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蒙元到满清,评判“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实性


从蒙元到满清,评判“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实性

“得民心者得天下”,遍观中国古籍,没有找到此句原话,出处应该是现代人聚合孟子·离娄上中的词汇而得到。此句问世之后,世人皆知,以致著名辫子戏《雍正王朝》中的主题曲就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歌词,在著名歌唱家刘欢荡气回肠的演唱中,闻者无不生出对满清雍正皇帝的崇敬和敬爱之情,感慨雍正的勤政爱民、深得民心,若无雍正一般贤德的皇帝,清朝又岂能得中国民心,统治中国二百多年,并引申出若非忽必烈英明神武、广得中原民众之心,蒙元又岂能统一中国享国近一百元?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从蒙元到满清,评判“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实性

万历四十四年,清圣祖奴儿哈赤以以七大恨告天叛明,劫掠辽民财物,淫辱妇女,屠戮边民,以致辽民四处逃亡,甚至自尽,以免为后金包衣奴隶,就后金内部而言,奴儿哈赤一母同胞的弟弟舒尔哈齐因反对奴儿哈赤判明而被奴儿哈赤处死,可以说奴儿哈赤及其建立的后金不仅不得民心甚至还不得其弟之心。满清入关之后,实行剃发易服、投冲、逃民、圈地之法,满清在扬州、嘉定、大同、潮州、赣州等地的暴行,诸端种种,哪一处得民心?满清中期,康熙大兴文字狱,平藩王之乱时,纵容八旗兵劫掠百姓;乾隆下江南,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借修《四库全书》之名,行毁书烧书之行;满清末期,与列强签订卖国条约、割让领土、皇族内阁等等诸多举措,试问满清276年,制度倒退、文化倒退、生民有倒悬之苦,国土遭蚕食之祸,从始至终,满清哪一点得民心?满清276年的国祚,用“得民心者得天下”如何解释?

从蒙元到满清,评判“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实性

再说蒙元,众所周知的屠城暴行和四等人制度不用多说,单是在社会等级中,将传承文化的知识分子儒户排在乞丐前面,以致知识分子只能沉浸在唐宋之时属于市井之学的小说戏曲;忽必烈虽为元主,野性不改,全无度量,为达到震慑南宋遗民,凌辱南人的目的,派吐蕃妖僧杨琏真迦挖掘南宋皇陵,发丘盗墓,将宋理宗和后妃的尸骨拖出坟墓,与牛马骸骨混杂在一起,丢弃与荒郊野外,并将宋理宗的头盖骨制成酒器送给忽必烈压胜。试问如此茹毛饮血、野蛮落后之人统治的朝廷,如此凌辱儒生,岂能得民心?可是蒙元享国祚近一百年,用“得民心者得天下”如何解释?

从蒙元到满清,评判“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实性

故而“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在华夏内战之时才有合理性和普遍适用性,比如秦末农民暴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明太祖与陈友谅之争时。华夏之民大部源出炎黄二帝,争战军阀皆知天下之争终为内部阋墙而非灭族之争,天下英才投效主公也以善待士民、得民心之军阀为上选,百姓也会归附之,长此以往,天下归心,士绅悦之,群效死力。因此于军阀而言善待民众,严明军纪合乎同胞之情,顺乎天下之理,所以汉高祖、汉昭烈皇帝刘备、明太祖都善待民众才能成就帝业。

从蒙元到满清,评判“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实性

可是唐以后,因游牧民族尽得中国之利,器物之精非华夏独有,并且中东天方教崛起,组织政权的制度不再只有儒家文明一种选择,游牧民族得武力之盛即得天下。于此中原王朝组织政权的中坚力量-儒生对于有了新选择的游牧民族成了累赘,蒙元就选择信仰天方教的色目人为基层官吏。某种意义上而言信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儒生,成了信奉弱肉强食、丛林哲学的游牧民族首领用来取乐的工具,于游牧民族首领而言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儒生匍匐在自己的脚下,苦口婆心、义正言辞地劝解自己以天下万民为重,收敛享乐之心,可以满足其征服欲和身为华夏君主的成就感,读书识字的儒生作用仅限于此,而随时会反抗、影响其族人放牧的普通华夏之民又岂能得到善待,对于游牧民族而言得华夏民心,不如得本民族之心,不断弱化、减少中原之民震慑潜在的反抗力量,壮大自己的基本盘才是正道,从而保障自己子孙后代江山永固。也正是因为蒙元和满清的基本盘长时间内保持强大军事震慑力,因之蒙元和满清虽不得民心却能享国祚日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