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偷襲珍珠港的是日本,美國不全力攻打日本而是先去打德國?

金絲鳥樂傳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偷襲美軍太平洋艦隊的駐地珍珠港,美日間的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但美國為什麼沒有盡全力先解決日本,反倒是先集中力量解決德國後,才反身集中力量解決日本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對當時的二戰國際形勢關鍵變化的時間點要有所瞭解。

1939年9月1日爆發,二戰初期,歐洲方向,德國在歐洲進行的閃電式戰爭打的順風順水,除孤懸於歐洲大陸旁的英國還在奮力抵抗德國外,歐洲大陸的其他國家基本已經被德國拿下。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實施“巴巴羅薩”的計劃大舉入侵蘇聯。這之後才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改變了保持孤立主義的美國,美國開始全力以赴的開動戰爭機器。

但是,參戰前美國國內是有很大分歧的,共和D一派不希望美國捲入戰爭,但羅斯福一派希望參與戰爭,雖然沒有直接捲入,但已經打破中立態度。美國在1937年新的《中立法》廢除武器禁運理,從道義和自身利益認為仍應援助英法。羅斯福從頭就是在公眾希望遠離戰爭和美國國家安全要求走近戰爭之間走鋼絲。雖然表態是遠離戰爭,從大西洋憲章公佈之日起(1941.8.14),美國的政策方向是:美國決定與英國攜手共促德國覆滅。所以說,美國早都有限度的參與戰爭,只是沒有公開宣戰,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在第一時間向德日意宣戰。

美國羅斯福對日宣戰照片

我們再看看當時二戰世界戰場概況,當時的德軍在蘇聯狂飆突進,二戰的東線戰場,德軍通過基輔合圍戰,明斯克戰役消滅大量的蘇軍,光俘虜就抓了蘇軍上百萬。長驅直入幾百公里的德軍當時甚至已經攻到離莫斯科城區只有8英里的地方,這時二戰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的勝利還看不到曙光。在太平洋戰場,耀武揚威的日本海軍還強於美軍,二戰大規模海戰中途島戰役,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還沒有到來,這就是美國參戰之初的二戰世界戰場態勢。

為什麼美軍首先發力於歐洲戰場?我看主要有如下原因:

一、英國和美國同為昂格魯撒克遜文化,講共同的語言,有如“堂兄弟”關係,有天然的親密感,兄弟有難,肯定要大力出手,因此,大力對這個方向的援助和參與是必然的選擇。

二、一戰德國失敗,德國面臨兩線作戰的窘境,打成僵持戰後轉為消耗戰,德國難以承受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如果德國只兼顧一個方向,那要打贏德國是很困難的。美國參戰後,要開闢第二戰場,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橋頭堡才行,在歐洲基本被德國佔領的情況下,英國就是最近,最佳的前進基地,如果此時美國把過多的軍力用於太平洋方向,這時的英國獨立難撐,沒有能力開闢第二戰場,蘇聯此時也處在艱苦卓絕的抵抗中,如果不對蘇聯大力援助,一旦德國拿下蘇聯(那時看是有可能的)。這時德國可以整合歐洲的工業能力,又具備龐大的兵員支撐能力,拿下蘇聯後又有了烏克蘭這個糧倉和得到了高加索石油資源,以德國這歷經歐洲戰場錘鍊的“百戰之師”就如虎添翼,這如狼似虎的德國的戰爭潛力就不可同語了。面對這樣的德國,就算美國有強大的軍工能力,要獨自和英國在一個方向的戰場打贏德國,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諾曼底登陸照片

三、美國剛參加戰爭,龐大的軍工生產能力還沒有完全進入狀態,還有需時日才能漸入佳境。而太平洋作戰需要的是強大的海空軍,軍艦和飛機的大規模生產裝備還需要時間,人員的培訓、組合、對裝備的熟練運用更需要時間。這時的太平洋戰場,還沒有開始反攻,更沒有進入到後期的海空軍圍剿獵殺和跳島反攻階段。需要的只是頂住日軍的軍事進攻勢頭。就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二戰的中途島戰役的勝利,當時的美國還是靠破譯了日軍的密碼,在以弱對強的基礎上,戰勝的了日本海軍,以三艘航母對陣日本8艘航母組成的強大聯合艦隊,以一艘航母沉沒一舉擊沉日軍四艘航母贏得輝煌勝利。從此日本海軍一蹶不振,美國開始掌控了太平洋戰爭制海權,進而完全掌握了戰爭主動權。

中途島海戰

四、要抑制德國的戰爭潛力,必須對英國和蘇聯進行大力的軍事物質援助,這需要大量的海軍對遠洋運輸艦隊進行護航,就如此,還是在德國海軍的潛艇“群狼”襲擊下受到巨大損失。此外,要遏制德國的軍工補給能力,需要對德國本土的軍工產生能力進行大規模的空襲打擊。再次開闢第二戰場的前期軍事物質的準備,這都牽扯了美國很大塊海空軍力量。

綜上所述,為什麼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沒有全力報復日本,而是把主要軍事力量首先投入到歐洲戰場解決德國先,就不言而喻了。


晨曦談兵


美國早就想打德國了!從某種程度上來看,的確是日本坑了德國人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二戰帷幕正式拉開。波蘭在遭到入侵後立即向英法求救,而英法也迅速對德國宣戰。但是此時的英法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總統阿爾貝·勒布倫仍舊希望德國在佔領波蘭後能夠繼續向東進攻蘇聯,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

英法當時的戰略是:敵不動,我不動。敵若動,不衝著我,我也不動。

而此時德國的盟友日本表示不會摻和歐洲戰事,而美國也發表聲明將繼續嚴守中立,此時的歐洲戰場還沒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但是令英法萬萬想不到的是,德國沒有按照套路出牌,而是在次年4月攻佔了丹麥和挪威。5月10日 德軍正式入侵西歐,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相繼投降,英法這才意識到大事不妙。

可面對著早有準備的德軍裝甲洪流,英法聯軍在戰術上卻一直搖擺不定,導致迅速崩盤。

5月26日—6月3日 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下海逃往英倫三島,6月14日 德軍進駐巴黎,6月22日法國正式向德國投降。

(德軍進駐巴黎,通過凱旋門)

德軍的一系列騷操作直接打得英軍沒了脾氣,要不是有英吉利海峽的保護,倫敦上空估計早就飄揚著納粹旗幟了。

為了迫使英國投降,德國隨即對英國發動了不列顛空戰,並觸動潛艇對英國進行海上封鎖。不過英國人並沒有因此而向德國就範,英國皇家空軍最終挫敗了德國空軍,取得了不列顛空戰的勝利,但是德國U型潛艇的海上封鎖仍舊是讓英國人的日子苦不堪言,於是英國緊急向美國求救。

可美國作為中立國,國內的反戰情緒很高,美國政府也不敢直接援助英國,只能通過正常的國際貿易給英國人輸血。

在美國“事不關己”的態度下,英國人很快消耗掉了所有的外匯儲備,而此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也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羅斯福深知這場戰爭美國是躲不過去的,一旦英國淪陷,那麼局面對美國來說則更加危險。為此羅斯福不斷遊說國會為英國提供支持,但遭到國內反戰勢力的強烈阻撓。不得已之下,羅斯福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就是把物資租給英國人。

在羅斯福的推動下,1941年3月11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租借法案》,通過該法案,美國向英國提供了大量的軍事物資。2個月之後,在國民政府的強烈請求下,該法案也將中國納入其中。

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歐戰戰場全面鋪開,華府對此高度關注,羅斯福參戰之心已經非常的急切。但此時美國國內的反戰之聲還是很高,而宣戰權又握在國會手中,羅斯福十分為難。

不過歐亞大陸的戰事還是讓美國人有了不少危機感,從1940年開始美國的軍費就大幅提高,美國軍方也密切的注視著日本和德國的行動。

在蘇德戰爭打響之初,德軍一路高歌猛進,德國甚至向盟友日本表示,對蘇戰爭將在年底前結束,德日有望迅速在西伯利亞會師。面對德國人畫下的大餅,日本軍方無不為此歡心鼓舞。

德國人這番話的初衷是希望日本能夠加入對蘇作戰,但日本人此時早已放棄了“北上”戰略。對美英宣戰,然後橫掃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已成為日本既定計劃。1941年7月28日,日本趁法國淪陷之機進而佔領了法屬印度支那,開始進軍東南亞。

這一時期的東南亞除了泰國以外,基本都是美國、法國、英國、荷蘭的殖民地。日本人的佔領法屬印度支那的行動顯然對美英荷構成了威脅,美國隨即宣佈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凍結日本在美國內的所有財產,包括實行石油禁運。英國和荷蘭也緊隨其後,宣佈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

日本是一個自然資源極為缺乏的國家,而石油又是極為重要的工業燃料,如果沒有穩定地石油供給,一個國家連日常的社會運轉都難以為繼,更別提發動大規戰爭了。

日本的當時石油主要依靠美國以及荷屬印度尼西亞的油田,雖然日本在佔領中國東北之後就組織了大規模的石油勘探行動,但是日本人最終沒能在東北發現石油。因此美英荷對日本的石油禁運直接將日本逼到了懸崖邊上。

這時的日本只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選擇:停止戰爭,與美英荷講和,撤出法屬印度支那。

第二個選擇:孤注一擲,對英美荷宣戰,將戰爭擴大化,直接佔領東南亞。

喜歡豪賭國運的日本最後選擇了後者,而德國人在歐洲的節節勝利也給了倭人信心,日本人認為對美國作戰的時機已經到來了,大日本帝國將續寫日清戰爭和日俄戰爭的輝煌勝利,完成鈴蘭制霸天下的野心。

出擊吧,瀧谷源治!

哦,不對。

出擊吧,山本五十六!

1941年12月7日清晨,經過精心的準備,舊日本帝國海軍聯合艦隊偷襲了美國位於夏威夷珍珠港的太平洋海軍基地,給美國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

這是美國曆史上第二次本土遭到敵人入侵,上一次還是在1813年,美國在“美加戰爭”中被英軍攻陷了首都華盛頓,在那場戰鬥中美國總統府白宮被英國佬一把火給點了。

此後128年間美國本土再未遭受過入侵,直到日本端了珍珠港。

(日本零式戰鬥機飛臨珍珠港上空)

偷襲珍珠港直接引爆了美國國民的憤怒,美國國會次日便對日本宣戰,並將12月7日定為國恥日。

其實美國高層對於日本的行動是非常開心的,羅斯福早就想參戰了,甚至今天很多人都認為珍珠港事件就是美國高層一手策劃的苦肉計,為的就是引導民眾同意加入戰爭。

但是對日宣戰並不是美國的主要目的,對德宣戰才是華府想要的。只是偷襲珍珠港的是日本人,不是德國人,美國一時半會兒也沒有理由對德選擇,只能等著德國對美國宣戰。

好在美國並沒有等太久,僅僅4天之後,德國便主動向美國宣戰了。

在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希特勒立刻召見日本駐德大使大島浩,元首並沒有像傳言中描述的那樣對日本大使暴跳如雷,反而是希特勒對大島浩進行了安慰。元首表示德國會依照《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約定對美國宣戰,他告訴日本老鐵千萬不要害怕。

《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是德意日於1940年9月27日簽署的正式的軍事盟約,條約中第三條規定:

“三國並承允如果三締約國中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歐洲戰爭或中日衝突中的一國攻擊時,應以一切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相援助”。

因此根據條約的規定,德國和意大利於1941年12月7日對美國宣戰。

在得知柏林對美國宣戰之後,華府開心的不得了,當即決定禮尚往來,也對德國宣戰,此後二戰正式演變為一場全球性的戰爭。

雖然珍珠港不是德國炸的,但是美國參加二戰的主要目標就是針對德國,畢竟歐洲與美國的關係更加緊密。而美國高層早在戰前就制定了“先歐後亞”的戰略,將美軍主要精力放在歐洲戰場,先搞定德意,再回頭弄死日本。

(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以英美兩國軍隊為主力的盟軍先頭部隊總計17.6萬人,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法國諾曼底地區,拉開了著名的諾曼底登陸)


千佛山車神


也許是德國實力比日本強很多,讓人們會有這種感覺,但是美國絕不是沒有全力對付日本。日本空襲珍珠港之後,美國立刻轟炸東京,6個月之後就和日本進行中途島會戰,打敗日本,隨後在瓜島反攻,動作極其迅速。而大規模打德國是在1944年6月份才正式登陸諾曼底,比打日本晚多了。


1941年12月份,日本不宣而戰,空襲美國太平洋艦隊駐地珍珠港,揭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美國立刻開始國家總動員,並且宣佈對日本德國作戰。也許有很多人總是按照歷史書上所說,認為美國自始至終都是先歐後亞,沒有積極努力的對日本進行作戰,但我覺得這種說法是不那麼正確的。

美國為了振奮自己的軍心,在不久之後就策劃由兩艘航空母艦空襲了日本的首都東京。要知道這個時候日本實力比美國強很多,這次空襲恐怕是一次冒險的行動,其風險不亞於日本空襲珍珠港。這場空襲對日本造成的損失可謂是微乎其微,但是卻極大的振奮了美國的軍心。

在日本開始向南攻打澳大利亞的莫茲比克港的時候,美國派出約克城號和列剋星敦號兩艘航空母艦前往迎戰,那就是著名的珊瑚島海戰,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航空母艦大對決。在這場海戰中,美國的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被擊沉,約克城號航空母艦也受了重傷。要知道這個時候日本的實力,要強過美國很多,照一般人的想法,美國應該避開日本才對,但是美國自始至終都是在和日本針鋒相對,從沒手軟和退縮過。

珊瑚島海戰之後,山本五十六統率聯合艦隊的主力,以絕對優勢兵力攻打中途島。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也沒有任何逃避,太平洋艦隊全線出擊,包括剛剛從珊瑚島海戰中重傷回來的約克城號。由於美軍破譯了日本的密碼,得以掌握日軍的動向,最終擊敗了日本,導致日本4艘主力航空母艦被擊沉。日本在開戰以來取得的優勢,一下子就化為烏有了。

之後美國又馬不停蹄地開展瓜島戰役,非常出乎日本人的預料之外,因為日本人認為這個時候日本還佔據優勢,美國不太可能這個時候發動反攻。這場戰役是一場長期的消耗戰,雖然日本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是最後日本實在是耗不起了,山本五十六被迫退出瓜島。史書上說中途島海戰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但是瓜島戰役的重要性一點兒也不比中途島低,而且耗時間非常長,完全是一場國力之間的消耗戰,這場戰役可謂是把日本的戰爭潛力都給耗沒了。

隨後的太平洋戰爭中,美軍取得了絕對的主動權。美國更是開足馬力,先後發動馬里亞納大海戰和萊特灣大海戰,徹底消滅了日本海軍僅剩的主力,此時日本的投降已經只是個時間的問題了。而在歐洲,美國和英國開始都是在坐山觀虎鬥,冷眼旁觀德國和蘇聯進行殘酷的消耗戰。當然美國也不是什麼也沒做,而是通過轟炸德國的本土來支援蘇聯的戰爭。

一直到了1944年6月份,德國敗局已定,美國和英國為了搶奪勝利的果實,這時候才開展了諾曼底登陸,正式登陸歐洲大陸,開始對德進行大規模作戰。此前一般只是進行一些轟炸和小規模的戰役而已。而美國和日本之間的海軍主力的大決戰,可是一直在進行著。


平安讀歷史


這種說法並不正確。二戰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幾乎全部都在太平洋戰場。陸航的一半在太平洋戰場。

美國陸軍在太平洋戰場,也有陸軍21個師。只是歐洲戰場陸軍相對多,為61個師。在太平洋戰場為陸軍21個師,海軍陸戰隊6個師,一共27個師。

1941-1945年,美國共建造了航空母艦131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這龐大的海軍軍力,幾乎都部署在太平洋戰場參戰。

但是從援助來看,歐洲肯定是重點,二戰美國絕大部分援助,都給了蘇聯,英國,法國等國。在亞洲的援助數量非常少。而且,美軍1943年就開始在太平洋戰場進入反攻階段。同時,美軍對德軍,也是在1943年開始進入大反攻,主要戰場當時是在北非。

美國在歐洲可以通過援助,讓歐洲的盟友包括蘇聯,對抗和削弱德軍。最後,美軍在1944年開始對歐洲進行大反攻。但是,在亞洲,美國沒有可以嚴重削弱日軍的盟友。為此,在太平洋戰場,美軍只能自己充當主力。

從始至終,都是美軍作為絕對主力,在太平洋戰場殲滅了日本海軍,日本海航,日本航運能力和陸軍一些主力部隊。這一點與歐洲不同,德軍是,美軍,蘇軍,英軍等等共同削弱和殲滅的,特別是蘇軍貢獻很大。


深度軍事


如果日本沒有偷襲珍珠港,估計日、美之間會保持克制儘量避免戰爭,因為美國的重心在歐洲,在德國。但珍珠港事件發生了,這無疑給了美國很大的壓力,雙線作戰,這可是非常危險的事情。該先打誰?主要打擊誰?美國人又會怎麼做?




日本偷襲珍珠港並非事出無因,早在日本入侵印度支那之時,美國就已經預感到日本會有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於是聯合英國、荷蘭對日本採取中止石油貿易。由於日本近90%的石油依靠進口,如果失去了這一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無疑會對日本南進策略造成巨大的阻礙。日本要麼中止南下,要麼加緊發動戰爭進軍東南亞奪取荷屬東印度群島(今印尼)的油田。日美之間圍繞石油問題展開談判,而美國為了防止自己在東南亞處於戰略劣勢,也加緊了向菲律賓輸送部隊。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知道談判已經無果,但依然利用談判做煙霧彈。1941年12月7日由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作為總指揮官,對位於太平洋夏威夷瓦胡島的美軍珍珠港基地發動突然襲擊。




偷襲珍珠港,讓美軍太平洋艦隊損失慘重。8艘主力艦,4艘被炸沉,4艘遭到重創,188架飛機被擊毀,2390名士兵喪命,而萬幸的是當時美軍航母集群並不在港內躲過了一劫。珍珠港事件讓日本再也不用遮遮掩掩。12月8日,即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的第二天,美國對日宣戰,在亞洲有大片殖民地的英國也宣佈與日本處於戰爭狀態。接著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二十多個國家也宣佈對日宣戰。而軸心國的德、意又對美國宣戰,美國反過來又對德、意宣戰。珍珠港事件後續竟然演變成了一場影響範圍更大更廣的世界大戰有點讓人始料未及。




珍珠港事件讓一直置身事外的美國被捲入這場世界大戰。眾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打的如火如荼的時候,遠在太平洋另一邊的美國並沒有受到波及,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始終保持中立狀態,同時又能通過武器買賣大發戰爭橫財。但是,作為美國在歐洲重要盟友的英國此時卻深陷戰爭漩渦,如果沒有英吉利海峽隔絕了英國和歐洲大陸,說不定納粹軍旗就要插到英國本土了。德國在歐洲橫行無忌的囂張氣焰無疑深深刺激到了美國,但彼時美國民眾反戰情緒很激烈,而話語權又掌握在國會手中,儘管羅斯福總統很想介入戰爭但也無計可施。


直到珍珠港事件爆發,讓一切不可能變的有可能。本土遭襲震驚了美國人,而隨著德軍挺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美國預感是時候介入戰爭承擔起大國該承擔的責任了。隨著美國對日宣戰,德意對美宣戰,美國的洪荒之力徹底爆發,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數十萬美軍士兵從本土出發開赴亞歐前線。而美國痛毆的第一個對象為什麼不是日本而是德國。




首先,德國是軸心國的帶頭大哥,最囂張實力也最強,都說槍打出頭鳥,打德國不僅可以使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贏得空前名譽,還能為美國一直以來所追求的全球霸主地位得到世界認可和擁護。而日本,早在南侵東南亞之前就已經深陷中國戰場,且日本攤大餅式的戰略攻擊明顯後勁不足,對美國來說日本不足為慮,集中精力打敗德國,還能徹底擊垮軸心國的信心。這就是為何美國在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什麼把戰爭重心放在歐洲戰場的原因。


大國布衣


其實稍微懂點軍事策略的都知道,美國為什麼在二戰初期和中期不對日本發動大規模的進攻,而是先進攻歐洲的德國!

這個問題就要從三軍說起,美國二戰參戰前,有兩大艦隊,大平洋艦隊和大西洋艦隊,但是大西洋艦隊的實力佔據了美國整個海軍實力的百分之六十五,因為歐洲有美國的親戚英國,這是美國必須幫助的。而亞洲的日本是島國,海軍軍事強國,整體海軍世界排水量世界第三,戰鬥實力排名第二,航母的總數世界第一。美國二戰開戰初期不是沒有實力擴軍,而是國會不同意大規模的擴軍,因為當時美國經過世界經濟危機沒有多久,國內很多行業恢復需要資源分配來發展,所以美國想打想擴也都難。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美國政府終於有了以開戰而大勢擴軍的理由了,但是海軍擴軍不是像陸軍一樣,經過三五個月的訓練就可以得,軍艦的建造和船員水手的培訓最少都要一年到兩年以上的時間,而且更重要的是,太平洋上的日本海軍實力太強,不像歐洲的德國海軍實力非常的弱。太平洋上大多數都是海島登入作戰,需要大量的海軍和物資準備時間,每個登入作戰都是耗時耗物資,還有空間距離遙遠,還要防備日軍海軍各方向的進攻,所以美國對日本的反攻都是在1944才開始的。再加上日本大部分的兵力被中國戰場束縛,難以抽身太平洋。

反觀德國,海軍實力只能是防禦,而德國最強的陸軍絕大多數在和蘇聯作戰。當時的蘇聯對德軍的消耗大大的超過了日本在中國的消耗。不像日本在太平洋主要是海軍作戰。為此美國和英國在北非做了一次實驗性的反擊,沒想到一擊就成功了,德國的三面作戰使得美國對德國的壓力大大緩解,而不用像太平洋上和日本一對一的作戰。這就是美國的聰明之處,先撿最輕鬆的打擊方式贏得戰爭,贏得聲勢上的最大主動。而後再聯合眾力打擊最後一個敵人日本。


鰟鮍1


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美國對德意日軸心國宣戰,美國國內確實有先歐後亞的說法,不過美國沒有厚此薄彼,而是竭盡全力對抗日本和德國。


美國參加二戰初期,由於德國軍隊正在勢頭上,深入蘇聯領土,而西線的英國還沒有足夠的實力登陸法國,進而進攻德國。

美國所能做的只有盡全力支援蘇聯,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根據蘇聯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史》整理的美國對蘇聯援助清單: 飛機:14018架,坦克,裝甲車:22800輛,運輸車:501660輛,摩托車: 30000輛,鐵路車輛:13041輛,高炮:7944門,衝鋒槍:108293挺。

可以說雖然美國沒有直接派軍隊,但是也有力地支援了蘇聯的衛國戰爭。

而在太平洋戰場,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美國立刻從最初的混亂中恢復過來,整合海軍力量,準備與日軍交戰。從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一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美國一直在太平洋戰場與日軍激戰。

之所以先歐後亞,因為德國的威脅遠遠大於日本,從國力軍力來看,日本只是在時間上領先了,一旦給美國足夠的時間,美國可以生產出遠超日本的武器裝備,日本必敗無疑。



德國不一樣,雖然德國的國力相比於美國也弱小的多,但是如果德國擊敗蘇聯,鞏固戰果之後,恐怕不會再給美國干涉歐洲事務的機會,所以必須抓緊。


視野新觀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但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確定的策略是先歐後亞,那麼為什麼美國是被日本攻擊,反而不是先進攻日本,而是先將歐洲戰場作為主戰場,反而東亞太平洋戰場作為次要戰場呢?應該說,美國做出這樣的選擇,一是因為當時歐洲是國際政治中心,從美國全球戰略角度來說,歐洲必然是其首要關注之地;二是因為美國與歐洲的天然文化聯繫,這使得美國人天然首先關注歐洲;三是因為傳統白人至上的觀點,這導致雖然是日本襲擊了美國,但美國仍然將德國看做是首要威脅;四是從威脅程度上來說,從德日兩國對比來看,德國的威脅程度顯然高於日本。


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的行進路線圖、鳥瞰珍珠港、日軍飛機拍攝的襲擊珍珠港照片以及被襲擊後燃燒了兩天的亞利桑那號戰艦


首先,十九世紀末以來的美國就一直奉行著先歐後亞的傳統與原則。在美國人看來,美國無法同時在太平洋與大西洋打兩場進攻性戰爭,因此美國必須對此作出選擇,到底那個戰場優先。一方面,從航海大發現開始,歐洲就一直是國際政治的中心。歐洲作為國際政治中心,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而即使到了二十世紀上半葉,第一次世界大戰也主要是在歐洲進行,這使得雖然歐洲傳統中等強國已經相對衰落,但是至少從表象上來看,歐洲仍然是國際政治中心。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所有強國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歐洲——不論它是歐洲國家還是歐洲以外的國家,即使歐洲以外的強國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在本國所在區域。另一方面,當時美國的精華地區集中在美國東海岸,即大西洋沿岸,因此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在考慮美國可能參戰的情況時,必然要考慮如果美國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同時作戰時的選擇,而這一選擇,在當時的美國人看來並不複雜,必然是先歐後亞。


1941年8月羅斯福與丘吉爾在英國軍艦威爾士親王號會晤並起草了《聯合國家宣言》(上)、1935年時的偽滿洲國海報(中)以及1942年時盟國與軸心國的生產情況(下)


其次,從地緣文化角度來說,美國文化與歐洲一脈相承,可以說美國文化就是歐洲文化在美洲的分支。換句話說,美國完全可以看做是不是歐洲國家的歐洲國家。因此歐洲自然就是美國除了美洲以外,最為關注的地區,歐洲的事態也自然就成為美國最關注的事態。雖然我們說美國建國以後,長期奉行孤立主義政策,但是即使是在美國剛剛建國後不久,美國內部就曾發生過究竟是否干預歐洲政治——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戰爭時期的歐洲政治,的爭論,只不過由於雙方對究竟是支持英國還是法國爭執不下。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決策層和美國民眾關注的焦點並非亞洲太平洋的戰事,而是歐洲國際政治事態和戰爭的進展情況。所以當美國決定參戰以後,美國才會迅速決定將歐洲作為主戰場。



1940年時的歐洲(上)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的局勢演變(下)


第三,隨著兩次工業革命的完成,西方文明確立了對非西方的絕對優勢,這使得西方人在面對非西方世界時,自然就生出了一種優越感,而這種優越感很容易導致白人至上的種族帝國主義思想與救世式帝國主義思想的泛濫。而雖然帝國主義思想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打擊,已經開始受到普遍質疑,但是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思想卻在西方根深蒂固。而這種思想在自認為“天定命運”的美國,更是頑固,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美國主流文化中一直存在著對其他種族的天生的優越感。而日本雖然在明治維新後迅速崛起,但在美國人看來,日本人(當然也包括所有亞洲人),都是比白人低一等的人種。再加上日本在侵華戰爭中,並不能迅速實現其征服中國的野心,這使得美國人傾向於低估日本人的實力。可以說,這種種族主義情緒實際上妨礙了美國對日本的實力的正確評估,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先歐後亞的戰略。


開羅會議(上)、德黑蘭會議(中)與波茨坦會議(下)


第四,雖然是日本先發動對美國的襲擊,但是從德日兩國對比來看,美國認為德國的威脅相對與日本的威脅而言更大一些。首先,從德日兩國實力對比來看,無論從硬實力,還是軟實力上,德國都是德意日軸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而且軸心國事實上是各自為戰,並沒有形成戰略聯動,因此儘管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看起來日本人更為咄咄逼人,對美國造成的打擊更大,但總體看來德國才是美國的真正強敵。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歐洲戰場與太平洋戰場其實是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戰場。歐洲戰場是一場關乎政治體制、社會生活方式的意識形態之戰,而太平洋戰場更多的是一場傳統霸權之爭。從威脅程度上來說,德國納粹的意識形態已經對美國國內政治制度與社會生活方式產生了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說,德國對美國的威脅,遠遠大於日本對美國的威脅。


希特勒(上)與日本天皇投降詔書(下)


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很難聚集起有效的力量,來在太平洋上與日本進行抗衡,也就是說,美國還需要一段時間來加速生產,重建美國在太平洋上的存在,所以美國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暫時無力挑戰日本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優勢地位,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美國在天平洋戰爭初期,才會暫避日本鋒芒,採取守勢,積蓄力量。正是因為上述原因,所以美國才在參戰以後,確立了先歐後亞的策略。


hording


美國即便被日本偷襲了珍珠港,美國也並沒有喪失理智,對於發起世界大戰的日本和德國。美國依然有著清晰而明顯的戰略判斷。那就是德國的威脅,要遠遠大於日本。雖然這兩個國家在偷襲珍珠港之前。他們的進攻態勢都有所減弱。如果按照誰打我,我打誰的野蠻邏輯。美國確實應該先收拾偷襲珍珠港的日本。但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其戰略導向是至關重要的。美國也並不傻,要想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要先看看當時國際局勢是怎樣的。在1939年,德國侵入波蘭二戰的序幕正式拉開,波蘭才遭到德國入侵之後向英法求援,英法隨即向德國宣戰,但是英法依然沒有底氣去與德國正面交鋒,因此出現了靜坐戰爭。



也正是這一再的忍讓使得波蘭被德國所佔領。這時英法美蘇聯和日本都各有各的想法,但無一例外都選擇了逃避,或者無視或者默許。因為在他們看來即便德國佔領波蘭整個歐洲戰勢依然是可以控制的。英法依然希望德國在佔領波蘭之後禍水東引進攻蘇聯。但德國接下來的舉動顯然令英法無法接受,在次年德國就佔領了丹麥和挪威正式入侵西歐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這種對法國的戰略壓迫和戰略態勢使得英法無法在無動於衷。但法國依靠馬奇諾防線認為德國無法進攻法國。最終巴黎被佔領被迫進行敦刻爾克打撤退。為了迫使英國投降德國隨即對英國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



但受制於各種客觀因素和主觀條件的限制,德國並沒有將英國奈何。而此時的美國作為中立國國內的反戰情緒很高,美國政府也無法直接做出有效的反制措施,只能通過正常的國際貿易幫助當時深陷危機的英法。但這並不代表美國政府對這件事情是無視的。美國一直有著多項預案。通過對國際形勢的評判做到最初的戰略部署。但即便如此,國內如此高的反戰情緒也使得這些有價值意義的戰略部署無法發揮出應有的價值。英國消耗掉幾乎所有的外匯儲備之後,美國總統羅斯福坐不下去了。美國的一些高級官員,已經知曉這場戰爭是躲不過去的。因此美國在1941年通過租借法向英國等國提供大量的軍事物資。當然,這是非作戰租賃的形式向英國提供的物資。



美國在二戰時期的全球戰略是清楚和明晰的,那就是不能讓法西斯集團合兵一處。一開始就確定了,逐個擊破的方針。而德國法西斯發起戰爭之後,對抗的都是歐洲強國。但即便如此,法國的投降,英國被轟炸,蘇德戰場的慘烈。都是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人民心驚膽戰。這麼多的強國與德國法西斯作戰依然不佔上風。如果德國法西斯得以成功。那麼,即便美國在後期大量援助,甚至出兵又有什麼意義?相比較而言,日本雖然偷襲美國珍珠港,但是日本所侵略的國家在當時實力都比較弱。而且即便日本侵佔了英國法國和美國在太平洋的利益佔領了一些島嶼。



這些島嶼在當時也是英法陷入歐洲戰場是無法管理的。總的來說,在美國參戰之前雖然日本對美國有直接冒犯。但對於世界大戰的整個戰略態勢而言日本的重要程度顯然不如德國。而且日本在戰時,所佔領的一系列殖民地。都無法對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幾個國家構成直接威脅,而且美國還對日本進行了經濟制裁,凍結日本的所有海外資產包括實行石油禁運。美國最開始也希望日本知難而退。畢竟對於美國而言,日本是東方唯一一個強國,發達國家。在戰後的世界劃分當中,日本是必不可少的一個談判對象。但是日本並沒有選擇退卻,而是將美國等國對其進行的石油資源和經濟制裁視作不友好的手段。最終發動了,珍珠港偷襲事件。


世界史圖鑑


這個其實很簡單,平時我們常聽見歐美吧?沒聽見過亞美吧?朝鮮戰爭停戰後,美國人用一句話總結:我們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對手,進行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看出問題來沒?因為近現代以來直到現在,歐洲才是美國的戰略重點啊。前幾年美國搞亞太再平衡,就是考慮將戰略重點轉向亞太,只不過特朗普上臺了,直接爛尾了。

歐洲是現代工業文明的開端,成為全球第一的戰略重點很正常。日本人轟炸珍珠港後,美國馬上進行了報復和還擊。但與歐洲盟友協商後,仍確定了先歐後亞的方針,即先諾曼底登陸擊敗德國,解放全歐洲,再集體收拾亞洲的日本。期間擔心中國崩潰投降日本,美國對中國進行大量無償援助,讓拖住日軍。還有很重要一點,蘇聯也在歐洲,如果不先解決歐洲戰事,難道讓美國人將歐洲拱手讓給蘇聯?進攻柏林時己能看出了,美英聯軍與蘇聯紅軍開始賽跑,都想先行一步佔領德國,最後基本各解放一半,戰後東西德就這麼來的。再晚一步,恐怕法國也是蘇聯的了。

而在亞洲,美軍加強援助,中國的抵抗從未喪失。蘇聯由於受歐洲戰事影響也騰不出手來攻城掠地,自然美國也會先集中精力攻擊德國。

所以,先解決德國再收拾日本,既是現實需要,也符合美國及其歐洲盟友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