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前明朝的“小冰期”有多冷?間接導致人口銳減一大半

明朝末期,社會陷入動盪不安的局面。朝廷內官員腐敗,政黨爭鬥;朝廷外起義四起,註定了明朝難以再延續下去。

公元1644年時,李自成率軍打到了北京。崇禎帝見大明再無希望,悲憤之下上吊自盡了,就此,明朝走向滅亡。

其實,明朝的滅亡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天災,進而導致缺糧,特別是關中一帶尤為嚴重。那麼這天災是什麼呢?大旱?還是暴雨?亦或是人們過度砍伐造成的洪澇?其實是溫度驟降從而引起的災荒。

三百多年前明朝的“小冰期”有多冷?間接導致人口銳減一大半

相信大家對“冰期”都多少有些瞭解,全稱則是“冰河時期”。很多人都認為“冰河時期”與現代相隔甚遠,已經是上千年之前的事情了。其實不然,冰川作用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只是強弱的不同而已。

三百多年前冰川就曾爆發了一次小規模的暴動,使全球氣溫驟降,進入到嚴寒時期。中國也是全球的一部分,自然會受到冰川作用的影響,造成了明清之時的“小冰期”。

那麼這個“小冰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又結束於什麼年代?

三百多年前明朝的“小冰期”有多冷?間接導致人口銳減一大半

根據史料記載,小冰期起始於十五世紀初期,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十三世紀時便已開始。結束的時間則是二十世紀初期。

“小冰期”對人類最顯著的影響除了寒冷,凍死人之外,就是引起旱災,威脅農作物的生長,進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據史料所載,明朝以前在晉朝以及南北朝時期曾經發生過“大旱”,而這兩個時期也是我國曆史上最為混亂的時期。有些人持著這樣的想法,既然天氣寒冷,那多穿些衣物,保持身體暖和不就可以了嗎?

當然,人可以保暖,那農作物呢?在古代生產力比較低下,而且科學技術手段也不發達。只要一出現大寒或者是旱災,基本上就是顆粒無收的下場。

三百多年前明朝的“小冰期”有多冷?間接導致人口銳減一大半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手段很先進,有很多保護農作物生長的手段,例如灌溉、大棚等技術。縱使有天災,人類也有抵禦的手段。而在古代,人們只能眼睜睜目睹莊稼受到摧殘。

現在,兩廣若是下一場雪,人們便會震驚、興奮。但是放在古代來說,這雪無異於一場天災,只會引起人們的惶恐和悲傷。在宋朝晚期,廣東一帶曾遭受過凍災。

史料上最早的記錄是公元1245年,廣東降下了一場大雪:十二月初,番禺縣連續下了三天暴雪,積雪有一尺深。之前,廣東未曾有過這樣的現象。整個宋朝,類似的情形也不過三例而已。

三百多年前明朝的“小冰期”有多冷?間接導致人口銳減一大半

但是到了明清之時,這一現象就頻繁發生,不再稀奇。例如鄱陽湖、洞庭湖結冰,人們都已見怪不怪。明朝中期華中、華南不下雪的記錄僅有兩條。

這一時期的廣東總能見到漫天飛雪的景象,而且每次積雪的厚度都是一尺有餘。不過到了公元1893年時,一場“特大寒潮”來襲後,自此廣東地區基本上就沒有大雪的光顧了。

學術界普遍認為,從公元1892年到1893年的冬季,是幾百年以來最寒冷的階段。在南方地區,一些省份的溫度更是驟降到令人難以忍受的程度。

氣溫驟降,自然凍傷難以避免,特別是農業首當其衝,其次就是普通百姓中的貧困家庭,沒有厚衣物來抵禦寒冬。

三百多年前明朝的“小冰期”有多冷?間接導致人口銳減一大半

當時人們為了對抗極寒的天氣,還用了一些物理方法。例如“培土法”,這種方法就是在地面上燃燒秸稈、樹枝等可燃物,讓土質變得疏鬆,土裡的溫度升高一些,從而保護果樹的根部。

這種方法在《齊民要術》中就記載得有,不過,這樣的方法也只能保護一時,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當時朝廷也沒有什麼行之有效的措施,因為找不到相關的前人經驗,全靠摸索。

另外,這樣的極寒天氣被視為異象,是不吉利的象徵。當時史料的記載偏向於“記錄實情”,只是記錄了這極寒天氣不詳,會危害社會。但是具體產生了怎樣的危害,卻沒有具體記錄。

政府的解決辦法,則是靠“賑災”。眾所周知,這也是隻能解一時的燃眉之急。

三百多年前明朝的“小冰期”有多冷?間接導致人口銳減一大半

對此,可能有些人說自然的力量是人類無法對抗的,對於天災,人類的力量微不足道,根本阻止不了。不過,古人在探索中也找到了一些出路。例如“豐圖義倉”,就是各地儲備糧食以備災荒。

雖然對抗不了天災,但是我們可以減緩天災對人類造成的創傷,各個朝代都有類似的防範之法。在政治清明之時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不過在政治黑暗時期,這就成為了貪汙者源源不斷貪汙的財路。

所以,這個方法也是廢了又立,立了又廢,一直循環著,長期堅持的朝代很少。

三百多年前明朝的“小冰期”有多冷?間接導致人口銳減一大半

雖然人類的力量很微弱,無法阻止天災的發生。但是我們可以有所行動,而“無為”只會加速社會發生動盪。一些專家們將明清之時的“小冰期”分為了三個階段。

有一段是公元1600年到公元1720年,也就是萬曆皇帝到康熙皇帝統治時期。在災荒時期,出現了很多“鬧事者”。其實這些鬧事者造反的理由只是為了活下去,討一口飯吃。

但是統治者們卻只會用兵刃來鎮壓,不管挨餓受凍者的死活。而明朝滅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居於災荒,這才引起了人們的反抗。

三百多年前明朝的“小冰期”有多冷?間接導致人口銳減一大半

明清時期的“小冰期”,不管是哪一個階段,王朝都出現了動盪,只是爆發起義的影響程度有別而已。明末時期,漢族人口原本有一億兩千萬左右,到了清朝初年只剩下五千多萬。

人口直接減少了一大半,人們還是靠著從美洲傳過來的玉米、紅薯等耐寒農作物才得以活命。天災的危害是巨大的,但是統治者卻缺乏對它的認識,僅把它列為不詳的象徵,很少完善對抗天災的政策手段。

現在,有些人會擔心歷史會再次重演,“小冰期”會再次降臨。不過,如今的政府層面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天災雖會再來,但是歷史慘象卻不會再次上演。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