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张居正?

趣闻中心社


一、张居正是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有了他明朝才多苟活几十年。

张居正担任首辅后实施变法,干了两件事,足以名垂青史。



一是一条鞭法。全国税收由实物税变为货币税,只收货币不收实物。田赋、徭役、人头税均折算成银两,减少了各级官员对百姓的盘剥,减轻了百姓负担。

二是考成法。考成相当于现在我们实行的绩效考核。每年年初各级官员把一年要完成的工作一一列表,登记在册,一份自留,一份交张居正,到年底一一检查,完不成任务降职,再在新岗位如上考核,再不行再降,一个响雷天下响,从中央六部到边远山区都照章处理。大明王朝国家机器高速运转,到万历十年六月,居正五十八岁逝世,国家结余钱物可用十年!

张居正慧眼独具,勤修内政之外,又很抓国防。

任用谭纶为蓟辽总督,戚继光守蓟州、李成梁镇辽东,王崇古为宣大总督,宣大大明和蒙古人忙着做生意,没空打仗,于是边界局势缓解,大明国库充裕,边界安宁,这就是牛人张居正创造的奇迹。

二、张居正也是厚黑专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张居正和高拱惺惺相惜,但都有抱负,有野心,有能力,有脾气,最终张居正联手太监冯保,把首辅高拱拱倒,成功上位。

高拱作为隆庆的老师干倒了张居正的老师徐阶,上了首辅位,想大权独揽,想架空司礼监掌印太监,所以屡次打压冯保。冯保早在嘉靖朝就是司礼监一员,隆庆当家,他也成了东厂提督太监兼御马监管事太监,冯保很要上进,想上掌印太监位。可高拱扶御用监管事太监陈洪上位,陈洪没有洪福齐天,不久人也没了,冯保沐浴更衣想上位了,高拱又推尚膳监孟冲上位。从此冯保和高拱结下深仇。张居正目光如炬,和冯保一拍即合,决定伺机而动。

隆庆干了六年,迎来了罄儿、钹儿一起响,书面语叫驾崩了,张居正串通冯保、李贵妃,说通隆庆,下了一道旨:着令司礼监掌印太监与内阁大学士共同辅政!第二天又下一旨:孟冲退休,冯保接任掌印太监。从此冯保、高拱冲突进入高潮,高拱想联合内阁张居正、高仪,彻底放倒冯保。隆庆六年六月十五日,张居正授冯保锦囊妙计,借小皇帝万历母子除掉高拱,冯保启奏十岁的万历及李贵妃,高拱图谋不轨,他妄言:“十岁孩童,如何做天子!"李太后大怒,恨高拱想拱倒孤儿寡母,于是万历一道圣旨下,把高拱拱出了内阁,拱回老家,彻底歇菜。

张居正和冯保联手,和李太后勾腿,开始了幸福的执政生涯,开启了张居正时代。

三、张居正极为嚣张。

张居正,口头禅是:我非相,乃摄也。他在家中挂着这样一副对联:

日月共明,万国仰大明天子;

丘山为岳,四方仰太岳相公。

四、张居正也是个极度享乐者,竭尽贪污腐败之能事。

张居正有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代步工具一大轿,姑且取名如意斋,沉香木所制,这是流动的大套房,要三十二个轿夫抬,经常一抬就从北京到荆州,极度拉风。

张居正死后被抄家,光抄家就抄得:白金数万两,白银十几万两。说他屁股干净,那是眼睛被屁烫了!

儿子的进士出身也有猫腻!

五、张居正死后破家被清算,印证了一句古话“摔死会扒树的,淹死会游泳的"。

张居正死后家族凄凉:家被抄,张家饿死十余人,长子张敬修自杀,原因如下:



一是张居正给李寡妇(太后,万历他妈)打工上瘾,不知早日归政得罪已成年的万历;二是培养接班人出现偏差,没有识破原副相张四维;三是派头太大,远远超过块头!每次出巡,连亲王都要跪迎!四是执政多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何况张居正异常骠悍,得罪人无数!连自己学生也往死里整!

苍茫大地以为:张居正是大明的功臣,张居正留下的教训是:不要把自己过分当事儿,不要把别人过分不当事儿。


苍茫大地顾炜斌


读者您好,如果您喜欢我的回答,点赞和关注以及转发和评论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我将持续为你带来优质的回答和文章。

张居正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一个隐忍的人,心系苍生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张扬跋扈、阴狠的人。总的来说,他并不是一个完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毛病的普通人。

1. 才华:

少年即成名,12岁参加童试,机敏灵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参加乡试其实也很成功,但是年轻时收到过多赞誉而走上歪路,湖广巡抚顾璘刻意让他落榜磨炼他一下,要不然他可能也会像黄观、商辂那样连中三甲。

2. 隐忍:

嘉靖年间,嘉靖只顾修仙练道荒废朝政,严嵩飞扬跋扈,朝堂混乱,所以他有些失望,没有加入夏言和严嵩的内阁首府党派之争。而是对国家由内到外的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朝廷的政治腐败和边防废弛有了直观的认识,也许正是这些不被重用的苦闷时间,让他的改革蓝图一点点的在心中形成。

3. 抱负和心系苍生:

他告假回家过一段时间,但是在看到繁杂赋税、贪官花样百出的贪污方法使得百姓困苦不堪。心系苍生的执念促使他重返政坛,当他排除万难,坐上首府的位置后,便开始了著名的"万历新政","一条鞭法"使得全国土地从新丈量,赋税清晰,国库充盈,藏财于民。"考成法"使得各级官员不敢怠慢懈工,朝政上下肃然。同时也是一个工作狂人,十年如一日的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为什么不得善终:

1)张居正因劳瘁而死,由于他的"一条鞭法"和"考成法"得罪了很多“当官发财”的官员,在他死后,遭到了污蔑和陷害,导致他被抄家,家属或饿死或流放(当地官员为了邀功将其家门围死,导致家属几乎全部饿死的惨剧),同僚也被弹劾弃用。

2)看到这,你以为老张是个完人。那就错了,老张到了生涯后期,身上光环无数,有点飘了,出门居然用三十二抬轿,有点飞扬跋扈。对于对手高拱以及反对他的人,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一招致命,有点阴狠。

3)明神宗是张居正的学生,从小受张居正的影响,对张居正其实很崇拜,但是当明神宗慢慢长大,想释放自己的光辉时,发现这个天下全是老师张居正的光芒,再加上老张政治后期有点飘飘然,皇帝自然不开心,于是慢慢的远离张居正,想撵他下台,其实也不如说是嫉妒和由爱生恨。最终在那些佞臣的帮助下,明神宗最终还是干掉了张居正的势力。一代名臣就此覆灭,但他的政策("一条鞭法"和"考成法")以及他的忧国忧民使得后代对他赞誉有加,流芳百世。


梦马天堂工作室


张居正历经严嵩,徐阶,高供三位大明首辅,从激情少年到沉着老练,看过太多尔虞我诈后心斗角。严嵩当道之时,徐阶,高供,张居正三人联合迫使严嵩下台,徐阶上位,也没达到张居正的期望,自己的理想抱负被无情压制,高供上位也同样让张居正失望,最后不得已在友情和理想中选择了后者,张居正上位之后雷厉风行,深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一天能解决的事情绝不拖延到明天,行政效率日益提高,国家政策处处发光,万历皇帝崇拜而又经纬自己的老师张居正,基本上张居正说咋办就咋办,只要你认为行我绝对支持,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张居正的时代豁然开朗!

如果在官僚家和政治家中选择的话我认为张居正属于政治家,张居正是有理想抱负的,是想为国家和人民做实事的人,不是为了当官而当官,而是因为当官的不作为所以才对权利有了一定的贪婪,因为他知道没有权利办任何事都会有人掣肘,都会损失某人或某团体的利益,所以在张居正改革时期,他得罪了很多人,包括昔日的朋友,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张居正死后言官开始污蔑和批判他的时候没有人站出来为他呼冤,玩弄权术,贪恋权位,骄横专制,贪污腐败,如此种种,活着的时候是万人敬仰,可一旦死去,所有的功绩都灰飞烟灭,留下的是同僚的怨气,这种报复情绪不经意的把万历皇帝也拉进来了,万历想想自己的前三十年都是在张居正的压制下生活的,基本相当于摆设,没有追随他的朝臣,没有自己的权利,全是张居正的,越想越气,于是张居正死后万历下令抄家倔墓,这是何等的冤仇,何等的委屈!


一代明相张居正,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最后如此下场,是命也,是运也,踽踽独行!


大刘小说


一本《万历十五年》让我对明朝首辅张居正印象深刻,他是明朝的肱骨之臣,他以一己之力扶大厦之将倾,他是一代名相,他是明史中无法绕开的人物。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对张居正点评道:“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当时,明朝的状况很不乐观:赋税混乱,百姓负担重,但财政收入不足;官员贪腐严重;北方的俺答率军压境,军队战斗力弱。这一切都表明,明朝危机四伏。

张居正升任首辅后,以铁腕进行改革:整顿吏治,创立“考成法”,从而使朝廷发布的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改革赋税,行“一条鞭法”,使中央财政大大的改善;军事上,提拔了一大片实干型的将领,用戚继光镇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加强北方的防备。

张居正改革是卓有成效的,在万历年间,出现的短暂中兴局面,史称“万历中兴”,这其中张居正居功甚伟。

有人会说张居正,独握大权,独断专行,但这何尝不是任何改革都所需要的。张居正生活奢侈,但他却做到的为那个满目疮痍的明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尽管张居正有着一些不足,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


阅读与思维


张居正为救时宰相,受命于危难之际。一是主少国疑,万历皇帝即位,年方十岁。二是奸臣严嵩的专权乱政,国库空虚,内忧外患,边疆动乱,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明穆宗驾崩,年仅十多岁的神宗继位。张居正担任了首辅,他以高瞻远瞩颇具见识的政治主张,决定实行改革,革除时弊。决定从省议论、振纲纪、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提出改革方案,其核心在于整饬吏治,富国强兵,其具体实驰纲领为:

政治上提出"考成法",着手督查官员政绩,矫治政风士习,通过逐级考核,使各衙门机构相互制约和监督,使各级官吏都不敢敷衍塞责。防止官吏贪渎舞弊,欺榨剥削百姓,强征暴敛嫁祸于民,造成老百姓人穷民困,倾家荡产,民不聊生,挺而走险。不利于社会安定。

经济上推行一条鞭法,统一役法,摊丁入地,不再区别银差和力役,一律征银。提出在全国重新丈量土地,实现开源,限制豪强,查出历代瞒报少报耕地三百多万顷,既为朝廷增加税收,也打击了豪门地主势力,解决了贵族缙绅隐田漏税问题,减轻了农民的纳税负担。

军事上加强边防,精选将领,整顿器械,屯田垦荒,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王崇古等著名将领平定边患,稳定边疆。

张居正改革的成功,不仅挽救了明朝廷的颓势,稳定了边疆国防建设,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增加了国库收入,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也使明王朝有了万历中兴气象。

然而,改革必定触犯官僚地主利益,定会遭遇贵族势力的反对,无法避免他凄惨的悲剧。身前尊荣,死后多悲,抄家受辱,长子自尽,少子充军。

救时宰相张居正,富国利民建功勋,终究还是为明朝廷延续了一段寿命。如果变法继续执行,吏治澄清,国库充盈,也许就会给难民赈灾,给士兵发饷,给明朝希望。

张居正死后,申时行晋升首辅,趁机教会万历皇上“留中“既不批奏章,也不上朝堂,万历明神宗朱翊钧学会了抽大烟,学会了迨政,纵情酒色,直到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大金,反叛大明,万历朱翊钧才如梦方醒。

张居正死后不过几十年,大明帝国开始坍塌,那些清流言官、达官贵人手握重金,身价培增,纷纷投靠李自成,希望重新任用,却惨遭酷刑,既没能拯救天下苍生,更没有挽回自己小命。

故《说苑》总结,人臣之行有六正:一曰萌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预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如此者,圣臣也。二曰虚心尽意,日进善道,勉主以礼义,谕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如此者,良臣也。三曰夙兴夜寐,进贤不懈,数称往古之行事,以厉主意,如此者,忠臣也。四曰明察成败,早防而救之,塞其间,绝其源,转祸以为福,使君终以无忧,如此者,智臣也。五曰守文奉法,任官职事,不受赠遗,辞禄让赐,饮食节俭,如此者,贞臣也。六曰家国昏乱,所为不谀,敢犯主之严颜,面言主之过失,如此者,直臣也。

在其位,谋其政,国家幸甚,黎民幸甚。


德厚致远



客观的评价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是很困难的,不仅要分析、研究他的功与过、是与非,还要置身于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很多外部条件的诱因等等其他的因素的影响。


下面小编就简单从万历首辅——张居正的功与过来进行分析分析(如有不同意见,关注“刘家五叔”欢迎大家指正)

一、张居正的功:

明朝最后的改革家

1、张居正进入职场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 初到翰林院学习的时候,张居正目睹了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夏言、严嵩二人争夺首辅职位,结果夏言被杀,严嵩成为内阁首辅(对初入职场的张居正来说,这是一堂现实而又必修的课-懂得了为官之道),在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为次辅,又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通过历代首辅大臣的更替,严嵩对夏炎、徐阶对严嵩,高拱对徐阶,张居正对高拱,逐步成为政治中心人物,如愿当上“内阁首辅”

2、在职场中大刀阔斧的改革:

1、稳定边境问题:主持了固巩边防的工作(三娘子事件)。俺答不再侵犯大同,并决定请求封贡、互市,和明友好相处,并在沿边三镇开设马市,与鞑靼进行贸易。实施强兵政策 ,重用戚继光等大将,进一步稳定边境。

2、实施“考成法”:万历元年,张居正上疏实行“考成法”,明确职责。施行考成法时,将追收逋赋作为考成的标准。万历四年规定,地方官征赋试行不足九成者,一律处罚这使惧于降罚的各级官员不敢懈怠,督责户主们把当年税粮完纳。由于改变了拖欠税粮的状况,使国库日益充裕。据万历五年户部统计全国的钱粮数目,岁入达435万余两,比隆庆时每岁所入(含折色、钱粮及盐课、赃赎事例等项银两在内)250余万两之数,增长了74%(《明通鉴》卷六七)。财政收支相抵,尚有结余85万余两,扭转了长期财政亏虚的状况。实行考成法虽是一种政治改革,但它对整顿田赋、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 他通过加强对官吏的考核,裁减冗员,节省朝廷的俸禄开支。

3、全民节俭“节用爱民”,“以保国本”:张居正还要求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勒紧裤带,和大家一道过紧日子。他不仅多次向神宗提出“节用爱民”,“以保国本”,而且在皇室的奢侈性花费上,也是锱株必较,寸步不让。 对于自己的用度,张居正也是力戒奢华。 张居正在整顿吏治、厉行节约的过程中,不仅自己廉洁奉公,而且对家属也严格要求。儿子回江陵应试,他吩咐儿子自己雇车;父亲生日,他吩咐仆人带着寿礼,骑驴回里祝寿。万历八年,居正次弟张居敬病重,回乡调治,保定巡抚张卤例外发给“勘合”(使用驿站的证明书),居正立即交还,并附信说要为朝廷执法,就不能以身作则。

4、实行“清丈良田”:张居正上疏并获准在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并在此基础上重绘鱼鳞图册。 万历八年,全国田地为7013976顷,比隆庆五年(1571)增加了2336026顷。随着额田的增加,加大打击了贵族、地主偷税漏税,谎报面积、使朝廷田赋收入大为增加。


二、张居正的过

1、张居正当时是内阁首辅,可谓权倾朝野,只手遮天,“代天子执政”,可以说张居正是当时的“摄政”,此时万历皇帝已经不小了,不懂“进退有度”“功高过主”以及不能准确把握年轻皇帝对权利欲望、及逆反的心理(这一点真的要和曾国藩大师学学了)


2、他铺张浪费,行事张扬,出行的马车规模在皇帝之上;以及为了维护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下令拆毁全国各地的书院,并且严令禁止王阳明的“心学”传播。

3、通过一系列雷令风行的改革措施,他的行为深深地触动了那些富商、贪官、地主、及明朝特色独处一派——言官的根本利益,有与他结怨的人,有遭他整肃的特权人物,也有被他触犯的既得利益者,还有被他革职或降级的官员,这些受过他打击的人无时不刻报复的机会。三、张居正悲惨的结局: 

  张居正死后不久,万历皇帝查抄太监冯保家,聚得金银百余万两,外加珠宝无数,大家都知道大太监冯保与张居正关系要好(传闻张居正当上内阁首辅和冯保的帮助脱离不了关系)曾被张居正得罪过的官员纷纷上奏弹劾,万历皇帝的复仇机会来到了,他压抑的太久了,于是就下旨查抄张居正的家产,以罪状示天下,而且险遭鞭尸,张居正的兄弟及几个孙子都被充军边地。

天才般少年的成长;贵人相助,节节高升的职场生涯;大刀阔斧、雷令风行的改革使得“万历中兴”,却落下了惨淡的下场,不仅对他、对整个大明王朝来说都是“可悲““可叹“”可惜””可怜”啊!

万历皇帝仅仅几下就毁掉了张居正辛辛苦苦、呕心沥血的改革所有成果,再加上十几年的不执政生涯,这个“锅”让后来的崇祯皇帝背上了,及时他在努力,大厦将倾“始于万历”啊



谢谢大家查阅 欢迎指正 关注“刘家五叔”,与“刘家五叔”一起谈古今趣事!


刘家五叔


说实话不好回答,怕回答不好,暂且抛砖引玉吧。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他以其个人强大的能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使大明王朝国祚起码延长了半个世纪。是的,这个神一样的男人就是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的改革先行者,人称“救时宰相”,因厉行改革而彪炳青史的大V。


他在内阁首辅(国务院总理)任职期间,实行了一揽子改革措施:吏治上,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严扫各种不正之风,整治尸位素餐之辈;财政上,重新丈量全国土地,解决土地兼并问题,革新税赋,推行一条鞭法;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守边疆。他一己之力,像追逐风车的堂吉诃德一样,使大明王朝发出最后绚丽的一幕。

同样,张居正狂妄自大,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权臣,他虽无皇帝之名,却行皇帝之实,万历年幼,他掌国之权柄,行生杀大事,视小皇帝于无物,极尽享受之能事,仅举其奉旨归葬途中一例,沿线官员为供应他老人家的吃喝绞尽脑汁,即使这样,老张也时常觉得没有食欲。(ps:余以为可能老张有点自污的赶脚,就像秦朝大将王翦一样,让皇帝觉得自己可用,还在掌控之中)

他的种种表现,以封建社会正统道德观念来看,是不被认可的,即使从现代政客操守的角度看,也是极其恶劣的。因此,对张居正的评价要功罪分明。引用清人纪昀在《四库全书题要》中对他的评价:振作有为之功,与威福自擅之罪,俱不能相掩。这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喜欢就关注我,三藏说史,与你一起做有趣的事。


小格格爸比


张居正(公元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广荆州卫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人。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明万历前十年的内阁首辅,万历新政的改革者和推行者。

张居正自幼聪明好学,享神童之美誉,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高中进士,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在其恩师徐阶的栽培和提携下,从国子监担任司业(国立大学副校长)起步进入政坛,后来进入内阁担任次辅,并在明万历朱诩钧前期担任内阁首辅,直至在任期内病逝。

一、超级幕僚,勤勉尽责

隆庆元年(1567年),张居正以裕王府旧臣的身份,擢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阔步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张居正入阁的时候,正值明王朝流民四散,国家帑藏空虚,用度匮乏,且北方鞑靼进兵中原,南方土司争权夺利,岑猛叛乱,东南倭寇骚扰沿海,民不聊生的特殊时期。

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嵩倒台之后,徐阶继任首辅,他和张居正师徒共同起草世宗遗诏,摒弃世宗时期修斋建醮、大兴土木的弊端,并为冤案获罪的勤勉朝臣恢复官职,受到朝野上下的普遍认同。

张居正是徐阶执政的得力助手和超级幕僚,师徒两人的所做所为皆获得朝野的赞赏,一时间声名远播,如日中天。

张居正作为徐阶的超级幕僚,得到了徐阶的器重和充分肯定,也是他日后执政的重要铺垫,他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实际上是沿着这条思路推行的。

二、任人唯贤,慧眼识珠

张居正担任国子监司业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和培养人才,他坚持的一贯原则是任人唯贤,这段时期的工作也为他积累了较好的人脉。

明朝中后期有一条不成文的惯倒:非进士出身的官员不受重用。但张居正却不认同这种陋规,他曾经说:良吏不都在甲科,进士未必皆良吏。

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之初,有一批能力很强的重臣是前任内阁首辅高拱提拔任用的,许多官员顾虑张居正和高拱之间的矛盾,一朝天子一朝臣,都有些担心职位不保。

但张居正却没有那么做,而是把那些有能力的重臣都留了下来,并知人善任把他们都用活了,许多官员成为了他日后改革的主要干将。

三、文韬武略,绥靖边疆

张居正虽然没有从军的经历,但他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胸有韬略,在军事谋略方面也有不凡的建树,堪称伟大的军事家。

1570年发生的俺答汗封贡事件足见张居正的大智慧,张居正舌战群臣最终促使俺答汗封贡,使西北边陲宣府大同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安定。

张居正在军事方面的用人也是非常有见地,西北守将王崇古、方逢时,关东铁骑守将李成梁,抗倭名将戚继光、谭纶都是张居正极力推荐的边关将帅,他们都为大明帝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后来也成为张居正的铁杆粉丝。

张居正起用凌云翼殷正茂处理西南叛乱事件,筹谋和动作雷厉风行,得心应手,很快就平息了西南祸患。

张居正足不出北京,却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且能预知事态的发展,具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略家素质。

四、一代名相,彪炳千秋

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高拱离任,张居正继任内阁首辅兼太师,直至1582年6月19日病逝,担任内阁首辅长达十年之久。

在担任内阁首辅期间,张居正起用了大批能臣,纵横捭阖,大刀阔斧,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现了边防的和平安定,对内的“考成法”、“一条鞭法”、“驿道整顿”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国库得到强力回补,民生得到大大改善,创造了明朝开国以来的一段强盛时期。

张居正的公忠体国精神和用人之道都是值得赞许的,他是大明王朝唯一生前获得太傅、太师称号的朝臣,死后赠上柱国,谥文忠公。

张居正是大明王朝最优秀的内阁首辅,被称为一代名相帝王师,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贤相,其历史功绩是抹杀不了的。

五、结语

张居正执掌内阁首辅十年之久,权倾朝野,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不可动摇,即使是明神宗朱诩钧也要让他三分。

张居正的威望是靠他的能力和业绩树立起来的,尽管有人指责他回湖北省亲过于铺张,那也只不过是世道使然罢了。

非常遗憾张居正一手教养的明神宗朱诩钧不是一个明君,而是一个恩将仇报,不识大统的昏君。

明神宗朱诩钧不但没有善待张居正和他的后人,反而在张居正死后不到九个月就抄了张居正的家,并把张居正的改革成果最终都葬送掉了,为大明王朝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明日一说


张居正是不是第一宰相我不清楚,但他一定是明朝第一宰相。对于张居正褒贬很多,骂的最凶的是明朝第一才子(待商榷)王世贞。

既然要讲第一宰相,一定是要往好的讲:

1,打小是神童:张居正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而且还长得帅:和李太后眉来眼去(至于具体深入到哪一步,无考)。而且还是皇帝的干爸爸(虽然帝师,教万历跟教儿子一样,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训就怎么训,比爹还爹)(我想半天没想到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唯一比较接近的是吕不韦,但是不是神童)



2,官场不倒翁:举个直观的栗子好了,大明公司有总经理职位以来(首辅),两百五年间换了99个总经理,平均每人当2年半,但张居正当了10年,貌似任期最长的(没仔细看),第二长的叫申时行,8年,刚好是这位张总举荐的。此外张居正1547年走上工作岗位,期间总经理之争腥风血雨,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哪个不是省油的灯(中间还有厚道老实的李春芳,撇开不提),还摊上了嘉靖这个不管是的董事长。更有意思的是,上述总经理们都认为张居正是老实人,可以为己所用,故张经理一直从业务员到总经理平步青云。

3,实践改革后竟得善终:中国的改革非常有意思,一般大的改革都把自己给革死,虽然后人可能用你的制度,但是改革者往往不得善终的。再举个栗子:先秦比较多,比如秦的商鞅,韩的申不害,楚的吴起等,接下来有西汉的晁错,王莽,北宋的王安石等等等等。这时候突然想到了我朝的总设计师邓爷爷,在此膜拜。

4,外交军事均作为:军事上张居正手里名将在中国各朝代都不虚。最著名的是戚继光和李成梁,前面我不多说,李成梁可能知道不多,将几点就可以了:万历三大征其中两大征的主将是李成梁的儿子,带的主力是李成梁拉扯起来的辽东铁骑。还干翻了努尔哈赤他爹,活捉了努尔哈赤和他弟弟。外交上,恰逢鞑靼(可以理解为匈奴)首领和孙子抢媳妇,孙子跑到国境线,张居正写了封信给边区总司令(宣大总督)强调做好打仗准备,以其孙求和平。最终空手套白狼,引渡赵全等叛臣,还建立互市。

5,伟大的改革家:(这一块应该是最难讲的,我不是这块料,只能大致梳理下,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那个讲的比较具体)此外以下我从政治经济两方面稍微讲一点,政治上的实行考成法,原来也有考核的制度但是流于形式化或被官员们用于争权手段(就是以前你对不好是吧,下次我考察你的时候我给你往差里写),现在考成法是六部和一院等部门经理把自己的职员登记在册,对每个人表现进行考核,结果一式三份,一本自己留,一本给六科(管6部的小官),一本给内阁(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最后大家拿这个本子查谁干的好,谁没干好。经济上实行一条鞭法,我在之前有说过,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足以光照千秋。简而言之就是把民间差役杂项,一并归人田赋项下,计亩征银。换言之就是要钱,要白花花的银子!以前收税怎么收,就是你种田交谷子,你打鱼交咸鱼,国家拿着稻子咸鱼卖钱换银子。只不过实际上,一条鞭法经历时期也并不久,便紊乱了,并不能完全遵照那法制来推行。但是这种制服是唐的两税法后革命性的变革,是税赋制度上的里程碑,是划时代的制度!从历史大局看,张居正新政无疑是继商鞅变法以及隋唐之际革新之后直至近代前夜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改革。



总结,张居正要以相体自居,他一死家就被抄。虽然他在明代有很大的建树,但当时清议,并不讲他好话,这就因为认他是一个权臣,非大臣。所以钱穆先生认为张居正放在汉、唐那是一个好宰相。但张江陵文治武功,起衰振隳、力挽狂澜。私以为,潘博讲的”汉唐以来,以功业炳史册者夥矣。至若意量广远,气充识定,志以天下为己任而才又能副其志者,则惟明张江陵一人而已。“为其盖棺之论。

世间已无张居正。


晓木曰兮历史系


张居正是大明朝最后一个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

首先,张居正是“能吏”。

在张居正主政十年后,北京的粮仓可供9年使用。太仓库有600多万两白银,太仆寺存有400万两,就连南京的应天府库房也藏有250万两储备。而十年之前,大明朝的财政赤字150万两。

其次,张居正能“亲民”。

张居正最大的贡献的“一条鞭法”。自万历九年(1581)在全国推行。将原来按户丁派役的办法,改为按亩数、粮数派役,这样子就真正抑制了各地豪强,减少百姓负担。

最后,张居正成“悲剧”。

万历十一年(1583),张居正尸骨未寒,神宗诏夺张居正“文忠”谥号,将其子锦衣卫指挥张简修撤职,当有人告发张居正谋反,神宗马上下令抄了他的家。张居正10余口家属在抄家后被围困府中,活活饿死。

清朝人评价他:“不独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为本朝开二百年之太平。仁人利溥,民到今受其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