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柳如是》中的九里香,浅析古诗词中桂花意象的美学流变

桂花,又名木樨、岩桂等,因清香四溢,又有“九里香”之称。据史料记载,我国种植栽培桂花已有2500年的历史。

早在《山海经·南山经》中就有桂花的记载:“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其实最古以来,文人骚客就喜欢用桂花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意象是我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通过对桂花意象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艺术。

从电影《柳如是》中的九里香,浅析古诗词中桂花意象的美学流变

1, 电影《柳如是》中的九里香,成就了河东君的百年风骨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一生惜字如金,却耗费半生心血为风尘女子柳如是作传,陈寅恪对柳如是评价称“民族独立之精神”,为之“感泣不能自已”

电影《柳如是》就是改编自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在电影中柳如是就像是“九里香”花仙一样,高洁傲骨,不畏强权,不惧世俗流言,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民族气节,不肯与动荡的时局同流合污。

在1645年的芒种,柳如是和钱谦益在小舟上,进行花神祭祀。钱谦益选择献城自保,柳如是虽不同意却无法改变这样的局面,于是让钱谦益在自己的背上画了一株傲骨的九里香。

春天,花儿们在春风中争奇斗艳,一片姹紫嫣红,而九里香却默默伫立着,不与百花争艳,仿佛这一切与它无关。

李清照十分推崇九里香(桂花)的这种品格,其《鹧鸪天》云: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在李清照看来,它虽然没有艳丽的颜色,但无须用鲜艳的色彩去招摇卖弄,凭着“暗”、“淡”、“轻”,它就不动声色地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成为花中第一流。

元代杨维祯也曾用“桂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不以无信而改德易行也”,来赞美了九里香的君子品格。

九里香很美,比九里香更美的是河东君柳如是的坚贞的风骨。

柳如是劝丈夫钱谦益以死全节,成全他们的忠贞之心。钱谦益同意了,两人说好同投西湖自尽。然而钱谦益伸手摸了摸水,留下了那句千古名言:“水太凉,不能下。”

柳如是听罢神色难看,纵身一跃跳入湖中,还好最后被人救了上来。

柳如是就如同那傲骨的九里香,骨子里的刚烈,决绝起来比男子要毅然得多。

从电影《柳如是》中的九里香,浅析古诗词中桂花意象的美学流变

2, 古诗词中的桂花意象,昭示着千古美学文化的流变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易传》,第一次正式出现这个词汇则是南北朝的刘勰。刘勰之后,很多思想家、艺术家对意象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学说。王夫之以“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性的形态,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高峰。

而意象学说最先应用就是在动植物身上;桂花,在古代儒家思想中,常常表示“比德”之物。

“桂”的意象常出现在碑文里,古人常以桂木之香洁比喻内在之德馨,常以桂枝落、折以喻人之死亡、生命流逝之芬芳。在铭文上常出现“桂性芬馥”、“八桂齐荣”、“桂出含芳”等歌颂之词,也有“桂落雕芳”、“桂圃摧芳”、“桂销初馥”等写生命之凋零之词。

随着时代变迁,“桂”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自然界中的桂花,二是和神话相关的月亮。

“桂花”除了表示品德高洁的君子外,还用来表达爱情,象征着勇往直前的爱。

而月亮则是来自于神话传说《嫦娥奔月》衍生出了“桂树,吴刚,玉兔”的形象。

据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相传月亮上的吴刚受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伐桂树,桂树可以自愈,随人砍去,永无休止。吴刚的妻子心存愧疚,命她的三个儿子分别变成蟾蜍、兔和蛇飞上月亮陪伴吴刚。所以,古人常以“蟾宫”、“桂华”、“蟾桂”等代指月亮。

元代郑德辉《王粲登楼》云:

“寒窗书剑十年苦,指望蟾宫折桂枝。”

“蟾官折桂”借寓仕途通达,“桂”又谐音“贵”,桂花寄托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渴望。

所以,在古代中国,不管是文人墨客或官宦之家都竞相种植桂花,来祈求美好的生活。

从电影《柳如是》中的九里香,浅析古诗词中桂花意象的美学流变

3,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的世界,是人类自由灵魂的影射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论美》这本书中写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的另一超现实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另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

或者用柳宗元的说法则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只有通过人的关照和影射才能体现它美的价值和意义,而不同的人看到的美是不一样的,所反映的都是个人内心的情绪和思考。

就比如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和“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都是写黄昏,一个给人娇羞欢欣的感觉,一个给人愁闷惨淡的感觉。

又或者说季羡林曾写过的《月是故乡明》的散文。

从电影《柳如是》中的九里香,浅析古诗词中桂花意象的美学流变

他在文章说到小时候在故乡的苇坑中看月亮,感觉月亮又大又圆又明亮;后来背井离乡,漂泊天涯,在别的国家也曾欣赏过月亮,那些月亮虽然也美轮美奂,但总觉得没有故乡的大。

其实月亮的物理距离没有改变,只是心理的距离发生了变化,才导致了这样的感觉。

因为对故乡的思念和无限的追忆,此情此景中的月亮已经不仅仅是月亮,更是故乡的代表,那种意蕴美,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

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认知情趣成正比关系,认知深刻的人所看到的事物就会附加更多的文化内涵,而相对纤薄的人来说,看到的事物就没有那么多的内涵和层次。

就像《奇葩说》中的黄执中所说的,随着认知越高,听到的哭声越遥远。

总结:

高尔太有这样一段话,可以说明在美学中意象和人的关系:

我们凝望星星,星星是无言的,冷漠的,按照大自然的律令运动着,然而我们觉得星星美丽,因为它春节,冷静,深远。实际上,这些词汇,与星星无关,是人赋予的概念。

所以,一切美的光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影射,是无所谓美的。

愿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美学原理》,叶朗著

《论美》,高尔太著

《文艺心理学》,朱光潜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