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监不允许识字,为什么又能宣读圣旨?

星151226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拆分成几个不同的问题来看。

太监有没有文化

答案是,大部分没有。太监多是苦出身,送去宫中累死累活一辈子,学习文化简直是天方夜谭。当然了,小部分是有的。比如秦朝的赵高,宋朝的童贯,明朝的王振。但说到底是凤毛麟角。而且这些大人物也不会去负责传旨。


谁负责传旨

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某皇上说道:“小三子,给朕拟一道旨意,如何如何”。其实现实中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不光太监没有传旨的职能,甚至诏书都不是由皇上写的。


举个例子,大家耳熟能详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责大家还记得是什么吗?中书省负责拟诏书,门下省审议,然后传达至尚书省执行,哪里有太监什么事。

更详细地说的话,其实圣旨这个叫法也就只是个民间叫法,皇帝的诏书花样繁多,名称也有很多,比如敕令等。

再者,咱们今天的文件都还有个保密问题呢,何况当年。像一个太监过来光天化日之下就开始当众宣召其实更是没有的。


攸扬拾羽


宦官不得干政!宦官不得识字!宦官无权宣读圣旨!

我们在电视剧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个情节,皇帝大喊一声:“拟旨!”然后身边的大臣或宦官就拿出一张空白圣旨,皇上一边说大臣或宦官一边写圣旨,写好后递给皇帝看一眼,觉得没问题直接盖印就直接给太监去宣读。

何等的儿戏!其实这些都是没文化的导演和编剧意淫瞎编的!所以才会出现这种逻辑无法自恰的情况。

实际情况是古代皇帝是没有权利拟圣旨的!

您没有看错!中国古代从很早开始,拟旨的权利就已经被从皇权中剥离出来了,秦汉时期由丞相代替,正因为丞相有此权利,所以一度对皇权构成威胁,如赵高联合丞相李斯假传遗诏。

所以西汉后期,丞相制度就已经被实际取消了,改有尚书令代替。再到隋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分化了丞相的权利,其基本结构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以唐朝为例,首先需要由中书省的中书舍人们针对某事拟出圣旨初稿,然后交由中书令选择并将以修改润色,完成后上交皇帝。

如果皇帝觉得满意,就会加盖印章,如果不同意就会用红笔在空白处留下意见驳回中书省,在继续进行修改,重复以上步骤。

对于盖章同意的圣旨,会下发到门下省,审核盖章,如果门下省觉得内容不行就会被驳回,就算皇帝同意了也没用。没有门下省的盖章,这就是非法圣旨。所以此时的圣旨开头都是“门下”二字,明朝才出现“奉天承运皇帝,昭曰”。

对于通过的圣旨门下省就会安排下发颁布给尚书省,由尚书省根据内容领导六部安排实际执行。

如果有要外出宣读的圣旨,也绝不会找太监,古代翰林院有一个官职叫“翰林承旨”就是专门做这份工作的。且宣读过程也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会提前通知到接旨人,选择吉时高搭彩棚,焚香沐浴,摆下香案迎接圣旨。

且实际圣旨最短的也有2米,圣旨还有5米长的,不是一个人可以宣读的,一般需要好几个人在前面打开,宣读人站在后面读旨。绝不会出现影视剧中一个太监拿着手里读的情况。

当然也许会有钢筋说,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比如明朝太监的权利就非常的大,读圣旨也是有可能的。的确明朝的时候宦官地位得到了提升,朱瞻基甚至还设立学堂供宦官读书。

但是明朝的太监的权利终究还是来自于皇帝,主要是皇帝的驳回和盖章之权,所以明朝太监地位最高的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掌握盖章权,其次是秉笔太监,就是代替皇帝批红拟写意见。但如果涉及到拟旨和颁旨就是内阁的势力范围,所以冯保需要和张居正联合才能把持朝政,如果敢直接去宣读圣旨,会被勇猛的文官们直接撕碎。


潘不安讲究史


看过古代电视剧的观众总是能看到这样一幕:

一位身居高位的太监,面对跪拜的群臣,拂尘一甩,打开圣旨,然后开始宣读圣旨内容: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但是,电视剧并不是历史的真实再现,更多的还是为了影视效果而胡编乱造的。

古代太监的文化程度

太监原为官名,明朝时太监这个职位均由宦官担任,渐渐地所有宦官均被称为太监。

太监是皇室宗族在宫内需要大量杂役,但宫女又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也不许男性出现在皇宫内而产生的一类人,说白了他们就是打杂的。

所以说不是不允许识字,是根本就没必要,而且大部分太监都是由于家庭贫困,才会选择净身到宫里谋条活路,所以一般的太监进宫前就是白丁一个。


除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外,其他都没有严令禁止过不许宦官干政,所以太监识不识字就要看他本人的受宠程度决定了。

但在明朝永乐时期之后,宦官逐渐得宠。直到宣宗时期,改太监不得识字祖制,还在宫内设学堂供太监识字。所以说真正严令禁止不给太监识字只有明朝开国到宣宗这段时间。

宣读圣旨真的是太监吗?

古时候圣旨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东西,明朝之前有一个名为翰林院的机构专门为皇帝拟旨,明朝之后也有皇帝亲手书写圣旨的情况。

圣旨生成后经过机构审核交给皇帝过目,确定无误之后盖上玉玺后生效,再由钦差大臣传达,不难发现这期间并没有太监宣读圣旨这个环节。

就连宫内嫔妃的册封所宣读的金册,也是由女官担任的。

所以作为宫中杂役的太监,一般是没有资格宣读圣旨的,最多就充当一个为皇帝向嫔妃们传达口谕的角色。

小知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也不是历朝历代通用的,而是明朝朱元璋之后才开始有的,在之前的元朝为蒙古人统治,圣旨会以“长生天……”作为开头。

而再之前的朝代,如唐宋时期,圣旨一般是由门下省拟写,经过审核之后由皇帝盖章生效,也就是说皇帝本人并不用亲自写圣旨,所以一般是由“门下……”作为开头。

并且明朝时期开始流行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要么就“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断句,要么就一气呵成说完八个字,并没有四四开的说法。


正一品贵妃


明朝太监大写的不服,大明王朝的太监首领可是有着“内相”的称呼。

明朝太监读书这件事,还得追溯到明朝永乐大帝宣宗时期。在洪武大帝时期,朱元璋在废除宰相之后,亲力亲为大小奏折一把抓,每天能批奏折到深夜。永乐大帝当然没有老爹朱元璋的能力,又不能违法祖制再设立宰相职位。

永乐大帝进一步玩善一个好吧发,在朝廷设立内阁制度,选取博文多学的朝臣成为内阁大臣,内阁大臣只能在在奏折写上自己意见。起初在用了时期太监不得读书还是被严格限制,但到了明宣宗时期,皇帝懒惰了,竟然从宫外请读书人教这些太监读书,太监一旦有文化就有了对抗朝廷内阁的资本。所以从明宣宗以后,皇帝只需要决定朝政大事,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就由司礼监首脑决定,不过在永乐朝最终的拍板决定的还是永乐大帝本人。

这在永乐大帝时期运转的挺好,但是子孙一代不如一代。形成了内廷和外庭相对抗的局面,太监可以下放到地方,与当地的文官政府相对抗。甚至在明末的时候,形成了阉党和东林党对峙的局面,两党相争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大明亡国。


陆弃


现在很多电视作品中都有这样一个清洁,皇帝要颁布一道圣旨时,是由他身边的太监带着圣旨去颁读的。可是在古代宫中,明文规定太监不得干政,不得识字,那么读圣旨的太监又是怎么能够去颁布圣旨呢?

其实事情并不是我们平常在电视中看到的那样:

认知的错误

其实,在真实情况下,宫中的太监并不是完全不识字的,凡是太监进宫,肯定是要伺候皇上的嫔妃或者众多皇族的,不认识字,没有学识,根本无法伺候众多嫔妃,而且宫中规矩众多,不识字的太监根本没法理解,所以宫中的太监还是识字的比较多。

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厉害的太监,他们不仅仅能识字,而且干政,最后做到权倾朝野的地步,比如著名的唐朝时期的高力士、明朝的魏忠贤等。

颁布圣旨的人不是太监

等到皇上的圣旨要下达的时候,宣读圣旨也根本不是电视剧那样,几个人谈着话,突然来了一道圣旨,跪地迎接那么简单的。

古代有专门的一个“翰林承旨”职务,这才是古代专门负责外出宣读圣旨的,而且宣读之前会提前通知,做好准备,排面、焚香沐浴什么的都是需要的。

而太监可以做什么呢?一般来说,他们只需要去传递口谕,不需要出宫,也不需要认识太多的字,也不否认有极少数由太监宣读的圣旨,那也是一些特殊情况,毕竟有专门负责的部门,这也不是太监的本职工作。

所以古代中,太监是识字的,但是压根就不是由太监去宣读圣旨的!


丫丫说史


古代太监大多不识字,为什么他们却能宣读圣旨呢?原因很简单

要说现在啊,要是谁骂你太监,你肯定得急,因为骂人太监算是很过分的了,不过谁能想到,太监这个词,在古代不仅不是骂人的话,其实还是一种尊称呢?要知道,古代的太监其实是个官名,而且品阶不低,是正四品的官职了,宫中那么多的内宦,能让人称呼他为太监的,却寥寥无几。所以说,每一个太监,其实都说是官中的顶尖人物了。

太监,又成内宫宦臣,与其他官员不同的是,他们主管宫内事物,且太监的选拔也是极为严格。他们需要从小就开始进入皇宫,不是说每个进入皇宫并成功净身的人都能够称为太监,就像现在的人们考公务员一样,在成为太监之前他们需要做一系列的考核,考核成功后还需要皇帝亲自进行面试,面试成功后才能当上太监。

其实在古代地位不高太监是不可能读圣旨的,他们连碰的资格都没有,而且皇帝自己也很少写圣旨,写圣旨的都是字写的漂亮的人,读圣旨的都是几品官员,简单来说官做不到一定的位置也木有资格读圣旨。太监能宣读的都是宫中嫔妃的一些口谕而已。

圣旨草拟成之后,是派一些专门宣读圣旨的大臣去相关部门宣读,而宣读圣旨的人一般也都是一些地位,官位较高的人,所以,宣读圣旨的过程太监是不参与其中的,甚至,有些地位较低的太监,连圣旨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又谈何宣读呢?

其他的地位不高的,也就平时宣读一些妃嫔的旨意了。而且古代的大事往往是由翰林院起草文书,再由皇帝专门任命的钦差大臣来宣读圣旨,所以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圣旨都由太监们来宣读的,他们也没厉害到那个地步啦。所以说,古代的太监们,都不仅识字,大部分都还文化素质挺高的,宣读圣旨这件事情对他们来说完全没难度。小伙伴们,你们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花间雨屋说历史


现在我没看到古装剧,宣读皇帝圣旨的往往都是太监,或者极少数的钦差大臣。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分析一下:

第一个误区:皇帝的圣旨都是由翰林院拟定,然后有皇帝审阅,盖上皇帝御玺,就成为了圣旨,而去宣读圣旨的人,一般也是翰林院的大臣,被称为“钦差”,而不是太监。因为古装剧的戏剧性,又要抓主要历史节点,而把这一环节进行缩减改编,慢慢形成一种共识,类似于古装剧菜市上卖猪肉的都是大胖子一样,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个误区:古装历史剧,一般都是演艺皇宫里面的事情,所以我们接触到的也是上层的太监,其实“太监”是朝廷四品大官员,历史上明朝宦官达到了顶峰号称10万宦官,能被称为太监的不到50人,所以皇帝的贴身太监基本上都是有文化的,但是到明朝末年,太监权力越发不可收拾,插手财政等大权,“太监”这个称呼,慢慢的变化了,到了清朝时期,太监就是泛指宦官了,加之现代古装剧怎样称呼,所以就把宦官统称为太监了。

第3个误区:历史上,朱元璋规定太监不得识字,朱元璋是一个勤奋的皇帝,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有记载说,朱元璋每天工作要在大概14个小时,这不是一般可以承受的。到了朱棣继位时,朱棣就让自己的儿子朱炽,管理朝务,朱炽是一位明君,死后被追为“仁”,他在位时,太监不仅可以认字,还专门成立学堂,教育太监识字,所以说太监不识字,只是在朱元璋短暂的时期。其他的时候并没有以法令的形式颁布。

第四,在古代,也有少数的时候是太监宣读圣旨,这个不可否认,但极大多数是翰林院的大臣进行宣读。太监大多数可传递妃嫔的口谕,然而口谕和识字无关紧要,更和朝务挂不上钩,大多局限于后宫。

这就是我的见解,如果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观点,我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


蚜虫掉牙


皇帝的圣旨都是由翰林院拟定,然后交由皇帝审阅,如同意则皇帝御玺,否则会用红笔在空白处留下意见驳回翰林院,在继续进行修改,重复以上环节。圣旨会下发到门下省,审核盖章,如果门下省认为存在问题就会被驳回,就算皇帝同意了照样不好使。所以此时的圣旨开头都是“门下”二字,明朝才出现“奉天承运皇帝,昭曰”。

翰林院设“翰林承旨”专门负责宣旨工作,实际圣旨最短的也有2米,圣旨还有5米长的,不象电视剧上由一人宣读,而是按严格流程,选择吉时高搭彩棚,焚香沐浴,摆下香案跪接圣旨,一般需要好几个人在前面打开,宣读人站在后面读旨。

在西汉先秦之前,宦官并非都是“阉人”,东汉开始才只有阉人能出任宦官,并称之为“宦官、内官、内侍、中官、中涓、中贵人等等而非叫“太监”。

太监本来是一个官名,始于唐朝。唐高宗时,用宦官出任中御府的“太监”、“少监”等职位。明朝时,内廷有十二监,主官均称太监,主官以下叫宦官。明朝宦官达到了顶峰号称10万宦官,能被称为太监的不到50人,到明朝末年太监权力越发不可收拾,“太监”这个称呼才扩大化,到清朝时太监泛指宦官了。

在唐朝时期太监是高级宦官,更是识字的。唐中后期,宦官干政,出现很多李辅国、高力士、仇士良等权倾朝野的大太监。

宋朝的太监不仅识字,还经常出去监军,童贯,不仅监军,还出使过契丹。

到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是一个勤奋的皇帝,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规定宦官不得识字,还把太监的级别降低了。宣宗朱瞻基上台以后,在宫内设内书堂,令学官教授小太监识字。自此以后,明朝开始出现掌印太监,秉笔太监,等,必须有文化的太监才能担任的官职。所以说太监不识字,只是在朱元璋短暂的时期。其他的时候并没有以法令的形式颁布。

清朝时,太监也是识字的。慈禧身边的大太监安德海,知书能文,通《论语》、《孟子》诸经,而李莲英不仅识字,而且在书法上还很有造诣。


美丽青春您真痘


太监:

太监原指宦官中的高级官员,现指中国古代被阉割生殖器后失去性能力,专供古代都城皇室役使男性中的官员,又称宦官、阉人、寺人、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明朝开始又叫年纪大的太监为伴伴。

宦官:

宦官(俗称“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宦官在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官宦则全为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人。又称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等。

古代太监多不识字,为何还能宣旨?

①很多太监确实不识字,不过这种基本是小喽啰。有些太监,都是从小就开始培养的,他们从小都在宫中长大,宫里也会给他们配备专门的老师,来教他们读书写字,学习好的会安排皇帝所在场所服务,电视剧也有很多太监都是从小都送进工。

②古代原先太监是一种官职,东汉以前并非全是阉人。既然能当官,对学识方面肯定是有要求的。

③一般太监并不能传圣旨的,最多的就是口谕或宫中嫔妃传旨,这就属于皇帝家事了。


人以书为粮


很多情况很多事情手指口述就可以了,不认字但是不排除提前背下呀,就像古时候入洞房,面对下图,难道还要会识字才行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