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井淘三遍吃甜水”,下一句才是精髓,满满都是人生经验

数千年来,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富有智慧的俗语和格言,供后人品读其中思想,汲取人生经验。而其中这句“井淘三遍吃甜水”就是其中之一。

俗语:“井淘三遍吃甜水”,下一句才是精髓,满满都是人生经验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好理解,只要不断将井中的泥沙刨出来,井水会清澈见底,并无一丝污泥的味道,自然也就甘甜了许多。简单地讲,就是反复去做一件事情,必然会有所收获

著名书法大家王羲之,平时练字特别刻苦。据说他坚持练字数年,被他磨烂的笔,堆在一起都能堆成一座小山了,人们把这座小山叫做“笔山”。

王羲之常在院子里写字,于是也就在院子里的小池塘里清洗毛笔和砚台,时间久了,整个池塘都被墨水染黑了,后来中各个池塘就叫做“墨池”。

俗语:“井淘三遍吃甜水”,下一句才是精髓,满满都是人生经验

王羲之练字的时候,经常特别投入,完全不管身边发生的事,是真的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次,仆人见王羲之写字太过投入,就把王羲之平时最喜欢的馒头和蒜泥放在王羲之案台上。

过了一会,王羲之的妻子过来看望王羲之,发现王羲之竟然在拿着馒头蘸着墨汁往嘴里送,吃得满嘴乌黑,而他自己还在专心练字,完全没有察觉。

原来,王羲之是写字太过投入,把墨汁当成蒜泥蘸着吃了。

俗语:“井淘三遍吃甜水”,下一句才是精髓,满满都是人生经验

其实,王羲之练习书法的这种精神就是我们常说的“井淘三遍吃甜水”,就像我们现在常说的,“成功就是将最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只有精益求精,努力艰苦,才能有所成就

丹尼尔·科伊尔在他的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说任何一项技能只要训练一万小时,就一定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句话还有下半句,而且下半句更加智慧,可以说,下半句里包含着满满的老祖宗的人生经验。

俗语:“井淘三遍吃甜水”,下一句才是精髓,满满都是人生经验

这句话的下半句就是“人从三师武艺高”,即拜师拜三家,结合不同的优点,把三个老师身上的优点集中于一体,不断审视他们身上的缺点,并且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这才有更胜一筹的智慧。

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除了劝我们要虚心求教以外,也包含了与“人从三师”相通的含义,既要多学习,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完善自己。

其实孔子本人就是这么一个“人从三师”的人。据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即便自己本身就是当时的圣贤,但仍旧不耻下问。

俗语:“井淘三遍吃甜水”,下一句才是精髓,满满都是人生经验

老子是早于孔子的思想家,曾做过东周守藏史,所以孔子就找老子询问关于“礼”的问题来,即便被老子骂了一顿,被毫不客气地点出骄气、多欲、态色、淫志的毛病,仍旧很是服气,还说老子是天上的龙,自己谨记老子的教诲。

孔子还于周敬王二年前往周国造访歌唱家苌弘,求教韶乐与武乐之异同和不解之处。对于苌弘的博学施教,孔子称谢不迭,并于次年前往齐国聆听了韶乐的演奏,乐得手舞足蹈,如醉如疾,“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还是一个精通琴术的人,而他的琴术,是跟鲁国乐官师襄所学,《史记》里的师襄“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史记.孔子世家》、《韩诗外传》也都说孔子曾从他学琴。

俗语:“井淘三遍吃甜水”,下一句才是精髓,满满都是人生经验

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短处,我们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提高自己,增长才干。

“井淘三遍吃甜水,人从三师武艺高。”这样简简单单一句话,却蕴含着这么多为人处世以及学习生活的道理,不得不让我们感佩古人的大智慧。

其实古人很多俗语都很有内涵,值得我们细细深思。这部成书于明代的《增广贤文》,经过数百年的增补,收录了大量古代的俗语和谚语,供后人品读学习。

俗语:“井淘三遍吃甜水”,下一句才是精髓,满满都是人生经验

书中收录的谚语俗语,对仗工整,寓意深刻,而且没有刻意的说教,很多都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的人情冷暖,涉及人际关系、为人处世以及读书学习,内容十分广泛,对人性的剖析也十分深刻。

俗语:“井淘三遍吃甜水”,下一句才是精髓,满满都是人生经验

这部《增广贤文全集》,不仅收录了足本全文,而且对每一句俗语都进行了讲解,

很多还都带有相关的故事,不仅读起来便于理解,而且十分有趣,不至于读着枯燥无味。

俗语:“井淘三遍吃甜水”,下一句才是精髓,满满都是人生经验

这本《增广贤文全集》仅需要39.8元,好一顿可有可无的应酬,品一品古人的智慧经验。

想要购买的朋友们点击下方商品卡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