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实操重要原则之一巧以藏其拙,拙以藏其巧,巧拙结合相映成辉

(1)巧拙结合相映成辉

巧拙,是篆刻形式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践操作时应掌握的重要原则之一。巧,是在平整规矩中求变化、寻情趣,以字形论多属于圆转流动之笔。拙,有朴素、苍古、大方、自然、含蓄、力量等含意,往往是于圆转流动中求平整,于不规矩中求规矩。结体多属于平整严谨,笔画多涩。但“太作聪明,则伤巧;过守成规,则伤拙。须是巧以藏其拙,拙以藏其巧,求所谓大巧若拙,斯可矣”(徐上达《印法参同》)。也就是说,对巧拙的处理,应以字形、字理为依据,力求适度,只有把巧拙辩证地结合起来,相反相成,方能互相辉映。如下图战国古玺,

篆刻实操重要原则之一巧以藏其拙,拙以藏其巧,巧拙结合相映成辉

把结体的方正、扁窄、歪斜;笔画的曲直、欹正、方圆,巧妙地结合成个有机整体, 巧拙对比强烈。 细看三个“邑”部各异,“司”的“口”部上方下圆,又有红白两道边框收拢。可谓拙中有巧,巧中有变,巧拙辉映。全印生动活泼,神完气足,是方传世佳作。

明代何震认为:“繁简相参,布置不紊,谓之巧。”(《续学古篇》)人们常称之为“巧思”,“奇巧”。如战国古鉨“芋臤”将“又”字的笔画集于上方,下垂之笔拖长,让“臣”字变形,斜卧于“又”怀中,和“芋”的形态相协调。两字均上密下疏,下部留有大片红地,全印构思巧妙,空灵舒展,给人以清新之美感。

篆刻实操重要原则之一巧以藏其拙,拙以藏其巧,巧拙结合相映成辉

芋臤


(2)巧可破板拙以救纤

在章法经营时可灵活运用巧拙的互补作用。如邓散木所刻“殺夢”印,“殺”字厚拙,故高举“殳”部使之“巧”,以破板滞。“夢”字本巧,则拙之。但对“夕”部的处理,又是“拙”而巧之,并使它与边相连,与“勹”之末笔相拒,以求稳重,全印巧拙相融,变化自如,别有情趣。

篆刻实操重要原则之一巧以藏其拙,拙以藏其巧,巧拙结合相映成辉

殺夢


(3)大巧若拙巧拙互变

老子曾说:“大巧若拙。”巧拙这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汉“軍倉司馬”印,多数笔画平直流畅。但“倉”的“日”部的斜撇,“司”的垂笔,皆不合常规,略有错位。因而产生了“拙”意。两处的“错位”,既使“司”的“口”部得以舒展,又使“倉”的下部变得严谨,因而又有巧意。形拙而意巧,使人耳目一新。

篆刻实操重要原则之一巧以藏其拙,拙以藏其巧,巧拙结合相映成辉

軍倉司馬


又如满白文一路印章, 笔画多粗壮略显拙笨,有臃肿之嫌。但有时过了点头,两笔并作一笔, 则会产生别开生面的“巧合”,亦别有情趣,如“蒋仁印”。

篆刻实操重要原则之一巧以藏其拙,拙以藏其巧,巧拙结合相映成辉

蒋仁印

再如齐白石常利用以刀刻石易爆裂的特点,使两三个并行之笔粘连。如“中国長沙湘潭人也" 三个水字旁皆有粘连,给人以“密不通风”之趣。

篆刻实操重要原则之一巧以藏其拙,拙以藏其巧,巧拙结合相映成辉

中国長沙湘潭人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