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对骑兵,利用自杀式战法,岳飞如何击败金国铁浮屠?

无聊芒果


岳飞击败金军的铁浮屠可不是就单单靠麻扎刀手,如果单靠步兵,那郾城大捷和颍昌大捷恐怕就是金国方面的胜利了。



这也不是胡说,因为铁浮屠中超重甲具装骑兵设计的初衷就是用来冲击步兵方阵,铁浮屠骑兵身披66斤左右的冷锻钢札甲,马匹的具装同样也是冷锻甲。士兵在进攻时排成整齐的方阵,就像近代的骑兵战术那样,不追求速度有多快,要的是整体紧密的像一道墙,然后把攻击目标撕开或者直接推平。根据《宋史》的记载,铁浮屠军纪严明,可以来回冲锋数十回合,比铁鹞子要强出许多倍。


因为有重甲保护,而且打仗讲究团队合作,所以当时宋军对铁浮屠是非常畏惧的,因为除了神臂弩和大斧,宋军的单兵武器就没有什么能对铁浮屠士兵造成有效伤害的了。更何况铁浮屠的战术还是骑兵墙推,根本不给你机会去阻挡。再看宋军的顺昌大捷和仙人关大捷,都是步兵依靠城池和大量的拒马,限制了铁浮屠的机动性,这才有机会施展神臂弩和长枪配大斧的攻击方式。

但是京湖战场的岳飞就和两淮战场还有川陕战场的宋军不同了。随着伪齐的覆灭,京湖战场的宋军获得了大量的优质马匹,之后岳飞开始大力组建骑兵部队,像踏白军和游奕军,这些是中型骑兵的范畴,而背嵬军中的骑兵,就是和金军铁浮屠有的一拼的半具装骑兵(可以冲阵,同时又不失机动性,不过防御力不如全具装)。



在郾城大捷中,岳飞恰好就是先命令杨再兴、岳云和王贵领麾下的背嵬军骑兵和金军的拐子马打成僵局,随后又扛住了铁浮屠的第一波冲击,迫使金军的铁浮屠无法继续前进,只能停在原地厮杀,破坏了铁浮屠骑兵墙的机动性。这才给了岳家军步兵机会,岳飞看铁浮屠冲不动了,才命令麻扎刀手上前去劈砍马腿,没有了冲击力,铁浮屠就成了笨重的肉靶子,麻扎刀手只要避开铁浮屠狼牙棒的攻击,然后砍断马腿即可。


所以说,郾城大捷中功劳最大的还是背嵬军的半具装骑兵,根据岳珂的《鄂国金佗编》记述,背嵬军的半具装骑兵全盛的时候人数可以达到8000。他们的主要装备有长、短刀,约十支短弩 ,二十支硬弓弓箭围盔,铁叶片革甲(应该是宋风的冷锻钢札甲,和金国的不同,宋军札甲的披膊是坎肩式的,而不是金军的对襟式)。作战时常常分成多个独立的战斗小组,紧密配合。与敌人作战时,往往在距离敌人一百余步时就由七八人放箭,七八人用短弩射马,然后长刀对劈,迅速冲锋,集结,再冲锋,从而大量杀伤敌兵。这和近代的骑兵战术也有几分相像。


火器工坊


对抗金兵铁浮屠,南宋诸将各有绝招。以岳飞的大杀器最为强悍。

什么是铁浮屠?

浮屠,是梵语,佛教用语,意思是塔。铁浮屠就是铁塔。说的是金国的重装骑兵,人披挂重甲、马披马铠,黑压压、铁铮铮好似铁塔一般,坚不可摧。

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这铁浮屠就好像当时的坦克一般。南宋史籍,凡提及"铁浮图\

上将嗳福斯


光靠步兵是无法击败铁浮屠那样的精锐重装骑兵的

宋朝名将吴璘曾对金军的铁浮图有极高的评价,称赞其“坚韧”的个性,实际就是其高超的战斗意志。金国骑兵步伐与纪律性,则像拜占庭铁甲具装骑兵一样,也可能达到了近代骑兵的水准,可以发动威力强大的墙式冲锋,“堵墙而进,官军不能当,所至屡胜。”虽然一部分宋代文人认为,金国骑兵之所以可以发动墙式冲锋是因为“连环马”——三匹马联锁的连接方式。但这种方式从军事原理上说是显失逻辑的,已经被绝大部分现代历史学家所否定。

由于具备良好的纪律性与战斗意志,金国重骑兵较辽国西夏骑兵更难以击败。根据宋朝名将吴璘的评价,西夏重骑兵往往采用一轮猛烈冲锋(前文也提到西夏偏重于重骑兵先行冲击,然后步兵掩杀)的方式,“璘与先兄束发从军,屡战西戎,不过一进却之间,胜负决矣。”而金国骑兵则,“胜不追,败不乱,整军在后,更进迭却,坚忍持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战非累日不决,盖自昔用兵所未尝见。”说明金国骑兵即使在第一个回合与敌人交锋失败或是还未冲溃敌军阵型,也会重整队形,连续发动冲锋,“不能打一百余个回合,何以谓马军”。这也与辽国骑兵整体撤退时发动反击的模式不同,即金国重骑兵使用的是“回旋后再次冲锋”的马镫时代冲击型重骑兵战术,而辽国则偏重较为典型的马弓手假撤退骑射战术。

金军骑兵不仅在灭亡北宋的重大战役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即使在一些小规模的冲突中,也表现相当出色。根据记载,河北路兵马钤辖李侃率禁军、民兵二千人,遭遇了十七骑金军。“金军十七骑者分为三,以七骑居前,各分五骑为左右翼。而稍近后前七骑驰进,官军少却左右翼乘势掩之。且驰且射,官军奔乱死者几半。”

考虑到,十七骑金军携带的箭矢不可能杀掉一千人。“奔乱死者几半”中逃散必然居多。联系到后来,这支宋军作乱杀害了部队主官李侃和磁州知州,随后投降金军。结果,在金军进城前,这些宋军还想先把城里洗劫一遍。逼得城里的官吏赶紧放下吊桥,提前放金军进城才把那些宋军吓散。

可见当时河北宋军已经腐烂透顶。这样的军队只要前锋小部队稍遭打击,出现雪崩式的连锁溃逃反应,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饶是如此,十七骑金军仅凭“且驰且射”就击败两千宋军,也足见其强悍。

总体上,南宋骑兵在大部分战场上都无法与这样纪律严明、战术素养高超且战斗意志坚韧的精锐金重骑兵相抗衡。但著名的南宋英雄将领岳飞的“岳家军”则是例外。他很可能是唯一在正面会战上通过骑兵交战击败金国主力重装骑兵“铁浮图”的宋朝将领。当时由于金军的不断南下,危机关头的南宋出现了短暂的、给予各统军将领相对于北宋拥有较大军事自主权的时期。当时南宋军的主要战斗力量已非“禁军”,而是一些重要将领所率领的五支“屯驻大军”,直接受宋廷的指挥。

岳飞的军队属于“屯驻大军”中的一支“后护军”。其军队军纪极佳,有著名的“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掳掠”的称号。而且通过一系列对金国建立的傀儡政权——伪齐国的征伐,以及对金军的打击,岳家军通过缴获获得了大量的马匹资源。麾下猛将杨再兴在攻击伪齐政权时,“破其众二千,复长水,得粮二万石以给军民,尽复西京险要。又得伪齐所留马万匹。”根据岳飞自己的奏章,“再兴遂再进兵,於今月十四日到本县界孙洪涧,再逢张宣赞亲率贼马二千余人,隔河相射,遂鼓率人马斗敌杀散。至次日二更已来,收复长水县了当,夺到马万匹”。说明这里原来应是一个伪齐的马监,被攻击速度迅猛的岳家军所夺取。这可能是岳飞所获得最大的一次马匹缴获。在1136年,岳家军进行北伐反击金军与伪齐军,麾下勇将张宪击败伪齐1000人,缴获了500匹战马,而牛皋则以步兵8000击败伪齐军数万人,缴获了300多匹战马。之后在牛蹄之战中,岳家军再次大败伪齐军队,“伏起,旗帜遍山,虏实惊怖,俘获甚众,得马三千匹,骑兵千余人。”利用诸如这些交战的大量缴获,岳家军建立了较其他宋军部队精锐得多的骑兵部队。

岳家军中的骑兵包括“踏白军”、“游弈军”与“背嵬军”。前两支是纯粹的骑兵部队,通过名称,很可能最早来自于侦查、巡逻警戒的中型骑兵或轻型骑兵。当然在岳家军规模扩大后,这些仅仅是番号,实际作战的范围应该大得多。背嵬军则是岳飞的亲军,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骑兵,岳云常指挥这支精锐骑兵来作战。岳飞军中的背嵬骑兵根据《鄂国金佗稡编》的记载是8000人,当然这个数量很有可能是夸大的,但背嵬骑兵绝大部分应该是精锐的重装骑兵。从常指挥他们作战的岳云及部下的训练就可见一般。无论根据《鄂国金佗稡编》卷九《遗事》或是《宋史·岳飞传》,都记载了岳飞带领的骑兵以及岳云披挂重铠训练骑战马爬坡或跳跃壕沟,“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这既展示了岳家军精锐骑兵的装备,也显示了骑兵们的训练严格。

南宋短缺战马但不缺乏重甲,在金国高度重装的骑兵冲击面前,宋军也装备大量的重型札甲以对抗。常见的铁质札甲防护非常完备,兜鍪、披膊、身甲、腿裙齐备,并用上千的铁甲片组成。宋高宗时代的一种甲式“甲叶千八百二十五”,全副重甲重几十斤。(南宋全装甲一般20公斤至25公斤),虽然这位皇帝要求各军械库制造的甲胄不要超过25公斤,不然士兵负重过高不易使用,但各军所造铁甲不免都有超重的现象。当时南宋军的重骑兵仍流行较重的“大全装”马铠,所谓较为轻型的“小全装”马铠则是到了南宋后期的宋宁宗时代才被使用。因此使用重铠的岳家军“背嵬军”骑兵,其中很可能装备“大全装”铁甲重骑兵。

公元1140年7月著名的郾城之战,是完颜宗弼麾下最精锐的金军重骑兵“铁浮图”,与岳飞麾下最精锐的重骑兵“背嵬骑兵”的一次远东重装骑兵巅峰对决。当时,金国元帅完颜宗弼及会同龙虎大王完颜突合速、盖天大王完颜宗贤、昭武大将军韩常等,统率精锐骑兵15000名骑兵,作为先导,自北方向郾城推进。岳飞立刻率领军队迎击,两军在郾城以北10公里外相遇。

岳飞之子岳云则带领背嵬骑兵及“游弈军”骑兵出击,凶猛的“直贯其阵”。双方骑兵展开激烈战斗,在这一时刻,拥有重甲,坚韧,铁一般军事纪律的金军骑兵碰上了同样拥有重甲,且纪律性与战斗意志更高的岳家军骑兵。金军以骑兵数量优势,企图以“拐子马”两翼包抄的阵势包围宋军,但岳家军骑兵“或角其前,或掎其侧,用能使敌人之强,不得逞志于我”,来回阻击拦截金军骑兵的迂回包抄,使其不能得逞。当时金军骑兵的优势在于轮番回转冲击,但岳家军骑兵也毫不示弱,进行了长达“数十回合”的长时间骑兵战,连续击退了金军骑兵的数次进攻。“鏖战数十合,贼尸布野。”在最近危机的时候,岳飞都亲率领四十骑精锐骑兵投入了一线搏杀。

完颜宗弼见普通金兵重骑兵不能取胜,决定出动他的王牌,最精锐的具装骑兵——他亲兵中的“铁浮图”,企图让这些纪律森严的超重装骑兵来打垮岳家军已经陷入混战的骑兵。就这样,大部分的金军骑兵就被投入了战场,那么,原本可能对宋军军阵发起冲击的金军重骑兵的威胁就不复存在了。

于是,宋军装备斩马刀(麻扎刀)与长柄斧的重装步兵出手了。南宋的斩马刀根据记载,长达“一丈二尺”,也就是包括刃部达到了约3.8米。这与唐代时期著名的重装步兵“陌刀军”,装备陌刀与长柄斧的搭配同出一辙。使用这些沉重武器的重步兵都是军中精锐,曾经在面对西夏铁鹞子时就发挥过巨大的威力,也经常被其他南宋名将诸如王德、刘琦所使用。从1141年刘琦使用这些步兵抗击金军的战例来看,这些步兵的铠甲非常厚重,即使胜利后也不便追击,“以步兵甲重,不能奔驰,下令无所取。”

所以他们虽然是可以起到一定对骑兵的阻挡作用,但一般不放在军阵前迎击对方的冲击型骑兵,以免这些精锐步兵被骑兵直接冲锋遭到过大的损失。因此,宋军在战斗中,一般依靠装备长矛或长枪的步兵,或使用骑兵反冲锋阻挡住敌军骑兵的冲击势头之后,这些突击型重装步兵才会出动,发挥他们对敌方重装部队特别是重装骑兵的巨大杀伤力。现在犹豫几乎所有金军的主力骑兵都陷入了近战,因此就是他们出动的时刻。

于是,当双方骑兵鏖战之际,岳家军中使用斩马长刀、长斧的重步兵开始全军向前,“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阵,勿仰视,第斫马足”,金军昔日所向披靡的超重装骑兵在人喊马嘶之际被纷纷砍倒。“杀死贼兵满野,不计其数。至天色昏黑,方始贼兵退。”最终,岳家军背嵬骑兵在其他各军种密切配合下,取得了这场重量级对决的胜利。

以自己的骑兵反冲锋拦截敌方占据优势的骑兵冲击,遏制对方骑兵企图冲击己方主阵的势头,继而在敌骑兵陷入混战时出动重装步兵加入肉搏,特别是使用双手斧,长刀的突击型重步兵重创敌人。从战术上,并不特别复杂,但难的是拥有这样一支能够面对敌方优势骑兵担负反冲击任务的精锐骑兵。这些精锐骑兵必须保证在自己步兵加入混战之前能够稳住阵脚。如果被优势之敌迅速击溃,那么就起不到掩护自己重步兵的目的。(摘自我们的作者龙语者的考证文章)


冷兵器研究所


岳飞并不是用传统步兵打败金国铁骑的,而是利用水军舰队于陆战队来打的。我们从后来金国皇帝下令沿江北后撤五十里就可以看出这岳飞的直接战术了。他是利用金国没有水师也没有战船的弱点,取得长江的控制权,然后在几千里长江沿线打击金兵的江防部队以及粮草补给基地。

整个岳飞抗金期间,岳飞带领的岳家军就没有跟金兵正面交过手,斩杀的金兵人数也不多。但是杀伤金人则不少,这些都是留守在江防的金兵部队。这最后其实也成了弹劾他的理由!在所谓儒家学者眼里,他们这些废材根本不懂得这是避实击虚的战略。然后又觉得斩杀民夫太过凶残,这也是岳飞被杀的时候竟然没有半个人求情。

在南宋建国初期,金兵只有六万,这么些人分散到北方地面上很是捉襟见肘。在几千里江防上,每一处军营也就分得兵马几百人。岳飞留抓住这个弱点痛击,每每带兵游弋江边,等待机会出击,一旦发现有疏于防备的就会发起进攻,然后在敌方大队增援部队赶到的时候撤退,不断削弱敌军的后勤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战果。


优己


岳飞击败金国铁浮屠最具有代表性的战役,当属郾城之战,这一战,是宋、金两国最强的部队之间硬碰硬的野战,宋军主力是岳家军的背嵬军,金军铁出动的是铁浮屠和拐子马,双方军队都是精锐中的精锐。这场战斗最重以岳家军获胜而结束,极大的振奋了人心。


下面是郾城大捷后,岳飞给朝廷写的奏报:

"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河南、北诸路招讨使臣岳飞状奏: 今月初八日,探得有番贼酋首四太子、龙虎、盖天大王、韩将军亲领马军一万五千余骑,例各鲜明衣甲,取径路,离郾城县北二十余里。寻遣发背嵬、游奕马军,自申时后,与贼战斗。将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与贼手拽厮劈。鏖战数十合,杀死贼兵满野,不计其数。至天色昏黑,方始贼兵退,那夺到马二百余匹,委获大捷。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根据这封奏报,我们可以推测还原出当时的战斗场景。在这之前,先来说说一说郾城之战的起因。

岳家军收复颍昌府后,打算在颖昌屯兵,作为继续向北进军的基地。谁料想原本在中线战场东部迎击金军的张俊和王德所部却从亳州、宿州前线撤离南归,这一下就把岳飞一支军队单独扔在了前线,使岳飞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状态。当时岳飞手中只有背嵬军和一部分游奕军,和各种其他部队都打乱在中原各地,一时间不能集结。

南宋初期,岳家军是所有宋军里面战斗力最强的,而背嵬军又是岳家军中最强的,可谓是精锐中的精锐。背嵬军是一支骑兵部队,原本南宋由于丧失了养马场,不能组建骑兵的,但是在牛皋和杨再兴的两次针对伪齐军的奇袭成功后,获得战马一万五千余匹,岳飞就以这批战马为基础,组建了背嵬军。

诗经曰: 习习谷风,维山崔嵬。嵬,就是形容山高且耸的样子。背嵬军,是指所挑选的士兵都身形高大,如高山一般。

金兀术探明消息后,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马上会同由盖天大王完颜宗贤等部,丢开步兵、辎重,只带一万五千精锐骑兵,直扑郾城,企图利用岳家军兵力分散之机来一举摧毁岳家军的指挥中枢。金兀术的设想是,利用手中精锐的铁浮屠和拐子马,对岳家军来一次斩首行动。

当时,岳家军的人数较少,大概只有一万几千,除去辎重部队、火兵以及留下来守城的部队,真正被岳飞带出去出城野战的人数应该更少,就是说,岳家军面临的是敌众我寡的局面,但是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自申时后、、、至天色昏黑,方始贼兵退

申时是下午3-5点,按照我们一般的说法,自申时后,应该说的是从下午3点开始,至天色昏黑,郾城之战发生的日期是7月8日,正值夏天,天色完全黑下来最少要到7点钟,就是说,这场战斗足足打了四个小时。

金军先头部队抢先一步到达战场,率先发起了攻击。(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虽然岳家军中的背嵬军和游奕军大多是骑兵,但是郾城之战岳飞肯定也配置了相当数量的精锐步兵,因为在岳飞的奏报中写道"将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与贼手拽厮劈\

历史风暴


根据琼斯整理后得出的模型,实际上骑兵正面踹严整的步兵是踹不动的,当然这一切成立的前提是两者的素质在同一水平线上。极盛时期的女真兵就历史描述来说已经很有近代骑兵的风采,宋末之交的宋军步兵素质滑坡非常严重,宋军被女真兵动辄打半个白天的能力熬到精神崩溃很正常。岳飞等人受金国重视的原因很简单,不是岳飞等人多擅长用兵,而是这几个人都善长练兵,女真人有点承受不起这种伤亡了。


韦格蒂乌斯


地趟双刀砍马蹄,助岳飞大破金兵铁浮屠。

地趟双刀砍马蹄,助岳飞大破金兵铁浮屠。

地趟双刀砍马蹄,助岳飞大破金兵铁浮屠。

相传,岳飞广发英雄帖,召集众人研究破金人铁浮屠的方法。有两个鱼家兄弟应帖来投,声言有破铁浮屠的方法。岳飞领众将招见了这两个兄弟。

这两兄弟告诉岳飞说,我们能砍下铁浮屠的马蹄,让铁浮屠无法进攻。众将官不信。这两个打鱼的兄弟就表演了地躺双刀。

地躺双刀,一刀保护自己,一刀用于进攻。人靠着脚后跟和肘的支撑匍匐在地,做出各种防护和进攻的动作。

看了鱼家兄弟的表演,岳家军上下大为惊奇,随围绕地躺双刀砍马蹄的作战方法制定了详细的作战部署。

第一,岳家军骑兵上盘在进攻的同时,更多的是骚扰铁浮屠的视线。为地躺双刀砍马蹄做辅助。

第二,从岳家军的主力背嵬军中挑选死士练习地躺双刀,战时进攻铁浮屠的下盘,专砍铁浮屠的马蹄,使铁浮屠失去堵墙式冲锋的优势。从而,使得金国的铁浮屠由重甲骑兵变为重甲步兵。

第三,后续步兵对于跌落地上的重装骑兵战士,只管砍杀就是了。

这样的作战方略,要求最高的是地躺双刀的执行者,不仅要有高超的地躺技术,还要有不怕死的勇气和铁一样的纪律。作为中华战史上的岳家军,恰恰是饿死不抢粮,冻死不拆房。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和练习,岳家军士气高昂,终于在郾城大战和颖昌大战中派上了用场。上演了人类历史上主要靠步兵对抗并战胜骑兵的经典战例。

地躺双刀砍马蹄帮助岳飞大破金兵的铁浮屠和拐子马。


苍穹孤鹰


可能是铁浮屠自己死的吧,阉割过后的公马温顺而且不怕被母马引诱,每一次都选最好的公马来阉割,然后后面的马就驼不动全身重甲的士兵和自身的防护甲了。

当然自杀式攻击加速了进程,虽然说铁浮屠就是坦克,你砍了一两匹马没什么用,剩下的马带着死马照样能用势能把军阵穿透,不过只要胆子大,每一次对阵都能有敢死队埋伏砍马腿,打几仗后对方也会收敛,不会硬冲大军阵了,毕竟这种宝贝死了是看得见数的。反过来说你消耗的敢死队估计也不少,必须是高大威猛的才能行,死了这么多精英,估计岳飞自己也受不了。

所以我觉得主要应该是他们自己阉割公马把好马搞没了,毕竟打了那么多年,而阉割公马的劣势十年左右就应该开始出现了。


工作小笨笨


別侮辱大家的智商,你以为古代的战场是飞机跑道,把马拴在一起,一棵小树就可以丢掉整个战争。谁在那睁眼说瞎话。


俯瞰74402822


我研究的铁人阵,前面两辆盾车兵,其后其名长枪兵,最后一名长刀指挥官。 七人成一小阵。小阵之间间隔两步,拍成一排,前后排错位布置,共四排立于主阵前,阻挡敌骑冲阵。 主阵外围四层长枪长牌兵,内为圆盾弩兵。最内为后勤车兵,长枪防卫,弩兵远程打击。 后军为车载重远程投射重装备,床弩,火炮,投石机等。根据需要,机动于阵前阵后进行火力覆盖。 侧翼各布置轻重骑兵,轻骑兵奔袭骚扰,重骑兵掩护轻骑兵撤退,反冲锋。

大军原则上争取主力决战,胜不追,败死战。以成套建制军团为单位,驻兵有利位置,以逸待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