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集結號】隨隊記者:不是白衣,仍是“戰士”

1月27日,黑龍江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137名醫護人員落地武漢,與這137人同行的還有黑龍江廣播電視臺的三名隨隊記者。作為新聞人,他們和白衣戰士們一樣,奮戰在武漢抗疫的最前線,用手中的鏡頭和文字記錄著武漢這些天來的點點滴滴。

每天早上七點半,第一批黑龍江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隊員都會登上通勤車,前往武漢協和醫院西院,這輛通勤車上不僅有醫護人員,還有一位特殊的“乘客”,黑龍江廣播電視臺記者何曉藝。

【武漢集結號】隨隊記者:不是白衣,仍是“戰士”


何曉藝作為醫療隊的隨隊記者,不管有事兒沒事兒,她每天都堅持和早班的隊員一起去醫院,目的只有一個,用心記錄醫院裡發生的每一個感人瞬間。

記者 何曉藝

醫護之間的那種真情流露,總是在不經意間,所以我們只有時刻守在他們身旁,才能記錄下那些真實而精彩的瞬間。

【武漢集結號】隨隊記者:不是白衣,仍是“戰士”


到醫院後,醫護人員就開始忙著交接班,此時的何曉藝就默默地在旁邊聽著、看著、記錄著,看似無心,實則有意。和醫護人員同吃同住、朝夕相處,何曉藝說,她早就把自己當成了他們中的一員。作為一名記者,能親眼見證這一切、報道這一切,她覺得是幸福的。

【武漢集結號】隨隊記者:不是白衣,仍是“戰士”


記者 何曉藝

其實能夠有機會記錄感動也是我們的一種幸福,在整個過程中我本身也從中體驗到了人生和這個事業它的重要意義,那麼我們也希望通過我們的鏡頭把這種溫暖傳遞出去。

何曉藝不只是兼顧常規報道,作為通聯記者,她還承擔給央視供稿的任務。一個多月的時間,央視《新聞聯播》和《焦點訪談》已播發報道黑龍江醫療隊的新聞十餘條。

【武漢集結號】隨隊記者:不是白衣,仍是“戰士”


前方記者不單單是要保證電視平臺的播發,同時還要兼顧新媒體短視頻的製作和播出。手拿自拍杆,正在整理錄像設備的是隨隊記者侯殿東。由於人手有限,人員不能聚集,所以在武漢前線的記者幾乎每個人都是單兵作戰。

【武漢集結號】隨隊記者:不是白衣,仍是“戰士”


記者 侯殿東

這次主要是以這些小型設備為主,像手機什麼的,口袋攝像機,還有自拍杆基本上都拍滿了素材。你看這三臺手機裡邊,這個是256G的,這個是128G的,基本上都處於飽和狀態,這裡邊所有的視頻都捨不得刪,因為這不僅僅是我們拍的素材,也是我們和醫療隊這些天來所有的回憶。

因為方便快捷,手機成了侯殿東最重要的拍攝裝備,兼顧電視報道的同時,通過手機發布新媒體短視頻報道也是前線記者重要的工作內容,經過這一個多月的努力,多條短視頻成為“爆款”。

【武漢集結號】隨隊記者:不是白衣,仍是“戰士”


記者 侯殿東

這些都是我們用短視頻製作之後發到網上,你看這個,它的播放量達到了四千一百多萬,你像這個,九百三十六萬,像這樣的爆款短視頻作品,還很多很多,這也都是我們通過這樣的方式,及時和家裡(單位)溝通,然後及時發佈的一個效果吧。

我省共有六批醫療隊996名醫護人員分佈在武漢四個對接醫院,醫院分佈在武漢各個區,各對接醫院之間的距離幾十公里。在武漢前線的採訪總是辛苦與危險並存。

【武漢集結號】隨隊記者:不是白衣,仍是“戰士”


武漢協和醫院西院5樓隔離病區門前正在徘徊的這個人是隨隊記者楊少龍,此時已接近午夜,作為一名隨隊記者,這個時間出現在醫院病房門外,也許大家會感到奇怪,但是這個時間出現在病房門外,對於隨隊記者楊少龍來說卻是一種常態。

【武漢集結號】隨隊記者:不是白衣,仍是“戰士”


記者 楊少龍

我這幾天一直在關注一個患者,他是危重症患者,一直在跟蹤採訪,他將進行一個非常關鍵的一步,就是要拔掉氣管插管,這個對於他整個治療來說是非常非常關鍵的,然後我在這兒等著醫生出來,一方面是為了完成我的採訪,其實另一方面,我更想第一時間知道他的病情。

記者跟蹤報道一名患者,患者病情的起伏也必然會影響到記者的情緒,新冠肺炎的患者雖然沒有家人的陪護,卻得到了更多人的關心和關注。對於隨隊記者楊少龍來說,在武漢採訪工作的時候沒有白天和黑夜的區分,醫院裡隨時有突發狀況,都意味著他要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記者 楊少龍

醫護人員呢,他們是24小時值班,而我呢,就是24小時待命,隨時準備應對醫院突發的情況。奮力在前線救治患者是醫護人員的職責和使命,但是作為我一名隨隊記者,我的使命就是要記錄好、報道好每一個感動的瞬間。

三名隨隊記者在武漢已經和白衣戰士們奮戰一個多月了,他們各自為戰,在武漢各所對接醫院之間輾轉著、奔波著、忙碌著,幾乎沒有同框出現的時候。

【武漢集結號】隨隊記者:不是白衣,仍是“戰士”


這張照片是他們剛到武漢的合影,也是三人僅有的一張合影,相信他們一定會凱旋歸來,我們為他們而自豪。

版權歸新聞夜航所有,如需引用請聯繫我們

《新聞夜航》熱線:0451-8289828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