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擺脫填鴨式學習,走出《認知天性》誤區,成為主動學習者


幫孩子擺脫填鴨式學習,走出《認知天性》誤區,成為主動學習者



你是否有這樣的情況,看了很多書,用不同顏色在書上勾畫了無數重點,記了厚厚的幾大本筆記,但能記住的沒幾本,常常是關上書就忘記了一大半。

而著名的講書人樊登老師,可謂是讀書無數,他分享自己讀書的方法,竟然這麼簡單,每本書只讀一遍就能給大家講出幾十分鐘的書稿,難道老師真的比我們有天賦嗎?

樊登曾經在公開場合分享過:他從不相信天賦,他愛看書,只是不喜歡一遍一遍的看書,記筆記,而是在每看完一本書後,過一段時間在開始講書前,拿出一張白紙,靠自己的回記把這本書的要點、案例都劃出來,然後就能滔滔不絕地能講幾十分鐘。

他也不知道為什麼這樣的方法比起我們常愛使用的:記筆記、劃重點、背十遍的方法更好,直到閱讀到一本書叫《認知天性》,才知道原來自己無意間運用了正確的學習方法。

這本《認知天性》,是來自美國的11位認知心理學家耗費10年心血總結出來的人類普遍學習的規律,利用心理學與腦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打破原來有學習誤區,幫助更多人獲得高效的學習方法。

在《認知天性》一書中論證了傳統學習認知的誤區,並通過10年的研究和試驗找到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能幫助普通學生逆襲成功。


幫孩子擺脫填鴨式學習,走出《認知天性》誤區,成為主動學習者


1、走出傳統學習認知的誤區

談到學習,人們通常有以下幾點共識:

第一點:要想學以致用,就必須記憶,只有這樣才能在需要它的時候自動出現。

第二點:要堅持不懈地記憶和學習,並且終生不怠,因為擅長學習的人終身受益。

第三點:學習是一項可以習得的技能。

人們在學習一項技能或一門知識的時候,都喜歡反覆地背誦,集中練習,這一點在學校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也是人們常說的填鴨式教學。要求上課認真做筆記,用熒光筆勾畫不同重點,然後不斷地背誦。

看起來這樣的孩子都很努力,但是學習成績好的沒幾個。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原來是學習方法有問題。

我們常常認為反覆背誦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其實反覆的背誦只是在浪費時間,除了帶來短期記憶,可能短期的效果還不錯,但會讓人產生錯覺,以為自己很努力,好像什麼都已經知道。

其實,檢驗學習最好的工具是檢測,考試是檢測最常用的一種方式。很多學生對考試很懼怕,不喜歡考試。寧願反覆背誦,不停勾畫重點,也不愛參加考試。就像我們很多人愛看書,愛記筆記,但是不愛寫書評。

心理學家曾經在一所中學進行測驗,對經常檢測的內容在期末考試中重考,大部份同學就能獲得90分以上,而平時從未考試,只是反覆閱讀後在期末考試中考,大部分同學就只能得60分左右。

這是為什麼?因為經過考試,才讓學習更用力,大腦花較大的力氣去記憶這些知識,才能真正掌握。所以說,考試是檢驗我們學習的最好工具。

學習需要挑戰效果才會好,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

幫孩子擺脫填鴨式學習,走出《認知天性》誤區,成為主動學習者

2、還原學習的本質,找到認知的規律

要找到學習的本質,我們要首先了解人類對認知認識的規律。

心理學對認知的解釋:人的認知過程就是依靠人類感知、記憶以及思考的一種心理學活動方式。

要找到我們的學習認知,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元認知。

元認知就是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是什麼

我們的元認知很容易出現偏差,常常不知道自己的薄弱是什麼,不知道自己還在做著無用功,反覆閱讀,以為自己看起來很努力,好像都掌握了,容易麻痺自己。

其實我們學習的本質:就是找到自己不知道的。找到自己不知道,再通過有效方法刻意去練習。所以遵循認知規律,我們需要更科學的學習方法,介紹兩種有效的學習方法。

①檢索式練習。與反覆閱讀這種學習方法相比,通過回想事實、概念或事件會更有效,這種方法稱為檢索式練習。比如上了一天的課,我們在做作業前回想一下當天所學的內容,看那些記憶清楚,那些記不住了。或者用一道簡單的問題考考自己,或者是參加一次考試.....

這些方法都能幫助我們鞏固所學,強化記憶,而且效果比重讀課本或複習筆記好得多。

這是因為遵循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的原則,我們所學的知識70%會立即遺忘,30%是逐漸遺忘。通過檢索式練習,把容易遺忘的用力撿回來,這會增強我們的神經迴路,發生生理結構上的變化,產生樹突、軸突,產生知識的鏈接,更容易防止遺忘。


幫孩子擺脫填鴨式學習,走出《認知天性》誤區,成為主動學習者


②間隔式練習:還有一種方法是做一件事情的中途有間隔時間,或者把多件事穿插在一起練習,這樣的檢索難度會加大,短期會覺得收效不佳,但從長期來看,這樣做會讓學習效果更持久。

有兩組人準備測試投3米遠的沙包是否能過關。第一組專門練習投3米遠的沙包,第二組只投2.5米和4米遠的沙包。結果經過12周的時間練習後,沒想到第二組投2.5米和4米的沙包通過率卻更高。

因為頻繁地集中練習只能形成短期記憶,其實大腦已經麻木了。只有時間間隔和內容間隔才能讓練習更吃力,也才能更持久。

內容間隔讓學習更有挑戰,記得更牢。而時間間隔讓學習更持久。

幫孩子擺脫填鴨式學習,走出《認知天性》誤區,成為主動學習者


3、找到適合自己的心智模型,成為主動學習者


瞭解人類認知規律,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更重要的還要形成自己的心智模型,形成心智模型的過程,其實就是掌握一項技能的過程。

我們都知道,小時候學過自行車的人能終身掌握,即使過了很多年沒有練習,仍然馬上就會騎,這就是在你的心智模型裡,已經儲存起來這種技能,成為一種條件反射。

但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知識感到自信是一回事,把對知識的熟練掌握表現出來,又是另一回事。


幫孩子擺脫填鴨式學習,走出《認知天性》誤區,成為主動學習者

《薩利機長》


在豆瓣上獲得8.3高分的《薩利機長》是一個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2009年1月由薩利機長駕駛的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在飛機起飛兩分鐘後遭到一群鳥的襲擊,導致兩架發動機全部熄火。

駕駛艙聯繫機場塔臺後,要求立即返回到附近機場迫降,薩利機長在危機時候,確定無法到達周邊機場,只好在哈德遜河上迫降,讓155人全數生還,該事件也被稱為“哈德遜奇蹟”。

可是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卻認為薩利機長做了錯誤的抉擇,導致航空公司產生較大的損失,為此召開公開聽證會進行調查,並使用在線電腦模擬的方式去驗證飛機能否成功迫降在附近地面的機場,模擬的結果都是能成功迫降。

而此時薩利機長開始發飆說,飛機被鳥撞擊後你們馬上飛回地面,這樣做根本沒有加上真實情況時,人為緊張時間和未考慮反應時間,當然可以成功飛回地面。於是美國NTSB才加上35秒的反應時間,從而驗證得出,唯一的迫降選擇,只能是哈德遜河。

幫孩子擺脫填鴨式學習,走出《認知天性》誤區,成為主動學習者

《薩利機長》

《薩利機長》這部電影再次證明,你不知道你學過的知識會在什麼時候被派上用場,尤其這種要命的時刻,根本沒有去查谷歌的時間,去查操作手冊的時間,多出35秒的時間處理結果都會不一樣。

所以在學習某項技能的時候,讓它能夠成為一種“條件反射”式的本能操作,這種學習才是最有價值的。

什麼是心智模型?就是從新知識中提取關鍵概念,與已知的關聯,在心理上的一種表現。

要形成自己較好的心智模式,就要學會主動學習,學習時要掌握三個關鍵步驟:

①編碼。剛學一項技能時,大腦通過刺激產生一系列化學反應,形成記憶痕跡,也被叫做心理表徵。這種記憶屬於短時記憶,很容易就會忘記。

②鞏固。通過不斷重複加強對知識的記憶,增強對心理表徵的印象。

③檢索。通過一次次的檢測自己,相當於給繩子打了個結,讓知識保留在大腦裡,同時還能夠在用到的時候被提取出。

具體的檢索方法:

1、可以經常地檢測自己,看看自己對知識掌握的程度。

2、間隔一段時間後,主動回憶學過的內容,忘記部分使勁地想,實在不行再看看書。

3、通過費曼學習方式,去教給別人的方式,看看自己還有多少沒有理解

也可以結合學習金字塔,通過主動學習的方式來提高對所學知識的留存率。


幫孩子擺脫填鴨式學習,走出《認知天性》誤區,成為主動學習者


4、進入後刻意練習時代,成為終身學習者

在《刻意練習》一書中,提出沒有天才這一說法,只要通過刻意練習都能達到,它強調的是持續地有目的性的練習、保持專注、及時反饋、走出舒適區。

而《認知天性》這本書是在刻意練習的基礎上,強調了檢索、有間隔、有穿插、多樣化的練習,以及細化,被稱為“後刻意練習”,這種學習方法更細緻、更有挑戰性,也更進步。

學習是反人性的,它需要我們戰勝懶惰的天性,走出舒適區,去檢索、去鞏固、去思考、去總結。

趕緊停下那些讓我們”看起來很努力“的行為,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構建自己的“心智模型”,學會後刻意練習的方法,才能更主動學習。


【我是如穎隨行育兒經,專注家庭教育,陪孩子和父母一起成長。希望我們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