就只差170塊錢左右,但是如果存款金額比較大,那差距就很明顯的看出來。比如存款100萬,兩者的相差就達到了1.7萬。

為什麼不同銀行存款利率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我認為主要有4個主要原因。

第1個原因是不同的銀行存款政策不一樣

題目中所提到的兩個利率,其中3.75%的這個利率應該屬於一些國有大銀行或者是股份制銀行。這些銀行一般都是全國性的,銀行網點多規模大,所以為了方便統一管理,提高資金的使用率,這些銀行都會在內部實行一個FTP(內部資金轉移定價),而各個支行的利潤主要靠的是實際吸收存款的利率跟FTP之間的差價。比如某個大銀行三年期的FTP是4.5%,那支行在實際吸收存款的時候就不能超過這個利率,實際給到客戶的利率必須控制在4.5%以內,否則就沒有利潤。也正是因為這個FTP的限制,所以很多銀行都不敢上浮更高的利率。

而那些小銀行特別是一些農商行,農村信用社以及民營銀行他們規模比較小,沒有這個所謂的FTP,所吸收的存款都可以直接轉化為貸款,他們可以根據實際的市場需求對存款做出調整,存款的定價更加靈活,所以能給到更高的利率。

第2個原因,不同的銀行資產端的收益不一樣。

存款的收益說白了,主要是來自於資產端的收益,目前大部分銀行的存款都主要轉為貸款,因此貸款的利率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存款的利率高低。

目前很多大銀行的貸款端客戶都是一些大型企業,這些大型企業比較優質,可以選擇的空間比較大,所以銀行在給他們放貸的時候,貸款利率都相對比較低,而為了保持一定的息差,所以存款利率也會跟著降低。

但是一些小銀行則不一樣,目前很多小銀行針對的是一些小微企業客戶以及個人客戶,這些客戶資質相對比較差,可以選擇的空間比較小,他們對利率的敏感度相對比較低,所以能夠承受較高的利息,這就給銀行高存款利率提供了基礎。

第3個原因,利率同盟的約束。

雖然從2015年開始,我國已經逐漸放開存款利率的限制,但從那之後銀行存款利率並沒有太大的波動,目前大部分銀行的存款利率上浮範圍基本上都是控制在55%之內。而之所以有這個限制,是因為目前市場上有一個銀行業利率工作自律公約,這個公約為了規範成員的競爭,會對成員的的利率做限制。目前市場上絕大部分上規模的銀行都是利率自律公約成員,所以當會受到這個利率上限的限制。

而相對來說,目前有一些小銀行就不是這個利率公約的成員,他們沒有受到這個公約的限制,所以定價的自主權更高,能夠上浮更高的利率。

第4個原因,吸收存款難度不同。

對於那些大銀行來說,他們網點多,品牌好,而且成立的時間相對比較久,更容易吸收客戶存款。

而相對來說,那些小銀行網點少,品牌相對比較差,有的銀行甚至成立時間只有幾年,很多客戶對這些小銀行都不放心,所以這些小銀行吸收存款的難度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這些小銀行實行的利率還跟大銀行一樣,那基本上就吸收不到存款。

所以為了能夠跟大銀行競爭存款,很多小銀行吸收存款的利器就是比大銀行上浮更高的利率,比如目前有些民營銀行5年期的存款利率就達到了5.45%,這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貸款教授


這個是比較正常的,因為央行規定有40%的浮動標準。而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有些銀行在20萬以上是可以議息的,只是大多非專業的人士不懂罷了。普通的人去了銀行資金再多也是由櫃員按利率給你存進去。

有的銀行達到10萬就能進行議息;各銀行的內部規定不一吧,資金再大一點的可能內部給你的利率會更加的好一些。就拿我最近去工行的一筆20萬存款來說吧。如果你不強調一下他們是會按正常給你存,你強調後櫃員就會申請一下,基本上是馬上同意比原定的息要高的。如果你200萬去存的話,會直接請進VIP貴賓室,當然這裡大多是以向你推薦各種的基金,債券,理財產品為主。建議如果你沒有接觸過可以直接拒絕,因為這裡面有風險級別的,有的是保本浮動利率,有的是不保本的,所以你直接說出要契定期,要一個比較滿意的利息,否則你就說去別行看看。為了拉攏儲戶,大多會達到你的滿意。因為現在引入了城商行,銀行業也並非原來的四大行天下了。


外來銀行與城商行層出不窮,所以現在銀行也逐漸的活了起來。否則如何發展業務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