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衡》之碎语杂言(55)——感类篇第五十五(上)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55)——感类篇第五十五(上)

一、

敬天信神者常有一句话,叫做“心诚则灵”,此话实在是逛人之语。成汤时大旱,百姓早已生计艰难,苦不堪言。历时七年,期间朝廷不思兴修水利、造福于民,只是在七年后,君王成汤似有良心发现,弄出个自责五过之文,当作为民向上天求雨祈福之举。恰逢其时正当降雨,于是,自责五过的成汤竟成了后世尊奉的圣君,何其讽刺!《尚书》所言“汤自责,天应以雨”,何其虚伪!七年之灾,汤乃自责,非其忧念百姓,或是其更忧心其君权不稳。成汤的自责五过,董仲舒设土龙雩祭,虽皆为求雨祈福,虽有为民之心,更有抚民防乱之意。天灾害人,易生民怨。成汤自责而成圣,董仲舒雩祭造神奇,看来古时朝廷愚弄百姓很容易,亦有如《尚书》之类经典传书为那些所谓的圣君、贤臣树神功仙绩,后世竟也深信不疑。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55)——感类篇第五十五(上)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55)——感类篇第五十五(上)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55)——感类篇第五十五(上)

二、

知已有过,心中存虚,故而常会疑惧外界的风吹草动,更不要说惊雷暴雨狂风。心若坦荡,闻惊雷可感其震撼,视暴雨可赏其透彻,即便置身于狂风之中,亦有历练自然而不畏强的心魄!何谓敬天、崇神、畏鬼?不知自然之功,虚拟一个无所不能的“天”,敬之,聊以慰心,实为无知;读书不精学技不专,能力不行便求仙祈神,实为不学;鬼者,心魔也,不做亏心事,心中无魔,何来惧鬼?古时的君王,若有忧惧,当是其政有缺失,与担忧天怒相比,更惧怕的是人怨!某些史上传书,常将偶发灾变附会于某人某事,于是便有了太多的神奇故事。儒书经典,此类事尤其多,未必尽皆史实,却也颇为有趣。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55)——感类篇第五十五(上)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55)——感类篇第五十五(上)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55)——感类篇第五十五(上)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55)——感类篇第五十五(上)

三、

黄帝征伐各部落,一统天下而被尊为圣;秦始皇征伐诸侯灭六国,亦是一统天下,却被后世文人责为无道。上古之时,没有文字可成书,石雕骨刻的图形轮廓,后人揣度其意,凭添了太多的遐想。秦始皇统一天下,不止在于土地、人口,更有文字和度量衡的统一,这便成全了文书记载。然而秦始皇却想不到,统一后的文字,竟成了后世指责非难他的利器。史书所载更有荒唐之说。刘媪憩息于大泽,梦中与神交合,然后生下了汉高祖刘邦。当初杜撰出此说法的人,无非是想恭维大汉天子是得天授的神之子,记史之人却将其当作实情传于后世,实在是极大的讽刺。如此可见,史上传书,无论是史官所记,亦或经典所载,虚言者颇多,尤以说天论神之事,神奇无比,实则信口妄言。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55)——感类篇第五十五(上)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55)——感类篇第五十五(上)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55)——感类篇第五十五(上)

四、

王充有问,是何人作答?自然是奉《尚书》为经典的儒者。《尚书》大作,其实早已佚失,留世之文,已经近代学者考证确定系后人伪作。以《尚书》之言,说天地间神奇之事,儒者颇善辩辞。天有所能,有所不能,全凭儒者所解,牵强附会,自然便是漏洞百出。依《尚书》所言、儒者所解,上天能知人间诸事,能施雷电兴风雨表达其对人间过错的愤怒,明显是将上天之性拟人化了。天怒便降狂风骤雨,承受者是万众百姓,并非是“天”所认为有过错的君王,莫非天怒时也会失方寸而降罪于无辜?圣王有德,天降祥瑞于人间;君王无德,天降灾变于人间。原来人们敬畏无比的“天”,所能看到的只有人间的“王”是否有德,若降祥瑞或灾变,何其漫不经心!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55)——感类篇第五十五(上)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55)——感类篇第五十五(上)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55)——感类篇第五十五(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