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率7万精锐打到奉天城下,究竟为何以失败告终?

张同天


外有日本的干预,内有冯玉祥的倒戈,郭松龄焉能不败。

“郭松龄反奉”战争,郭松龄最得意的时候无疑是在1925年12月,先是5日夺取奉军前沿防线连山,7日又夺取奉军重镇锦州,可谓是势如破竹,如若不发生后来的事情,郭松龄不出数日即可直达奉天城下。而反观张作霖,此时能够直接调动的部队就只有张作相的第五方面军近5万多人,而黑龙江的部队因苏联控制的中东铁路拒绝运送,所以无法按时到达。


因此当时在奉天的张作霖是随时准备逃跑,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张作霖是“当即命令内眷收拾细软转移,府内上下手忙脚乱。10时检点就绪,即以电车27辆,往返输送(家私)南满货栈。然后令副官购入汽油10余车及引火木柴等,布满楼房前后,派兵多名看守,一旦情况紧急,准备逃跑时付之一炬”,并随时准备通电下野。

同时当时的张作霖还派王永江去召集省城各法团负责人开会,并转达他的意思,王永江说道:“大帅让我召集你们大家来谈。军事情况,对我们是不利的,但集中兵力还可背城一战,不过使家乡父老遭到兵的蹂躏,大帅是不忍心的。大帅说,政治好像演戏一样,郭鬼子嫌我唱得不好听,让他们上台唱几出,我们到台下去听听,左右是一家人,何苦兵戎相见。烦你们辛苦一趟,专车已经备好,你们沿铁路向西去迎接他,和他说明,我们准备正式移交”,从张作霖的表现可知,当时奉军所面临的处境是有多么危急,而也可知郭军离胜利是有多近。



但就是在郭松龄节节胜利,张作霖节节败退下,形势却突然发生了大逆转,郭松龄的处境是急转直下。先是内部的两位盟友突然内讧,冯玉祥为了拓展自己的地盘,突然率军大举进攻李景林的部队,并抢夺了直隶省的地盘,同时霸占了天津作出海口,如此郭松龄是再也得不到盟友的协助,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

再是日本的突然加入,当时日本本来是支持郭松龄的,当时因郭松龄断然拒绝日军的无理要求,于是日本转而支持张作霖,并由此禁止郭松龄军队通过日本控制的铁路向奉天集结。而后,郭松龄不得已只能命令主力徒步向奉天进发,由此郭松龄错失了向奉天进攻的最佳时机。此后,日本更是以“护桥”、“换防”为由,从日本国内和朝鲜紧急调入两个师团,分驻马三家、塔湾、皇姑屯一带,拱卫奉天。



如此,在内忧外患下,郭松龄是一溃千里。日本人的干涉,冯玉祥的突然倒戈,让张作霖有了喘息之机。而后,张作霖迅速将残余的部队进行整编,并任命张学良为前线总指挥,率近六万人在巨流河东岸布防,于此同时从奉天兵工厂调来了日本重炮,并由日本人亲自指挥和操纵这些炮队,弹药也由日本人提供。

此后,缺少外援,又缺衣、缺粮、缺弹药的郭松龄开始节节败退,后随着手下唯一的炮兵部队邹作华所部的突发倒戈,郭军遂大溃。随后郭松龄眼见大势已去,24日晨携夫人韩淑秀及幕僚数人以及200多名卫队出走,不久在新民县一个农家的菜窑里被奉军逮捕。25日,被押至辽中县老达房后,郭松龄与夫人韩淑秀被枪杀,张作霖命令曝尸三日方可收葬。



其实,郭松龄会在如此大好局势下功亏一篑,其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点。

一、盟友内讧。反奉之初,郭松龄即与冯玉祥、李景林秘密结盟,相约共同讨张。可结果在郭松龄即将对奉天发起总攻时,冯玉祥非但不支援,反而为了个人之一己私利,突然对另一盟友李景林发起进攻,并趁机袭取李军控制的直隶。如此,李景林是恼羞成怒,遂就断了郭松龄军的前线补给,并调转枪口与冯军开战,最终让郭松龄军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



二、日本干预。当时郭松龄因拒绝日本的无理要求,从而促使日本转而去帮助张作霖,并让郭军是处处受限。日本先是拒绝其所控制的铁路为郭松龄运送部队,从而让郭军丧失最佳时机。而后又将大石桥、辽阳、奉天、抚顺、铁岭、开原、长春等14个铁路沿线重要城镇划为禁止武装部队进入区域,禁止郭军通过,之后更是派兵协助奉军防守奉天。如此,在日本蛮横的干预下,郭松龄是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最佳进攻时机,从而让张作霖有了喘息之机。



三、军心不齐。当时郭松龄率领的反奉大军曾都是张作霖的精锐部队,而郭松龄起兵却是很急促的,因此仓促之间难以尽收将领之心。再则郭松龄可以说是用欺骗的方式来让原奉军跟随自己反奉的,且多数将士都是被迫起兵,即使在与张作霖军大战时,军中依然都在流传着“吃张家,穿张家,跟着郭鬼子造反真是冤家”的说法。如此,当张学良传单一撒,说“老张家人不打老张家人”,郭松龄军是人心惶惶,士气全无。直至最后出现诸多将领临阵倒戈,如炮兵旅长邹作华就“突然将所部炮兵旅撤回,并停止前线子弹供应”。

如此,在诸多诱因下,郭松龄最终走向灭亡。


澳古说历史


(郭松龄遗体)


郭松龄失败的真正原因是郭松龄并没有真的想过依靠战争将张作霖父子赶下台。

而郭松龄之所以没有想过真的依靠战争将张作霖父子赶下台,是因为这场战争不仅对于张作霖,对于郭松龄来说也是“仓促起兵“。

郭松龄最开始是以“清君侧”的名义欺骗绝大多数参战官兵,甚至有些基层军官到了连山战役后才知道原来郭松龄是准备“取代张家父子”。

而正因为郭松龄自己也是仓促起兵,当时已经是11月下旬了,郭松龄在后勤上并未给军队准备冬衣,根据“倒戈”的郭军士兵以及奉张军的资料,郭松龄“反奉军”大部分还穿着夹衣。

因为军心不稳以及后勤补给不足,所以郭松龄的反奉军大部分时候是坐在火车上,跟着火车移动的,而郭松龄把后勤物资以及自己指挥部和军火也放在火车上的。

其实日本方面在郭松龄反奉战斗中并没有深入参与,即使是奉张军队的日本顾问提出的建议,奉张方面也都没有采纳,因此,郭松龄反奉失败,日本因素应该不是主要。

正因为郭松龄对步兵不不信任,所以郭松龄在作战时更多的采取大炮轰击,然后步兵占领的战术,虽然这种战术在对付奉张军队时屡屡奏效,但是由于不信任步兵,使得郭松龄难以扩大战果。

以连山战役为例,所以郭松龄反奉军获得了战斗的胜利,但是奉张军队真实损失微乎其微,相反,郭松龄反奉军因缺乏御寒的衣物,有6000人“反正”,投降了奉张军队,算上伤亡以及冻伤,获得连山战役的郭松龄反而损失了7000人,而奉张军虽然输掉了战斗,但是真实损失不足1000人,大部分伤亡还是炮击造成的。

虽然连山战役一度使得张作霖信心大失,准备逃亡大连,但是当杨宇霆带来连山战役真实损失后,张作霖与张学良都坚定了与郭松龄作战的决心,而此时原本动摇的吴俊升和张作相都坚定了支持张氏父子的决心。

反观郭松龄部,虽然取得了连山战役的胜利,但是由于御寒衣物的缺乏以及对铁路的严重依赖(缺少御寒衣物以及对士兵不信任,使得郭松龄军一直沿铁路线活动),反而进展缓慢。郭松龄军离开锦州到达白旗堡时已经毫无战意。


(郭松龄)

此时,郭松龄军与奉张军即将在辽河展开决战。

郭松龄在指挥辽河战役时,由于害怕军队倒戈,所以在军队布置上把最忠诚的第四军部署在辽河南岸,而把忠诚度不高的反奉第二军、第三军布置在正面战场,而第一军则部署在左翼,防备奉张军的骑兵。

然而第一军距离二三四军过远,根本起不到支援作用,而且也很难切实有效的保护反奉军的左翼,另外,二三军与南岸的第四军也因为距离原因,完全无法准确知道南岸战况。


(郭松龄夫妇)

结果奉张黑龙江与吉林部队与第四军发生激战,虽然第四军击退了奉张军的进攻,在战场上占据优势,但是第一、二、三军指挥官并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奉张军黑龙江与吉林部队抵达战场,并且对反奉军的侧翼进行了攻击,而二三军在正面作战效果也不好,因此,第一二三军指挥官以为郭松龄反奉大势已去,结果就在反奉军还占有战场主动的情况下主动联络对面的奉张军,宣布“反正”。第四军见大势已去,也宣布“反正”

更离谱的是郭松龄本人在23日晚上11点才抵达反奉军前敌指挥部新民,而此时,郭松龄手下高级指挥官全部宣布“反正”。

郭松龄反奉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失败了。

整个辽河战役期间,反奉军与奉张军损失是多少呢?

由于没有阵亡统计,只有伤者记录,所以只能记录伤者数据:

奉张军一共伤1503名士兵,反奉军一共伤839名,虽然并不是所有反奉军伤者都被收容,但是反奉军伤亡应该低于奉张军,这是可以肯定的。

郭松龄反奉事件,日本关东军从头观察到尾,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接受过完整军校教育,“陆大”毕业的郭松龄,在指挥上都是漏洞百出,而且对军队掌控非常弱,使得日本更加轻视奉系。


兰台


郭松龄兵败其实对张作霖的伤害还是十分严重的。


怎么说呢?因为郭松龄属于奉系,他手下的七万精兵是张作霖最得力的一支部队了。但是郭松龄竟然开始反奉,这个就给张作霖的势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了。但是既然手握精兵,为何最后还是失败了呢?

首先,军队是郭松龄的,但是其实又不是郭松龄的。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虽然这些人受着郭松龄的节制,但是其实就其本源,他们是张作霖的手下。


再者,他郭松龄反了,这也就可以决定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来自于奉天的一切东西都和他们无缘了,没有了供给,郭松龄就只有靠着他自己的资源去供给着这一个七万人的军队了,但是偏偏他又没有这个能力,于是就比较尴尬了。

还有外交上,他郭松龄也是比较尴尬的。他们不屑于日本的帮助,而且其实还有着反日的情绪,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如果不依赖日本,他们确实寸步难行,这个后来的结果也着实证实了这一件事情。



他的失败其实有着诸多的原因,但是对于奉系来说,被自己的人反了一下,确实是元气大伤了。


是阿维啊


在“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民国军阀史上,若论叫人意想不到,且影响巨大的一场大战,那必须有“郭松龄反奉”事件。

1925年11月12日,奉系军阀“陆大派”领军人物,“少帅”张学良“亦师亦友”的奉军名将郭松龄,在滦州正式通电全国,号称“全为改革东北政治除去罪恶军阀的统治”。他的妻子韩淑秀更直接“点名”:“张作霖多年穷兵黩武,已把一个物产丰富的东北,祸害得民不聊生”。然后,郭松龄苦心经营多年的嫡系,原属“少帅”张学良的“第三方面军”,七万多人调转枪口,改名为“东北国民军”,朝着奉系老窝奉天(沈阳)杀去……

彼时在民国各路军阀里实力如日中天的奉系,就这么突然窝里反:“少帅”张学良的“铁杆”郭松龄,高调造了“老帅”张作霖的反!

为什么要闹这一出?有人说是奉系内部的派系之争,甚至还有人骂郭松龄“忘恩负义”,但根子上的一条却是:郭松龄的人生追求,和这些军阀们真不一样!

郭松龄,字茂宸,清末沈阳穷教师家出身的苦孩子,因为亲身经历了日俄战争的耻辱与苦难,从此立下了“驱敌寇,复国土”的热血誓言。为这个誓言,早在从北洋陆军速成学堂读书起,他就成了孙中山的铁杆粉丝,护法运动时,35岁的郭松龄更成了孙中山的警卫营长。他敬仰孙中山的学说,也亲眼目睹了那时孙中山无奈的失败,更从此痛定思痛:“欲倒恶军阀,非准备强大牺牲不可。”他选择的“牺牲”,就是回到东北,加入奉系,成为他昔日最讨厌的“军阀”中的一员。

也正是从这时起,不抽烟不喝酒专心治军的郭松龄,不但迅速得到了奉系“老帅”张作霖的赏识,更得到了“少帅”张学良的虔诚景仰。在张学良的提携下,郭松龄迅速扶摇直上,和张学良共同执掌奉系第三旅和第八旅(其实就是他说了算),将其打造成奉系军阀最精锐的队伍。照着“老帅”张作霖的一声笑骂说:“你(张学良)除了老婆不跟郭松龄去睡之外,你甚至吃一个苹果,都要分给郭茂宸一块。”

(郭松龄夫妇)

可以说,随着张作霖通过第二次直奉战争,成功“入主北平”,凭着手里的精锐嫡系,以及与张学良的特殊关系,郭松龄只要安安稳稳的“熬时间”,早晚都会“熬”成奉系军阀里的首脑人物。可郭松龄要的,并不是这个:多年军阀混战,郭松龄看够了内战的苦难,军阀间来来回回的掐架,他早已厌倦。而他寄予厚望的奉系集团,却与日本有着密切的联系,日本步步加紧的侵略步伐,更让他越发焦虑。

于是,在经过了多少次对张作霖的苦劝无效后,而1925年,在日本观看“秋操”的郭松龄,意外得知了奉系集团与日本新的“密约”,以及张作霖即将再打内战的消息。这件事,也叫郭松龄彻底下了决心。正如他的妻子韩淑秀的话:“关内关外兵连祸结,这两场战争只有杨宇霆等奉系老派军人得到了好处,他们一个个到江苏安徽当上了督军,可老百姓得到了却是兵连祸结,流离失所。这场战争不能再打了!”

也正是这个原因,催动了郭松龄,做出了这震惊全国的举动:部队从滦州出发,一口气横扫秦皇岛山海关,12月5日更攻克锦州,几乎刀把子架在了沈阳。当时见惯大风大浪的“老帅”张作霖,也急的“求神问鬼”,甚至准备跑到大连避难。几乎所有人都认定,郭松龄拿下沈阳,只是一步之遥。

可这一步之遥,他到底没有跨过去。

12月22日,郭松龄与奉军,在巨流河展开了决战。强弩之末的郭松龄,虽然发起了多次猛烈的进攻,却终于在弹尽粮绝之后,陷入到全线崩溃。12月24日上午,战败逃跑的郭松龄夫妇,在辽中县胡家窝棚被擒,次日被张作霖枪决。这场民国军阀史上重要的大战,亦是奉系军阀历史上一场自相残杀的血战,就此结束。

为什么会倒在最后一步上?很多后人都总结了许多原因,比如郭松龄临阵的犹豫等。但根子上的一条是,这是一场他根本不可能赢的战争。

首先从郭松龄自己这边说,他“反奉”的目标,是停止内战。而他的政治主张,却是“少帅”张学良取代“老帅”张作霖。问题是,这个“政治主张”,他的“知己”张学良就绝不同意。如此“力挺小张打老张”的操作,放在自家嫡系们看来,那更是“吃着老张家的饭打老张家”。部队的凝聚力,可以说是一盘散沙。所以在战事进行中时,郭松龄麾下就不停有人叛变,特别是巨流河决战里,郭松龄的参谋长邹作华,干脆撤走了炮兵旅,成了压垮郭松龄的最后一颗稻草。

而“老帅”张作霖这边,虽然开局吃了亏,但底子却是极强。特别是还有日本这家“老朋友”。当郭松龄逼近沈阳时,日本一度准备放弃张作霖,但由于郭松龄愤然拒绝了日方的“合作条款”,日本转而对绝路上的张作霖伸出援手:日本关东军除了直接出兵干涉外,还给张作霖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情报,巨流河决战的郭松龄,看似机会很好,其实陷入了奉系与日军的夹击下,失败,已是必然。

其实,对这样的失败,郭松龄在“反奉”前,也早有判断:“我这种行动等于造反,将来成功固然无问题,倘不幸失败,我唯有一死而已”。明知如此,他依然做出了选择。

而他的这场失败,也让曾雄踞北方的奉系,实力遭到了严重的削弱,不夸张地说,对接下来民国时代中国的变局,产生了许多微妙的影响。

而对于郭松龄本人,比起多年以后,许多后人对他的不解甚至嘲笑。有一个基本的事实,却值得铭记:在明明可以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无论结果如何,他却选择了一条九死一生的路。在可以通过日本势力“取代”张作霖的好机会面前,他更选择了愤然拒绝,然后死战一场。为的,是他年轻时不曾忘的誓言:驱敌寇,复国土。

因为,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国,就是那个灾难深重的时代,多少如郭松龄这般热血未凉的军人,愿意拿命去换的事情。

参考资料:唐德刚《张学良世纪传奇》、杨善玲《郭松龄反奉起因及失败结局》、 任松《试论郭松龄反奉》


我们爱历史


郭松龄反奉失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冯玉祥临阵倒戈,给了郭松龄致命一击;二是日本人公开帮助张作霖,终使郭松龄功亏一篑。

一、郭松龄为何要反奉?

郭松龄反奉的念头,或许从他年幼时读私塾的那一刻早已注定。

1883年,郭松龄出身于一个贫困的私塾家庭。虽说贫困,但他父亲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在他父亲的教育下,郭松龄九岁时就已经熟读四书五经了,在这个过程中,他还学习了岳飞、文天祥等英雄人物的传记,这种从小培养的爱国主义情怀,将对他以后的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1903年,他父亲把他送到省城董汉儒先生开设的书院中学习。在跟着董先生学习的两年多时间里,郭松龄不仅学习了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而且接受了系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郭松龄目睹了侵略者在东北的野蛮兽行,目睹了这一幕幕侵略战争给东三省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清政府的不作为。在这一刻,他深刻地感受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机,他立誓要改造东三省。

1918年,护法运动失败后,郭松龄便产生了回奉天“改造东三省”的念头。他之所以产生这个念头,除了来自侵略者的暴行外,还来自张作霖。

早在1916年,当张作霖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实现了其独揽奉天军政大权的野心后,为了进一步统治东北全境,他对外依附于日本,出卖国家主权,将黑龙江金矿、森林的开采权抵押给日本;对内加税加捐,滥发纸币,致使东三省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引起了广大老百姓的不满,反对军阀暴政和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此起彼伏,遍及整个东三省。



当郭松龄回到奉天后,目睹了在军阀统治下的东北一片惨状之后,他决心推翻奉系军阀的统治。因此,决心参加奉军,暗取兵权。正如他曾经说过:

“欲谋三省之根本改造,非先打倒恶军阀不可,欲倒恶军阀,非准备强大牺牲不可。余拟回奉,投身奉天军阀巢窟,谋夺兵权,潜蓄势力,以图根本改造。”

因此,从郭松龄投靠奉军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反张作霖。

1925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不久,郭松龄从日本观操回来之后,听说在杨宇霆的鼓动下,张作霖又在酝酿第三次直奉战争。他为此十分愤怒,因为在前两次直奉战争中,他看到以杨宇霆和张作霖为首的军阀,勾结日本人,穷兵黩武,打内战,给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因此,这次在他的妻子韩淑秀的支持下,他决心倒戈反奉。而后,韩淑秀利用他和冯玉祥妻子李德全的同学关系,说服冯玉祥与郭松龄联合反奉。



1925年11月23日,郭松龄挥师东进,正式起兵反奉,起义军一路连克山海关、锦州、新民,直达奉天城下,张氏政权一度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但是,就在反奉形势一片大好之时,冯玉祥和李景林却临阵倒戈,使郭松龄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再加上日本人对张作霖的支持,使得郭松龄反奉失败。

二、反奉失败原因之——郭、冯、李三角同盟的破裂

郭松龄之所以和冯玉祥合作,是利用了冯玉祥和奉系军阀之间的矛盾。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奉军利用这个机会大举进关,并长驱南下,占据了上海、热河等地,使得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没地方可去了,这自然引起了冯玉祥的不满。于是,冯与奉系的矛盾越来越深,但是,此时的冯玉祥实力有限,不足以与奉军正面抗衡。他在等一个机会,寻找反击的时机。

1925年10月,郭松龄从日本观操回来后,因不满张作霖与日本人签订卖国条约,决意反奉。就在此时,瞅到机会的冯玉祥找到了他,在经过一个多月的谈判之后,双方签订了“郭冯密约”,共同反奉。



至于李景林与郭松龄合作反奉,则是因为奉军在打败吴佩孚时,派遣李景林为先锋队去处理天津的事务,但李景林到天津后首先做的是驱逐天津省长,霸占省长公署,这件事使张作霖大怒,扬言要杀了李景林,幸亏在郭松龄的劝说下,此事才罢了。李景林对此十分感激郭松龄。因此,在这次反奉行动中,李景林对郭松龄予以支持。并且李景林也参与了“郭冯密约”的签订。

但是,这个三角同盟从一开始就是不稳定的,一方面是在密约中对将直隶、热河两省划给李景林是不太认同的;另一方面是他们三人对反奉后想建一个什么样的政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基于这两个原因,11月25日,当郭松龄打到奉天城下要求张作霖辞职,希望冯玉祥的军队牵制住山东的张宗昌时,冯玉祥却进展缓慢,军队迟迟不肯前进,以致贻误了战机。再说李景林,因为担心其在奉天城的母亲的安危以及冯玉祥的不信任。同时,冯玉祥和张作霖签订天津和约,张将李景林辖区的直隶地盘让给了冯玉祥。种种原因下,李景林决定投靠张作霖,并且将郭松龄托交给他关禁闭的那些军官放了。至此,郭、冯、李的同盟关系破裂。

事已至此,郭松龄不得不分散出一部分兵力去维护后方,从而削弱了其正面作战力量,冯李二人倒戈后,郭松龄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

三、反奉失败的原因之——日本人出面支持张作霖

早在郭松龄反奉之初,日本人声称会“严守中立”。但是,当郭松龄占领锦州后,张作霖准备交权下野时,日本却公开表达了对张作霖的支持。因为日本人觉得,当郭松龄占领奉天后,必然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决定支持张作霖挽回败势。


随后,日本派出军队参与反郭战斗。在日本人的鼓舞下,本来打算下野的张作霖又重新振作了起来,便和日本人联合,集结了大量军队在奉天城附近,阻止郭军前进,打破郭松龄速战速决的战略。

在日本人的干预下,郭松龄的军队不能前进分毫,只好与奉军在巨流河一带展开了决战。12月21日,郭松龄与张学良隔着巨流河决战,但这时的战况对郭松龄部极为不利,郭部此时缺粮、缺弹药,而反观张学良部,则是兵精粮足。所以,这场决战从一开始郭松龄就输定了。

24日,寡不敌众的郭松龄部全面溃败,遂携妻子以及部下200多人出逃,但最终还是被奉军追上,被张作霖所杀。


反奉战争结束后,临阵倒戈的冯玉祥则大大地拓展了自己的地盘,东起天津、西迄兰州,长城内外的草原牧场,尽成了冯玉祥国民军的天下。

总结

综上所述,郭松龄的失败,一是识人不当,和素有“倒戈将军”之称的冯玉祥结盟,致使自己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但是,这不是郭失败的最重要原因,郭松龄失败的主要原因,则是日本人的干涉,因为当张作霖准备下野时,是日本人的参与又使张作霖重新振作了起来。所以,郭松龄之败,不是败于张作霖,而是败于日本人。


秦皇唐宗


奉军内部有三大派系。

第一大派系,是以张作相为首的元老派。这一派,是张作霖起家的老班底、老弟兄,与张作霖的感情最深厚,也最得张作霖的信任。但这些老家伙打仗不行。碰上硬仗,不堪一击。

第二大派系,是以杨宇霆为首的留日派。这些人,全都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科班出身,打仗有一套。而且年轻力壮,是奉军中的少壮派,与元老派分庭抗礼。

第三大派系,就是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陆大的前身,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最老牌的军校,很多军阀都出自此校。

和留日派相比,陆大派一直势弱,不太受到张作霖待见。

但随着张学良进入东三省讲武堂学习、郭松龄进入讲武堂做教师,这种情况发生了转变。郭松龄傍上了少帅张学良。

张学良毕业后,郭松龄便与他捆绑在了一起。两人亦师亦友,随着张学良不断升迁,郭松龄也是水涨船高,在奉军内部的地位越来越高。

陆大派和新兴的讲武堂派合二为一,团结在张学良身旁,成为新的派系——少帅派。

因为有了张学良做靠山,少帅派后来居上,成为力压元老派和留日派的奉系第一派系。

大家知道,少帅的私生活比较丰富。所以,带兵打仗的事情,全都仰仗郭松龄。少帅派如日中天,也就是郭松龄如日中天。

元老派倒是没什么意见,因为他们傍的是老帅张作霖。但留日派不满意了。因为他们是是靠能耐吃饭,眼看着以前的对头郭松龄傍上了少帅,如日中天,便开始眼红,便在老帅面前给郭松龄上眼药。

老帅呢,对此其实也不太满意。他觉得应该是少帅驾驭郭松龄,而不是相反。张作霖曾经提醒张学良:你俩都快穿一条裤子了。

但张学良并不以为意。

郭松龄与老帅以及留日派的矛盾,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激化。原因是,立功最大得郭松龄,受赏太小;反而是立功不大得留日派,大受封赏。

郭松龄一怒之下,带着张学良的部队造了反。

一开始,张作霖以为是张学良反了。后来才发现,反得只是郭松龄,儿子还是忠诚的。

即便如此,郭松龄叛军势如破竹,眼看着就要打到奉系的老巢奉天。张作霖甚至不得不做好搬离大帅府的准备。

当然,后来的形势发生了逆转。

最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人的介入。

日本人帮助张作霖平叛。但张作霖不得不答应给与日本人诸多好处,并签字画押。

后来,张作霖赢了,便步认账了。因为当初签字的是杨宇霆。张作霖便说,这是杨宇霆自己的主意,与他老张无关,所以他不认账。

日本人哪儿能吃这哑巴亏了,便在皇姑屯炸死了张作霖。

说到底,郭松龄死于张作霖之手,而张作霖又间接死于郭松龄之手。


趣谈国史



说打到奉天,那是言过其实了,是打到新民的巨流河,就受到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的阻击。

郭松龄的这支部队,是奉军最精锐的劲旅,总司令是张学良,副司令是郭松龄,由于郭松龄是张学良的教官,而且张学良和郭松龄是最好的朋友,也是张学良最信任的朋友,郭松龄的权利,是由于张学良的举荐,得到了张作霖的批准才得到了副总司令的爵位,张学良放权,把一切指挥大权交给了郭松龄,这样郭松龄在这支部队就有了一定的指挥和说话权。



这话的从第二次直奉战争说起,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败给了吴佩孚手下,但张作霖那样的人能甘心吗?于是他又休养几年,进行了第二次直奉战争?调集了25万部队,分五路进攻山海关,天津,河北,北京,赤峰等地,其中最难打的就是山海关九门口,这一路军由张学良和郭松龄带领,他们经过几天的激战,由于张郭有空军优势,奉军的空军狂轰滥炸,还有海面舰艇的炮击,吴佩孚的部队彻底失败,吴佩孚由秦皇岛坐船逃走,奉军占领天津,热和,并挤走了先占领北京的冯玉祥,张作霖成了中华民国的统治者,号称陆海空大元帅,设立文武大臣总理等人,并在各省市设立直隶总督,张忠昌为山东直隶总督,汤玉麟为热和直隶总督,并在江南一带和上海设立了直隶总督。



在封官时,郭松龄由于战功卓著没有得到及时封赏,可能张作霖会另有安排,郭松龄还是副总司令,在他的心中就产生了怨气,于是他就打着张学良的旗号,叫静难清君侧。带走7.5万劲旅从天津一路出发,打得很顺利当时,张学良不在部队中,张学良是在沈阳,当郭松龄的部队打到锦州以后张作霖组织人马叫张学良到巨流河一带去阻击,由于张学良的喊话,叫奉军不要打奉军,很多部队外逃,或归降,还有郭松龄的参谋长,不愿自己人打自己人,叫炮兵团放空炮,所以张学良这边的部队损失很小。



还有很大的原因就是部松龄要打到奉天,得经过南满铁路,日本的关东军出来干预,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最后,郭松龄夫妇逃到辽中的一个村庄,藏到地窖里,被人举报抓了出来,他们夫妇都被枪毙,暴尸奉天的小河沿七天,供人观赏。

实际上,郭松龄不应该反奉,他的权利是张作霖爷俩给的,而且他的部队也是张作霖的部队。他为了权利是不仁,不义,不忠,也是罪有应得。



辽北老代


1925年11月23日,郭松龄率领7万精锐,发起了反奉斗争,并以势如破竹的气势,迅速攻占了锦州城,随后,郭松龄率军向奉天进发,眼看就要夺奉成功。谁知他却突然就失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郭松龄剧照)

在卧虎藏龙的奉军大营中,有五虎将之说,郭松龄就是其一。因此在奉军中,身为将领的他很有威信。

虽然郭松龄有才,但是郭松龄在投靠张作霖之前的人生,却并不如人意。他先后投靠过清政府和革命军,但是受政治大环境的影响,清政府亡了,革命军护法失败,大家各奔东西,因此35岁的郭松龄只得回到奉天。

正好,张作霖筹办的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正需要专业过硬的技术教官。于是,郭松龄在朋友的引荐下,做了该校的战术教官。

郭松龄没想到,由于一个学生,他很快就时来运转。

这个学生正是张作霖重点培养的接班人张学良。

由于张学良的身份特殊,其他教官对张学良多有逢迎和关照,唯有郭松龄待他与其他同期学员一视同仁,非常严厉。

郭松龄由于数年在外,从清朝灭亡看到军阀割据,国家始终处于动乱之态,这让他不免忧国忧民,常常和张学良说些救国救民的道理。

张学良受郭松龄影响,一直心怀天下一统的愿望,同时他对郭松龄的能力和人品也钦佩有加。因此在他毕业后,郭松龄因他举荐,得以担任奉军卫队旅参谋长兼团长。

(张学良剧照)

初入奉军的郭松龄,很快就干了件漂亮事。

当时的卫队旅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都有些兵油子的流氓气。郭松龄接管后,不仅加强了军队纪律,还以他的军事才能严加训练,将一支如散兵游勇一般的卫队旅,训练成了一支精悍队伍。

这一举动,得到了张作霖的欣赏。于是张作霖放心让他做了张学良的左膀右臂,并将新式武器最完备的三旅、八旅交给他和张学良负责。

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奉军几乎全线溃败,唯有三旅、八旅在郭松龄的全线指挥下,坚持下来,最终成功阻止了直军攻破山海关的计划,并为张作霖撤退争取了时间。

因此,张作霖愈发器重郭松龄。张学良对郭松龄的信任那就更不用说了,直接就把三旅、八旅的所有事务甩包给了郭松龄,而他则高枕无忧寻欢作乐去了。

战败后,张作霖总结失败原因,开始全面整肃军队,提拔了一大批专业军事院校毕业的新派将领,并全面加强军队现代化训练。

同时,张作霖还听取了郭松龄对军队的种种改革建议。如此一来,郭松龄不仅位高权重,还极得信任,可谓风光之极。

然而,春风得意的郭松龄并不因此感激张作霖,反而瞧不上他旧军阀的作派,对张作霖的军政措施也常有报怨。

还有,张作霖一心取代中原的愿望,也和郭松龄的观点相悖。在郭松龄看来,张作霖发动内战,不仅是人民之苦,还会让日本人有机可乘。所以他力倡“开发东北,精兵强卒,抵御外侮”。

另外,郭松龄虽说能和士兵同甘共苦,但是他却恃才傲物,和其他将领很有点格格不入,因此受到其他将领排挤。

特别是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明明他的功劳最大,结果论功行赏时,他却什么也没捞到,倒让张作霖的心腹杨宇霆接管了江苏。

(直奉战争)

手上有精兵强将的郭松龄,在极度的不满中,于是起了造反的心。

1925年,郭松龄被派往日本参观军事演习。

《满铁密档选编》曾提到郭松龄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开始构思反奉大计。他先拜会了日本政要,表示他有心反奉,驱赶张作霖下野,而他将在东北建立一个全新的自治政权。希望能得到日本人“绝不干涉”的承诺,并表示事成之后,将把日本与东北之间久而未决的问题一并解决。

当时,日本人已经和张作霖周旋了快20年。

本来他们一心想扶持张作霖为傀儡,但是精明如兔子的张作霖有好处就要,触犯国家利益时就打马虎眼。搞得日本人对张作霖早就没有耐心,只是慑于他的几十万奉军,才不敢与之翻脸。

显然,郭松龄的想法,更加迎合日本人的心意。于是,在取得参谋总部课长小矶国昭和陆相宇垣一成的“严守中立”的承诺后,郭松龄提前回到了天津。

随后,郭松龄在天津联合了冯玉祥与李景林作为盟友。三人约定,只要举事成功,直隶就划归冯玉祥,热河划归李景林,而郭松龄则回奉执政,统掌东北。

有日本人的承诺,又有盟友联合倒奉,郭松龄决定立刻发动武装政变。

在政变前夕,郭松龄以张学良的名义,将所有辖管的部队撤至滦州,随后召集高级将领们开军事会议。

在会上,郭松龄痛斥张作霖发动内战的决定,只会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他表态,他绝不参与内战。随后他提出要么移兵垦荒,不参与内战;要么反对内战,和张作霖战斗到底。

随后,郭松龄要求将领们签字表态,其中有一部分赞同反奉,但是还有一部分或犹豫不决或持反对意见。于是,这些人就被郭松龄抓捕起来,并交由李景林处关押。如此一来,再也没有人表示反对。

(张作霖剧照)

造反也得师出有名,才得人支持,郭松龄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所以,他公开向张作霖喊话:一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二是要求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并惩办战犯杨宇霆;三是拥护张学良执掌东北军政大权。

看起来,好像是大义在前,为国为民,然而当张学良多次劝说郭松龄罢兵时,郭松龄起先执意不见张学良,后来张学良找到日本人从中斡旋,郭松龄这才提出停战条件:山东归岳维竣,直隶归冯玉祥,热河归李景林,而他则回奉执政,统掌东北。

显然,郭松龄拥护张学良是假,夺权是真。

张学良没想到郭松龄野心如此大,大失所望下,只得派出空军,在郭松龄指挥的7万精兵强将的上方,投撒传单,揭露郭松龄的狼子野心,并痛斥他盗用自己的名义造反,实属忘恩负义之人。

反正已经撕破了脸,郭松龄干脆将7万奉军精锐更名为“东北国民军”,而他则自任“东北国民军总司令”,从此不再以张学良的名义发号施令。

由于是精锐部队,再加上武器先进。郭松龄起先在与奉军交战时一直处于上风,很快就拿下了锦州。紧接着,他又马不停蹄,一路向奉天进发,所到之处奉军皆无抵抗之力。

得到消息的张作霖,除了干着急,就是痛骂张学良是个混蛋,引了个不忠不义的白眼狼来祸害奉军。

当时,日本人找到张作霖,提出只要他答应日本人在东三省有居住和经商的自由权利,同时将间岛地区划给他们自治,他们就出兵阻郭。

面对日本人的贪婪和无耻,张作霖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表示宁可脱下身上那层皮,也不做买国贼。

张作霖一边加强军事战备,一边还找到省长王永江,提出若是战败,他就下野的想法。

然而就在此时,郭松龄的盟友却给他在背后补了一刀。

原来,李景林本出自奉军,在张作霖和张学良的软硬兼施下,他不仅不发兵帮助郭松龄,还扣押了郭松龄的军资和武器。

当时天气已经转冷,士兵需要更换棉袄,可是6万多件棉袄被李景林一直押在手中,迟迟不发给郭松龄。

郭松龄知道麻烦了,于是立刻电告冯玉祥,要求他增兵相助。

冯玉祥却为了扩大势力,率军攻打李景林,企图夺取热河。

这样一来,郭松龄尽管拼在最前面,但是他后方空虚,粮草又供应不上。再加上这支队伍本来就是张作霖养起来的队伍,最高统帅不是他郭松龄而是张学良,所以郭松龄军心大失,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

(参考史料:《奉系军阀密电》《郭松龄反奉见闻》)


张生全精彩历史


郭松龄反奉后几乎是众叛亲离,自竖起反奉大旗,到郭松龄被俘虏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而郭松龄的七万大军基本失自开战后没多久就悉数投降了。

郭松龄其实是一个非常又头脑的人,他本人是保定军官的出身,而且还是属于张作霖军阀里面的新派人物,加之当时的新旧两派斗争日益激烈,因此在冯玉祥的拉拢下起兵反奉。

其实郭松龄的反奉,几乎是注定的失败的。

郭松龄反奉被冯玉祥卖了。

本来是冯玉祥联合了直系军阀,郭松林和李景林等人起兵反奉,但是当冯玉祥控制了北京热河的时候,就把李景林和郭松龄买了,最后的结果就是郭松龄肚子一人硬刚张作霖,所以很显然由日本人支持的张作霖,郭松龄基本是没有胜算的。

其实郭松龄这么快战败的原因还有就是这七万大军并不算是郭松龄的嫡系。这七万大军其实是张作霖为张学良培养的精锐战斗力,这批人很强,但是确是张学良的家底。

因为当时的孤松龄是张学良的老师,所以取得了军权,但是在张作霖的亲情攻势下,很多人基本上都每怎么抵抗就投降了。

有这样的两个基础,在战争一开始的时候郭松龄就落入了下风,结局几乎是毫无悬念的。


这个历史很正


郭松龄率7万精锐打到奉天城下,究竟为何失败?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首先我要告诉大家,郭松龄根本没有打到奉天城下,要是打到奉天城下的话,他的起义就不会失败,反而会改写中国近代史。当然郭松龄率领奉军滦州倒戈,离奉天城还很远,而当时奉军主力,除郭松龄部,其他非常分散,因此在郭松龄发出倒戈通电后,张作霖是非常害怕的,甚至都收拾财产要北逃,准备一把大火烧掉奉天大帅府,但是这个时候张学良站了出来。



张学良对于郭松龄是非常赏识的,他们之间的故事就是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可惜郭松龄并没有忠于张学良,当然他的倒戈,名义上是让张学良上位老帅下野,但是张学良又岂能逼迫自己的父亲让位给自己呢,所以双方在巨流河展开了对战。

而此时的郭松龄部队,也就是改编后的东北国民革命军,已经攻占了锦州,奉天岌岌可危,要是巨流河不保,张作霖在无出头之日。但就是在这个时候,原计划支持郭松龄的冯玉祥,却出兵李景林,抢夺奉系直隶地盘,也使得反奉同盟分崩离析,因为在那个时候,李景林已经宣布脱离奉军,和冯玉祥郭松龄等人反击张作霖,但是冯玉祥的突然反悔,等于撕毁了反奉协定。



当然冯玉祥对于郭松龄的失败来说,只是一个原因,还有两个原因也很重要。其中一个就是日本人的插手,当时郭松龄反奉,日军方面提出要支持郭松龄,但被拒绝,因为他不想卖国,后来张作霖答应了日军的要求,因此日本人帮助张作霖,当然答应日本人条件的老帅最后没有履行承诺,也使得他丧命皇姑屯,这是后话,我们权且不提。



而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奉军内部的局限性,因为郭松龄反奉,是不想效忠于张作霖的独裁统治,可是奉军本身就是张作霖的军队,在巨流河开战后,张作霖派人发传单,喊口号,使得大量跟随郭松龄反奉的奉军又回到了张学良身边,这就让郭松龄内忧外患,最终兵败如山倒,本人也被抓获,连同妻子都被杀害。而郭松龄的死亡,对于奉军来说,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要是郭松龄不死,能够隐忍等待,在张学良上位后才实现他的远大抱负,中国近代史估计都要改写。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