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這個鎮,在歷史上曾為國和郡、州、縣治所在,是何原因造成的

在我國曆史上的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有個比較奇葩的國家,它並沒有出現在春秋五霸以及戰國七雄的名單上,但它卻是存在時間最長的周代諸侯國,也是眾多姬姓諸侯國中最後滅亡的國家,它歷經907年,傳41君,並且為戰國時期的幾大強國輸出了商鞅、吳起、呂不韋、聶政、荊軻等諸多將材、政治家以及刺客……

河南這個鎮,在歷史上曾為國和郡、州、縣治所在,是何原因造成的

西周時的衛國

這個國家就是衛國。由於其深遠的影響力在明清時期,它主要統治的區域被稱為衛輝府,而發源、流經於衛輝府的、海河的主要支流也被命名為衛河。

今天要說的則是以“衛”而命名的衛縣。

衛縣所在的位置雖然是古衛國的範圍,但它還有另外的一重“身份”,是商朝時都城之一朝歌的所在,因此在秦始皇確立實行郡縣制之後,這一帶最初是被置為朝歌縣,縣城在今天的河南省淇縣縣城。距離今天咱們所說的“主角”也僅僅不到10公里。這一年是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37年)。

河南這個鎮,在歷史上曾為國和郡、州、縣治所在,是何原因造成的

隋朝始置衛縣

此後經歷了兩漢、魏晉南北朝,直到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在這800多年的時間裡,這裡一直是屬於朝歌縣。但就在隋大業三年這一年,朝歌縣改為了衛縣,與它的上級汲郡同城而治衛縣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鶴壁市浚縣衛賢鎮。

河南這個鎮,在歷史上曾為國和郡、州、縣治所在,是何原因造成的

金代的衛縣

衛縣在經歷了唐、五代十國、兩宋、金等朝代後,在元憲宗五年(1255年)撤銷歸入淇州(今淇縣)。在此為縣城的時間有600多年。到了明朝弘治年間,衛縣集由淇縣劃給浚縣,屬衛輝府,此後一直屬於浚縣。新中國成立之後的1958年設為了衛賢公社,1983年為衛賢鄉,今天則為衛賢鎮。

這個鎮子由於作過郡、州、縣治,有著雄偉的城牆,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的衛星地圖上依然還可以看出城牆的輪廓。今天在網絡上查找了一些資料,發現城牆還有殘存,但是亟需去保護以不至於消失。

河南這個鎮,在歷史上曾為國和郡、州、縣治所在,是何原因造成的

上個世紀70年代時衛星圖片上的衛賢鎮

河南這個鎮,在歷史上曾為國和郡、州、縣治所在,是何原因造成的

網絡上搜索到的衛賢鎮的城牆圖

正是由於衛縣有這麼深厚的歷史底蘊,在我國曆史上的一些地圖上,雖然它已由縣變成了普通的集鎮,但依然被標註出來。比如光緒三十一年的《大清帝國分省地圖》上,赫然就有“衛縣”兩個字,雖然此時它已經不是縣的建制了,可能也正是怕給大家產生誤解,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就把“衛縣”改為了“衛賢”。因此在筆者掌握的1983年某版本小比例尺的河南省地圖上依然可以看到“衛賢”兩個字。

河南這個鎮,在歷史上曾為國和郡、州、縣治所在,是何原因造成的

光緒三十一年河南省地圖上的衛縣

河南這個鎮,在歷史上曾為國和郡、州、縣治所在,是何原因造成的

1983年河南省地圖上的衛賢

衛賢兩個字,既取了衛縣兩字的諧音,又能讓民眾把“縣”字這種行政區劃的字眼淡化掉,更給了這裡更深刻的寓意:“衛”字依然昭示著它的底蘊與傳統,“賢”字顯示初當地的民風,改的好、改的巧、改的妙!

您認為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