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驊市各村的來歷,您知道多少?

黃驊市各村的來歷

黃驊市各村的來歷,您知道多少?

關帝廟: 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趙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因此地居韓村北部,故稱老北頭。清末,韓村分為13村,此村傍古關帝廟,取名為關帝廟。

大街北: 同上,因該村位於大街北側而得名。

大街南: 明永二年(公元1404年),鄭,劉2姓由山酉洪洞縣遷居河北灤縣柳寧營,再遷於此地定居。清末韓村分為13村,該村處於大街南側而得名。

財神廟: 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趙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此地定居,清末韓村分為13村,該村居韓村西南角,村名改稱西南角,又因村內有財神廟,改稱村名為財神廟。

前場: 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鄭,王2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定居。清末韓村分為13村,因該村位處李姓南場,取名前場。

後場: 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範,王2姓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此地,清末韓村分為13村,因該村位處李姓北場,取名後場。

坑西: 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賈姓由山西洪洞縣趙城賈家營遷來此地定居,此地附近有寺院,故稱大寺。清末韓村分為13村,因該村位於荻子坑西側,取名坑西。

坑東: 同上,因該村位於荻子坑東側,取名坑東。

后街: 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王姓由江蘇應天府上元具鐵犁壩遷居河北灤縣,明萬曆初由灤縣遷來定居。清末韓村分為13村,因該村位處韓村北部,故村名為后街。

東十街: 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孫姓由湖北襄陽府孫家莊遷來此地。清末韓村分為十三村,因村有小型十字街道,取名小十街,又該村居韓村東部,改稱東十街。

樓西:明永樂二年。賈姓由山西洪洞縣趙成賈家營遷居於此,清末韓村分為13村,因村處范家土樓西側得名。

樓東:明永樂二年。王,劉,袁3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於此,清末村分為13村,因村處范家土樓東側得名。

樓後:明末,王,張2姓由扣村遷居於此。清末韓村分為13村,因村處范家土樓之後得名。

沈莊:據沈氏家譜記載,周文王第十三子封於河南沈地,以地位姓。明永樂二年,由江蘇遷來此地佔產立村,以姓取村名沈莊。

馬莊:相傳許,夏兩姓為耕種地畝方便,由方莊遷出立村,因該村成馬鞍形,取名馬莊。

方莊:建於明永樂二年,方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於此,以姓取名方莊,至清中期,方氏不昌盛,招贅李姓,其後

裔文顯,中舉後將村名改為李方莊,後複稱方莊。

新立村:初稱聯合社,1957年春,由城關高級社(3鄉1鎮)組織青年400餘人到此開荒種地,兼養畜禽,是社畜牧隊。1961年由縣政府命名為新立村。

趙孫村:清乾隆年間,趙姓由丁村(現海興縣丁村)遷來立村,次村居中,四周皆稱孫村,遂取名趙孫村。

張孫村:明永樂二年,張氏由山西洪洞縣遷來於此,因此地遭靖難,古村皆毀,劫後免難,倖存者相逢,互祝慶存,故稱存存,待張氏定居,人口較多,遂取名張孫村。

魏孫村:據魏氏族譜記載,明永樂二年,魏姓有河南淇縣魏輝府於臨頭遷往天津府石鹼灘,至清朝再遷於此處立村,因村附近有張,卞,東等諸孫村,遂取名魏孫村。

卞孫村:來歷同張孫村,因卞姓較多,取名卞孫村。

東孫村:明永樂二年,李,金,孔3姓由山西洪洞遷來立村,因村處於諸村之東,取名東孫村。

中孫村:明永樂二年,楊,王2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因村居張,東二村中間,取名中孫村,因村莊規模較小,又稱小莊。

後苗:明永樂二年,苗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以姓氏取村名苗莊,後因分村,此村居北,故稱後苗。

前苗:參照後苗。

歧口

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張,王,李,劉,韓遷來定居,此地為岐河口《鹽山縣誌》載:“歧河,土人名為西河,又名長港…,南減河並狼窪及石碑河匯合諸水入海之總海口也…"故稱村名歧囗。

西高塵頭

清乾隆年間,高姓來此立村,此地為海灘淤埝積沙荒塵,故取村名高塵頭。後分為東西兩村,西村稱西高塵頭。

東高塵頭

來歷同西高塵頭。

張巨河

據傳,明代此地為張娘娘河入海口,其時有人聚此治海謀生,發展成村,村名稱張娘娘河,後改稱張巨河。

後唐堡

據傳,明永樂年間,寧波號商船遭風駛入此地大河溝中,船主張,趙2人慶幸得生,在溝南建廟,取名唐道堡,後捕魚者居住立村,亦稱唐道堡,辛亥革命後改稱後唐堡。

前唐堡

來歷同後唐堡。

沈家堡

此村原為張巨河吳姓佃堡。至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吳氏拆堡出賣,夏,沈諸姓付資買地,沈姓買地較多,丁囗亦眾,取名沈家堡。

李家堡

相傳,明代宋,王,李3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李姓居多,取名李家堡。

齊家務

據傳,明朱棣起兵靖難,殺戮無遺孑,兵將臨近時,大霧迷漫籠罩村莊,老幼免遭殘殺。村民慶幸,定村名起家霧,後演變為齊家務。

西聚館

據劉氏家譜載,“劉氏世居山東即墨,明永樂皇帝登基,建都北京,始祖帶4子2侄隨駕北遷,時太平初定,人民稀少,長蘆鹽務荒蕪,故將一切場灶令隨駕人員膺之,我祖分隸聚館莊灘”,即定為村名。後分東西兩村,西村稱西聚館。

東聚館

來歷同西聚館。

桃園

據劉氏家譜載,劉氏九世祖劉義宙由聚館遷出,在村東桃樹園立村,取名桃園。

隆兒莊

據傳,明永樂年間,劉姓由山樂即墨遷來立村,為取興隆之意,取村名隆莊,後"隆"兒化,稱隆兒莊。

同居

據楊氏家譜載:"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成祖遷都北京,我祖隨駕北來,至直隸河間府,滄州城東北,距城百里海濱,與王,竇兩家3姓立村同居”。故稱同居。

閻辛莊

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閻,辛2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以姓氏取村名閻辛莊。

乾符

椐《滄縣誌》(民國版)載,乾符漢時稱章武城,為平舒之地。後為魯城縣城,隋唐沿稱魯城,唐僖宗二年(公元874年),以年號乾符改稱地名。"乾符本魯城,乾符元年生野稻水谷二千餘頃,燕魏饑民就而食之。因改名。"

後齊家務

該村原為齊家務的一部分,後獨立成村,因位處齊家務北,稱村名為後齊家務。1966年開挖子牙新河時,搬遷至子牙新河北岸,仍用原名。

卸甲莊

明永樂二年,于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村址旁有大土臺,相傳楊家將穆桂英曾在此卸甲涼曬,為激勵後人,不忘此名,取村名卸甲莊。

小王莊

明永樂二年,王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以姓取村名王莊,分村後改稱小王莊。

大王莊

來歷同小王莊。

海河新村

此村建於1966年治理海河時,後齊家務部分居民遷來立村,取名海河新村。

王化莊

明永樂二年,魏,王2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為示後世繁華昌盛,取村民望華莊,後演變為王化莊。

楊官莊

據《楊姓家譜》載,“永樂皇帝遷都北京,我先祖隨駕北來,留住同居。至十二,十三,十四世祖孫3代移居官氏之莊"。取村名楊官莊。

永紅村

該村建於1966年治理海河時,閻辛莊部分居民在子牙新河南岸另建新村,稱永紅村。

北新立村

1951年修攔海大壩時,由馬棚口遷來31戶223名居民建村,取名新立村,1982年為和城關公社新立村區別,改稱北新立村。

紅海

1967年春,齊家務公社王化莊30戶120名居民遷來建村,因村距渤海較近,並取吉祥之意,村名稱紅海。

勝利

1972年,由羊二莊前街遷來部分居民在南大港內開荒種地,至1976年,再由羊二莊前街和方莊村部分居民遷來建村,取名勝利。

新港

1972年,由羊二莊后街遷來部分居民在南大港內開荒種地,因村新建於大港內,故稱新港。

劉三莊

明永樂年間,徐姓先由山東嶧縣遷此立村,後因此地是諸河下游,經常氾濫流散入海,取村名流散莊,後演變為劉三莊。

劉家場

相傳,此地原為大王御史莊劉姓的場院。明萬曆年間,劉姓在此建村,故名劉家場。

周清莊

明永樂二年,韓周清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建村,以人名命村名周清莊。

吳家鋪

明崇禎年間,此地是一片大窪,叢生蘆葦,吳姓來此建村,故稱吳家鋪。

官地

此地原屬齊家務袁姓佃村,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徐姓來此居住,定村名官地。

下三鋪

清乾隆年間,汪,王,邊3姓遷來分3處居住,後發展成村,因在捷地減河下游,故取名下三鋪。

乾港

此村建於1966年。因開挖子牙新河,乾符村遷來63戶333名居民來此建村,村座落於大港內,取村名乾港。

海新

該村建於1966年。由卸甲莊遷來20戶82名居民,在大港內建村,取名海新。

大王御史莊

據《滄縣誌》(民國版)載,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甲戍,王國祚中進士第,官監察御史。致仕後,在此定居,故名王御史莊。而後人口繁多,分村居住,該村較大,稱大王御史莊。

小王御史莊

來歷同大王御史莊。此村較小,稱小王御史莊。

李村

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李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取村名李村。

大麻沽

據《滄縣誌》(民國版),《魏書·地形志》載,章武縣有大家姑祠,俗雲海神,或雲麻姑神,不雲有城。《環宇記》載,廢乾符縣有麻姑神。引《郡國志》雲漢武東巡至此祀麻姑,故有此名。斯地草茂水豐丘膏腴,後人叢居者循祠名而遵之,奠基之村稱大麻姑。這是一個古老的小莊村,原來只有20餘戶居民。清末為呂郭莊陳姓佃村,後發展成為中型村,後姑演變為沽。

二麻沽

明永樂二年,李,楊2姓由山西洪洞具詔遷來此建村,因村附於大大麻沽,故取名二麻沽。

三麻沽

李姓由南皮縣小集,遷入大麻姑,屬於佃農。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村主拆賣土地,李姓置買田產立村,取村名三麻沽。

高莊子

明永樂二年,高姓由山西洪洞具遷來立村,故取名高莊子。

小劉莊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該村為小韓莊楊姓佃戶,後將莊田賣給大科牛劉姓,故取村名小劉莊。

三韓村

清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韓村(今黃驊城關)韓姓在此蓋鷹房,養鷹圍獵,以後韓姓佃戶來此定居,發展成村。因附近有前後韓村,此村稱三韓村。

大科牛

據《滄縣誌》(民國版)載,章武人王脊起兵於科牛壘,擾亂掠奪河間渤海諸郡。科牛壘即今之科牛莊。該村系古老村莊,約建於漢,曹魏之際,其間沿革難考,而遵循流傳,至明代稱科牛。該村稱大科牛。

二科牛

來歷同大科牛。後因人口繁衍,分為3村,該村距大科牛較近,稱二科牛。

三科牛

明永樂年間,大科牛部分居民在村西另建新村,取名三科牛。

後韓村

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嶽,張,韓3姓由山西洪洞縣詔遷來此建村。因韓姓居多,即取村名為韓村。後分為兩村,該村居北稱後韓。

前韓村

來歷同後韓村。此村居南,稱前韓村。

德莊子

明永樂二年,德,張2姓由山西洪洞來此佔產建村。因德姓居多,取名德莊子。

寨裡

明永樂二年,張,趙,田3姓由山西洪洞縣詔遷而來此定居,商定忌用菸酒,取村名在禮,以警後人,後演變為寨裡。(樓主亂入語:可惜了祖訓和原村名“在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