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名词术语(七)


中医常用名词术语(七)


肝阳

主要是指肝的某些功能活动方面的变化情况。在正常情况下,肝阳和肝阴保持相对的平衡。如果肝阴虚,不能制阳,就会使“肝阳上亢”,产生头 痛、眩晕、易怒、耳鸣、失眠等症状。

肝气

指肝本脏的精气。病症名称。常见症状为两胁气胀疼痛,胸闷不舒;兼症较多见的是一些消化功能紊乱的症状。

肝阴

主要是指肝脏的阴血和肝本脏的阴液。在正常情况下,肝阴、肝阳应该保持相对的平衡,如肝气太过,肝阳偏亢,可以耗伤肝阴。而“肝阴不足”,则可以引起“肝阳上亢”。

肝血

指肝脏所藏的血液,通常和肝阴不能截然分开。不过从临床的角度来看, 提到“肝血”的一些病症,常和失血的情况相联系,而且不一定有阴虚阳 亢的表现。

肝,体阴而用阳

“体”,一般是指实体或实质;“用”则是指作用和机能。肝为藏血之脏,血为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内寄相火,为 “风木之脏”,容易动风化火,肝又主管筋(肌腱)的活动,这些功能,作用以及病理的情况,从阴阳的观点来分析,是偏 于动、偏于热的,属阳。故肝有体阴而用阳之说。

肝藏血

指肝是藏血之脏,既能贮藏血液,又能调节血量,当人处于休息或睡眠状态时,部份血液回流到肝并贮藏起来,活动时肝血又运送到全身,供 给各组织的需要。如果因为暴怒而伤肝,可以影响藏血的功能,甚至可能引起出血或出血性病症的发作。

肝主疏泄

指肝具有疏散宣泄的功能,可以体现在如下方面:肝和情绪有关。肝气宜舒畅条达,如因为情绪不好,就可能产生肝气郁结,这是肝病表现为疏泄功能受影响的最常见的一种病症。与消化机能有关。脾的运化,脾气的散精作用和胆汁的排泄,均有赖于肝气的疏泄作用。 与某些疼痛症状有关。“通则不痛”,肝气郁滞可以影响气血的流 通而产生疼痛,如肝病胁痛、肝胃气痛等。与妇女月经有关。因为“肝藏血”和“胞宫”又有经脉联系,如肝疏泄失调,可能产生月经 不调等症候。

肝为刚脏

肝喜条达舒畅,既恶抑郁,也忌过亢,肝的所谓“刚脏”之性,主要体现在“肝气”方面,当受到精神刺澈时,使人易于急躁发怒,这叫“肝气太过”;相反,如果肝气不足,就会使人产生惊怕的症状。肝和胆相表里,肝的刚脏作用常须胆的配合才能体现。

肝主升发

这主要是从肝气的某种作用而言。肝有调节血量的功能,它的经脉上巅络脑,肝的功能正常时,好像春天树木那样条达舒畅,充满生机,这是体现“升发”的现象。但升发太过,反会出现头痛、眩晕等症候。

肝主谋虑

《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古人用将军征战时的深谋远虑比喻肝的作用。也就是说肝和某些高级神经 的功能有关。肝气喜舒畅条达,如因肝气郁结或肝气太过而致肝阳偏亢,就容易使人性躁易怒;相反,如肝气不足则易出现惊怕的症状, 都会影响“肝主谋虑”的作用。

肝主筋

《灵枢.九针论》:「肝主筋」。《素问.六节脏象论》又说:「肝者....其充在筋。」说明筋(肌腱)的营养来源是从肝而得。筋附于骨节,由于筋的弛张收缩,使全身肌肉关节运动自如,故又有“肝主运动”之说。但筋必须在得到充分营养供应的情况下,才能运动有力。《素问 .上古天真论》:「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就是说男子一般到了五十六岁左右,就可能感到运动不大灵便,认为这是由于“肝气衰,筋不能动”的原故。说明肝和筋、筋和运动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罢极之本

指肝脏。“罢”,音义同“疲”,和全身筋的活动有关。“罢极之本 ”说明肝主管筋的活动,能够耐受疲劳,是运动机能的根本。

肝藏魂

《素问.宣明五气篇》:「肝藏魂」。“魂”属于精神活动,肝气疏泄条达而情志正常,叫做藏魂。因肝病而多恶梦,神志不安,所谓“魂不 藏”。“肝藏魂”体现了精神活动和内在脏器的联系。参见“五脏所藏 ”条。

肝开窍于目

《素问.金匮真言论》:「开窍于目,藏精于肝。」《灵枢.脉度篇》又指出:「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说明肝脏的 精气通于目窍,视力的强弱和肝是有直接关系的。同时《素问.五脏生成篇》认为“肝受血而能视”,亦即视力和肝血的调节功能有 关,如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就会出现两眼干涩,视力减退或夜盲;肝火上炎,常见目赤多泪。不少眼病多被认为和肝有关,而从治 肝入手,故有“肝开窍于目”之说。

肝,其华在爪

见《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其华在爪。」“华”有荣华外露之意,爪即指(趾)甲。“爪为筋之余”(筋为肝脏的精气所生,爪的营养来源和筋相同。所谓“爪为筋之余”,说明 爪也是肝脏的精气所生),筋为肝所主,肝与筋的虚实情况,可以从爪甲的变化反映出来。凡筋力健壮者,爪甲多坚韧;筋衰无力者,爪甲多薄而软。肝藏血功能正常、供血充分者,爪甲透红光泽;肝血不足则指甲色泽枯槁。故望诊指(趾)甲对于判断肝 和筋的生理、病理有一定参考价值。

肝主血海

血海通常是指冲脉,所谓“冲为血海”,但肝有贮藏并调节血液的功能,故亦有“血海”之称。

发为血之余

主要是说明头发与肝血之间的密切关系。前人认为头发的营养来源于血,故年少血气充盛时,头发茂密色黑而有光泽;年老肝血不足,肾气虚,头发变为苍白,易于脱落,故有“发为血之余”之说。

肝恶风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肝恶风。」因为肝是“风木之藏”,有一些病症如老人中风,小儿惊风,一切风湿、麻木、搔痒、 痉、痫等,其病因病理往往和风邪以及五脏中的肝密切相关。肝又主管 筋的活动,风胜则筋挛抽搐。同时肝风容易化热、化火、故有“肝恶风 ”之说。

肝主惊

惊是指有所感触(如骤然听到巨响、看到可怕的景象或受到突然的刺激等)而心动。《素问.金匮真言论》曾提到肝“其病发惊骇”。“惊骇 ”是大惊的意思。因肝为“风木之脏”,风木多震动,故肝病易惊。不 过惊的产生和心气状况很有关系,心气虚的人,容易致惊;如心气强固,一般不易产生惊的病症。参见“五志”条。

中医常用名词术语(七)


肝生于左

《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这里的“左“,主要是指肝的行气部位。刺气主升,行气在左。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谓:「肝 之为脏....其治在左。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着脊之第九椎。」故所谓“肝生于左”,并不是指肝本脏所在的部位。

肝肾同源

肝和肾有互相滋养的关系(所谓“肝肾相生”)。肝的疏泄条达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必须依赖肾阴的滋养;肾阴的再生,又须通过肝的疏泄而入藏于肾。肝脏血、肾脏精,肝肾同源,亦即精血同源。肝和肾均有相火,相火源于命门,故名。肝肾同源又名“乙癸同源”,这是古人把脏腑和天干相配合而言。乙属木,属肝;癸属水,属肾,故名。

肝合胆

指肝和胆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这种相合是脏腑互为表里(脏为阴属里,腑为阳属表)的关系。“肝与胆相表里”,主要是通过肝和胆经络之间的联系和某些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体现的。治疗肝或胆的病症, 有时可以通过这种“相合”、“相表里”的关系互为影响。如胆火旺盛或肝阳偏亢,都容易有急躁善怒的症状,用平肝的药物可以泻胆火,用 泻胆火的药物,也可以平胆。

胆主决断

《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胆者,中正之官,决所出焉。」所谓“中正“,意含不偏不倚。这里主要说明胆的作用之一与中枢神经的某些功能活动有关。此外,“胆主决断”,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突然受惊恐)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促使脏腑功能相互协调,起有重要的作用。胆气怯弱者,可因惊恐致病,胆气壮者,可以不受显著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