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善恶,社会的板结,天使的善良

怀着敬畏朝圣的态度,拆开了已购许久却未阅读的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所著的世界名著:《悲惨世界》。

映入眼帘的封面是一双佩戴镣铐的手,双拳相抵,试图凭借蛮力挣断那沉重的法律判罚。

短短的译序,简短而残缺的描述,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探索欲:贫民为了不让自己姐姐的孩子挨饿而偷面包被捕,并且在牢狱之中度过了19年;工人芳汀受人玩弄产下私生女,为了抚养女儿而饱受命运的摧残折磨;天使珂赛特寄人篱下受尽磨难……社会底层的各色人物在生活的磨难和命运的不公中挣扎。而那些不幸,不论是物质的匮乏还是精神的堕落,都是由于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

书中的主要人物有卞汝福、冉阿让、珂赛特、沙威、芳汀、德纳第夫妇、马吕斯。

卞汝福主教,出生于贵族家庭的他,由于收到法国资产阶级跟您的殃及,被迫和家人流亡,妻子不幸客死他乡。之后,他在成为一名教士之后遇到了拿破仑,受到拿破仑的赏识而成为了迪涅区的主教,和她的妹妹以及管家马格洛太太共同生活在一起。他布施人间疾苦,即使自己曾遭受磨难,在拥有了权利地位之后并没有选择享受,而是一心为底层大众某福,将自己拥有的一切奉献给需要的人,甚至于自己的生命。在冉阿让走投无路时是他开门收留了冉阿让,并且对他没有任何戒备之心,即使在明知自己做了给蛇取暖的农夫之后仍然怀着悲悯之心替冉阿让申辩,正是因为这种天使般的心肠,感化了原本打算报复社会的冉阿让,救渡了一个差点坠入黑暗的人。并且,冉阿让将他的天使之心和圣主般的无私奉献继承了下来。卞汝福的主教生涯可以概括为

有疾苦病痛的地方,便是我此生追寻而救治的方向。

主人公冉阿让,此书便是以其一生的经历来带领读者经历一番人世的浮沉以及内含于人们心中的至善至恶。因为贫穷,年轻的冉阿让一家经常食不果腹,因为不愿意姐姐孩子忍饥挨饿,便偷窃面包而被捕入狱。起初被判了五年苦役,但是因为接二连三的越狱而最终做了19年牢。19年的牢狱之灾足以磨灭任何一个向德向善的灵魂,所以出狱后的他打算做些报复性的事。因为做苦役的黑历史让他无处谋生,四处碰壁且在无力过活时得到了卞汝福主教的救助。但是因为对于生活的灰心以及混沌世界的失望,他选择偷窃主教的银制餐具,被捕后得到了主教的开脱和原谅,并且将烛台也赠给了他。而这烛台便是照亮冉阿让余生的光亮。后来他到了海滨蒙特伊城,并通过年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市长,他传承了卞汝福主教仁慈奉献的精神,拯救苦难众生于水火。他的前半生饱经风霜,没有体会过什么是幸福。在后来和珂赛特的相处过程中,展现出他的勇敢、智慧、慈爱,当然,也并未丢弃那为人奉献的良好品行。他的结局算是一种圆满吧,心爱的“女儿”找到了幸福,一生压在心中的隐瞒身份经历的石头得以落下。他经历过社会对于贫苦人民的欺压,得到过天使的宽恕,布施过传承天使的爱怜,享受过付出“父爱”时的幸福。对于冉阿让的一生,不由感慨万千,心生无比地尊敬崇拜,他是任何社会都需要的精神路标。

珂赛特作为一个被母亲不得已而“寄养”在恶毒的德纳第夫妇家中“天使”,凄惨不堪的童年,经常性的虐待,早已让幼年可怜的珂赛特变成了独行在荒郊野岭的孩子,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让她本能的惊恐万状。她被德纳第夫妇剥削压榨,迫使她去干活,年仅六岁便经历了恶魔的虐待。她被德纳第夫妇视作摇钱树,用她来向其母亲芳汀和“父亲”德纳第无理贪婪地索取钱财。令人欣慰地是后来被冉阿让从恶魔的身边带走,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父爱”,之后便在其“父亲”缜密的安排下健康安全地成长,出落成一位勇敢善良的美丽天使,也是她的陪伴,给予了冉阿让未曾有过的幸福。最后和马吕斯的坠入爱河到喜结连理,也是对于曾经遭遇的一个完美的弥补。

沙威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律和习俗,自以为是的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甚至于到了一种不通人性的地步,这不就是社会的偏见和法律的不容置疑所化身的审判者吗?他的一生好像都在追捕冉阿让,像一只追着猎物的警犬,穷追不舍。她视下层社会人民如草芥,是上层社会的忠实奴仆,尽忠职守,正是因为心中固执盲目略带偏见的正义,让他的一生过的十分单调无味。最终他被冉阿让感化而陷入了黑暗与光明的矛盾之中,丢失了一向引以为傲的警官的高贵,对于冉阿让由鄙视转向敬重。最后,因为失去了心中的教条,所以对于自身而言也没有了存在下去的必要,边跃入了那呼唤他的深渊。

少女时的芳汀是纯浪漫主义的代表,十五六岁的年纪正是情窦初开之时,不料却遇人不淑,怀孕后而惨遭抛弃。而之后的她便是象征着当时社会中贫苦女性,生活的压迫和社会习俗法律的偏见,让她在混沌不堪的社会中踽踽独行,为了女儿而沦为了妓女,母爱是不分时代和地位权势的。至死都未能再见心心念念的女儿这成为了她的遗憾,更让读者心生痛惜怜悯。她的离世仅仅是无数悲剧的其中一个缩影。

德纳第夫妇是那种市侩冷漠、贪婪无比却又懒惰自私的一类人,不知去什么让他们如此的丑恶,甚至狠的下心去虐待一个襁褓中的孩子。不怜人生死,不重世间情,在他们的眼中只有钱财,就像是那在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堆上嗡嗡作响的蝇虫。他们的最终结局倒也“对得起”一生的所作所为。令人惋惜的是她的孩子,大女儿为爱而躲在不见光的角落里默默付出,直至丢失了自己的性命。幼小的儿子为革命洒下了年轻无畏的献血。这难道是父母的罪恶要由可怜的子女来赎吗?

而珂赛特的丈夫马吕斯是一位出身较好的男爵,为了爱为了心中的正义他可以不顾一切的去追求。

通读整部小说之后,内心涌动着尚未平息的惊涛骇浪。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未能很好的理解书籍的内核,言不由衷所表达的一些观点实在是不成熟,但这也是我的一番思考。

他活着,尽管命途多舛;

他安息,只因天使离去。

生来死去,那是大自然的秩序;

犹如昼去夜来,白日西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