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英法使团39人活18人,清朝的下场如何?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英法使团39人活18人,清朝的下场如何?

古代由于通讯条件落后,因此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传递信息。早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整套的驿传制度,马和驴成为了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民间曾流传着飞鸽传书的说法,间接反映了古人的大智慧,使得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统治阶级能够及时了解民情、军情,促进百姓的生产生活。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英法使团39人活18人,清朝的下场如何?

不管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还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里的家书和荔枝运输的极其艰辛。其实盛唐时期驿传制度已经相对成熟,以长安为中心,大大小小的驿站有1600多个,类似于今天的物流运输行业,而从事驿传事业人数多的时候可达两万余人,其中大部分是军队里的士兵。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英法使团39人活18人,清朝的下场如何?

每当发生战争,不可避免的需要派人传递军情,而战场上的邮件不同于普通快递,不仅需要时效性,还得保密措施完善,万一走漏了风声,就有可能出现半路信使被截胡的情况。很多时候也会出现战争双方议和的局面,这就需要委派一个"中间人"来进行谈判,已求得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其实最大的受益人应该是平民百姓,毕竟战争不论谁胜谁负,最后都是劳民伤财的结局,因此和平谈判也算是一种有效的止损措施。

纵观古代大大小小的那些战争,每一次和平谈判派来的使者,大多数时候各势力都会遵循"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原则。这个使者相当于一名外交官,原则上保持相对"中立",提出自己代表国条件的同时,还要尽量满足对方国家的利益不受损失。即使有一方要做出退让,也必须保证使者安全的原路返回,其实这是古代帝王采取"怀柔政策"的表现之一。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英法使团39人活18人,清朝的下场如何?

"怀柔政策"在清朝初期得到发扬,当时统治局面尚不稳定,为了稳定民心,加强中央集权,清政府便采取和平手段笼络蒙藏部落贵族,对他们进行经济扶持,并经常派使者进行文化交流,联姻也成为了一种政治手段,逐渐形成了清王朝与少数民族一家亲的局面。但是清朝统治后期,受闭关锁国政策毒害,清政府开始变得入不敷出,内部权力斗争日益严重,很多优良传统也被打破了。

古中国一直是个礼仪之邦,但是在对待英法联军和谈的使团时,却一反常态,违背了"两兵交战,不斩来使"的规则,先扣押再对他们处以极刑。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次历史事件呢?笔者认为最大的缘由还是因为侵略者欺人太甚,而清王朝又底气不足。

此时的清政府受各种不平等条约压迫,怨气加深却又无可奈何,为了守住北京,在军事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只能进行外交谈判。但以巴夏礼为代表的谈判团,是完全不会考虑清王朝的利益的,除了得寸进尺提出各种不合理要求外,还目无朝纲,公然挑衅清政府的礼仪规矩。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英法使团39人活18人,清朝的下场如何?

中方代表载恒表示:在中国的领土,见皇帝就必须行跪拜之礼。但巴夏礼却固执已见,认为自己不是中国的大臣,下跪叩拜是一种屈辱。双方僵持之不下,谈判也就不了了之。这件事很快传到了咸丰帝那里,盛怒之下命森格林沁将代表团39人全部扣押在通州。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英法使团39人活18人,清朝的下场如何?

在关押期间,这些使者遭受了非人的折磨,有的甚至被大卸八块,最终仅18人存活。清政府的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反而陷入了更大的深渊。彻底激怒英国政府的同时,也失去了国际支持,因为不斩来使是世界各国一致遵守的规矩。

西方列强趁势大规模进攻北京,直逼紫禁城,而这时的咸丰帝没了当初的扣押使者的霸气,一路仓皇逃到承德。留守宫中的恭亲王奕忻为了让英法联军退兵,只得再次进行谈判,而谈判的条件之一就是放了扣押的使团成员,西方列强认为中国如此野蛮,也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英法使团39人活18人,清朝的下场如何?

从清王朝斩杀谈判使者一事可以看出,即使双方形势不平等,也不应该违背规则,这等于是失去了主动权,让敌人有了借口对我国实施侵略。所以有时候武力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适得其反。而清朝结局是惨淡的,一步步沦为了傀儡政府,最终走向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