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讓我看到了人性的善惡,社會的板結,天使的善良

懷著敬畏朝聖的態度,拆開了已購許久卻未閱讀的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所著的世界名著:《悲慘世界》。

映入眼簾的封面是一雙佩戴鐐銬的手,雙拳相抵,試圖憑藉蠻力掙斷那沉重的法律判罰。

短短的譯序,簡短而殘缺的描述,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探索欲:貧民為了不讓自己姐姐的孩子捱餓而偷麵包被捕,並且在牢獄之中度過了19年;工人芳汀受人玩弄產下私生女,為了撫養女兒而飽受命運的摧殘折磨;天使珂賽特寄人籬下受盡磨難……社會底層的各色人物在生活的磨難和命運的不公中掙扎。而那些不幸,不論是物質的匱乏還是精神的墮落,都是由於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

書中的主要人物有卞汝福、冉阿讓、珂賽特、沙威、芳汀、德納第夫婦、馬呂斯。

卞汝福主教,出生於貴族家庭的他,由於收到法國資產階級跟您的殃及,被迫和家人流亡,妻子不幸客死他鄉。之後,他在成為一名教士之後遇到了拿破崙,受到拿破崙的賞識而成為了迪涅區的主教,和她的妹妹以及管家馬格洛太太共同生活在一起。他佈施人間疾苦,即使自己曾遭受磨難,在擁有了權利地位之後並沒有選擇享受,而是一心為底層大眾某福,將自己擁有的一切奉獻給需要的人,甚至於自己的生命。在冉阿讓走投無路時是他開門收留了冉阿讓,並且對他沒有任何戒備之心,即使在明知自己做了給蛇取暖的農夫之後仍然懷著悲憫之心替冉阿讓申辯,正是因為這種天使般的心腸,感化了原本打算報復社會的冉阿讓,救渡了一個差點墜入黑暗的人。並且,冉阿讓將他的天使之心和聖主般的無私奉獻繼承了下來。卞汝福的主教生涯可以概括為

有疾苦病痛的地方,便是我此生追尋而救治的方向。

主人公冉阿讓,此書便是以其一生的經歷來帶領讀者經歷一番人世的浮沉以及內含於人們心中的至善至惡。因為貧窮,年輕的冉阿讓一家經常食不果腹,因為不願意姐姐孩子忍飢挨餓,便偷竊麵包而被捕入獄。起初被判了五年苦役,但是因為接二連三的越獄而最終做了19年牢。19年的牢獄之災足以磨滅任何一個向德向善的靈魂,所以出獄後的他打算做些報復性的事。因為做苦役的黑歷史讓他無處謀生,四處碰壁且在無力過活時得到了卞汝福主教的救助。但是因為對於生活的灰心以及混沌世界的失望,他選擇偷竊主教的銀製餐具,被捕後得到了主教的開脫和原諒,並且將燭臺也贈給了他。而這燭臺便是照亮冉阿讓餘生的光亮。後來他到了海濱蒙特伊城,並通過年自己的努力當上了市長,他傳承了卞汝福主教仁慈奉獻的精神,拯救苦難眾生於水火。他的前半生飽經風霜,沒有體會過什麼是幸福。在後來和珂賽特的相處過程中,展現出他的勇敢、智慧、慈愛,當然,也並未丟棄那為人奉獻的良好品行。他的結局算是一種圓滿吧,心愛的“女兒”找到了幸福,一生壓在心中的隱瞞身份經歷的石頭得以落下。他經歷過社會對於貧苦人民的欺壓,得到過天使的寬恕,佈施過傳承天使的愛憐,享受過付出“父愛”時的幸福。對於冉阿讓的一生,不由感慨萬千,心生無比地尊敬崇拜,他是任何社會都需要的精神路標。

珂賽特作為一個被母親不得已而“寄養”在惡毒的德納第夫婦家中“天使”,悽慘不堪的童年,經常性的虐待,早已讓幼年可憐的珂賽特變成了獨行在荒郊野嶺的孩子,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會讓她本能的驚恐萬狀。她被德納第夫婦剝削壓榨,迫使她去幹活,年僅六歲便經歷了惡魔的虐待。她被德納第夫婦視作搖錢樹,用她來向其母親芳汀和“父親”德納第無理貪婪地索取錢財。令人欣慰地是後來被冉阿讓從惡魔的身邊帶走,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父愛”,之後便在其“父親”縝密的安排下健康安全地成長,出落成一位勇敢善良的美麗天使,也是她的陪伴,給予了冉阿讓未曾有過的幸福。最後和馬呂斯的墜入愛河到喜結連理,也是對於曾經遭遇的一個完美的彌補。

沙威代表的是資產階級社會的法律和習俗,自以為是的他嫉惡如仇,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甚至於到了一種不通人性的地步,這不就是社會的偏見和法律的不容置疑所化身的審判者嗎?他的一生好像都在追捕冉阿讓,像一隻追著獵物的警犬,窮追不捨。她視下層社會人民如草芥,是上層社會的忠實奴僕,盡忠職守,正是因為心中固執盲目略帶偏見的正義,讓他的一生過的十分單調無味。最終他被冉阿讓感化而陷入了黑暗與光明的矛盾之中,丟失了一向引以為傲的警官的高貴,對於冉阿讓由鄙視轉向敬重。最後,因為失去了心中的教條,所以對於自身而言也沒有了存在下去的必要,邊躍入了那呼喚他的深淵。

少女時的芳汀是純浪漫主義的代表,十五六歲的年紀正是情竇初開之時,不料卻遇人不淑,懷孕後而慘遭拋棄。而之後的她便是象徵著當時社會中貧苦女性,生活的壓迫和社會習俗法律的偏見,讓她在混沌不堪的社會中踽踽獨行,為了女兒而淪為了妓女,母愛是不分時代和地位權勢的。至死都未能再見心心念唸的女兒這成為了她的遺憾,更讓讀者心生痛惜憐憫。她的離世僅僅是無數悲劇的其中一個縮影。

德納第夫婦是那種市儈冷漠、貪婪無比卻又懶惰自私的一類人,不知去什麼讓他們如此的醜惡,甚至狠的下心去虐待一個襁褓中的孩子。不憐人生死,不重世間情,在他們的眼中只有錢財,就像是那在散發著惡臭的垃圾堆上嗡嗡作響的蠅蟲。他們的最終結局倒也“對得起”一生的所作所為。令人惋惜的是她的孩子,大女兒為愛而躲在不見光的角落裡默默付出,直至丟失了自己的性命。幼小的兒子為革命灑下了年輕無畏的獻血。這難道是父母的罪惡要由可憐的子女來贖嗎?

而珂賽特的丈夫馬呂斯是一位出身較好的男爵,為了愛為了心中的正義他可以不顧一切的去追求。

通讀整部小說之後,內心湧動著尚未平息的驚濤駭浪。由於自身的侷限性,未能很好的理解書籍的內核,言不由衷所表達的一些觀點實在是不成熟,但這也是我的一番思考。

他活著,儘管命途多舛;

他安息,只因天使離去。

生來死去,那是大自然的秩序;

猶如晝去夜來,白日西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