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存在了八百年,为什么没有天子看到分封制的弊端,或者说没能削减分封制的负面影响?

用户50035732909


所谓的周朝800年,指的是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这其中包括了我们后世说的春秋战国时期,有500多年。周朝真正最强盛的时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西周,然后周王室一直在衰落,到了战国之后基本上就是名存实亡的状态了。所以给其改变的时间改变不多,下面来简要分析一下。

为什么要分封

西周为什么要分封呢?这是因为当时客观条件所限制,当时的各方面条件要想维持周一统的局面,那么就只能分封同姓和异姓来协助其完成。所以得用血缘关系和互相姻亲来巩固这种低等形式的统一,这就有了爵本位和贵族政治,在西周前期和中期还是蛮适用的。


王室衰落

周代的封建社会靠血缘关系来维持,人员世代出身没有流动,是一个闭环的社会。在春秋时期这种阶级关系就已经不再牢不可破,只要有真本事,那么即使是奴隶身份也能改变出身。到了之后的授田和封爵,促使各国的百姓和奴隶的积极性更高,所以各国实力纷纷变强。而周王室在这历史长流之中,变得更加衰落。


为何不变法?

后来称为战国七雄的,基本上各自都有大同小异的变法。而周王室为何不变法呢?一来宗法等制度是周王室存国的根本,列国变法最后也就秦国彻底完成,周王室想要像列国那样变法反对的人更多,所以难以开启。二来是周王室已经出不了像样的君主了,没有雄主哪能领导变法。三就是列国也不会让周王室有完成涅槃重生的时间,如果周王室真的变法,那么就可能被列国联合起来攻击。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周王室就只能看着人家变强,自己变弱。



我们今天看历史,都知道结果,都是开挂视角,当然能谈笑风生。而沉迷在局中的人哪会知道,特别是当时阶级固定的周王室,不然也不会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感叹了。若历史上每个王朝都能及时的发现自己的弊端,然后解决马上它,那么这个王朝还会灭亡吗?周王室的灭亡就是因为没有能及时发现自己的弊端,然后再想变时已是为时已晚,所以大势已去,最终被灭亡。


淡看天上月


永远不要觉得古代帝王都是傻子,更不要觉得穿越回去就比他们牛,

分封制是有弊端,而且都知道弊端在哪里,但是,你不分封,弊端更大。

很多人看到刘邦、司马炎分封,就觉得俩傻子,开历史倒车,最后导致“七国之乱”,西晋更是在“八王之乱”中灭亡了。要是我去,肯定不会分封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多好啊。

问题是,很多人似乎没看到秦朝和曹魏的灭亡?

在宋朝以前,中国的政治制度基本是贵族政治,贵族共同执政,也可以认为是虚君政治,这种背景下,皇帝面对的通常是一个个股东,而不是打工仔,如果不分封,那些贵族如果想夺权,皇帝靠谁呢?

曹魏没有分封,宗室子弟基本没什么权力,司马懿发动政变,曹芳就成了傀儡,如果曹丕像刘邦一样,分封子弟为诸侯王,司马懿还敢造反吗?

吕雉为什么不能像武则天一样做女皇?因为她面对的刘氏宗亲都是诸侯王,而武则天面对的李氏皇族就是一盘肉,他自然就毫不客气的吃了,吕雉和武则天没什么人品上区别,结果不同就是面对的敌人不同罢了。

司马炎分封了39个诸侯王,贾南风尚且敢杀太子,皇帝唯一的儿子,敢把国家变得不知道姓贾还是姓司马,如果不分封呢?

秦始皇没有分封,秦始皇死后,他的儿子女儿们被人切菜一样杀的差不多了。

李世民分封了,但限制了诸侯王权力,结果呢,李氏宗亲被武则天像切菜一样,如果不是有武则天的儿子女儿,李氏当时就灭了。

谁都知道分封的弊端重重,会导致诸侯王叛乱,但不分封的结果真的那么好?

自己的亲人都不相信,外人真的那么值得相信?

皇帝面对的选择,通常不是那么简单,每件事他都有AB两个选择,但无论选择A还是B,结果都是利害参半,弊端重重,

看西周历史,初期出现了“周召共和”,听起来很前卫,但是,两个臣子搞共和,预示着君权虚弱,形同傀儡,实际上,周公就曾僭越为王了。

如果周天子面对仅仅是权臣,那一切还好说,因为你可以削弱异姓诸侯王嘛!

问题是,周天子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即使你灭了异姓诸侯王,打下了这块土地,这块土地怎么办呢?

继续分封?那打下来有什么用呢?直辖建立郡县制?好像没那个条件吧?

郡县制是最开始春秋晚期,土地私有制出现了,郡县制才可以实现,西周的分封制下,想郡县制基本不可能。

如果西周有条件郡县制,周天子分封不会分封得那么彻底,把自己分就剩下个县,跟个县长差不多。

西周分封,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交通、通讯媒介的落后,天子很难把统治力量延伸得很远,没有能力统治的地方,就只有分封出去了,

所以,你灭了诸侯王,这块地你还去统治不了,还是得分封,

实际上,秦朝灭亡也是这个原因,因为没有分封,自己的统治力量又不可能延伸得很远,一旦一个地方叛乱,地方没有军队平叛,等军队调过去,叛乱已经壮大了,如果分封诸侯王,地区一旦叛乱,诸侯王马上就灭了。

分封制的消亡,是五代十国后,经历二百多年战争,贵族没落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科举选拔的寒门崛起,这样皇帝面对的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而不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军政集团,自然有优势了,不再需要分封诸侯王拱卫皇权,也可以把权力分割得足够小,让一个人拥有的权力不足以抗衡皇权,所以宋朝开始就没有了权臣,这样唐朝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南朝居士


分封制对于周,不是可选可不选,而是必选项!没有分封制,周别说八百年,连两年都坚持不了!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武王灭了殷,就理所当然的成为天下共主!坐在镐京,大封诸侯!

实际情况是,周族作为后起之秀,实力本就不及殷!武王灭殷之后,仍然将纣王之子封于朝歌!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周人顶多在西方称雄,根本无法有效控制东方殷王朝的旧诸侯!

武王灭殷第二年就撒手归天,留下了个烂摊子!纣王之子武庚起兵造反,东方诸侯群起响应!周王朝差点儿玩完。多亏了周公,策马扬鞭,平定了叛乱!

周王朝解决了危机之后,周公将齐、鲁改封于东海之滨(对,齐鲁始封地都不在今山东),朝歌封给了自己的弟弟康叔,又营建洛邑!

实际上,周王朝的统治的实质就是姬姓与姜姓合力压制其他族群!

手段一是宗法制,二是分封制!

宗法制就是和周王室的亲疏关系,分封制就是按照亲疏关系进行分封!

春秋时期的周王室虽然没落,但还是有一定权威的,为什么?

因为先是依赖齐国(齐桓公),后来又依赖晋国,这两个国家,齐国是姜姓国,姜太公的后代;晋国是姬姓国,唐叔虞(周成王的弟弟)的后代!

等到晋国被魏赵韩三家瓜分,齐国被田氏取代,周王室没了支撑,跌落神坛,再也没人当回事儿!

对于周王室来说,姬姜亲睦,相互依赖,是其赖以统治的基础!

没有分封制,周王朝早亡了!


探微阁主


一:周朝存在八百年,实际上掌握国家政权的时间并不长。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历史时期,东周时期占了五百余年,周天子没有了领地,借住在西周国的洛邑城东,完全成为了一个象征,没有任何实际上的政治权力。

西周时期,刚建立的周朝用了很长的时间平定天下,西周衰亡时期,大部分时间都在镇压南部异姓封国以及西部部落封国的叛乱,真正掌握国家政权的时间根本就不长。周天子看到分封制弊端的时候,已经没有能力做出任何改变。

二: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弊端,只能通过长时间的人事努力来避免,没有办法消除。

分封制度,或者应该叫封国制度,是适合当时的社会需要的。自夏朝建立以来,推行的就是封国制度,历经商朝的完善,到了周朝达到鼎峰。封国制度是适合夏商周三朝在河流定居时代,人类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

河流定居时代,是人类文明社会在大河流域肥沃易垦的土地上修建水利设施,发展灌溉农业生产的一个时代。

华夏文明与古埃及文明、两河文明不同,华夏文明所处的由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所构成的中央大平原的面积十分广大,而且水网密布。而两河文明以及古埃及文明,他们所处的平原面积小,河流少,地形比较单一。

地理环境的完整性影响着文明的发展进程以及政治体制,两河文明以及古埃及文明的政治体制是行省总督制,和夏商周三朝的封国建邦制度不同。毕竟夏商周三朝天子所掌控的王畿之地远远超过了其它两个文明整个的文明区域。

当时的经济能力和交通状况,水网密布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封国制度有很大的优越性,对中央政权没有能力掌握的地区进行分封建国,可以拱卫中央。古代中国历朝历代,在建国时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采用封国制度,其根源就在于刚刚建国,中央政权疲惫,无力控制广大的疆域,只能通过封国制度来解决。

封国制度的弊端就是各封国之间,各封国与中央政权之间会爆发战争。这个弊端只能靠人事的努力来解决,政治制度上无法解决。因为经济能力和交通能力有着时代无法跨越的局限。

况且后期,中央政权与封国之间的矛盾就在于经济的恢复,中央政权的掌控能力加强,可以削藩设州县。

这一点,就像现在的社会主义制度,即便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是贪污腐败的现象依然很严重一样,都是需要靠人事的努力来避免,制度上根本无法解决。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青青说文明史。


放弃的回忆


大家好,欢迎来到小王说历史!

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大家转发、评论、点赞,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众所周知周朝是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存在了大概八百年的时间。

周朝采取的是封邦建国的分封制,用宗法制维系自己天子的地位。

一开始的时候,周朝根本就没有能力去控制广大的地区,所以使用分封制。

一开始在中原大地上数百个小国,这个时候周朝即控制了庞大的地区,利用朝贡体系维持自己的地位,又利用宗法制度控制了自己的权威。

在西周的时候,周朝占据了广大肥沃的关中土地,在实力上对各个诸侯国形成一种压制。

到了东周建立,周朝的地盘、实力大大缩水,周天子的权威也不如以前。

也就是说到了东周时期,周朝就真的只变成名义上的领导了。

你说他就是看到了分封制的弊端他能怎么办?

他没治啊!

他只能干着急。

东周的天子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春秋初年桓王继位,那个时候就已经号令不了诸侯了。

然后桓王和郑庄公狠狠地干了一仗,被人揍得屁滚尿流。

从那个时代开始,周天子就说话不管用了。

他没有能力插手别的国家的事物,所以他根本就没有能力做这件事情。

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大家转发、评论、点赞,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我当作者那几年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周朝是一个怎样的王朝。

国内的历史剧在描述三代历史(夏商周)时,往往不严谨,以至于给观众一种时空错位感,感觉这些时代除了技术相对落后,与后世王朝没什么太大区别。



但是要知道,周朝是一个3000年前的国家,国家机器处于相当原始的阶段(更早的夏商,属于邦国时代,比大部落好不到哪去),所以统治者对于国家的治理有一套独特的逻辑。

早期的国家治理模式,来源于氏族的管理传统,也就是由族长主持氏族事务,族内重要成员共同参与的模式,西周建立后,把这一套模式直接移植到了整个国家,相当于——天子作为大族长,把天下的地块分给各个亲戚。用《左传》的话就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不仅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内部也行分封,《礼记 曲礼上》:“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为什么周人对分封如此执著?

第一、西周时期宗法观念很强,由氏族过渡到国家的过程中,氏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还非常牢固。西周的“国人”因为这种血缘纽带的存在,甚至在国家事务中还有一定参与度,因此将土地分由宗族子弟管理再正常不过

第二、王权辐射范围有限。我们知道,秦汉以后的王朝,国家机器由官僚支撑,皇权也是由官僚辐射到各个地域。但是在周朝,交通条件和经济条件相对落后,赋税和货币体系尚不成熟,王朝无法供养庞大的官僚系统,甚至在天子直辖的千里王畿内,区域治理还是依靠分封西虢、东虢、周、召、温、檀、荣、毛、凡、虞等六七十个采邑主完成的。

第三、商周时期,存在人少地多的矛盾。3000年前的中国与今天的情况截然相反,人口稀少,耕地富余,因此按照臣民身份、地位、功绩划分田地,各自靠经营土地获得收入养活家庭成员,方能确保国家机器有效运作。



西周的封建以血缘成,也以血缘亡。随着时间推移,亲族关系疏远,各个亲戚之间隔了好几代,相互之间谁也不服谁,血缘纽带的断裂,使得犯上作乱变得没有太多道德障碍。不仅“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内部的封建领主也加快了抢班夺权的步伐,宋有华督之乱、郑有高渠弥之乱、陈有夏征之乱、齐有崔杼之乱,鲁有阳虎之乱,晋、齐两国甚至被异姓大夫取代。正所谓“《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诸侯叛天子,大夫叛诸侯,家臣叛大夫,诸侯尚且不能制臣僚,天子又如何能制诸侯


晓窗读史


在我国,分封制由来已久。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西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那么存在八百年的周王朝,周天子为何要分封,又是如何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的?


‖周天子为什么要分封?

首先,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影响。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其次,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等。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最后,通过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的统治。西周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的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有利于周王室更好的统治。

‖周天子是如何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的?

周公定鼎天下后的一段时间,王畿无论相对于天下,还是相对于各分封国,都十分的大。周王利用不世袭的采邑制度将畿内土地赐予卿士——比如虢公、郑公。这些卿士享有对采邑的支配权,需要履行对王的经济、军事义务,并在王廷充当公务员。他们理论上不能将采邑传给后代,并需要无条件服从周王对他们的采邑进行调整——改封或增减。这种制度的管理效率,比起彻底的封建制度要高很多,使得周王能快速大量地集中王畿的资源,构筑起无比强大的军队和宛如天国的都城。


昭王南征不复,大概是全军覆没,穆王四处征战巡游,几乎是穷兵黩武。夷厉相仍政不纲,而周宣王虽号称中兴,晚期却屡战屡败,甚至到了“丧南国之师”、不得不“料民于太原”的地步,时人哀叹“今也日蹙国百里”至于周幽王身死国亡、平王东迁,“晋郑焉依”,丢掉了宗周的广大土地和军队,实际上国力只等于中等诸侯了。然后仅存的土地还被晋文公等诸侯不断侵吞,到了战国中晚期又分裂成东西两国

在国人赶跑周厉王后,作为采邑主的共伯和或者来当卿士的卫国公族,被畿内封建主推上了王座。这件事宣布了周王实际上失去对宗周的控制权,真正的王畿已经缩窄到崤山以东,只待某个悲惨的周王无奈迁离宗周。


犬戎杀入镐京后,周平王将其余关中诸侯全都带到关东安置,只留申国和虢国在崤山以西作为王畿西门。可支配土地面积骤然缩小,导致了周王军力财力的下跌,失去了军事和经济的支持,周王室东迁后影响力极具下降,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源稚生


这个问题要说清楚很不容易,如果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作为背景,说的简单又恐怕不能看的明白。姑且一轮,列出提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按图索骥了解详情:

1.商周的发展基础是部落联盟,不可以按照现代的思想去想象。部落联盟是一个家族血缘构成,从政治上来讲是一个松散的组织结构,每个联盟本身的独立性很强,理论上你封与不封都实际存在。有人说控制诸侯的军队人数,自己手里有军队的想法在当时不可能实现。

2天子封侯,侯封大夫,大夫用家臣,这是一个层叠式的循环,从经济成本上来讲当时是最经济的做法,你不封根本管不过来。

3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天子手里需要有一个官僚集团来为天子办事,但天子基本没有办法构建自己的官僚体系,知识文化被邦国垄断,不会形成单独的官僚集团。要知道秦虽然郡县制,但只存在十几年,汉朝的时候也想避免诸侯裂国,不封异性,但同性也不可靠,汉高祖刘邦及以后一直用的是权臣与贵妻制衡的手段,到了刘秀之后形成贵族门阀制度,理论上与分封不同,但实际仍然避免不了类似于诸侯一样的贵族门阀干政。

4政治制度与当时的文化,经济,信息,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人并不是不聪明,或者想不到,只是条件限制办不到而已。


东方仁


我觉得提问本身就是一个矛盾,我曾听过一个命题,分封制有弊端为何周王朝还要实施。其实这个矛盾更突出,分封制有弊端是在分封制实施之后的事,没有实施谁会想到那么多。分封制有弊端是因为实施之后才逐渐显现的,没有实施怎么可能发现,而且这个弊端不可能一实施就能发现的吧,是日积月累的中慢慢显现的,当周天子发现这一弊端已经数十年甚至数百年过去了,再去纠正数十年或数百年前自己定制的规则这不就是打自己的脸嘛,即便发现了问题也不可能一时就把存在几十年几百年的规则全盘推翻,就算发现了问题也不可能马上就能想得出补救措施,若此一拖再拖,弊端自然更加明显了以至于最后无法挽救。


牧小尘53867803


周朝的分封制,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五百年分裂割据的状态。而且周天子因为不断分封,他的地盘越来越小,渐渐诸侯国都不把他放在眼里。最后秦国干脆把周朝给灭了。既然如此,周朝当初难道没有看到分封的弊端,及时阻止分封的发生吗?

(周天子分封)

一、周天子当初为什么要选择分封?

很多人对周天子的分封感到非常奇怪。好端端的统一国家不行吗?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把自己的国土与权力削减,最后造成那样的悲剧呢?

其实,周天子实施分封制,完全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周天子分封之前的国家体制,其实就是分封制。周天子这样做,只不过是依照惯例而已。也就是说,商朝的时候,其实也并不是完全统一的,而是一种部落联盟的形式,包括庸、蜀、羌、髳、微、彭、濮这些部落,都只不过是奉商王为首领。他们与商王的关系,有点相当于后期属国和宗主国的关系,不过比那种更近一点而已。

其次,周天子在讨伐帝辛的时候,也是采用联合周边的这些部落,一起行动的。在联合周边部落的时候,自然和周边的部落是有协议的,周天子在革命成功后,不可能不遵守协议。

第三,周天子联合诸侯讨伐帝辛的时候,口号是帝辛无道,他是站在正义的立场上来做的。如果他拿下帝辛获得王位后,就翻脸打帮助他的诸侯,显然是不厚道的表现,大家也不会再支持他了。

第四,既然加盟的诸侯国要进行分封,亲属和功臣们也要求分封,于是分封的格局也就形成了。

(讨伐帝辛)

二、周天子分封以后靠什么来约束诸侯?

周天子实施分封制后,当然也会担心诸侯们不听话,自行一套。因此,也有对诸侯们的约束办法。周天子约束诸侯的办法有以下这些:一是用周礼来约束。周朝有一整套完备的周礼,各诸侯必须按照周礼来说话行事。二是诸侯国必须要参加周天子的各种祭扫活动。三是诸侯国必须要按时向周天子上贡。四是诸侯国要派出军队参加周天子对外征伐活动,以及对内的平乱活动。五是各诸侯国的国君继承,必须由周天子来任命。

这些规则,其实对诸侯国也是有相当大的约束力的。至少在西周初年,具有极大的效力。

(周昭王伐楚)

三、周天子发现分封危害有没有补救?

补救肯定是有的。

比如从周天子的第四代周昭王开始,就已经因为分封,和诸侯国发生了多次摩擦。

当时鲁国发生夺位事件,这显然是明显违反周礼的。不过,周昭王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容忍这种现象的出现。他之所以容忍,其实还是之前的鲁国国君不太听他的招呼,他要扶持一个听招呼的人起来。

还有,楚国本来是周朝的诸侯国,是参加周天子一起讨伐帝辛最后获得分封的。但是楚国一直对自己的封爵(子爵)太小不满意,要求周天子加封。周天子不同意,于是楚国就不再去朝见周天子。这样,周昭王便率军前往讨伐楚国。周昭王的目的,就是把楚国给灭掉,把楚国以及周边的一些土地据为己有。这样,周天子实际控制地盘就变大了。可惜的是,这场战争并没有打胜。打败的结果,也让周天子的威信进一步下降。

周穆王的时候,为了扩大地盘,独辟蹊径,率军往西边打,两次攻打犬戎,一直往西边打到昆仑。接着又往东灭掉不听招呼的徐国,把他的儿子派到徐国去管理。

此后的周天子也一直在采用这样的办法,努力扩大自己的地盘,减少分封的危害。

但是,因为周朝已经形成了那样的制度,一边在讨伐灭掉不听话的诸侯国,一边又同时在分封新的诸侯国。这样其实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结果,周天子的地盘反而越来越少,最后的祸害越来越大,走到了春秋战国那种分裂割据的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